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相城隍庙
城隍庙夜景
“白相城隍庙”是上海人的一句口头禅。如今上海城隍庙名声更大了,成为城市旅游的一张名片。从前说不到大世界不算来过上海,现在改说不到城隍庙不算到过上海。那么,到过城隍庙就算到过上海了吗?别说偶尔的游客,不少上海人到了城隍庙还是不识城隍庙。
上海人现在说的“城隍庙”,其实是指城隍庙及其周边区域,涵盖了城隍庙、豫园、和周围的庙市(商业市场)。
城隍庙正门位于正南向,庙门前是方浜中路,路的西段已经拓宽,没有了原来的模样,而东段没有拓宽,路幅还是老样子,两边的建筑与商铺则有了大变样。
如果作一个大胆的比喻,可把方浜中路看作一条扁担,东端挑小东门,西端挑老西门,挑夫就是城隍老爷了。方浜中路以前也叫“庙前街”,即城隍庙前一条街。
方浜中路西起河南南路、东至小东门人民路一段,都属于现在豫园商城区域,路的两端立有“上海老街”牌楼,那四个字是汪道涵题写的。进入老街仿佛回到百年前上海的繁华集市,这里有上海最早的钱庄、金店、银楼、酒肆、茶馆、戏楼、商行……仿若一幅市井百态的现代“清明上河图”。
“上海老街”的人文景观、建筑风格、民俗风情、各类商铺,集中体现了上海老城厢的风貌,同时也充满了现代气息。方浜路周边的小巷里还有成片成片的老房子,有石库门,有棚户房,有带老虎窗的旧式阁楼……
历史上,城隍庙曾经三次因为战乱遭受破坏,损毁严重;1922-1924年间,又三次遭遇大火,几乎将整座庙宇化为废墟;抗战爆发后,随着上海的沦陷,城隍庙一代市井萧条,庙会自然无法维系。直到上世纪50年代,庙会才逐渐“香火重燃”。
春节的时候,人们阖家团圆吃好年夜饭,便会举家出动“白相”城隍庙。烧头香,喝头茶,这是老底子的一种民间习俗。后面再说湖心亭,那是生意最好的茶楼,喝元宝茶就是老底子的习俗。
一个老式的茶杯 盖头上放两个檀香橄榄代表元宝
城隍庙里香火很旺,香客云集,周边就渐渐形成了庙会集市。
人们烧香磕头敬拜城隍老爷 就是祈求他能保佑一方平安
小辰光若是第二天要去白相城隍庙,那是要开心的一晚上睡不着觉的,那时候的城隍庙里好吃好玩的交交关关,一整天都玩不过来。一个个热闹的小摊头上有着各式各样的新奇玩意儿,有些小囡赖在摊头前都不肯走。
卖五颜六色京剧脸谱的摊头,我们说叫卖“野糊脸”,不管家里有钱没钱,都喜欢买一个玩玩。老早底没那么精致,是硬板纸做的,耳侧挂两根绳。
上世纪中期就有拉洋片的摊头,也叫“看西洋镜”,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在城隍庙里依然能找到它的身影,但以前一分、两分钱就能看了,有《林冲夜奔》、《武松打虎》,以前没电视没电影,看看西洋镜就当是看个小电影了。
看西洋镜
城隍庙里还有数不尽的美味小吃,从前去城隍庙,都是要空着肚子去的,然后这个摊头吃吃,那个摊头看看。有两样小吃是上海城隍庙特有的,一个是五香豆,还有一个是梨膏糖。
五香豆
梨膏糖
老早底卖梨膏糖的边卖还要边唱小曲儿,比方讲看到老太太路过就唱“香蕉么糖嘞,卖梨膏的糖啊,老奶奶吃了我的梨膏糖,一口气可以跑到黑龙江”。侬讲讲看结棍伐!吃了梨膏糖,跑起来那么快!个么老太太也讲了,“吾今朝么的钱”!小贩又唱了“老奶奶你不吃我的梨膏糖,跑出去,袋袋里钞票全部冲光(意为“被偷光”)”!这一来一去听听蛮咋劲个。
还有那粒名气响当当,入口回味无穷的五香豆。在许多人看来,不到老城隍庙尝尝五香豆,就不算到过大上海。以前有一种叫“老城隍庙奶油冰糖五香豆”,纸头包装的,五分钱就能买一包。侬看噱头好伐,又是奶油又是冰糖的。
老城隍庙奶油冰糖五香豆
以前五香豆就是这么用一张纸箍成一头尖的筒状
春节的时候,城隍庙里还有卖糖炒栗子,伴着阵阵叫卖声,“炒良乡,话良乡,阿拉这里的良乡是重糖炒的……”好了,乃么卖良乡栗子边上卖白果的摊头不买账、要来抢生意了,“生炒糯米油白果,香是香来糯是糯,一粒开花两粒大,两粒开花鹅蛋大,一角钱买十颗,买十颗来送一颗”。
对于现在天天吃巧克力的孩子们来说,城隍庙的梨膏糖和五香豆可能已经谈不上是什么美食了。人们的口味变了,城隍庙的年味也就渐渐地散去了。
以前就像上图这样,搭个帐篷,下面是长板凳。然后馄饨、宁波猪油汤团、排骨年糕、桂花糖粥等一些小吃都有。
糖粥是城隍庙的特色之一,对开的糖粥叫“鸳鸯”——一半赤豆糖粥、一半白糖粥拼成一个太极图的样子。想想过去的手艺人,那才是真的敬业,一碗价格如此低廉的糖粥都做的这般赏心悦目。
九曲桥边上的南翔小笼次次都排队,皮薄馅子鲜,一咬一包肉汤就出来了。不过吃小笼馒头也要当心,吃的不好也是要闯穷祸的,虽然说自己在那里吃和边上人是不搭界的,结果一口咬下去,油水全都飚出来了,直直的飙到对面“无辜”的顾客身上。
一些老吃客去城隍庙吃早点,葱油开洋拌面肯定是首选。三两葱开,一碗双档,边上人一看就晓得了,迭是个老吃客了。
小笼
葱油开洋拌面
还有一样,现在几乎吃不到正宗的了——两面黄,就是老底子的炒面,但那个味道是绝对灵光的。两面焦脆,当中酥软,芝麻酱一拌,真叫是“耳光随便打不肯放的”。
除了小食,城隍庙里也有高端精美的点心。坐落在九曲桥边上的绿波廊酒楼原名“乐圃阆茶楼”,这里也被誉为“元首饭店”,因为曾经有40多位外国元首来此做客。在此用餐、品尝点心、茗茶,既高档且幽雅。
豫园位于上海市老城厢的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上海老城隍庙毗邻,是江南古典园林,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占地三十余亩。
它也是是上海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江南古典园林。隐没的角落都可以读出历史的细腻痕迹。园内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称的玉玲珑、1853年小刀会起义的指挥所点春堂,园侧有城隍庙及商店街等游客景点。
民国时期上海城隍庙九曲桥
最有名的肯定属九曲桥了,其实豫园里还有个望江亭,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当初在这里能够一直看到黄浦江的船影。可64年以后,就只能看到外滩的建筑了。
豫园有名的内景湖心亭茶楼,是上海最早的茶楼,被誉为“海上第一茶楼”,曾经各国元首来过此地喝茶。很多老上海茶客至今隔三差五还是要去,已经有感情了。
1986年10月15日,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来沪期间,在时任上海市市长江泽民同志陪同下,在湖心亭茶楼二楼,靠近东窗的一张红木圆桌旁就座。她被古典园林和庙市风光所吸引,连声说:“这儿的风景真美!真美!”
新春之际,豫园都有举行灯会的习俗。黑压压一片全是人,看灯的人多到什么程度呢?路都不是自己走的,是被后头的人群推着走的,不想走也得走,以前有豫园的工作人员开玩笑说,有的人走着走着就被挤掉了鞋,第二天能捡到两箩筐鞋子。
记得我小时候,爹爹带我豫园玩,那时候人太小,只好从人缝里看点把戏,这时候爹爹就会把我举过头顶,然后眼前景色便一下子开阔了。
元宵节灯会
小时候每逢元宵节,小囡都喜欢“溜兔子”(拉兔子灯),以前溜兔子也要当心,因为一不小心翻掉了,兔子就烧掉了。现在再没有小囡这样“溜兔子”了,更多新奇的通电彩灯取代了阿拉小辰光的记忆。
城隍庙也是小商品的王国,如果说现在所谓的shopping mall是在高楼大厦里用上上下下的电梯来呈现的,那城隍庙的商品市场就是平铺开的小街小巷,和南京路的十里洋场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是本地的、本土的、真正属于老底子的“shopping mall”。
福佑路小商品市场
记得很多儿时的玩具都是在这里淘到的,扯铃,弹皮弓,贱骨头……
这里飘扬着各种各样的“大王”旗,比如“瓶塞大王”,这一家店里面全都是卖瓶塞的,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瓶塞。老底子用的汤婆子,它的盖子这里也能配到。还有比如“纽扣大王”,就是各种各样卖纽扣的。
反正老百姓日常生活需要的,哪怕是外面寻不到的再小的物件,这里都能够找得到。
老一辈有这么句话,“有城隍庙,上海就有七百年历史;没有城隍庙,上海只有一百年历史”。在很多老上海人的记忆里,城隍庙曾是许多老上海人孩提时的乐园,庙门口高耸入云的旗杆、九曲桥、豫园大假山,还有小动物园里的鹦鹉学舌让人捧腹大笑,春节的城隍庙真的逛不够,看不厌。
“白相城隍庙”,白相是一份悠闲,是一份怀旧,是一份思索,用心去体会城隍庙的精华及其周边老城厢的人文。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许多记忆已渐渐淡去,但传承至今的元宵灯会依然红火,看灯是上海人过年最喜闻乐见的活动,而城隍庙每至元宵则常是笙歌灯彩,一派欢乐景象。
难怪有人说:“南京路外滩的灯再亮也取代不了城隍庙的元宵灯会。”
更多上海新闻资讯
订阅 看看新闻Knews 微信号
识别二维码
即可一键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