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志愿填报六大陷阱,高考报考必须谨慎!

2018-04-09 吉林教育电视台

高考志愿准备,是一项复杂的大工程。作为高三家长和学生,面对高考升学的问题,该从哪里去获得升学经验,需要掌握哪些数据,从哪里去获得升学知识?


根据多年来个高考科代表志愿填报的案例经验,大致总结出了考生和家长最容易忽视的六大陷阱,如果你足够重视,就赶紧来看看。



陷阱一:准备志愿,为时尚早



在孩子高考备考之际,为孩子准备高考志愿,是高三家长能为孩子分担压力的一个渠道。


真正用心的家长,从孩子上高中就开始,就已经在为孩子的高考志愿准备规划了。因为高考志愿是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


在西方某些发达国家,学生从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探索了,他们会去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弄清楚自己的需求和未来发展的目标,然后通过生涯人物访谈、职业体验等方式获取关于行业、职业和专业的知识,从而逐渐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而我们中国的学生,在整个中小学阶段主要进行的是应试学习,几乎所有的目标都是为了在高考中取得一个尽可能高的分数。


这些现状,导致目前很多考生家长认为:高考之前最重要是关注孩子成绩,而高考志愿是高考以后才需要考虑的事情。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其实高考结束到填报志愿结束,时间是相对紧张的。在部分省份,从分数出来到提交志愿表,只有短短几天时间。而我们许多家长和考生在此之前根本没有准备,填报志愿处于临时抱佛脚的崩溃状态。所以造成只花几天的时间来选专业定学校,最后在慌乱和郁闷中花几分钟仓促填写志愿表,场面可谓触目惊心。


家长们须知,高考志愿最迟也应该从考生一进入高三就开始准备。因为高考志愿中所蕴含的知识和技巧,以及志愿填报的难度,绝不比高考的难度低,绝不是几天就能掌握的。


陷阱二:越俎代庖,家长代办



高三考生的家长,年纪普遍都在四十多岁,是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凭借多年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让家长们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资源人脉。


而高三考生,虽然大多数已经是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但他们常年处于备考状态,一心只关注学习上的事,对社会的现状和职业的发展难免缺乏足够的了解,处于懵懂和困惑的状态,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也很多都是“一问三不知”。


那么考生和家长在阅历和经验上的巨大差别,就导致许多家长认为考生年幼无知,完全没有能力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在高考报考这件大事上,很多家长就大包大揽,越俎代庖,把考生该做的工作完全揽过来自己做,甚至连最终的志愿填报环节也包揽过来,有的考生甚至连高考志愿表都没看几眼。


其实,家长的这种做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对于孩子的志愿填报,我们倡导的是家长参与,但不是家长包办。


虽然家长的社会经验丰富,但是这些经验毕竟受家长自身所在行业职业的限制,给考生的建议难免会以偏概全。


同时,我们也很少见到有考生家长的职业是专门从事报考工作的指导师,即使这些家长是企业的老总,政府的领导,在纷繁复杂的专业院校面前,在陷阱百出的报考政策面前,也都是门外汉的状态。在帮孩子准备报考这件事上,如果不进行专业的学习和辅导,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更进一步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本来就是考生自己的权利。亲自填报高考志愿,体现了考生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态度。在如此重大的人生选择面前,家长要培养考生的责任意识,以考生的立场和选择为主,自己提供的建议和信息为辅。否则家长完全包办,代替考生进行报考,万一选的专业不合适,学校不理想,导致最后考生和家长互相抱怨和推卸责任,甚至演变成家庭矛盾。


陷阱三:目光短浅,缺乏规划



虽然高考志愿的最终结果和形式的确只是对专业和院校的选择,但是家长们不能仅仅把高考志愿填报简单的等同为“挑大学、选专业”,这是过于短视的表现。

高考志愿不仅仅追求的是分数的不浪费,也是在追求考生与所学专业和所报考学校的适配,进而为良好的职业发展和获得人生幸福打下基础。


本质上,高考志愿是通过对专业和院校的选择,实现对考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乃至整个人生进行规划的目的,绝不可小视。


因此,在进行高考志愿填报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站在人生的高度上去看待未来的行业和职业选择,协助他树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进而选择能够最有利于帮助他自己实现目标的专业和高校。


从具体操作层面上来看,考生在高考报考之前即使无法明确的树立人生目标,也要对职业和学业目标有初步的思考,例如这些问题:


是否要考虑进一步读研深造?是否有出国留学的打算?未来是选择专业型职业还是能力型职业?自己所学专业与未来行业选择有什么关系?打算毕业在什么地区发展?


这些问题只有越早进行思考,越早进行准备,考生和家长才能在高考报考面前越自如,越从容。否则只盯着专业和院校的选择,缺乏最起码的规划,眉毛胡子一把抓,最终只能导致考生的人生走了弯路。


陷阱四:忽视测评,盲目填报



如果把高考志愿和看病进行类比,引入测评工具的高考志愿流程更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方式,而纯粹依赖经验的高考志愿则更像中医。了解测评工具使用方法的家长普遍不多,这就决定了依靠经验的报考方式,多数情况下必然是盲目的。


最近一些年,测评技术开始在高考志愿领域当中引入,使用测评技术的指导师也正在逐渐增多。可以说,测评已经成为高考报考科学流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对于绝大多数考生和家长来说,测评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很少有家长会在高考报考之前主动使用测评工具帮助考生报考。


一来是家长对测评工具的使用茫然不知,不知道去哪里寻找。


二来面对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的测评工具——有测兴趣的、性格的、能力的、价值观的、学习风格的,甚至还有测试心理健康水平的,家长完全不知道哪一种是适合用来辅助高考志愿的。


三来现在市面上常用的测评工具,纸质版本已经是少数了,绝大多数都是需要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完成的,这对于没有条件或不太擅长计算机使用的家长来说,是相当困难的。


上述这些原因,导致绝大部分考生家长在准备高考志愿过程中忽视测评工具的使用,完全依赖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他人建议为考生报考。也导致考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自己的兴趣、性格了解不清,能直接观察到的有效信息只有分数。当被问及专业选择的意向时,绝大部分考生的回答是一致的——“我也不知道我想学什么专业”。


陷阱五:调研不清,信息不明



除了通过使用测评工具对考生的兴趣和性格进行探索以外,在对专业和学校的信息调研方面,家长也需要做充分的工作。


从国外的生涯规划经验来看,许多中学生家长在孩子的中学阶段,就会安排孩子进行针对专业探索的职业体验活动,以及直接到未来目标院校的调研参观活动,这种活动在国外被称为“研学旅行”。


遗憾的是,很多中国考生的家长对专业和大学的了解还仅限于“看名字选专业”和“看名字选学校”等错误方式,缺乏对专业和大学信息的基本调研。考生在高考报考之前对专业的了解是一无所知的,更不用说对大学进行调研。许多考生甚至直到去学校报到,人生中才第一次踏入大学的大门,对大学的了解怎能全面充分?


这些缺乏对专业和大学调研的考生,有些的确是受家庭条件和地区所限,可是许多身处大城市的考生,报考前也从未走进大学的大门,实在是不能让人理解。


归结原因,还是因为家长对调研重视不够,一味强调考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与此同时,许多高校正是利用了家长和考生这种疏于调研的心理,对专业和学校名称进行过度营销化的包装,尽可能的跟“理工”、“科技”、“信息”、“系统”这些热门词汇绑定,使考生和家长获取的信息更加不透明,最终雾里看花,选错方向。


陷阱六:政策不懂,技术不会



高考志愿是个技术活儿,这当中不但有政策的解读,还有报考策略的设计。然而,我们的家长对报考政策的学习普遍是临阵磨枪,现学现用,缺乏深入的钻研和分析。


像现如今,大部分省份采取了平行志愿的填报录取方式,可是很多家长对平行志愿的投档方法、录取规则、退档风险等几乎还一窍不通,有些家长走亲访友向“前辈”学来的经验却是顺序志愿的报考经验,这样又有什么实质性的参考意义呢?


除了对录取方式不了解,“两线差”、“专业级差”、“专业清”、“分数清”等专业报考术语对家长来说,也是一头雾水。没有专业书籍的解读和专业人员的讲解,家长根本很难吃透这些术语背后的复杂含义。


很多省份的高考志愿填报时间都定在了出分以后,那么知分以后,如何设计志愿表的结构和梯度,也是摆在考生和家长面前的头痛之事。


许多家长通过自我摸索好不容易掌握了一条原则,叫“平行志愿要设计出梯度”,殊不知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个原则并非处处适用。


来源:吉林省教育网

近期热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