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还差什么?
长三角作为中国最强城市群,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口聚集能力强,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交汇,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2016年众名企轰轰烈烈布局长三角,“深耕长三角”也已经成为各房企主要战略。目前,长三角已进入产业转型升级阶段,长三角诸城如何突围成关键课题。
图:长三角城市群面积、GDP、人口占全国比重
(点开查看高清图)
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fdc.fang.com
长三角形成大片高亮度区域
表明城市群已相对成熟
图:1998-2013年间长三角城市群夜间灯光变化
数据来源:NOAA
由NOAA发布的1998-2013年夜景灯光亮度图可以看出,1998年长三角地区夜间灯光以点状分布为主,上海周边灯光比较集中,南京、杭州等省会城市形成较亮的光点,周边中小城市依稀点缀其中。可见当时城市群还未落成,但城市群发展脉络已初见端倪,随着时间的推移,合肥-南京-苏州-上海-杭州-宁波构建的‘Z字形’轮廓越发清晰,最近的灯光图可以看到,长三角地区除新规划进入的合肥城市圈,其他城市圈已由点串联成面,城市群形成规模。
一核五圈四带
上海强心脏地位再强化
以核心城市为支点构建5大都市圈
(点开查看高清图)
资料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根据《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绘制
长三角地区是一核多中心的城市群样板,区域内上海的强心脏地位不断强化,未来也将继续发挥龙头带动与辐射作用,此种作用将沿主要交通轴线释放。未来长三角城市发展的最重要特色在于5大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这些城市本身已积攒足够能量,开始向外输出,带动所在片区发展;5大都市圈将成为长三角主要动力来源,他们已经形成“Z字形”空间格局。未来,位于这条发展带的城市仍然是重点,但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推动,长三角发展腹地更为广阔,发展轴线也更为多元,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沿杭金发展带,都将成为新的发展线路,更多城市将参与长三角的成长。
图:2016年长三角各市GDP、GDP同比增速、常住人口及小学在校生人数
(点开查看高清图)
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fdc.fang.com
长三角已经处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城市群区域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工业化水平高、经济发展速度快、人均效益突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富裕,并不断吸引外来人口流入。未来十年之内,将继续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6年,长三角26个城市GDP14.7万亿,GDP增速平均值超过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其中,上海、苏州、杭州和南京经济规模破万亿。能够容纳足够的外来人口,是城市活力的体现。2016年长三角地区常住人口超1.5亿,占全国人口11%,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差值约2000万,是全国人口流入最多的区域之一,人口支撑力强。
长三角内部城市之间沟通频繁
人员流动快速
经济联系度相对较高
图:全国主要城市之间人口往来度最高的10条线路
(点开查看高清图)
图:2017年上海、南京、杭州和合肥春运期间人口流出地TOP10
数据来源:中国电信
利用中国电信非春运期间各个城市之间往来人口规模数据去推测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度,我们发现,除深莞、广佛之外,上海与苏州之间也呈现高频次人员、经济流动,苏州与无锡、无锡与常州之间人口流动量也较为频繁。长三角多个城市之间出现的高频次人口往来,折射出区域内一体化程度高。
另外,利用中国电信各城市春运期间的人口迁徙数据制作出上海、南京、杭州、合肥人口迁移图,可以看出以上城市的人口主要来自长三角中小城市,南京、杭州、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外来人口以本省其他城市为主。上海辐射范围最为广泛,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人口也大量流入周边核心城市,城市间联动合作频繁。
全国重要制造业中心
集群优势明显
城市进入差异化竞争阶段
长三角地区作为国内产业发展高地,产业门类齐全,集群优势明显,生产力强。未来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成为产业发展方向。城市间产业同构色彩较浓,联动发展能力需补强。竞争背景之下,各个城市产业实力大多不俗,形成具备各自特色的产业体系,未来城市间的产业竞争进入差异化对决。
图:长三角各城市产业分工
(点开查看高清图)
资料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绘制
目前上海的产业构成中,汽车制造、钢铁等加工制造业仍然占据一定比例;未来上海仍将聚焦总部经济、金融、科创等功能,向外疏解非核心功能。
依托阿里巴巴、“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杭州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增速超一线;科技、金融、旅游融合发展,最终带动城市革新;借助技术革新实现生活方式创新,年轻人口不断流入。
利用紧挨上海的先天优势,深化与上海的对接。苏州创立了全国闻名的苏南模式,并善于引进外资,已有9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苏投资。制造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企业众多是苏州经济的优势。而当下,苏州的突围之路在于借助创新进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推动产业价值链的上移。
老牌工业基地,其信息技术、智能电网、高端装备制造业具备优势;更重要的是其政治地位突出,代表其所享受的政治和经济资源较好,城市前景看好。另外南京有着丰富的高校资源,科研实力强劲。
工业立市,近年经济和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家用电器和装备制造是其传统优势产业,洗衣机和冰箱产量分别占全国2成和3成,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从无到有并实现快速增长,已成为合肥支柱产业。合肥进入长三角城市群,与杭州、苏州同列大城市,在政策层面迎来重大契机。
此外,长三角地区拥有全国最多的上市公司,资本力量活跃。我们对比了中国各个城市群上市公司数量,发现长三角地区遥遥领先。当前中国A股上市公司共计3000余家,而长三角地区已有1000余家,占比3成,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分别约500家。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资本实力雄厚,加之江浙地区民营经济活跃,企业融资能力与意愿强,与资本结合度高,资本驱动使长三角城市群具有更大发展空间。
产业存同构
创新能力弱
是长三角与世界级城市群相比最薄弱环节
城市间分工协作带来城市圈效益最大化是都市圈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纽约城市群是城市间分工协作的典范,对长三角城市群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图:长三角城市群与纽约城市群对比
(点开查看高清图)
虽然长三角城市群也初现与纽约城市群类似的金字塔层级结构,但经济发展水平仍较纽约城市群有很大差距。这与城市间产业结构相似度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过度竞争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制约了产品、资源的合理流动。究其根本,缺乏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是长三角产业同构化严重的重要原因。
产业亟待升级
城市欲脱颖而出
人才与创新是突破口
正如我们在上文中提到,与世界五大城市群主导高端制造业、服务业相比,长三角地区主导产业集中在中低端制造业。未来长三角若想实现合理分工并具备自身独特的竞争力,提高创新能力是其产业转型升级的取胜之匙。
(点开查看高清图)
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36氪,各省市统计年鉴
实际上,上海及长三角各节点城市已将创新协同发展作为区域发展重中之重,共同将长三角打造为世界制造业创新中心。至2016年末,在上海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80家,投资性公司330家,外资研发中心411家。杭州民营企业活跃,形成以阿里巴巴为依托的互联网生态圈,创业氛围比肩一线。苏州将依托产业集群优势,紧跟上海创新步伐,科技成果转化灵活,连续3年上榜福布斯创新力最强城市,新三板挂牌企业数仅次于北上深。南京名校云集,大学生储备丰富,为打赢人才战,提出硕士以上学历买房不限购政策,南京若能将人才优势转为科技优势、产业优势,未来发展潜能巨大。
市场化程度高
行业波动领先于其他地区
是全国房地产市场的“晴雨表”
作为我国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城市群居民富足,城市开发水平快速提升,住房需求升级换代,市场量价齐升。“深耕长三角”也已经成为各房企主要策略,市场竞争激烈。同时,长三角地区城市在上行周期中市场总是率先启动,而在下行周期也最早出现回调,堪称楼市“晴雨表”。
图:2016年商品房销售金额、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单位:亿元,横轴)及同比增速(纵轴)
(点开查看高清图)
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fdc.fang.com
结语
长三角作为国内最成熟的城市群之一,经济水平领先,制造业发达,藏富于民,经济活性高,已形成完善的多层次城市体系,城市格局稳定于一核多中心结构,城市竞争中兼具协作。我们认为,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将形成多个都市圈格局,核心城市引领作用仍然突出。产业发展集中于智能制造与现代服务业,未来各城市发展前景很大程度上由其现有产业基础、创新实力、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决定,长三角地区的多中心整体最优与局部博弈同步上演。
更多内容请查看
房天下产业网
http://fdc.fang.com/
或关注 中国指数研究院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