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的家产和西虹市首富差不多,他的身价却在40年内暴增108倍

中经补课委员会 我们来补课


前段时间,一部名为《西虹市首富》的电影

红遍了我们的朋友圈


王多鱼这个获得三百亿遗产的幸运儿

也因此走进了我们的视线

但现实中,还真有这么一位小伙子

他同样坐拥近三百亿的家产

却在短短的40年

身价上涨了108倍

这位家里没什么矿的小伙子

不但自己发财

还带动身边的小伙伴致富

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他就是

魔都——上海

一座充满奇迹的城市

也是改革开放绕不开的话题

说到这里

小伙伴们可能就有疑问了

三百亿的身价对于个人来说

可能n辈子都花不完

但是对于一个城市来说

恐怕远远不够吧


那上海究竟是开了什么挂

能够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间

实现身价的108倍增长

成为享誉世界的魔都呢?





让我们把指针拨回1978年


此时

上海上缴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8

工业产值占全国的1/6

按理说

身家如此雄厚的上海

应该跟王多鱼一样

穿貂带锦,开豪车,住酒店

但现实却有点差距

说起来你们可能不信

当时上海人均住房面积在4平方米以下

占到了全市总人口的28.4%

危房面积322万平方米

很多基础设施都很破旧

连下水道都是二十年代的

那么,问题来了



事实上,这还真冤枉人上海了

上海虽然家大业大

赚钱能力强

但财政收入的大头都上缴国家


以1983年为例

上海财政收入156亿

上缴国库131亿


再加上改革开放初期

国家实行价格双轨制

原料的价格逐步放开

但产品的价格没有放开

我们前面说过

上海的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1/6


也就是说

上海要为全国的经济做贡献

这样一来

别说家里没矿

就是家里有矿也受不了

所以上海一直希望能够

成为对外开放城市

但国家改革开放

本身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上海对于全国的作用不言而喻

所以国家一直没有批准



这一等,就是12年

在这12年里

上海虽然没有对外开放

但也没闲着

正着手改善这

人口密度大、城市居住条件差的现状

但是改善城市环境

需要大量的资金

钱从哪里来呢?


上海深知,这笔钱

靠中央拨款和自己缩衣节食

都是行不通的


必须向改革要出路

土地历来被认为是财富之母

土地制度的改革也因此被提上了议程

制度改革,思想先行

以复旦大学张熏华教授为代表的学者

提出“土地所有权”并不等于“土地私有权”

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扫清了理论和思想障碍


而以华东政法大学曹建明为代表的法律界人士

则为其提供了法律依据


1986年

上海土地批租小组在考察香港发展后

正式向中央提出在上海进行土地批租改革

所谓的土地批租

就是允许国有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通


说白了就是

土地的使用权可以进行买卖

城市可以通过卖地来获得发展需要的资金

1987年

由江泽民同志签发

上海市政府正式出台

《上海市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办法》

办法及六个配套方案同时被印成了英文

随即引起国际市场和国际舆论的积极反响

与搞得有声有色的改革相比

上海的开放无疑是

进展缓慢


究其原因在于

上海对国家财政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所以上海要对外开放

就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

上海在自己的儿子里

选择了一个名叫浦东的

代替自己出去闯一闯


浦东这小伙子

和自家兄弟姐妹比起来有什么优势呢?

还真有一个优势

那就是:

之所以说穷是一种优势

是因为如果失败了

也不会影响到上海对国家的财政支柱作用

而且

对外开放也需要一块专门的土地


比起旧城改造

新区建设的成本无疑要低很多

加上浦东位于黄埔江边

河海双港的地理区位

浦东便从兄弟姐妹中脱颖而出

1990年

总设计师到上海过年

时任上海市长朱镕基向总设计师

作了关于上海浦东开发的报告

设计师综合考虑

当时经济特区发展的情况

和上海市政府的报告

同意了上海的请求

在总设计师提议下

当年5月3日

浦东开发办公室挂牌成立

虽然出道了

但浦东还是一穷二白

上面给政策,给资金

可是怎么用呢?


人靠衣装,马靠鞍

浦东第一步规划

就是向全世界招标

征求城市规划方案

长远的战略眼光

使得浦东不再走过去经济特区的老路

而是主要发展金融行业


于是

浦东以高楼大厦作为金融业生产车间

大兴土木,建设高楼


1993年

寓意“大珠小珠落玉盘”的

东方明珠电视塔主体封顶

金融业的发展除了高楼大厦

银行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

可以说是银行中的风向标


于是

浦东对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格外上心

又是帮着找地方

又是给搬迁补贴


1995年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迁址浦东

随后

日本富士银行上海分行也在浦东开业

中国境内首家外资独资银行

泰华国际银行从汕头搬往浦东

随着银行业的集聚

加上政策优惠

国内外金融行业闻风而动

纷纷入驻上海浦东


伴随着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到来

多家国家级金融要素市场也落户浦东


如1997年12月

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迁入浦东

目前仅陆家嘴就有13家国家级要素市场


上海在不知不觉间

早已成为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金融中心


甚至有媒体写到

在上海,在浦东,你可以感受到

银子在街道中流淌



90年代

与陆地上搞得如火如荼的开发相比

上海的港口贸易在迅速发展后陷入瓶颈


上海的既要对内开放

也要对外开放

跳出黄埔江,越过长江口

到大海去建立深水港

就成了上海不得不考虑的一个话题

经过6年的选址论证

2002年上海洋山深水港开工建设


2005年

洋山深水港和洋山保税区正式启用

次年

洋山港就实现了微利


四年后,超越新加坡

成为全球最繁忙的码头

航运行业的风向标

 除了地上跑的

海里游的

上海连天上飞的也没放过


2008年,黄浦江畔

中国商飞公司成立


2017年

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机场一飞冲天

从立项到起飞

历时9载

需要制作的零件数百万个

动用的生产线不计其数

很难有哪个城市能像上海这样

完成这样伟大的事业

但这并没有让上海停下改革开放的脚步


2013年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成立


更多的政策优惠

更多的制度改革

使得上海不断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目光


2014年

自贸区投资企业就达到了2.2万家

境外投资办结项目高达160个


与此同时

上海依托河海双港的有利区位

和商贸金融双中心独特优势

正在努力编织着一张

空中、海上、路上、网上的有形通道网络

努力巩固自己作为全球网络枢纽的地位


正是在海陆空共奋进

金融商业齐发力的作用下

上海最新的GDP突破3万亿元

是1978年的109倍

然而

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

政策红利渐渐褪去

上海的优势不再凸显

而网络的兴起

也使得上海的地域优势

逐渐消失

广州、深圳、杭州

正以惊人的速度往上赶

谁能取代上海这座东方魔都

而上海下一步又将落子何方

让我们拭目以待



策划:中经补课委员会

文案:陈舜埒

绘图:佳怡



“我们来补课”招聘写手

对经济学和公司有研究,能快速吃透一个新名词,逻辑性强,文字准确有看头。稿费千字300-800元,爆款奖励丰厚。


简历请发至:chentinghui@cbnet.com.cn


推荐阅读

点击大图 | 他才38岁,却早已是10000亿富豪!出生农村却杀入一线!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