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九江路,曾经的“华尔街”

2015-06-02 在这里,看懂上海 看懂上海
九江路,俗称“二马路”。由于靠近黄浦江纤道,最初名为“打绳路”、“纤道路”。东起外滩,西至南京西路黄河路口。

九江路辟筑于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筑至今湖北路,称为杭州路,后再延伸到西藏中路,长1490米。1865年,马路正式被命名为“九江路”。1999年,该路再向西延伸325米,至南京西路。
奇怪的旧路名
九江路,当年是英租界最早的一条土路,那为什么会被称做“打绳路”、“纤道路”呢?

1845年11月29日颁布的英租界第一次《租地章程》中,其中第三条有一句:“one upon the old rope walk”,该句的中文翻译,“一在打绳旧路”。
《上海史》第170页底注4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19世纪中叶的“九江路”:
“上海开埠后,外国商人经常在外滩新海关北面一条河浜(今九江路)北边迄西向界路一带跑马,逐渐形成一条跑道,中国居民因见此道由跑马而成,逐呼之为'马路'……”


这条注来看,今九江路边有河存在,如果行船逆流的话,需要拉纤,也由此形成了岸边的泥路,在当时被人们称为,“打绳路”。


(图: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九江路、福建路)


到1845年时,河浜已经很小了,也没有行船拉纤的事情,负责取名的英国驻沪代理领事麦华陀,也搞不清楚“打绳”是什么意思,以为是制造绳子吧,于是就翻译为“rope walk”。

短命的“杭州路”
那九江路是什么时候,又被改名为“杭州路”的呢?

1862年5月前,上任一年的英国驻沪代理领事麦华陀,给工部局寄去了租界内街道新命名法的办法,主要内容是以中国省城和城市名称重新命名道路,“打绳路”于是改称为,杭州路(hanchow road)。


然而,仅仅三年后,工务委员会向工部局报告称,由于平行的和相邻的主要街道名称相似,造成道路、街名混乱。而就在这个建议获得通过的同时,“杭州路”也就被正式改名为,九江路。

“中国的华尔街”

在同治四年,上海租界的外国银行,共有十家之多,大多集中于市中心区。


(图: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九江路)

当时在九江路的便有两家:一家是阿加刺银行,在九江路1号;另一家则是有利银行,和阿加刺贴邻。


较后开设在九江路的有美国的花旗、大通,日本的三井、三菱、住友,荷兰的安达,德国的德华等九家,我国的有华侨和聚兴诚两家。这条马路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华尔街”。
九江路36号


这里原来是日商三菱银行的所在地,后来国民党政府接收,成为了中华邮政储金汇业局。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是上海邮政局。


这个大楼和外滩的建筑一样,成为上海具有代表性的上世纪30年代标志性建筑之一。

九江路33号

1916年,日商住友银行在九江路开业,当时的门牌号是九江路1号;到了第二年,住友便分别在九江路、福州路等地开出了分行,33号就是该行的旧址。

该行资力雄厚,当时与三井、三菱、第一劝业、安田等同称日本五大商业银行。

民国34年日本投降后,被中国政府指定中央信托局接管;民国37年,改称大阪银行,1952年恢复原名。
九江路41-45号

美国人的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设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是美国最早在华设立的银行,最初的行址就在“九江路一号A”,亦即是现在的九江路41号。

说起花旗银行的名字,还和上海人有渊源——当时上海人称美国星条旗为“花旗”,中文行名,遂称“花旗银行”。

银行在九江路开业后,业务相当活跃,仅次于汇丰,与麦加利不相上下,直到1951年停业关闭。
九江路50号




该楼过去是“上海公库”,是旧上海市政府的直属金融机构。

在此之前,大楼在2、30年代,是日本商社的活跃地,并曾是日商三井银行所在地。

跟隔壁的三菱银行类似,花岗岩饰面,大厅高两层,顶部天花为彩色玻璃。门口一对石狮,现已没有。
1955年3月起,由房管部门管理,上海市财政局、上海市税务局等单位使用,现为建设银行分行。
九江路80号


安利大楼,位于四川中路、九江路路口,1907年建成完工,当年这里曾是安利洋行的所在地。

安利洋行的前身是瑞记洋行,1917年中国对德国宣战后,瑞记在华资产,被汇丰银行代管。

一战结束后,在香港重新注册,改名为英商安利洋行(Arnhold Brothers & Co.,Ltd)重新开业,总部设在当时的九江路6号。

1924年10月9日,安利洋行投资100万两创办的中国公共汽车公司开辟了第一条营业线路:外滩—静安寺,以后线路陆续增加到12条。
九江路89号


江川大楼,原德华银行总行所在地。

德华银行,最早在外滩、九江路路口这里,是由德意志银行牵头,由德商在华开办的银行,服务于德国与亚洲地区的贸易,是1912年成立的五国银行团成员之一,在1914年以前,在华影响力仅次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

1917年,中国政府也对德国宣战,接管各地德华银行。1920年代,德华银行重新来华发展,重新选址在如今的江川大楼,但其地位已经远非昔比。1945年后,各地德华银行再次由中国国家银行接收。

1953年,德华银行被德意志银行重建,同时并入欧亚银行;80年代末,再度并回德意志银行,并于1995年,重回上海。
九江路111号


现在的上投大厦,过去的大陆银行上海分行的所在地。

大陆银行创建于1918年,在天津成立,到了20年,才到上海开设了分行。刚来的时候,还是问沙逊租的地和房子。

如今的这幢分行大楼,建造于1932年,次年落成后,分行就在内部营业。
九江路120号


原华侨银行大楼,位于沙市一路和九江路转角处,于1929年动工兴建,1930年竣工使用。大楼因底层租与华侨银行,故以银行名命名。

华侨银行(OCBC Bank),是新加坡第三大银行。该行创办于1919年,后于1932年与1912年创办的华商银行、及1917年创办的和丰银行合并。1927年2月,在上海九江路120号成立了分行。

1955年8月起,这里由房管部门管理。
炒股票的旧时光


“炒股票”是上海很久以前的传说,早在百年前,证券业已在上海初露端倪了。

当年讨论股票的场所,叫“茶会”,第一家便选择了大新街、四马路转角处(即现在的湖北路、福州路口)的惠芳茶楼。

1914年,上海股票商业公会,又以九江路渭水场为会所。

最初会员有13家,3年后增加到60多家。每日上午9时至11时进行交易,仍沿用“茶会”的买卖制度,约20多种公债、股票参加交易。

到了1920年5月20日,九江路的429号,被改组为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

九江路168号


礼和洋行(Carlowitz & Co.),曾是远东最著名的德资企业。


1840年代已经在广州营业,1866年进入香港,1877年进入上海,后来上海成为总行所在地。

设在上海九江路(江西路255号)的总行建筑,是1908年公共租界中最大的建筑。
礼和洋行是汉堡轮船公司、德国克虏伯炼钢厂、蔡司光学器材厂以及美国古特立汽车轮胎等的代理商,以进口德国重型机械、精密仪器、铁路和采矿设备以及军火闻名。1931年至1937年,国民政府曾通过礼和洋行经手,从德国订购巨额军火。

商业布局延伸

随九江路延伸、扩张的,不仅仅有林立的洋行,还有商业布局由东向西的推进。


开埠初,山东中路以西道路两侧大都是外商住宅;清道光十年(1860年),在该路、河南中路开设老介福绸缎庄及一些洋行;道光十二年,同治老正兴菜馆,在今东海大楼问世。

(图:民国24年(1935年),九江路上的老介福绸缎庄)

19世纪70 年代,商业渐趋兴旺,有洋货号、杂货号、参药店、药房、珠宝店、洋行、商行等30余户,一直到20世纪初,该路商业已很繁荣。


20世纪30年代后期,九江路有商业网点250余户,有马敦和、元元帽店、甬江状元楼、老正兴菜馆、大东旅社、三泰旅社、老同华楼总号及上海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直保持到上海解放。
“时装街”
改革开放后,九江路商业网店逐年增加,原来改作住宅、办公用房的纷纷开店,逐渐形成以时装为主的特色街。

(图:这张照片是台湾摄影师张才拍摄于1942-1946之间,可以看出,在当时九江路、湖北路这段已经是服装店遍布:画面左侧为路口东南角的湖北路274号“大同呢絨西服號”,255号“恒豐協綢緞局”)


1988年华联商厦装修开业后,湖北路至西藏中路一段时装店迅速发展。据1990年调查,九江路全线有商业网点124户,其中,湖北路以西时装店集中,有玉兰、莎莎、康艺、华丽、念念、君君、蒙蒙等时装店62户,占全路商业网点50%,90%以上是个体户。
这些服装店均开架经营,价格面议,顾客可讨价还价。经营品种以高档时装和鞋帽为主,货源主要来自广州、深圳、厦门、香港以及韩国等地,其中,又以大富豪时装店、人人时装店、富丽华时装店等较有特色。
为交通让道

进入90年代末,由于南京路要建行街,原来的来往交通功能,便由九江路和天津路分别承担。


从1996年起,九江路从河南中路到西藏中路沿街11个地块,有129个商业网点被拆迁,路面被扩大,时装街受到较大影响;而到2000年年末,随着几个地块改建大项目的启动,沿街大多商户和居民被动迁,九江路作为时装街的历史,就此兴旺不再。


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看看新闻APP,进入“海派频道”查阅看懂上海往期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