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实证研究问题的六个维度, 维维大有可为
凡是搞计量经济的,都关注这个号了
邮箱:econometrics666@sina.cn
所有计量经济圈方法论丛的code程序, 宏微观数据库和各种软件都放在社群里.欢迎到计量经济圈社群交流访问.
许多学者误认为, 实证研究就是抓一堆数据来做统计分析, 能得出什么 结论就是什么; 一些对实证研究方法感兴趣的学者也常常感慨, 在中国作实证研究的最大困难就是缺少数据。不可否认, 数据在实证研究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由于我国目前专业提供数据的信息服务还不完善, 研究者常常需要为寻找数据煞费苦心。但是我们不能不认识到, 实证研究成果的水平与价值,首先取决于研究问题的确定, 也可以说, 研究目标是实证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即使若干年后, 我国和发达国家一样拥有足够的数据服务业, 对于学者而言, 不能选择适当的研究目标, 仍然作不出像样的研究成果。
选择研究的问题
1.1选择研究问题的标准: 价值与可能
确定研究目标是从选择研究问题开始的。选择研究问题的意思也就是 说, 研究者首先应该说服自己和读者, 相信对被选择问题的研究是既有价值又有可能的。
所谓被选择问题的研究有价值, 不仅指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或现实中具有重要性, 而且指本人加入该问题研究是有益的, 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一点突破和创新。都说正确话的“ 成果”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未必是有价值的, 有价值的研究强调每一个参加者的贡献。因此选择研究问题经常是从阅读文献开始的。当然由于中国的学者人数众多, 期刊文献也太多,难免有一些人会做重复的工作,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重复的工作对学术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 并应该努力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
所谓被选择问题的研究有可能, 从时间上说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可望作出阶段性成果, 从范围上说是在一篇论文的篇幅内可以说清楚。对于实证研究者而言还需要方法上的可行性, 即可以找到适当的变量和样本, 从而运用统计方法对假设进行检验。
显然选择研究问题的过程离不开研究者的价值判断, 也就是说这一过程可能具有更多规范研究的特点, 它需要研究者关注各种规范理论研究的推测和预言, 熟悉文献资料和现实情况, 并具有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
在这里我们主要从“ 研究有价值” 的意义上讨论如何选择研究问题。我们看到, 研究者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去考虑选择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从而确定研究目标。
1.2 验证理论
验证规范研究得到的理论结论, 是最早期实证研究的出发点,至今也仍是实证研究的重要目标。由于规范研究是在对经济运行环境作了许多简化的假定后, 根据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 为了验证其在实践中的正确性, 需要进行实证研究。
现代会计是伴随着资本市场发展起来的, 因此实证会计研究首先进入的领域是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研究。通常人们认为, 资本市场研究都是与经济学上的有效率市场假设为基础的。从微观经济学中移植过来的有效率市场假设, 预测有效市场的价格能够完全和瞬时地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通过对资本市场上以某些特定信息为基础进行证券交易能否赚取超额利润的分析, 可以对有效率市场假设做出检验, 并将资本市场区分为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强式有效市场。大量的实证会计研究借助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s Pricing Model , CAPM) 分析公司财务报告以及对它的分析或审计意见与公司市场价值的关系, 并验证有效率市场假设。80年代以来, 资本市场研究还扩展到对“ 信息转移( Information Transfer ) 理论”的检验, 学者福斯特(Foster ) 于1981 年发现, 在同行业中的其他企业也作收益报告的情况下, 竞争企业间的非正常报酬差距增大。
由于规范研究是从某些前提假定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得到结论的, 当不同规范研究基于不同的前提假定时, 可能推导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资本市场研究中就有相互对立的“ 机械性假设”② 和“无效应假设”③ , 都曾得到某些实证的证据支持。
20世纪80 年代以来, 实证会计研究者试图借助于企业理论和政府管制理论, 解释会计选择行为。常见实证研究选择对契约理论、代理理论、政治成本理论等进行验证。我们看到许多实证研究目标是从对规范研究结论是否符合实际的思考中确立的。例如, 美国密歇根( Michigan ) 大学教授拉马切赞· 纳塔拉坚(Ramachandran Natarajan) 的论文《收益表要素中的受托责任价值: 经理报酬决定因素的补充依据》, 该文的研究目标是: 观察股东们决策建立经理报酬合约时使用哪些财务指标, 以及在使用财务指标评价经理业绩时的做法是否与代理理论的预言一致, 即是否可用“ 受托责任价值” 指标解释报酬合约的有效性。
这是对代理理论的规范研究成果的验证, 它的理论基础是以前的学者邦克和达塔(Banker & Datar ) 提出的两种信号、一种行动的委托—代理模型,模拟当股东无法直接观察经理的生产、投资和财务报告决策时, 股东( 委托人) 与总经理( 代理人) 之间的报酬协议, 模型推导得到对与两个会计报告指标( 即模型中的信号) 相应的管理者受托责任价值( Stewardship Value, 简称SV)的计算公式。根据有关代理理论的规范研究, 如果把两种信号作为同一大类分布的随机变量, 经理报酬合同中对两个信号作线性综合是最优的, 同时为了反映两种信号不同的敏感性和精确性, 应对线性综合的两个信号指标加上相应的权数。
该文作者希望通过实际数据对上述模型进行验证, 既反映前述委托—代理模型的有效性, 又反映报酬契约利用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1.3 解释理论与实践不相符的原因
人们在对规范研究得到的理论结论进行验证时, 并不总是可以得到支持 的证据, 有时实证研究的结果是对预期假设的否定和拒绝。这就是说, 有时实证研究会发现理论与实践不相符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可能是因为实证研究使用的方法或采用的数据有缺陷, 也可能规范研究的前提假定不适当, 或规范研究模型考虑的因素不完善。因此, 如果实证研究发现理论与实践不相符合, 实际上是为下一步的实证研究提出了课题。解释理论与实践不相符合的原因, 成为新的实证研究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 实证研究就是后人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向前进, 它不仅验证规范研究推导的理论, 而且在实践证据的支持下完善与发展理论。有人认为实证研究对理论发展没有贡献, 这说明他们可能对实证研究成果了解太少。
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历程表明, 第二阶段实证会计研究( 对会计选择行为的研究) 正是在第一阶段对资本市场理论验证中发现矛盾的情况下出现的。资本市场理论是从微观经济学的古典模型中移植过来的, 它建立在完善市场假定的基础之上, 即假定能自由取得可用信息、无交易成本、无税收和垄断控制等。显然这些前提假定与现实世界并不十分吻合。因此, 实证研究者正考虑经济活动更复杂的影响因素, 寻求更广泛的理论来解释现实现象。
在观察近年来美国学者的研究时, 我们看到这样的一个例子。美国匹兹堡( Pittsburgh ) 大学的唐纳德·V. 莫斯、约翰·H. 埃文思(Donald V. Moser、John H. Evans ) 和香港理工大学的春·K. 金(Chung K.Kim) 在《税率不平等和交换不公平对税收报告决策的影响》中谈到他们的选题背景: 税收申报的经济理论一般都预测, 随着税率上升, 纳税人将申报更多的收入, ② 但是已有的经验数据却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况, 部分实证研究得到与理论预测一致的证据, 更多的研究得到的证据与理论预测相反。该文的研究者认为, 纳税人对税率变动的反应除了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外, 还可能受到对税赋不平等和交换不公平感受③ 的影响。因此, 他们试图通过研究, 辨认在哪些条件下, 对不公平的感受直接影响申报人税收报告决策。
研究的发现成功地调和了以前实证结果的不一致: 如果实验参与者认为自己的税赋相对于其他人是不公平的, 则他们的行为与规范研究得到的经济理论不一致, 表现为当税率上升时, 他们会申报较少的收入, 当税率下降时会申报较多收入; 而如果他认为相对于其他人而言其税赋是公平的, 他对率变动的反应则更多体现经济因素的影响。
1.4 解释规范研究中相互冲突的理论结论
由于规范研究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前提经过逻辑推理论证得出新的理论结 论的, 其中不同研究者的价值判断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从而得出相互冲突的认识。这为实证研究提供了施展的机会: 用证据解释哪些因素对事物变化有更强的影响力。
纽约大学的埃利·巴托夫(Eli Bartov) 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戈登·M. 波德纳(Gordon M. Bodnar ) , 所作的《会计方法选择,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流动性: 理论和证据》(以下简称B&B 文) , 正是在规范研究出现相左结论的基础上确定研究目标的。
在有关信息不对称的规范研究成果中有一个推论是: 由于信息披露的改进而造成的流动性的提高是信息精确度的凸函数① , 这表明在信息不对称的最初几个较高水平上, 每一单位信息披露改善所导致的期望流动性的提高(从而价格提高) 很大。于是, 对于现时市场参与者中有较高信息不对称的企业来说, 当一种改善信息披露的机会被引进时, 会大大地增加可靠披露的收益, 只要与选择这种新方法相联系的成本不是信息不对称最初阶段的增函数, 存在较大信息不对称的企业应该更愿意采用新会计方法。
然而另一些学者认为改善企业的信息披露也会导致成本的增加, 例如准备成本( preparation costs ) 和私有成本( proprietary costs) , 在有关增加披露的成本效益假设下, 对选择会计方法决定的研究可以得到模糊甚至相反的预测。他们认为管理者和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沟通可能并不是很重要的, 而且较高的信息不对称表明, 管理者由于私有成本很大而不愿意披露更多的信息。这种见解认为, 信息不对称水平与采用更有效会计技术的偏好之间没有联系或有反向的联系。
针对以上有关信息不对称、交易流动性和股票价格三者之间关系互相矛盾的理论观点, B&B 预计, 从信息不对称的观点看,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管理者将选择能把信息不对称减少到恰好使因改善信息披露带来的预期收益与因改善信息披露带来的费用的预期增加额完全抵消的会计方法。
1.5 弥补前人研究方法的不足
研究者常常可以从阅读前人的成果中找到自己的研究目标, 除了上文提 到的发现理论不一致或实践资料与理论分析不一致之外, 人们还经常可以发现用新的方法研究老问题的机会。这并非无意义的重复。对同一个问题用不同方法去研究, 不仅可能使原有的观点得到更充分的证据支持, 而且可能有新的发现。如前所述, 实证研究是后人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不断进步的, 每个研究者只要能向前走一点, 整个学科的研究事业就可望不断发展, 而不会原地踏步, 更不会倒退。
仍以论文《收益表要素中的受托责任价值: 经理报酬决定因素的补充依据》为例, 该文(以下简称N 文) 是在对以前许多相关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找到自己可以前进的地方:
(1) 许多人研究过资本市场环境下收益表要素信息与股票市场价值的相关性。但有理由认为, 服务于估计股票价值目的的财务指标组合方式与在经理报酬合同中使用的财务指标是不同的。因为在合同中使用财务指标是为了推断管理者行为并激励代理人采取恰当的行动, 而在估价时人们感兴趣的是财务指标中反映的未来收益的信息。因此, N 文中尚待研究的问题是收益表要素中是否存在可用于激励管理者的有关基本生产与投资活动的额外信息。
(2) 以前有不少人研究过经理报酬合约中使用净利润指标, 如红利方案中定义的公式用于计算被报告的利润分配到红利基金的数额; 检验高层经理现金报酬与被报告的利润额的统计相关性等。但N 文作者不同意上述研究把焦点集中在利润指标上, 他希望进一步研究, 除了依据最末一行综合的净利润指标之外, 股东们确定经理报酬时, 是否还参考其他收益表要素信息,如营运资金与现金流量等指标。
(3) 在N 文之前有学者也注意到现金流量指标与利润指标结合, 比单纯用利润指标对经理报酬有更强的解释力, 但他们只用一个会计年度151 个样本企业的数据作过检验。N 文则使用了一个时间跨度从1970 年—1988 年的含111 个企业(共计5 792 个会计年度) 的样本, 希望能得到更有说服力的证据。由此可见, 确定研究目标时, 不仅要考虑选择研究的问题, 而且要考虑研究的方法。确定研究目标的过程实际就是制订研究计划的过程。
1.6 将从观察分析中得到的印象上升为统计结论
有些学者观察到一些现象, 他们希望判断这些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实 证研究可以对他们的假设进行统计检验, 以判别真伪。这些研究的目标是将从观察分析中得到的印象上升为统计结论。
以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拉姆齐·巴拉克瑞希南( Ramji Balakrishnan )、依利诺斯州立大学的托马斯·J . 林斯米尔(Thomas J . Linsmeier )、爱荷华州立大学的默哈·维科塔恰拉姆(Mohan Venkatachalam) 三位教授的《采用“适时制”的财务业绩: 客户集中度与成本结构的影响》为例, 该文( 以下简称BL&V 文) 试图回答“采用适时制如何影响企业财务业绩” 的问题, 这个研究目标并没有确定的理论指导, 它产生于对现实的观察。
在争取成为世界级制造商的过程中, 美国有许多企业积极地采用适时制制造法( JIT) 等降低存货的方法来控制成本。有许多文献说明, 降低存货通过减少企业资源消耗( 如仓储空间) 改善了经营业绩。但是, 很少有人提出关于经营改善是否会影响企业财务业绩的系统证据。BL&V 认为, 有许多因素会影响企业在采用适时制后能否改善其财务业绩, 其中一些会影响企业收入, 另一些会影响企业资产总量, 还有一些既会影响收入又会影响资产, 因此可以用企业资产收益率的变化来评价这些因素对其财务业绩的共同影响。
采用适时制至少可能从四个渠道提高企业的资产收益率: 第一, 适时制制造法通常会导致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增强, 产品质量提高, 生产准备时间减少, 因而增大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增大企业的利润总额从而提高资产收益率; 第二, 较低的存货水平有助于识别并排除非增值作业,相应地降低销售成本, 提高资产收益率; 第三, 适时制制造法节省了资本和实物资产, 从而降低资产总量, 提高资产收益率; 第四, 假定市场价格总是不断在增长, 那么任何后进先出法下库存存货的清理都会减少销售成本和资产总量以至于增加资产收益率。
然而综合地看, 采用适时制制造法并不必然地增加利润, 因为从采用适时制中获得的利润可能被许多直接和间接成本所抵消。首先, 转向适时制制造法需要发生诸如重大的培训费及实施费用等增加营业费用的项目, 从而减少利润并降低资产收益率; 其次, 采用适时制时产生的资本性支出( 如采用高技术的生产调度系统) 会使得资产总量增加, 与之相联系的折旧增大将减少短期利润, 这两种效应都会降低资产收益率; 再次, 减少原材料存货水平增强了企业对其供应链稳定性的依赖, 很可能引起销售额减少或者导致紧急采购而增加成本支出; 最后, 短期来看, 减少存货水平在完全成本法下会影响资产收益率, 因为包含在在产品存货和产成品存货中的前期营业费用要在本期损益表中扣减, 这一因素的影响导致存货减少年份的资产收益率也降低了。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研究中无法考虑的随机因素也会影响资产收益率。
综合而言, 采用适时制等方法来改善存货利用, 在产生收益的同时也会产生成本。但是收益是否一定大于成本从而使企业的资产收益率提高, 这可能是相当微妙和不确定的。因此, BL&V 确信, 对采用适时制后企业资产收益率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可以到计量社群交流商科相关实证问题.
推荐阅读:
2.1998-2016年中国地级市年均PM2.5数据release
4.2005-2015中国分省分行业CO2数据circulation
5.实证研究中用到的135篇文章, 社科学者常用toolkit
可以到计量经济圈社群进一步访问交流各种学术问题,这年头,我们不能强调一个人的英雄主义,需要多多汲取他人的经验教训来让自己少走弯路。
计量经济圈是中国计量第一大社区,我们致力于推动中国计量理论和实证技能的提升,圈子以海内外高校研究生和教师为主。计量经济圈绝对六多精神:社科资料最多、社科数据最多、科研牛人最多、海外名校最多、热情互助最多、前沿趋势最多。如果你热爱计量并希望长见识,那欢迎你加入到咱们这个大家庭(戳这里),要不然你只能去其他那些Open access圈子了。注意:进去之后一定要看小鹅社群“群公告”,不然接收不了群息,也不知道怎么进入咱们独一无二的微信群和QQ群。在规则框架下社群交流讨论无时间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