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1岁创业的百亿富翁,矿工家庭,不通英文,8次拒签,他才是真正的华人之光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遇言不止 Author 遇言姐

作者 | 遇言姐(席越)
来源 | 遇言不止(ID: Yuyantalks)
疫情期间,因为有了钉钉、腾讯会议等平台,我们在家也能远程高效学习和办公。在国外,同样有一些类似的软件,其中有一款并不起眼的软件,在一片红海中成功突围,深受大家的喜爱,而这款软件创始人背后的逆袭故事,更是激励着许多的人。
这篇文章5000字,花13分钟读完他的人生故事,会有很大启发。

41岁开始创业
50岁成为华人互联网创业大神

新冠疫情一闹,美国股市跳水(最近因为印钱又开始回涨,这波操作也是史无前例)。

但也有少数公司因为市场需求改变而一飞冲天。比如,做在线视频会议软件的 Zoom。

▲ Zoom 的创始人是移民美国的华人袁征

要说 Zoom 这家公司也真是走运。

一年前刚在纳斯达克上市,不久后就赶上了新冠肆虐。商务旅程取消,大家回家办公,一时间对在线视频的需求大增。措手不及的震荡成了 Zoom 的风口,而且是一夜之间、横扫全球的飓风。

从年初到现在的短短几个月中,Zoom 用户从单日 1000 万人次,疯狂增长至单日 2 亿人次。主要用户来自北美。

眼下,Zoom 市值突破 390 亿美元,超过了百度的 340 亿美元市值。

尤其是,百度已经在美国挂牌 15 年了,而 Zoom 才上市刚满 1 年而已。

▲ 去年年底的时候,还有财经媒体发文
《从黄金盛世到没有一人,硅谷巨头再无华人高管》
谁知几个月后就跑出来个华人创立的独角兽

Zoom 的股票价格打着滚儿地飙升,今日股票收盘价 $141,比发行价翻了 3 倍。而 Zoom 的创始人袁征,因持有公司 20% 的股票,身价跟着水涨船高。

从年初到现在,我眼看着他的 net worth 以亿为单位增长,最近一个月生生从 30 亿美元飙到 63 亿美元,登上福布斯亿万富翁排行榜。

50 岁的袁征,一夜间成为硅谷首屈一指的华人互联网创业大神。



下定决心要去硅谷看看连续8次被拒签不肯放弃

与雅虎的杨致远、英伟达的黄仁勋、油管的陈士骏这些华人移民二代相比,袁征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1970 年,袁征出生在山东泰安的一个矿工家庭。与那个年代的大多家庭一样,袁征的家境只能算得上温饱。

四年级时,袁征热衷于收集废料卖钱。

为了把电线里的铜丝弄出来,他不小心烧毁了邻居的鸡窝,惊动了消防员赶来把火扑灭。


1987 年,袁征考上了山东科技大学应用数学系。

坦白而言,既非 211 更非 985 的山东科技大学并不是一所名校。即便在本省,排名也在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之后。本科毕业后,袁征又在中国矿业大学读了工程专业的研究生。

袁征是名副其实的英年早婚。他和女友在中学时代结识,22 岁读研究生时就结婚了。

读书期间,袁征和女友分处两地。每逢寒暑假,18、9 岁的袁征便搭乘 10 个小时的火车去与女友见上一面。

那是在 80 年代末,绿皮火车上挤满了人,袁征往往是一路站着。因为车上实在太挤了,他甚至可以站着睡觉。

那时,袁征想,如果有一种技术,可以让我按下按钮就见到女友,不用再受这一路舟车劳顿的罪,那该有多便利啊。

▲ 袁征的妻子正是他的初恋女友

除了幻想着“一键视频”外,袁征还想过在网上卖书。

那是在 1996 年,所有的订购都要通过邮局电汇,非常的不方便。袁征想知道是否可以有一种从客户那里收钱的便捷方法,那也是他第一次萌生了去看看美国人怎么搞互联网的念头。

研究生毕业后,袁征进入山东当地的公司工作,期间被派到日本学习了 4 个月。机缘巧合的是,袁征在日本时意外听到一场比尔·盖茨的演讲。盖茨的演讲大大启发了袁征,坚定了他去硅谷看看的决心。

直到今日,袁征提起盖茨的演讲仍然会激动,认为那是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契机。

次年,袁征便提交了签证申请。然而,在美签比较难办的 90 年代,袁征的英文又不是很出色,这导致他连续 8 次遭遇拒签,签证费都是不小的一笔钱了。

我发现,成功人士都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能折腾,一个是轴得很。

袁征当时铁了心要去硅谷。他说:“只要美国没有永久拒绝我,我就会一直回来申请签证。”

如果当年那位签证官知道被自己拒了 8 次的小子,将成为亿万富翁,又会作何感想呢?



跟对贵人是件多么幸运的事

第 9 次签证终于成功后,袁征来到美国。

那是 1997 年,第一波互联网泡沫正在快速形成,马云靠卖中国黄页刚赚了 500 万。

与那个年代出国的人一样,袁征的生活艰苦而窘迫。他先是寄住在亲戚家中,还在餐馆端过盘子。最要命的是,他几乎不会说英语。

出于语言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袁征没有在美国继续学业,而是直接找了份码农工作。

许多年后,袁征才去斯坦福读了 MBA,那时他已经是思科的大牛了。

▲  36 岁时,袁征工作之余拿下了斯坦福的 MBA

为什么一个英文很烂的中国人能找到专业工作呢?

这里有两个原因。

第一,搞编程对语言的要求相对不高,不像金融业、咨询业,要长袖善舞、刷脸耍嘴;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雇佣袁征的是个中国人。

说到这位让袁征跟随了十余年的老板朱敏,又是一部大写的传奇。

▲ 硅谷华人第一代创业大神朱敏(右)

朱敏出生于 1948 年,比袁征大了足足 22 岁。

祖籍宁波的朱敏曾经插队 8 年,春种秋收、拉车推磨,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插队结束后,朱敏考入浙江农业大学拖拉机设计与制造专业 。

那时他已经 29 岁。之后,朱敏又进入浙大工业管理系就读研究生 。


朱敏是个脑和手都没有短板的人。高中毕业当厂长,看看图纸就能造车床、车零件。如果他留在中国,就是褚时健、任正非级的人物。

1984 年,36 岁的朱敏靠拿着一本字典死背下 2 万个英文单词,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前往斯坦福大学。

次年,他 15 岁的儿子也从清华少年班考取斯坦福计算机系,父子同校。

▲ 朱敏的儿子朱磊
如今是红杉树信息技术公司的 CEO

早在别的留学生还在省吃俭用攒奖学金之时,朱敏就靠着自己做旧房翻新赚到了 50 万美元。还没毕业,朱敏就拿到了IBM的聘书,后来又做了普华永道的 CTO。

1996 年,来到美国的第 12 年,48 岁的朱敏创立了网讯——一款网络视频会议程序。也就在那时,朱敏招聘到了初来美国的袁征,将其纳为十几名早期员工之一。

虽然英语不行,但袁征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常年提前一个半小时到公司。在思科时,他总是最早上班,最晚离开,每天工作 14 个小时。

创业之后,更是进入了常年不休模式。

2000 年,网讯上市。911 事件发生后,由于很多人抵触乘飞机出差,带动了网络视频软件的大火。

2007 年,网讯被思科以 32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这次收购中朱敏个人分得了 1.2 亿美元。

曾经插队挣工分的朱敏一跃成为亿万富翁,这人生经历也是犹如山峦起伏般壮美。

▲ 网讯被思科收购时,朱敏已经 59 岁
之后,他又创立了赛伯乐投资公司

袁征最初加入网讯之时,网讯还是一个初创公司。

袁征能在网讯一呆 14 年,一方面是他做事专注,很有毅力,一方面是网讯发展顺利——4 年实现 IPO、10 年被收购。

彼时,袁征已经是网讯的副总裁,手下管理着 800 名技术员,不仅持有公司股票,年薪也是相当可观。

斗转星移几个秋,市场翻了一大圈。

多少人在互联网泡沫中失去工作,多少人因次贷危机多年缓不过来,袁征居然能在同一家公司稳坐 14 年,可见跟对老板是件多么幸运的事啊。


不惧风险,中年创业打破华人天花板

被思科收购后,袁征的职位按说已经是华人码农在硅谷的天花板了。

然而他并不开心。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工作没有热情。在大公司每天做 PPT,没有什么实际的东西,工作很轻松但是很无趣。

“我想做一个每天早上起来都很想去上班的公司”,袁征说。

作为视频会议软件的技术主管,袁征常常需要询访客户的体验。他发现没有一个客户对自己的产品感到满意。

袁征自己提了不少意见,但是没有能被公司采纳。同时,作为一个古早开发的软件,网讯也有积重难返的问题。客户一边抱怨产品,一边还得继续使用。这说明市场需要更好的替代品。

经验丰富、深刻理解、看准轨道。

2011 年,41 岁的袁征说服妻子,离开思科独立创业,走上了一条步领路人朱敏后尘的大道。

彼时,视频会议软件的赛道已经是一片红海。不仅有很多创业公司,还有微软的 Skype、谷歌的 Hangouts、思科的 WebEx、苹果的 FaceTime 这些巨头在其中。

但这些软件同样都有着框架陈旧、难以优化、功能太多、不够垂直的问题。

袁征认为,要有效解决音频和视频的问题,必须开发一款基于云的解决方案。


Zoom 的业务非常简单,就是垂直做视频通话。一年前 Zoom 上市之后,表现就已经十分亮眼,谁知又鬼使神差赶上疫情爆发,一下子井喷式增长掀翻了房顶。

我个人使用 Zoom 的体验是:Zoom 所有设计都以视频通话为核心,它与现代的硬件技术兼容得非常好,使用起来滑不溜手,非常顺畅。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Zoom 的产品调性高级。

所谓调性,是个难以言表的东西。比较一下 Skype 和 Zoom。你会感到前者是暮气沉沉,后者自带硅谷小清新属性,同时又不会像网红产品一样搞得很俗很 low。

此外,真正令 Zoom 出圈的是,它有很强的社交属性,赢得了年轻人的喜爱。

虽然,一些传统型企业仍然在使用四平八稳的 Skype,但是年轻人的喜好无疑代表着行业发展的方向。

与许多只烧钱不赚钱的互联网企业不同,Zoom 的盈利十分健康,这要归功于美国的市场。

15 美元的月费,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都算得上低廉。更何况,Zoom 还给非付费用户提供 40 分钟的免费使用。

由于美国的大公司不玩烧钱补贴用户,App 用户本身也具有良好的付费习惯,使得 Zoom 这样的小竞争者得以生存。


想要取得成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袁征的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

第一,掌握核心技能很重要

袁征刚到美国时,英语张不开口,没有当地学历,就凭着会写代码打开了一条坦途。

离开思科创业时,袁征带走了 40 名技术员,快速占领了移动端业务。

乔布斯说,将生命中的点连接起来。学书法、搞修道,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走一步路都算数。这句话不完全对。

人首先需要有核心的一技之长,之后才是锦上添花的七七八八。

否则,罗永浩也是啥都懂点的杂学家,曾经一度信誓旦旦要干掉苹果,结果……

第二,跟对人就成功了一半

跟对人这个事主要看命。

当年袁征刚到美国时,找不到工作,上不了大学。有小破创业公司收他,就两眼一抹黑地去了。

哪想朱敏是个真大神,一路带领大家实现 IPO。不仅在网络技术上领着袁征入了门,也在人生轨迹上成为可仿效的榜样。

跟对人、入对行,袁征始终在同一条赛道深耕,省去了许多来回折腾的弯路,多年厚积薄发,创业一举成功。

第三,创业要看环境

在中国创业靠的是消费推动,在美国创业靠的是技术推动,你不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

Zoom 的成功归功于美国的市场环境。如果是在中国,大公司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用户没有付费习惯,派系之间互相屏蔽,Zoom 这样的小而美根本活不下来。

此外,2C 固然很难做,不抢占行业第一就很难活下去。

但是,2B 还是有空间,如果能服务好固定人群,就可以把自己养得不错(当然,眼下 Zoom 做 2B 做出圈成了 2C,此话另说)

比如,Zoom 的第一个付费客户是斯坦福大学。

当时,斯坦福正在为在线教学平台寻找方案,测试完市面上的应用后觉得 Zoom 最好。在线教育这个细分市场为 Zoom 带来了 1 万家高校客户。

第四,风口是用来等的,不是用来追的

要说 Zoom 的白日飞升,不能不提沾了疫情的光。

但是,正如风口不是用来追的,而是用来等的,Zoom 在一朝成名之前,就已经是一家稳健企业,在上市之前就已经实现了数百万美元的盈利。

创始人袁征,更是在网络视频这条赛道足足耕耘了 20 年。袁征刚开始创业做 Zoom 时,没有人想到能发展到这么大。

那时,微软、谷歌、思科、苹果等大厂,早已全面覆盖了这条赛道。

事实证明,互联网创业其实没有什么护城河,关键在于跑得快。

你若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算身在红海也能找到机会。

如今的袁征仍然过着朴素的生活。

媳妇是当年令他坐 10 个小时火车相见的初恋女友,夫妻俩育有三名孩子,老大是校队篮球明星。

据教练说,袁征从没有缺席过孩子的比赛,还经常亲力亲为给俱乐部做义工。

▲ 袁征一家人

年过 50 的袁征对于突如其来的声名显得淡定,他说自己的座右铭是:

To make others happy and you will be happier(令别人快乐,自己更快乐)。

Zoom 公司的口号则是:Delivering happiness (传递快乐)。

“当创办公司时,我已经 41 岁,不再是年轻人”,袁征说,“我已经明白生命的目的是追求幸福,我也学会了如何追求幸福,特别是追求可持续的幸福。”

袁征这样一个自我奋斗的成功者,有情怀、有调性、有技术、有耐心。

他是真正的华人之光,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榜样。

*文章转载自“遇言·不止”(ID:Yuyantalks)
遇言不止:不盲从,且好看,女性进阶指南。也可在头条号、新浪微博、腾讯看点、网易新闻、百家号等全网平台搜到@遇言不止。






粉丝群邀请


社群开放日来啦,快来添加“优秀的小编”为好友,进群和我们进一步交流、互动,2020我们携手一起走~


扫描上访二维码

回复【粉丝群】即可入群交流





掌握核心科技,

跟对人就成功了一半,

创业要看环境,

风口是用来等的,不是用来追的。

文中提到的这4点启发,你认为哪点最重要?


欢迎在评论区谈谈你的看法~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联系:zw07030613请务必注明:「姓名 + 公司 + 合作需求」
点个“在看”,把事做到极致,你就赢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