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百年杨树浦路
说起杨树浦路的年龄,你可能不相信,至少有140年了!
下海浦,曾称“夏海浦”,就是吴淞江下游水道,大约在今天的海门路一线。
(图:光绪年间的上海浦下海浦码头,后面的建筑上还有轮船招商局码头的字样)
清同治二年(1863年),公租界当局将南端通黄浦江的一段填没筑路,用来贯通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和杨树浦路。
上世纪20年代后,从南到北均筑成道路,“下海浦”的地名就此消失,仅留下两处著名地标:提篮桥和下海庙。
“19世纪末叶后,人口增多,工商繁荣,‘杨树浦’遂逐渐成为区片名称,为使区片名和河流名有所区别,将河流‘杨树浦’,改称,‘杨树浦港’。”
从1843年上海开埠之日起到十九世纪末,杨树浦地区迎来了一个人口暴增的历史时期。这些移民以江浙一带为主,而其中“扬八属”居民最富有特色。
苏北的邮州、泰州和江都、甘泉、仪征、兴化、宝应、东台八县,统属扬州府管辖,八县居民称“扬八属”。
(图:清末杨树浦路上的苦力劳工)他们来到大杨浦之后,甚至形成了一个号称“江北大世界”的娱乐中心。扬剧、淮剧、说淮书、说大鼓书、香火戏,剧种缤纷,观众主要是在附近公大纱厂、裕丰纱厂等做工的工人。
这话说的一点不夸张,大上海曾经的繁华,是建筑在杨树浦工业园区源源不断的生产之上的,别的不说,大上海夜空里闪亮霓虹灯光管的电,就是从杨树浦电厂里传来的。
这里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火力发电厂,创建于1911年,曾经为远东第一大发电厂,有“中国电力工业摇篮”的美誉。
2010年,为兑现“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政府关于减小碳排放量的承诺,杨树浦发电厂正式停产。
在文化革大命的岁月里,“国棉十七厂”的名字,在上海滩可以说是“响当当”的“红色堡垒”——这个厂出了个王洪文。而国棉17厂出来的工人,也就成了上海滩上,牌子最响的造反派。
王洪文从定海桥走出来的这段故事,我们《定海桥的流氓》一文中已有详细介绍,不再赘述。
如今,国棉系统早已停产,17厂现在要改成上海时尚中心,已经很难让人想见,当年厂区内造反派声嘶力竭的高音喇叭,一车车头戴柳条盔、手拿铁棒的“文攻武卫”的场景了。
杨树浦路670号,这里的前身是“怡和纱厂”,是上海最早的外资工厂,由老牌英商怡和洋行创办。
还记得读书时候,语文课本里的一文《包身工》么,夏衍老人笔下的包身工制度,就是在这里首次出现的。
新中国成立后,怡和纺织公司更名为上海第五毛纺织厂。 1964年,东厂划出,组建为上海毛条厂。
1883年8月1日,15 万上海人喝上了由这里流出的第一口自来水。据说,古城堡风格为了方便守卫,防止有人下毒。
这座宫殿式带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大楼,立面承重墙用清水砖砌筑,镶红砖腰线,檐部又为英国传统式的古城堡风格,真实历史的反映了当时工业建筑的规划和水平。
英国人设计的这种建筑风格,在工厂建筑中实在堪称少见,从外观看简直像一座宫殿,所以直至今天,杨树浦水厂的旧址,依然受到人们的青睐。
1932年,杨树浦煤气厂在这个背景下建成,并于两年后建成投产。该厂的办公楼、储气柜等建筑,现在被确认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杨浦区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的前身是上海机器造纸局,清光绪八年(1882年)建成投产。由于洋纸张的倾销,在随后的岁月里,这里几经易手,从民族资本家到国民政府经济部,“天章”二字,也就是从这段时期开始,交替出现的。
1955年,工厂转为公私合营;1979年开始,恢复“天章造纸厂”的原名。
两家单位的合并,发生在1954年1月1日,军管英联船厂主厂(今浦西分厂)并入改名后的上海船舶修造厂。1982年6月,再由交通部划归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领导,三年后正式改名,上海船厂。
明华糖厂建于1924年,改成化工厂是1946年的事。上海解放后,该厂由人民政府接收,1950年,正式更名,上海化工厂,为中国最早的塑料加工专业厂。
现存的老建筑,只有一座4层楼的大仓库,系现代风格的无梁楼盖结构,坐北朝南。
其实不然。
1935年,《China Press》报纸即称,当时在杨浦复兴岛建成的鱼市,才是全国第一鱼市场:有浮动码头3座,可同时停靠渔轮28艘,鱼贩多时可达4000余人——理事长赫赫有名,杜月笙。
此后,繁荣的鱼市毁于日军的炮火。而为了捞取经济利益,日军竟也在杨树浦路、齐物浦路(现江浦路)另设鱼市场。
抗战胜利复业的鱼市场场,规模仅为复兴岛的一半还不到。当时,上海鱼市场、大世界和北火车站,是上海三大黑暗场所。
到了12月底,从北火车站到东新桥的8路有轨电车也开通了。一直到1936年,英商上海电车公司才开始将这条线路延伸,从杨树浦路开到周家嘴路。
建于1921年的建筑,具有英国安妮女王时期建筑风格特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这里原来是电车公司高级职工的住宅。
又比如,杨树浦路3061弄,这里原来是国棉十七厂的职工宿舍,其中有不少是日式的建筑,造型非常别致。
(图:杨树浦路3016弄,照片来自沪上著名博主 @高参88的博客)
而在杨树浦路、松潘路口的原松潘菜场,曾经也算是当时上海的大菜场了,营业面积不比陕北菜场小。
这栋建于1919年的巴洛克风格建筑,特色鲜明,曾被写入《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杨浦区名录之下,同时它也处于杨浦区滨江地区“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区内。
这里原来是杨浦区妇幼保健院所在,即便如此,5月底,当记者接到市民报料,前往探访时,只剩下了平地,老建筑被清拆。
位于2081弄的这处住宅,建于1925年,有着中国传统式的合院,内外两进院落,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落地的木门有雕花,虽然不算精致奢华,但在杨树浦路上,也算是特别的了。
这就是现在的上海,每个来这里的人都以为这里遍地黄金,都想着赚快钱;他们走后,留给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上海人的,只有一地狼藉,还有那些毫无美感的浮夸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