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戳心!印度新电影《起跑线》,择校大战,多少家长感同身受!

2018-04-16 吉林教育电视台


近来,口碑上佳的印度电影有不少

从《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

到《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都是叫好又叫座

今天给大家推荐这部豆瓣8.2分的印度电影


《起跑线》



这些在中国大火的印度电影都有一个共通点:

在娱乐中探讨社会问题。

《三傻》里调侃了古板、僵硬的教育理念

《我的个神啊》中讽刺了宗教派别的隔阂和愚昧

《摔跤吧!爸爸》则批判了重男轻女的传统。


现在,又有一部具备这样特质的印度神作诞生了

片名叫做 Hindi Medium

我国将它译作了《起跑线》

这个译名可谓是相当传神

这是一部幽默讽刺剧

在搞笑中让人们去思考现实



我们有一句著名的口号,叫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有趣的是,看来很多印度人也认同这个观点

换言之,中国人认为,教育可以决定人的命运

印度虽然是与中国文化迥异的国家

但也认同这个观点


《起跑线》讲述的就是

一对中产阶级的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图

为了让女儿皮雅接受好的教育

费尽心思让她进入名校的故事



拉吉(影片中的男主人)是月光集市一家高档服装店的老板,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妻子米图娘家家境优渥,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在印度,会讲英语,受高等教育,就算是体面的上等人了。可是偏偏拉吉是裁缝出生,连单词都拼不出几个。即使现在住着豪宅,雇着女佣,在别人眼里也是上不了台面的暴发户。



米图为此耿耿于怀,她的同学各个在社会上有头有脸,就她是土财主家的老婆。米图也知道拉吉是个好丈夫,就是”败“在他出身不好。



所以她把希望都寄托在女儿皮雅身上 ,对孩子的教育倾注了全部。



在印度,公立学校教育水平低、硬件设施差。但凡有点条件的家庭,都想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



米图想让孩子上排名第一的德利文法学校,可他们不住在学校的片区,所以第一件事就是买学区房。拉吉不同意,米图告诉他:



剧中,妻子米图和一帮中上产太太们在一起,大家的聊天,让她很受刺激。


我们送他们到德里的顶尖学校

那样他们长大后就能有所作为

构建他们的未来



搬入富人区之后,不管米图怎么努力,邻居们还是不让自己的孩子和皮雅玩。



于是,拉吉和米图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抢夺起跑线的行列中,在期间,他们遇到了不计其数和他们一样的父母,为了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他们可谓是不辞辛劳。

 

拉吉第一次为女儿报名时,缺乏经验,结果排在了很后面,因为很多家长都提早排队,有的甚至凌晨12点就来了,为了确保位置不被抢走,甚至就地睡觉,用矿泉水瓶子接小便,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然而,吃了这么多苦头,往往还是无功而返。


好的学校要求学生必须住在学区房,孩子的父母还要接受各种考核,除了学历、职业等硬性指标,父母的谈吐思维、衣着品味等等也要纳入考量,考核由笔试和面试两关组成,非常严苛,因此,父母觉得自己也要接受训练:


如果你们不接受训练

那皮雅就不能进好的幼儿园和学校了

如果她进不了顶尖的学校

那她就进不了我国任何一家好的大学

如果她的履历表上填的不是好的大学

那她就不可能进跨国公司上班



于是,来自中产阶层的拉吉夫妇,花重金搬进了学区房,并开始了一系列假装上流人士的行为,洋相百出。



拉吉英语说得不好,米图则在衣着搭配上,被嘲笑太土;两人出席上等社会派对时,和四周的“假斯文”格格不入......



一番烧钱又费力的奔波后,拉吉的女儿皮雅还是被学校拒绝了,拒绝的理由是,“学校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拉吉是一家服装店老板)。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学校还说,孩子的智商够格,问题出在拉吉夫妇身上,这夫妻俩的智商不够,说明孩子的未来智商发展前景堪忧,这也是拒绝的一个理由。



就这样,打入上流社会,给孩子争取名额的道路,就被堵死了。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在印度,政府还是要提倡所谓“教育公平”的。印度政府规定包括名校在内的每所学校,必须有25%的入学配额,留给贫困学生。



于是,拉吉夫妇又想出一招,搬到贫民区,开始了扮穷生涯,为女儿争取宝贵的入学配额。



为了融入贫民生活,做戏做足,骗过监督员的检查,拉吉夫妇又闹出了不少笑话。



当拉吉对贫困生活表现出不适应时,他的贫民邻居热心的告诉他:做穷人,也是一门代代相传的“艺术”,好黑色幽默啊!



这位贫民邻居的孩子和冒充穷人的拉吉的孩子通过抽签争取学校给穷人的名额,结果拉吉的孩子抽到了名额。


邻居发现拉吉冒充穷人占据了自己孩子名额的时候,说:


“我们的孩子得到教育的机会没了,你们把那机会给偷走了,为什么?是因为如果我们的孩子受教育了,他们会说英文了,那就没人伺候你们了,是吧?你不是同情我的孩子吗?你为什么剥夺了他的权利?现在你却在做慈善,我们不想被施舍,我想要我孩子的权利,他的权利被你夺走了,给了你女儿。”


总之,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择校比赛中,他们面对重重关卡勇于各种尝试,也手忙脚乱地制造出诸多笑料,甚至变得有些滑稽。但他们绝对不是“小丑”式的人物,回到初衷,无非是抱着一个极为朴实的愿望,“我只想我的孩子能被录取”。


太多家长在孩子就学这件事上感到身心俱疲,感到无力无奈。电影里的拉吉夫妇,不过是无数被择校困扰的父母群体中的一个缩影。


至此,《起跑线》的现实意义,其开挂的第二个必备因素也浮出水面。


电影很有分寸地用喜剧手法包装了一个看似荒诞的择校故事,而荒诞中却又处处闪现着对社会现实的呼应


从胎教到早教,再从进口奶粉到学区房,正是越来越多家长操心的事,生怕哪里稍微做不到位,会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起跑线》抓住了当代家长的这种心理,刻画了他们的良苦用心,同时又对造成这种心理的根源进行梳理探究,最终把矛头清晰地指向了教育。


这不是宝莱坞第一次叩问教育了。相信大家一定还记得《三傻大闹宝莱坞》,电影指出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针对教育方式挥出一记重拳。而《起跑线》的着眼点更加全局化,就教育资源分配、教育体系腐败、以及教育的真正意义等多个层面展开探讨,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借此引导反思,我们对“起跑线”的定义是否出了偏差?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是否出了偏差?


不妨带着孩子和思考在电影《起跑线》中、在生活中找找答案。


c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