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失去华为,中国会怎样?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肖磊看市 Author Xiaolei



作者 | 肖磊看市

来源 | 肖磊看市(ID:kanshi1314)

编辑 | 吴暄


编者按:

在美国全力“围剿”的当下,华为所代表的,已经不是单纯的一家企业。

为什么中国一定要帮助华为突围?一旦华为在国际市场失败,将意味着什么?又怎样看待5G和芯片问题?这篇文章16800字,推荐你静下心来,花25分钟深度阅读和思考。


关于美国以倾国之力来猎杀华为这件事,我看到很多的讨论和分析,但总体来说偏悲观,大部分知识阶层认为中国跟美国在芯片领域的差距太大,美国这种近乎无耻的“无限追溯”,基本上就是“杀不死华为誓不罢休”的节奏。


而同时认为中国可用的反制措施有限,从而得出一个结论,美国的强大超乎想象,不要再吹中国厉害了等等。


当然,乐观派也有很多,把美国对华为的猎杀,看成是一种倒逼的激励机制,一时间也激发了诸多科技工作者、消费者和创业者的情绪,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现象。


但我要分析的角度,并不简单的是表明某种立场,因为华为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企业问题,美国已经将华为的问题,上升到了政治和国家安全的角度。


这背后一定是有战略性考量的,中国一定要以同等的支持,来帮助华为脱困,这关系到能否保住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问题,也可以说关系到中国国运的问题(别着急反驳,听我慢慢说)



一旦华为在国际市场失败

中国企业将严重损失

吸引顶尖理工科人才的能力


作为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我个人的消费观念是,谁率先占领我的视野和体验,我就会一直用谁家的东西,直到哪天被某种体验给恶心到了,才会去换掉。


华为做手机其实算比较晚的,直到现在我个人依然没有买过华为的手机,也跟华为没有任何利益关系,不存在对华为这家公司有特殊的感情。


所以我的分析是基于整个全球发展历史和政治、经济,以及中美问题,而非一家公司或一个产业。


那华为到底代表着什么呢?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中国顶级理工科学府清华大学(也是综合性大学),2019 年主要就业去向,在大公司里面,华为排名第一,招聘了 189 人。



请注意,这个数字接近于第二名至第四名的总和,那第二名至第四名都是什么企业或组织呢,分别是大名鼎鼎的腾讯、阿里巴巴、国家电网、中国建筑集团。


而腾讯和阿里巴巴,在清华大学的招聘人数加起来,也只有华为招聘人数的一半。


如果你再去看看 2018 年给华为输送人才的大学,你就会发现,全中国最牛的 23 所理工科类大学,也可以说未来最顶级的中国理工科人才,仅 2018 年,就有 4621 名被华为收入麾下。



华为所代表的,已经不是单纯的一家企业,而是中国人才、科技,以及教育等等综合实力的一个承载、发挥和蓄能池;


一旦华为在国际市场失败,意味着中国企业吸引国内顶尖理工科人才的能力将损失惨重,甚至面临灭顶之灾。


也可以这么说,中国出台那么多吸引高科技人才的行政政策,其实远远比上建立一家像华为一样的科技公司有效。当然,各自有各自的作用,只是如果没有足够优秀的企业,对科技人才的吸引肯定是不可持续的。


很多人可能会说,华为倒了,还有其他企业呢,请注意,这些科技类人才,不是简单的选择华为的高薪,很多是基于华为的国际化市场和研发体系需求,这种需求给一个人的眼界和发展空间提供了不一样的机会。


腾讯和阿里巴巴,以及国家电网等等,是无法替代华为的软硬件多领域需求和国际化的。


腾讯海外收入占比还不到 10% ,阿里巴巴海外收入占比也就 20% 左右,而华为海外收入占比一度接近 70% ,这几年国内市场起来后国内收入占比有所提高,但国际收入占比依然超过 40% 。


更重要的是,腾讯和阿里加起来的收入,还没有华为高,大部分需求也是服务型人才(最近两年才开始投研发)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如果你是一个想走向国际化的科技类顶级人才,中国企业里面,华为可以说是最综合的一个选择,也是承载能力最大的理工科人才池子。


而华为一旦失去吸纳这部分人才的能力,那么这些人才至少会有很大一部分,将加盟美国,以及更多其他国家的企业。


同样的,美国不只是在封杀华为,还在启动对中国理工科输美留学生的限制。


因此,美国所实施的,是对中国科技人才从教育、需求、留存到承载体系的全面遏制和封杀。


大家应该还记得中兴通讯吧,被美国打压之后( 2018 年 4 月 16 日,美国商务部宣布立即重启对中兴通讯的制裁禁令,中兴通讯将被禁止以任何形式从美国进口商品)


结果就是,2018 年第二季度遭遇了 58% 的损失,当时中兴通讯的工厂已经停产,随后的第三季度下降了 14% ,第四季度下降了 17% 。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兴吸引科技人才的能力以及对科研的投入立马遭到削减,这种损失不仅仅是企业层面的,还是国家层面,是一种战略性损失。


如果中兴事件不足以引起重视,此时美国对华为的猎杀,必须要重视了,如果这还不足以引起各个方面的及时应对,那中国失去的就不是一个华为:


而是整个建立起来的高科技人才市场化产业链条的崩溃,以及难以挽回的中国企业国际声誉损失,因为这意味着华为无法给全球 170 多个国家提供稳定的产品和技术服务保障,你让人家怎么看中国企业?



对于封杀华为,更大的战略威胁是什么呢?


当然是遏制和降低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全球化,永远把中国锁死在中低端加工领域,无法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大利润,从而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彻底清除中国对美国各类霸权的战略挑战。



中国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必须要有科技类

世界500强企业


很多人可能又要问了,一个华为的问题,能上升到国运和“中等收入陷阱”等层面?那好,我们先来看看关于人均 GDP 1 万美元的问题(中等收入阶段)


全球来看,目前人均 GDP 比中国高的只有约 11 亿人,而全球人口的数量是 76 亿。


这是什么意思呢,中国的加入,让全世界人均 GDP 超过 1 万美元的人口,增加了 130% 。


其实全球人均超过1万美元的国家有很多,总计超过 70 个,很多国家人均 GDP 非常高,但主要的原因是人口少:


比如卢森堡(人口 60 万)、冰岛(人口 35 万)、卡塔尔(人口 264 万)等,对于中国来说,这些国家的人均 GDP 并没有参考价值。


而人口超过 5000 万的国家里面,人均 GDP 超过 1 万美元的国家,只有 8 个,这里面,除了俄罗斯和韩国,其他都是 G7 成员,包括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


人口超过 1 亿的国家里面,人均 GDP 超过中国的国家,只有美国、日本、俄罗斯,另外两个墨西哥和巴西跟中国差不多,但去年已经被中国超越。另外,在接近 1 亿人口的国家里面,土耳其的 GDP 略低于中国。


请注意,这会我就要说到关键点了,大家仔细去看,除了韩国之外,其他比中国人均 GDP 高的人口大国,基本都是百年强国,早在一百年前就开始欺负我们了,即八国联军(除了已经消失的奥匈帝国)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百多年来,除了韩国,整个地球上其他所有想挑战这几个国家人均 GDP 水平的大型新兴经济体,都失败了。这难道是偶然?难道真的是制度问题?难道是无法抗拒的命运?


那我们就要问了,中国能成功吗?为什么唯独韩国成功了呢?


其实在大型新兴经济体里面,有至少三个国家努力尝试赶上众“列强”,他们分别是巴西、墨西哥和土耳其。


但经过多轮博弈,这三个国家基本上都被“掐死”在摇篮里了,因为他们都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也就是被锁死在人均 GDP 1 万美元左右这个区间里了。


那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分别来看一个指标,比如巴西,拥有 8 家世界 500 强企业,但其中两家是石油/天然气公司,一家是肉类加工出口企业,一家是矿业巨头,另外四家都是银行。


再比如墨西哥,进入世界 500 强的企业只有 4 家,一家是石油企业,一家是电信公司,一家是饮料食品企业,一家是风电设备公司。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出来,巴西进入世界 500 强的公司,实际上都是资源行业和银行业,这些都是技术含量并不高的垄断行业,还有一家肉类加工出口企业,也主要是因为农业养殖自然条件较好。


而墨西哥,作为紧挨着美国的国家,为美国做了那么多年代工的国家,在全球 500 强企业里面,竟然只有一家算得上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企业,就是那家风电设备公司,大家不觉得奇怪吗?


相比来说,土耳其的产业相对来说更丰富一些,比如 Beko 及 Vestel 都是欧洲知名的家用电子产品与电器制造商,土耳其的建筑承包行业也相当发达,目前也是中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对手之一,另外船舶制造业也很有竞争力,军工方面有 F16 生产线等。


但土耳其的问题在于,产业规模不够,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只有一家 Beko 的母公司考奇集团( KOC )


那我们再来看看韩国,是如何超越中等收入陷阱,把 5000 万人口带向发达经济体的。请看下图。


 

大家估计一下子就能看明白,韩国有 16 家企业进入了世界 500 强,在这些企业里面,我没找到一家纯粹的垄断性能源企业,也没有一家是纯粹的银行;


而大部分是科技企业,以及重工业、汽车等制造业,还有三星等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靠真正的拼杀闯出来的(背后也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所以,我想说的是,如果中国想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做“八国联军”的垫脚石,被踩死在巴西、墨西哥,或者土耳其这个水平上,那就必须要有真正的,拼杀出来的科技类世界 500 强企业。



为什么华为必将成为

美国围剿的对象?


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中国入围世界 500 强的企业。


从去年的数据看,中国(含港台)有 129 家企业入围世界 500 强,历史上首次超过美国的 121 家,位列全球第一。


但请注意,如果去掉港台企业及银行、保险、电力、电信、煤炭、石化、房地产企业后,就只剩下 47 家;


而在这 47 家里面,如果除去大型国有企业,以及军工相关企业,真正的靠自身技术和营销等方式打拼出来的市场化企业:


只有华为、正威国际、阿里巴巴、联想、吉利、腾讯、魏桥集团、雪松控股、美的、苏宁、青山控股、格力、海尔、小米等 14 家企业,比韩国少两家。


然后大家再仔细看看,这 14 家里面排在第一的是谁,是华为,而且这里面有最多技术的是谁,也是华为。


你可能会说,阿里巴巴和腾讯也有很多技术,而且是平台级企业,问题是我已经说过了,阿里巴巴和腾讯国际业务占比远远低于华为,其实也可以看作仅仅是一家内地公司。


不信你去看,天猫和微信,再加上京东、苏宁,可能都挑战不了亚马逊和 WhatsAPP 等的地位;


因为除了最近一阵子兴起的抖音海外版( Tik Tok ),中国这些互联网公司的各类软件,在欧洲等市场,从未进入过下载量的前十,何谈国际影响力?


也就是说,如果用国际化来衡量的话,中国互联网科技领域,被美国横扫十次都绰绰有余。


如果再接着分析,魏桥集团、雪松控股、青山控股等,都还是非常传统的产业,而美的、格力、海尔、吉利等本身也是相对传统的产品企业。


这就好比很早之前 IBM 就把个人电脑业务卖给联想一样,就算这类终端产品市场全给中国企业做了,对美国都没有啥威胁,因为操作系统掌握在美国手上。


那就只剩下三家,一个是正威国际,另外两个是华为和小米。而正威国际是做有色金属的,这个对美国来说也没啥需要特别关注的。


所以就只剩下华为和小米,那这两家就不用我做什么对比了,小米虽然国际化也做得不错,但跟华为比起来,还差很多。更重要的是,华为不仅是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而且有非常强的技术,并拥有发展成为规模级平台的能力。


所以,华为必将成为美国围剿的对象,因为干掉华为,相当于阻断了唯一一家中国真正具有全球活跃性竞争力的世界 500 强高科技企业。


那么也就意味着,一旦猎杀华为,预示着中国最有可能挑战美国全球科技以及平台布局的中国 500 强企业,被扼杀了。而华为之后,中国再想创造一个类似的国际化技术平台级企业,恐怕难度就很大了。


当然,华为死了,地球照样转,问题是,中国想要想靠大型国有企业(基建、能源、银行军工等),以及传统制造业,还有国内市场,来完成中等收入陷阱的跳跃,这种难度是非常大的,其实前车之鉴就是土耳其。


如果没有华为等公司,中国未来很有可能就会变成一个大号的土耳其,看上去产业较为丰富,比土耳其规模大很多,但更多的支撑因素是国内需求,而非国际竞争力。


我虽然也经常强调国内需求的重要性,但国内需求是基本盘,而非真正的中国经济增值来源。


因此我非常担心,连华为一旦夭折,那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进入类似土耳其模式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因为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类似于 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等标志性事件。


中国之所以比土耳其有更多的世界 500 强企业,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内规模足够大,但这会被中国更大规模的人口给对冲掉;


也就是说,我们跟土耳其的产业非常类似,但我们的人口是土耳其的 20 倍,所以尽管我们有更多的世界 500 强,但对人均 GDP 的支撑非常有限。


那为什么没有国际化的高科技平台级别的企业,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只有国际化的平台公司和技术公司,才可以获得超额利润,才可以带动国内的整个产业链和人均收入的快速抬升。


如果没有国际市场,单纯国内市场的消耗,实际上是一个内循环,对人均 GDP 的拉升,其实同时也形成了对等的消耗,这就类似于,中国银行业或基建军工等也赚了很多钱,贡献了很多 GDP ,但主要体现出来的,是债务的增加,是就业的维持,并不能大幅提升人均回报;


不信的话你去看看这些企业的薪资增长、招聘规模等等,都是远远落后于华为等国际化公司的。更深层一点的讨论,实际上就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区别了。


你再去看看美国,仅仅四大科技企业,苹果、谷歌、亚马逊和微软,其年收入就达到 5.5 万亿人民币,这四个公司里面,收入最低的微软,都比中国最强的华为高出接近 1 千亿元。


更重要的是,美国这些企业的利润大部分来自全球,而非美国本土。


如果保不住华为,让华为的国际化止步,那么未来中国各行各业想要再挑战美国无理打压,恐怕难度就更大了;


因为华为是一家完全靠自身技术和业务拼杀下来的国际市场地位,是有巨大用户粘性的,这种背景的公司,都扛不住,那还有哪家公司扛得住?


这对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和自信都是重大的打击,未来更多的企业家将会更加惧怕美国,只能寻求寄生在美国平台下赚点小钱而已。


所以,华为的问题,不是简单的一个企业的问题,是足以代表中国能否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能否成为世界一流经济体的问题。一旦失败,中国就存在被遏制在巴西、墨西哥和土耳其这个阶段,成为永远的二流国家的风险。


大家现在不要觉得这个问题好像没那么严重,其实如果你再回溯几十年,看看土耳其、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马来西亚等等,哪个不是勃勃生机、豪情万丈,现在还不是得接受二流国家、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



5G的问题

并不是一个通讯技术的问题


好,那接下来我们再说说,华为到底为什么领衔全球 5G ,美国又是如何打击企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中国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破局。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美国为什么在 5G 领域落后。如果要深入的讨论,实际上 5G 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通讯技术的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


我看了很多技术分析,包括频谱的问题,意思是说,美国最早发布了 5G 高频段(毫米波)频率规划( 2016 年)


但问题是,高频段有非常明显的商用弱点,那就是需要建设更多的基站,是中国中频段的 3 至 4 倍,才能达到中频段同等的覆盖能力。


而美国在实施基站建设方面,其难度又是巨大的,要完成这样的大规模基建,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光纤资源、城市管道系统等等对美国都是挑战,而且要跟各州、各地、各企业民众协调。


很多人预计要完成这种规模的基站建设,十年恐怕都不够。


那美国为什么不用中频段呢,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中频段有很大一部分被美国国防部控制,但问题是,美国也提出了 CBRS 计划,即“公民宽带无线电服务”,作为一种辅助技术,可以让美国无线运营商与海军共用 3.5GHz 频段,极大缓解无线频谱短缺的现状,可是该计划响应者非常少。


另一个是,美国一直想主导全球 5G 发展节奏,所以美国的详细规划是,先从高频,再到中频,然后到低频。


那这个跟中国直接从中频起步又有什么关系呢,问题很简单,我举个例子,这就好比,美国和中国的房地产,美国主要是郊区独栋为主,而中国是城市高层为主。


现在美国要求全球都应该效仿美国,在开发房地产方面,应该先发展郊区独栋,而不能先发展城市高层,这样对美国的建筑商和后期的物业公司等就非常有利,美国也就能主导蛋糕分配了。


但问题是,全球各国面临的土地和城市发展情况,跟中国更相似,而不是跟美国,所以在城市发展高层建筑的模式就迅速被推广开了,美国则还停留在不紧不慢的制定独栋别墅建设标准的阶段。


按理说,各发展各的也可以啊,问题在于,全球大部分国家已经都默认中频为 5G 主流商用频段,而且发展迅速,美国对5G发展的主导权已经丧失。


那美国有没有可能会夺回对 5G 的主导权呢?


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让全世界的 5G 发展,跟美国同步,也就是等美国从高频段,慢慢发展到中频段(可能得 10 年的时间),然后就同步了。所以现在很多人认为,美国对华为的封杀,也是为了延缓其他国家 5G 的商用步伐。


我当然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这不是美国真正的目的。



当下美国封杀华为

其实是在遏制中国经济崛起


中国近十多年的发展,是比较快的,快到什么程度呢,全球几乎没有几个人能预测到。


可能我这么说你还是会觉得怪怪的(又在吹了),那我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 2005 年,中国领导人提出的目标是,到 2020 年,也就是到现在,中国人均 GDP 要突破 3000 美元。


那当时中国的人均 GDP 是多少呢?只有 1700 美元。


 

也就是说,在过去 15 年里,中国的发展计划是,将人均 GDP 推升 76% ,结果呢,中国人均 GDP 涨了接近 6 倍,因为去年中国人均 GDP 已经突破了 1 万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也成长起来了一批国际化的公司,比如最典型的就是华为,所以华为的发展,其实跟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样,是所有对手始料未及的。


当下美国封杀华为,其实跟遏制中国经济崛起是同一个目的之下的不同执行层面,逻辑上是一致的。


只不过中国由于体量有点大,影响力也都起来了,所以美国要想把中国打入“中等收入陷阱”需要作出的努力可能会更大。


因此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由于用力过猛,美国的动作有点“变形”,而在遏制其他相对体量较小的挑战者方面,恐怕一次金融危机就足够了,甚至没人能看出来。


大家再想想,中国这种速度的发展,如果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想到,一直看不起我们的竞争对手会想到吗?


当然,可能有那么一两个疯狂的预言家会想到(比如很多人动不动就引用所谓拿破仑说的“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一旦醒来就会震惊世界”这类言论),但这并不会成为对手关注我们的依据。


所以,过去十多年里,美国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其实还处在战略观察阶段,美国知道中国未来肯定会成为一个强国,但会不会成为美国霸权的挑战者,还不好说。


中国崛起的时间也可能会比较长,美国对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预估是 2030 年(晚了十年),而且也需要诸多的条件来助力,中国现在还难以满足这些条件(比如好的“制度”等),这样的话,美国有足够的时间去中东搞事情的。

 

然而,转眼间,中国的人均 GDP 已经达到了 1 万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在美国所期望的制度下完成的。


当然,光拿出人均 GDP 数据,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觉得有什么政治意义。


那我要告诉你的是,当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日本人均 GDP 达到 1 万美元的时候,美国发起了对日本企业的疯狂打压,包括对丰田汽车等的各种绞杀。同时美国出现了反日情绪。



到了 1985 年(日本人均 GDP 是 11500 美元,跟今天的中国基本一样),美国直接强制日本签署“广场协议”,要求日元升值,来打压日本的出口,刺激日本对美国的投资;


结果日元在而后的六年里,对美元升值了超过 4 倍,日本人到处买美元,然后疯狂的去美国炒楼炒股,把此前多年赚来的钱都投向了美国,一时间美国人感叹,日本要买下整个美国了。


结果就是,在高潮之后,美国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期,而日本很快陷入了“失去的二十年”。


当然,关于这一点,有很多争论,到底日本有没有失去二十年,失去二十年的原因是什么,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看一下日本房地产和股市的走势,就知道失去的二十年并不是危言耸听。

 

▲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

 

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亚洲的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陆续奔向人均 GDP 1 万美元的时代。


比如到了 1997 年,韩国人均 GDP 1.5 万美元,马来西亚人均 GDP 1.2 万美元,泰国人均 GDP 也超过了 7000 美元。于是,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来了。


那 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后果是什么呢,美元迅速从亚洲市场逃离,高速发展的东南亚经济突然陷入崩溃边缘:


直到现在,泰国和马来西亚的人均 GDP ,还处在跟 1997 年一样的水平上,失去了不止二十年。



对美国来说

现在的互联网

只不过是美国系统的一种延续


那美国具体得到了什么呢?


大家可以去看看美国股市的走势,从跟日本签署《广场协议》,到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美国股市一直在上涨,尤其是在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美股由于涌入的资金巨大,诸多高科技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估值,研发投入大幅增长,以至于搞出了纳斯达克世纪泡沫,酝酿出来了谷歌、微软、亚马逊等等巨型公司,至今称霸全球。


▲  大危机与美国股市走势


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 1985 开始的日元升值,和 1997 年东南亚开启的本币贬值,都使得美元涌入美国呢?


原因很简单,在货币这个问题上,其实大家担心的不是升值或贬值,而是波动。


只要一个国家的货币,出现巨大的波动,无论是升值还是贬值,都会给民众带来不安全感,出现“处置”冲动。这就好比一个人,有时候对你特别好,有时候威胁要杀了你,你的最好选择是,远离他。


如果你去看美国股市走势,在 1985 年没有签署《广场协议》之前,道琼斯工业指数长期徘徊在 1200 点左右,协议签署后由于日本市场资金的涌入,该指数迅速上涨,以至于涨得太快了,发生了 1987 年的股灾,但很快恢复。


再加上 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导致的韩国等东南亚资金的涌入,道琼斯指数从 1985 年的 1200 点,涨到了 2000 年的接近 12000 点,涨了 10 倍。


2000 年之后的美国股市,基本没有什么大的起色,2000 年到 2007 年,道琼斯工业指数仅仅从接近 12000 点,涨到了 14000 点,七年里只涨了不到 20% 。


最近十年,美股也出现了历史上最长的牛市,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一轮美股的上涨,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2010 年欧债危机爆发,欧洲资金向美国涌入,再加上 2014 年至 2016 年,中国尝试放开外汇管制,人民币迅速贬值,中国外汇储备两年流失超过 1 万亿美元,把美国股市推向了新高潮。


道琼斯指数从 2010 年的不到 1 万点,涨到了今年年初的接近 3 万点。


▲  欧元和人民币两次大贬值后美股走势

 

很多人可能又要反驳了,这种逻辑分析属于阴谋论,美国股市的上涨,并不是因为其他国家的危机,而是美国有全球最好的企业。


这一点我也是承认的,但问题的关键点不在这里,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为什么只有美国可以缔造出那么多全球企业呢?当风险来临时,美元反而不跌反涨呢?难道欧洲国家的制度,也都不如美国?


我的观点是,自二战后,欧洲传统强国被削弱,亚洲更惨,人类逐步进入了新的起点,可以说世界被再一次推平了,成了一张白纸,而这个时候唯一的获胜者,是美国。


世界开始任由美国“设计”,而美国所执行的是平台战略,只要参与到这个平台里面,就成了美国的一颗棋子,未来只能任其调拨,来配合美国的本土利益。


在平台战略方面,我不用多说了,美国的军事系统、美元系统、互联网系统,其实都是平台型的,一旦加入这些平台,再想离开,成本巨大,美国就有能力控制所有加入这个平台的国家和企业,以及民众。


比如一旦加入美国的军事系统,那么你就必须基于美国的卫星定位、情报、指挥等系统来发挥军事战略,基本上你自己就失去了独立做战和离开美国保护的能力。


而一旦加入美元系统,你就必须要承受美元的“自由流动”,也就是说:


当美国本土需要美元的时候,美国有一百种办法让美元回流,而当美国要输出美元的时候,也会有一百种办法让美元流向全世界,但这种流动对很多国家造成的剧烈波动,只能被动承受。


至于互联网系统,那威力就更大了,这种平台战略,看上去兴起的时间较短,但整个系统,是美国为了打造军事情报共享平台,才发明出来了阿帕网,这就是整个现在互联网的前身。


所以说,现在的互联网系统平台,对于美国来说,只不过是军事和美元等系统的一种延续罢了。


比如微软操作系统、苹果系统、谷歌安卓、GMS 系统等。


其实这次美国封杀华为,对华为现实威胁最大的,还不是芯片,因为芯片问题,有很多巧妙的解决办法,但如果不让华为使用谷歌的 GMS 系统(没有这个系统很多软件没法下载)


那么意味着华为的手机在国际市场可以说就卖不动了,这就好比说,在中国,你买的手机不能装微信和支付宝,那你还会买这个手机吗?


所以,美国实际上并不担心一个国家一款产品的领先,就像阿里巴巴,是不会担心格力空调或茅台酒在各自的行业技术或品牌上领先的。美国担心的是挑战自己所搭建的平台。


华为对美国真正的威胁正在这里,华为是一家随时都可以打造平台的公司。


比如在无法使用 GMS 系统之后,华为就用上了自己研发的 HMS 系统,但正是因为没有使用 GMS 系统,华为手机在欧洲的销量下降了超过 30% 。如果换做其他厂商,可能直接就死掉了。 



搭建互联网系统这方面

美国唯一的对手是中国


那美国这种平台战略,就没有漏洞和缺点吗?


其实对于美国来说,其平台战略,有其无与伦比的优势,但也有战略性的弱点。如果打造平台的国家/公司,开始采取不公平的手段,那么平台的信誉也就会出现战略性滑坡。


举个例子,还是阿里巴巴,如果阿里巴巴在卖空调这个问题上,对格力特别支持,但对其他空调品牌采取打压措施;


那意味着平台已经介入到了产品领域,这个时候其他产品只能自建平台渠道,而放弃原有平台,因为没有其他选择。


如果美国为了政治需求,把美国的各类平台,用来打压具体的产品方,比如禁止谷歌、微软等企业,向中国的企业提供系统支持等,这看上去很致命,但从战略上来说,这就失去了平台的本身的战略定位。


当裁判随时会变成运动员的时候,你还会参加这样的比赛吗?


很多人可能又要说了,那美国就是要这样打击你呢,你如果不妥协让步,还能怎么办呢?中国人难道还能不用微软、苹果 ios 、谷歌安卓 GMS 等系统?


我可以告诉大家,美国如果禁止中国使用这些系统,反而可能是中国的机会。


道理很简单,因为很多事情,必须要在极端的情况下才能完成。就像美国要打阿富汗,如果不发生 911 恐怖袭击,美国人是不会支持美国政府打阿富汗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美国不能彻底禁止中国企业对微软、苹果、谷歌等公司系统的使用,那么中国永远都无法拥有搭建自己系统的机会,因为市场没有人支持。


另外,中国是唯一可以撑起新平台系统的国家,因为中国有足够的内部市场规模。也可以这么说,在搭建互联网系统这方面,美国唯一的对手是中国。


比如在卫星导航领域,欧洲需要联合起来(伽利略系统)才能对抗美国,俄罗斯有一定的实力(格洛纳斯系统),但也仅仅是卫星导航等国防领域。


如果是互联网系统领域,欧洲和俄罗斯一个缺乏统一的管理,另一个缺乏人口规模,所以在大型制造业领域,欧盟和俄罗斯尚可称得上美国对手,到互联网领域,基本就歇菜了,就只剩下中国了。


诺基亚手机以前收购开发了塞班操作系统,很快就被苹果和谷歌的操作系统打败,也包括诺基亚的手机业务也基本上算失败了,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


诺基亚这家企业,没有“基本盘”,一旦国际市场竞争失败,就彻底失败了。而华为等企业,还有中国内部市场这个基本盘支撑。


比如诺基亚是芬兰的企业,而芬兰总人口只有 550 万人,所以诺基亚必须得依靠国际市场,一旦国际市场被打败,其实就相当于彻底失败了,因为国内需求支撑不了诺基亚手机和塞班系统。


诺基亚现在只剩下通讯硬件业务了,其市值跟顶峰时期相比,缩水了 95% 。


而中国不同,中国的国内用户基数超过 10 亿,华为这样强大的国际化企业,依然有数亿的用户来自中国。


在这种背景下,华为仅仅依靠中国市场,都可以很好的活下去,这对于华为来说,就有了足够的时间打造和培育自己的系统,比如完善 HMS 系统生态,逐步让国际市场接受。


很多人可能又要说了,国际主流依然是谷歌的 GMS 系统,HMS 想替代谈何容易,这一点我不否认,但我会告诉你另一个重大机会。


你知道红军长征是如何在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眼皮底下活下来的吗?其中一个原因是,四川、贵州、云南等各军阀与蒋介石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底层矛盾。



华为这次如果能够突围

全球市场对中国企业的

信心会更足


大家可以去欧洲市场看看,欧洲市场现在销售额前五的手机,三星排第一,华为排第二,苹果只是第三。而自从华为手机销量下降以来,小米和 OPPO 在欧洲的销量大增。



我跟大家说这个,并不是说华为丢失的份额,被小米等中国手机厂商给补回来了那么简单。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欧洲人其实也很愿意选择苹果之外的手机呢?


这其实不是简单的性价比的问题,而是欧洲目前面临的情况跟中国类似。


大家知道英国和美国正在举行自由贸易谈判,两国的重大分歧在于,英国要向美国互联网巨头征收数字税的问题。


其实法国和德国也是一样的,美国的互联网科技公司,用平台和系统,一样绑架了整个欧洲的互联网科技领域。


从电脑、手机的操作系统,到聊天、社交等等软件工具,全部被美国的科技巨头垄断,欧洲非常希望有第二种选择,这样就可以留有一定的后路,但美国似乎不会允许平台级别的第二种选择出现在欧洲。


可能大家还不知道,在美国不厌其烦的骚扰下,也就是美国天天给法国、德国、英国等灌输华为 5G 会影响国家安全等背景下,欧洲这几个大国里面,还没有一个领导人反对华为参与 5G 建设的。


所以在 5G 和手机软硬件等领域,欧洲精英人群表面上跟随美国的舆论步伐,对美国提出的问题很重视,但在行动方面,非常清楚选择芬兰、韩国、中国等企业的战略意义。


假设华为的HMS系统生态真的能慢慢发展起来,欧洲人肯定是可以选择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国际市场的各类必要性软件( APP ),也都是美国公司提供的,比如 WhatsApp 、Messenger 、推特、脸书、 Youtube 、Netflix 等等。


这个时候华为是很无助的,如果微信、新浪微博、优酷等等,能够在欧洲占有一席之地,其实华为要推 HMS 系统就没那么难了。


所以华为现在是孤军奋战。也就是说,华为的HMS要获得些许成功,还需要将全球数百万家 APP 运维企业纳入生态。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其实美国不仅在封杀华为,还在企图鼓动各市场封杀中国的 APP,包括抖音海外版 TikTok ,理由如出一辙,认为 TikTok 是国家威胁。


 

据 Sensor Tower 发布的报告称,TikTok全球下载量超过 7 亿,是 2019 年下载量第二大的应用。这意味着TikTok击败了Facebook (下载量不到 7 亿)和Facebook Messenger (下载量略超过 7 亿)

 

但我们再来看看欧洲,TikTok 已经在德国取得成功,德国网红、明星、足球俱乐部等等都建立了 TikTok 账号和各类跟 TikTok 的合作。


法国数十家媒体在 TikTok 建了账号,有法国女孩在 TikTok 的粉丝超过 2000 万。上周,字节跳动宣布将在英国伦敦设立 TikTok 欧洲业务中心。


那为什么欧洲在对待中国高科技和互联企业方面,跟美国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


大家还记得任正非有一次在接受采访时,被拍到在办公桌上有本《美国陷阱》吗?里面就是讲美国是如何肢解掉法国电信巨头阿尔斯通公司的。


▲  任正非办公桌


德国也非常清楚,美国是如何对待德国的汽车企业,以及德意志银行的。欧洲各国也都非常清楚,当年为什么要几个欧洲国家联合起来成立空客,来应对美国对欧洲飞机企业的打击的。


所以,欧洲也非常清楚美国目前打压中国企业的真正战略意图;


所以,按照我的推测,只要中国等国家能够提供新的可用系统和平台,以及各类产品,可以满足欧洲要求的话,欧洲其实从潜意识里,是愿意有多个选择存在的,并支持美国以外的系统平台或产品的。


因为欧洲跟美国一下一轮的重点博弈,就是科技巨头的数字税问题。欧洲也不会允许美国科技巨头大量的赚欧洲的钱,最后还给欧洲搞社交媒体攻势,动不动就来个“黄背心”运动。


这种压力欧洲精英也越来越感到难受,只是欧洲暂时还没有第二种选择,跟美国叫板缺乏筹码。

 

因此,只要中国这次能够帮助华为突围,全球市场对中国企业的信心就会更足,中国各类产品在欧洲的占有率只会上升。


相反,如果华为无法突围,我可以很有把握的说,欧洲立马就会对美国进行妥协,很有可能会调转枪头跟随美国的步伐来遏制中国的企业,因为如果当欧洲看不到中国可以提供稳定的产品和第二套可选择的系统,欧洲其实也就只能依靠美国的平台了,大树底下好乘凉。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可以感受到,我为什么要说,保住华为,就是为了保住改革开放成果的原因。这里面能否守住经济利益,其实也是能否兑现政治利益的问题。



芯片问题如果顶住了

就是战役的转折点

就是胜利


最后再说一下芯片的问题。


说实话,我从来不担心芯片的问题,因为芯片是一个纯技术的问题,而不是像微软、谷歌、苹果这种直接面对数亿终端的平台或系统渗透的问题。


中国的优势就是集中力量突破重要领域和环节,只是我们此前的集中力量,用在了国防等领域,时间上出现了错位;


毕竟整体资源是有限的,发展阶段是不一样的,而且芯片市场本身一直就非常市场化,全球各个国家嵌入很深,如果没有发生极端的倒逼,资源难以长期聚集来搞非优势产业。


你看中国的国防科技,如果不是各种严格的封锁,以及各种赤裸裸的军事威胁,比如核打击威胁、现实战争、炸大使馆、撞机等等,中国也是能买就买的,关键是人家不卖给你,你没有就可能面临亡国风险。


所以才有了核技术、导弹技术、卫星技术、歼20、055大驱等等。


芯片的问题是,美国一直叫喊,但一直卖给你,而且当你买得稍微慢一点的时候,就赶紧威胁要制裁你什么的;


然后中国企业就赶紧利用窗口期囤货,不计成本的使劲买一把,美国芯片相关企业就又可以弄一个很好的季度财报,然后股价再推一波。


现在很多人说,中国跟美国的芯片行业差距至少 10 年,面对美国的卡脖子,中国一点办法都没有。


那我的问题是,如果中国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认输的话,美国为什么不一次性直接卡死华为呢?难道美国不想让华为消失?


请注意,美国是拿着国家安全理由来打击华为的,那还不一下子整死,留着威胁美国安全?还记得前一阵美国是如何猎杀伊朗军事人物苏莱曼尼的吗?如果有可能将对手置之死地,美国绝不会选择放生的。


这次的“无限溯源”,也没一下子全禁止啊,美国还顾虑什么呢?


很简单,美国在芯片领域要一下子干死华为,必须要出台非常无理的封杀条件,比如只要是使用了美国技术或产品,从而加工出来的芯片,都不允许出售给华为。


但那是不是说,我芯片加工厂,用的一个螺丝刀,厂房里吹的空调,员工上班来开的汽车,都不能有美国的技术呢?这么追溯下去,那中国还有四大发明呢。


美国知道自己这种“无限溯源”的招数很搞笑,所以出台了一个,只要是各代工厂和核心设备,其使用的美国技术不能高于 10% ,如果比 10% 高,就得征得美国的同意才能跟华为合作。


说到这里,其实我想问一句,如果美国把封杀华为的要求升高到了,只要占美国技术 10% 就得禁用(此前的制裁要求是 25% ,结果发现加工企业很快就把对美国技术的依赖给降低了)


那是不是也说明,其他 90% 的技术都可以跟美国无关?这其实令我很惊讶的。


而我了解到的是,很多领域美国技术占比之所以超过 10% ,不是因为没有替代,而是惯性选择。


按照此前传出的台积电经过内部审核, 7 纳米制程的美国技术占 9% ,一些技术依然可以使用比如日本韩国等其他替代来进一步降低对美国技术的依赖。


其实现在就只剩下一个光刻机的问题,这就是纯政治的问题了,因为最好的光刻机是荷兰的,使用了美国的部分技术。


那什么是政治问题呢?


在这个高度嵌入和全球化的时代,美国也没有只能杀死对方,而自己不受损的工具。


如果双方走向极端,中国很大的可能也是被迫去美国产品化,高通、思科、苹果、波音等企业将会遭遇中国严厉的制裁或调查。这就要看谁的损失更大,谁更难以承受了。


一个国家的崛起,尤其是想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绝对不是只有掌声和鲜花的。


这就好比,当病毒来临,隔离抗疫就是唯一的选择,很多人也都失业了,但你还是得必须挺过去,因为挺不过去,命可能都没了。


同样的道理,当美国对华为的封杀来临时,战胜这种流氓行为,就是唯一的选择,要做好付出代价的准备。


很多人可能会说,那后果还不是老百姓承担吗?


请注意,如果我们没有做好全民付出代价的反击决心,任由美国狙击华为,现在看跟自己无关,但未来你就会发现:


你的工作机会同样在减少,你所购买的东西还会不断的涨价,你的生活品质不升反降,国际社会开始嘲笑你,就像现在“调侃”俄罗斯、巴西、墨西哥、土耳其等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一样。


举个例子就是,当年日本占我东北,华北觉得没事,南方的蒋介石觉得可以忍受(不抵抗),很多人还不怀好意的议论一下东北同胞,但接下来就是华北、就是上海、南京。


此时顶不住美国对华为的进攻,跟当年丢失东北道理一致。只不过这次丢失的,可能是改革开放以来获得的综合成果。


那如果顶住了呢?


我再跟大家举个例子,比如除了光刻机,芯片加工领域另一个核心设备叫刻蚀机,这个设备此前也遭遇美国的封锁。


但自从中国的 16nm 刻蚀机量产运行,美国立马就解除了对中国刻蚀机的封锁,目前中国 5nm 刻蚀机已经获得批量订单。


也就是说,如果顶住了,就是战役的转折点,就是胜利,就是世界的尊重(包括美国),就是更大的生存空间,就是突然间冒出来更多的盟友。难道没有比这更值得争取吗?



为什么一定要

支持华为突围?


按照美国各类顶级智库最近发出的报告来看,未来全球将演变为两套科技标准和不同的操作系统,这是必然趋势。


中国国内企业应该早做准备,这种危机,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发达国家的人口不过 9 亿,中国所能提供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可以覆盖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至少三十亿的人口:


这就是中国重新打造系统,农村包围城市的基础。


未来中国制造的手机等,完全可以搭载自己的操作和应用系统,以非常低廉的价格销售到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的各互联网企业和各团队通力合作)


美国当年就是利用自身运营商系统,利用合约机的低价模式(美国 98% 的手机销售是合约机),也就是每月固定缴纳少量话费,就可以拿走手机,来完成了对美国系统的支撑和全球扩张的。


那为什么只有中国制造可以席卷更多发展中国家市场呢?道理也很简单,发达国家没有足够的制造业规模来降低成本。


我再跟大家举个例子就明白了,比如平衡车这个技术是荷兰人发明的,但荷兰人造出来一台要卖 6 万美元,结果没人买,公司倒闭后就把技术转给了美国人,而美国人造出来是 3 万美元,依然没有人买;


最后干不下去了,把技术转给了中国的小米,结果小米把价格降到了一千多人民币(现在年销量数十万台,全球第一)


如果中国不利用这种硬件价格优势,赶紧在发展中国家培植自己的软件系统,那留给中国的时间窗口就不多了。


迫切的现实是,全球依然有三分之一的人没有手机(约 25 亿人),就算有手机的地方,用价格更低的硬件来换取用户对新的系统的支持,也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你硬要说低价策略没有用,那是因为你所了解的世界,依然停留在被 9 亿发达人口洗脑的世界。


我举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比如以农村包围城市低价策略起步的拼多多,现在市值几乎跟京东相当。而跟京东的刘强东相比,你甚至可能都不知道拼多多的创始人是谁,你不觉得这很颠覆吗?


正是因为我们被发达国家洗脑时间太长了,近两百年来工业革命等的冲击太大了,所以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纵深失去了敬畏,失去了运用。


所以你看,两百年来,发达国家依然还是那么几个,他们对待世界的态度几乎都没变过(比如美国现在对华为),以至于当我们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当我们被发达经济体打压的时候,还反过来还要卑贱的告诉自己:


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是有原因的,我们之所以落后挨打,也是有原因的,就差说出“认命”二字了。


需要继续强调的是,我最担心的不是芯片问题,而是系统问题。就好比现在华为更苦恼的,也并非单纯的芯片问题,由于无法替代谷歌 GMS 系统,从而导致海外手机销量大幅下滑,这才是华为最致命的;


因为这是面对数亿人的终端,这种渗透不是简单的砸钱就能换来的。


关于芯片领域,中国目前在芯片制造总计七个环节,全部 23 个细分方向,都实现了零的突破,其中至少有十个领域全球市场占有率接近或超过 10% 。


在芯片领域,反而我更担心美国(别笑),一旦这些领域都被中国攻克(中国诺一定会攻克),芯片市场可能又要进入“白菜价”了。


到时候遭遇困境的,可能就不是中国企业了,美国又得失业一部分工人、流失一部分人才,然后又说是中国抢走了他们的工作。但到了那个时候,美国还有什么技术可以封锁中国呢?


最后,作为个人对华为的支持,我的下一部手机将会换成华为(我现在用的是苹果 7Plus,已经用了好几年了),无论其搭载什么样的技术,就算体验倒退三年,我都接受。


不管未来华为会变成什么样的企业,会犯什么样的错误,但这跟当下支持华为突围并不冲突。


前不久,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典型西方价值观捍卫者)罕见的对中国做了一下评论,一方面布莱尔承认全球已经离不开中国,承认中国已经拥有很大的实力,但同时布莱尔指出,现在全球担心的是,中国会如何使用这种力量。


那中国是如何回应的呢?


而后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明确指出,中国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



我想,中国新型的举国体制,也就是对自身力量的运用,不仅要体现在抗击疫情,以及攻克关键领域技术难题上,还要用在保卫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成果上。


*作者简介:肖磊,知名财经作家,黄金研究员,中国证券报撰稿人;本文来源:肖磊看市(ID:kanshi1314)。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联系:

zw07030613

请务必注明:

「姓名 + 公司 + 合作需求」


点个“在看”,支持华为突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