查看原文
其他

“捡破烂“的这届90后,像极了父母那个年代的样子

乌鸦校尉 3W互联网深度精选 2020-09-23

首发于微信号 | 乌鸦校尉(ID:CaptainWuya)


因为垃圾分类这事,公司里前段时间还在感慨:上海人过得太不容易了。


比如点外卖时候加备注:

烤羊肉串不带签子;


蛤蜊、生蚝不带壳;


川菜小炒不要辣椒。。。



就连解压必备的奶茶,都不敢多放珍珠了。



没想到这才过了几天,大家就从吃瓜群众,变成了当事人。


没错,这次轮到北京了,而且是动真格的。



北京即将试点生活垃圾“不分类,不收运”,倒逼小区、单位养成习惯。


目前北京 224 个街道(乡、镇)中,有 60% 的街道已经建立示范区,推广垃圾分类。



该来的总是会来,垃圾分类也不止是上海人的事,它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在垃圾减量,分类回收的大趋势下,有些90后表面上光鲜亮丽,背地里却开始“收破烂”。


比如多余的外卖筷子舍不得扔掉,收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喝过的啤酒瓶子,直接丢掉怪可惜的,那就囤起来收好,攒够一袋去卖钱,或者做成沙雕工艺品。



还记得小时候,有些反感父母的“囤积癖”,这个舍不得扔,那个舍不得扔,家里堆了不少杂物。



结果 90 后长大后发现:这些铁皮罐子丢了怪可惜,改成收纳盒真好用!



正应了那句老话:


90 后终于活成了,自己小时候最讨厌的样子。


从父母那一辈到 90 后、00 后,勤俭节约,物尽其用的美德,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而已。



用“垃圾”制作童年玩具


90 后父母他们那一代人,由于物质相对匮乏,是不存在垃圾这一说的。


蛋壳、菜叶子甚至粪便,都可以回归自然作为天然肥料;


废报纸、纸张可以糊窗户贴墙;


废旧零件会被回收利用,


拿去卖钱或者改造成玩具。


他们的童年玩具,基本都是 DIY 出来的:


爷爷奶奶捡回来的废铁丝,


高级点的材料有废旧铁桶箍,


自己做个铁丝钩子滚着玩,


这就是“滚铁环”。



小小的铁环,也能被高手玩出花来。


普通玩家只会用铁钩控制铁圈方向,


高玩能让铁圈飞起来再接住。


谁有一个质量好的铁圈,那就是社区里最靓的崽。



而喜欢舞刀弄剑的男孩子,一定记得这个东西,现在已经看不到它了。


这个东西威力偏大,现在禁止制作了


这个类似弹弓的东西,叫做“火柴枪”或者“洋火枪”。


70 年代出生的男孩子,应该还有印象。


它是用自行车废弃零件组装而成,


这种火柴枪声音很脆,很像电视里打枪射击那样。


但由于威力偏大,很不安全,已经不允许制造它了。


现在 90、00 后有高配的手机、电脑,


在各种吃鸡游戏里乐此不疲的突突,反而体会不到那种,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简单乐趣。



女孩子一般不喜欢打打杀杀,会选择一些偏“文静”的项目。


那时十岁左右的孩子,动手能力就已经很强了。


找一些家长缝衣服的边角料,用碎布就能缝制“小沙包”。



快乐,有时候很简单!


不花钱也能得到,


仅仅是把废弃的资源利用起来。


正是那个匮乏的年代形成的习惯,以至于很多老人都好几套房了,依然喜欢往家里囤积写东西;


一些破烂都舍不得扔,总觉得有一天能派上用场。





90后,都是捡垃圾长大的


校尉记得自己小时候,还真是捡垃圾长大的。


每次在路边看到饮料瓶子,都会被爸妈唠叨着去捡起来,倒掉里面残余的液体,拿回家攒着卖钱。


所里家里的阳台,往往会变成下面这样:



每周都会有收破烂的人,到小区下面扯着扩音喇叭喊道:


收破烂,收电冰箱、电视机等等...


阳台上分类整理好的瓶子,纸壳,就这样完成了一趟循环。



有时候汗流浃背地,拎了大袋瓶子出去,换的零钱还买不起几瓶水。


校尉这个社会主义接班人,提前接受了社会的毒打,感受到了资本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还有每年开学之前,都要给新书包书皮。


有的同学直接买塑料书皮,书脊后面跟一个塑料夹子那种;


最重要的一点是:


书皮上往往印有卡通动漫、游戏人物,这个在当时很流行。


现在小学生的书皮,可能是吃鸡和农药了吧


校尉当年也想跟爸妈要钱买书皮,结果被无情地怼了回去:


“用过期挂历自己包一个不就行了,一天到晚就知道瞎花钱”



胳膊拧不过大腿,最后校尉还是乖乖拿起剪刀,动手裁了书皮出来。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还有一点小小的成就感。



而到了毕业季,经常有大规模狂欢。


不少班级会集体把书撕成碎片,好像有深仇大恨一样,如雪花般往楼下扔,宣泄着 3 年积攒的压力。



校尉犹豫了一下,撕书只会给环卫阿姨增添负担,还是默默地把书整理好,打包运到废品收购站。


毕竟蚊子肉也是肉嘛!


书中自有黄金屋,论斤称的那种。




每一代人都逃不过的“真香定律”


去年回家过年时候,我在厨房帮忙打扫卫生。


我妈让我去找个袋子,把超市买的菜分成两份,往奶奶家拿一点过去。


看到我妈厨房那个纸箱子里的购物袋,我突然想起了自打上班以后,蔬菜水果都是在团购 APP 上买的,那些包装袋子都没舍得扔,存在出租屋的厨房里。


(摆放很乱,请忽略细节)


于是我跟我妈讲:


“妈,您知道吗,现在 90 后也开始囤袋子了,我那出租屋里也有好多袋子,留着装不同种类的垃圾。”


只见我妈眉头一皱,转过身瞧了我一眼,眉宇间透露出些许嫌弃:


“北京那屋子那么小,还要装这些乱七八糟的,该扔的东西就扔了,别把房间整得像狗窝”。



看着我妈厨房整齐有序的购物袋,内心突然变得五味陈杂,有一种风水轮流转的感觉。


内心混杂着好笑和自嘲,


果然每一代人都逃不过真香定律啊。。。



上学的时候,


90 后感觉爸妈唠叨又麻烦,这个不舍得扔,那个也要捡回来。


等到 90 后步入职场,扛起生活的重担的时候,


终于理解了父母的小习惯。


应该这么说,现实使我们学会生活。



还是以我自己为例:


论起垃圾分类,破烂回收利用,我可是真是个生活小能手。

小时候嫌弃妈妈留下的月饼盒,工作后可一点都没浪费,拿来当花盆种上了草莓,自己动手,实现水果自由。


茁壮成长的草莓苗


而用过的外卖塑料盒子,是种多肉植物的上上之选。尤其是白色透明塑料那种,可以方便观察根系长得怎么样。


少丢一份塑料垃圾,还可以省下花盆钱


京东上买的冷链牛排吃完后,我把带拉链的外包装留下,找了个大小刚好合适的快递盒,组合起来做成了一个便携式工具箱。



一个小小的牛排箱,里面有我的秘密武器。精密螺丝刀套装,拆个笔记本不在话下。


还有鼓风机、刷子等清灰套装,闲来没事的时候,可以帮小姐姐们清个灰、修修电脑什么的。


而那些好看的零食盒子、猫粮盒子,可以作为小型收纳盒,放一些零零散散的小玩意。



还有过生日时候,买生日蛋糕送的蜡烛,当时只是象征性点了几根,剩下的蜡烛可以留着,明年过生日时候在订单上备注:


“麻烦店家,不需要蜡烛,谢谢”。



我又想起高中过 18 岁生日时候,后悔那两个 “1” 和 “8” 的蜡烛扔了,如果一直存着的话,以后 81 岁生日刚好可以用上呢。




AI技术,助力垃圾分类


北京即将迎来更大范围的垃圾分类。


但我看了不少新闻,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各个城市垃圾分类标准,似乎还有一些区别。


比如北京垃圾的四分法,里面就没有上海那个“干湿垃圾之分”,取而代之的是其它垃圾和厨余垃圾。



本来干湿垃圾就有点分不清,这下标准还不一样,真是让人头大。。。



校尉前段时间狂吃小龙虾,那小龙虾算是什么垃圾呢?


之前听不少“经验帖”说,小龙虾头、壳还要区分开???


总不能让我小龙虾壳也做成工艺品吧。



上搜索引擎查小龙虾该扔哪个桶时候,发现各种乱七八糟的答案,看着让人眼花缭乱。


还好中国的数字科技公司给力,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和群众呼声,推出了便民的垃圾分类助手。


有的用上了 AI 智能识别技术,拍个照就能解答灵魂拷问:“你是什么垃圾”。



还有的公司推出智能回收机,比如要回收快递箱,只需要在机器上扫码,点击“纸类回收”选项,相应的回收箱就会打开。



校尉一直相信,解铃还须系铃人。


想要解决发展带来的“垃圾围城”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发展本身解决。


比如北京街头就出现了人脸识别垃圾桶,识别小区居民的信息,给予一定的积分奖励。


积分可以兑换一些小礼品,提高大家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等 AI 的姿势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发出更加智能垃圾桶,可以自己学会识别并分类垃圾,那就更完美了。




其实人类文明,就体现在运用各种工具改善生活上。


从远古时期的长矛、石斧,过渡到现在的 AI 、机器人。


无论是面对凶猛的原始野兽,还是发展带来的“垃圾围城”,


每个时代我们都能找到不同的方式,在满地荆棘中杀出一条路。


这场与垃圾的“全面战争”,人类终将取得胜利。


*参考资料:

新京报:动真格!北京将试点生活垃圾“不分类、不收运”

新浪新闻:烤串不要签蛤蜊不要壳 上海人点外卖开始这样备注

试物所:第一批90后,已经开始收破烂了

微博@临沂老吴:童年的火柴枪

微博截图:#90后捡破烂#

新京报:北京这个小区推出“人脸识别”垃圾桶 识人开盖自动积分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勾搭:

zhangyuewx1995

请务必注明:

「姓名 + 公司 + 合作需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