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沪江

在这里,看懂上海 看懂上海 2020-08-26

沪江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是20世纪上半叶一所位于上海的浸会背景的教会大学,校址位于黄浦江畔的杨树浦军工路,鼎盛时期以文理商著称于世,是上海理工大学的前身。


人们一般去崇明岛路过中环军工路段时,很难不注意到一排错落有致的红色建筑物,稍一探头便望到门口的几个大字,上海理工大学。


而它的前身是,沪江大学。



其实写这篇我是有私心的,因为小编毕业于上理工,今天,就来挖一挖母校的前身沪江大学。不褒不贬,以史为据。




初创沪江


在民国时期的旧刊物《读书通讯》上有这么段文字:


“沪江大学是全国最够得上物质条件的一个大学!”这是一般家长及社会人士对于本校的评语。

……

大学生不单是要求一个清净舒适的读书环境为已足,还要对于人格方面有所修养。本校对于以上两点,可说是双管齐下。


沪江大学校园


沪江大学创立于1906年,是由中美两国浸礼会的教友所设立,美国南、北浸礼会拨款在黄埔江滨购置校址,建筑校舍。1909年正式开学,校长为美北浸礼会传教士柏高德博士(Dr.J.T.Procter) 。


1914年,中文校名定为沪江大学,并确定校训为“信、义、勤、爱”。校园面积由160余亩增加到300多亩,建有大小校舍30座,各类球场19个,游泳池1个,以及图书馆、健身房等,成为一所规模巨大、设备齐全的高等学府。


1914年—1929年的沪江大学校徽


沪江大学初办时宗教课程一向列为必修科。民国16年,政府规定学校不得将宗教课程列为必修,校方便将宗教课程改为选修,又将神学院重新划出,以便专门进行宗教教育。但校内宗教气氛仍很浓厚,基督徒占到全校师生总数的三分之一。




沪江变迁


到1920年代末,全国掀起“收回教育权”运动,沪江大学改组了校董会,增补8名华人为校董成员。1928年1月,经过改组的沪江大学校聘请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年仅31岁的刘湛恩博士为校长,他也是沪江大学史上首任华人校长。


刘湛恩校长在校舍前留影


刘湛恩就任校长后,对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旨在“中国化”的整顿和改革,使沪江在当时私立大学中以学风纯朴闻名,较少教会气,更多中国化著名。


1929年3月18日,在刘湛恩校长带领下呈准国民政府立案,沪江大学取得合法地位,成为上海第一所立案的教会大学,英文校名也改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学校的编制为:大学部、中学部、小学部、城中区商学院、沪东公社及乡村服务处。


刘湛恩就任校长后,主持建造了大学图书馆,教员住宅楼,女生健身房,男生新膳堂及大礼堂等,使校舍从最初的思晏堂等3栋增致怀德堂、思雷堂等44栋,学校规模得到较大发展;添置了大量的实验设备,学生人数也有较大增加。


沪江大学旧照


刘湛恩同时也是位坚定不移的爱国者,抗战爆发后,他为宣传抗日,支援前线,救济难民,安抚流亡学生,作了大量的工作。1937年8月13日,沪江大学被日寇抢占,刘湛恩把学校迁到圆明园路沪江城中区商学院大楼复课,当时两千多名学生挤在一幢大楼里轮流上课,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伪维新政府成立,刘湛恩拒绝出任教育部部长,就因为他坚定的抗日态度,日本方面最终给上海的日伪汉奸下达死命令,必须除去刘湛恩。1938年4月7日,刘湛恩遭日伪特务暗杀身亡。1938年樊正康接任校长。


1938年夏,沪江大学与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之江大学等校在公共租界组成上海基督教联合大学(又称华东联合大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基督教联合大学解散。


上海19世纪初有三间著名的教会大学,圣约翰,震旦,和沪江大学,除中文科目外,英语授课,能够入读这几所大学基本是社会上层子弟。圣约翰校址今万航路的华东政法大学,震旦在重庆路的交大医科。


1943年2月25日,沪江西迁到到后方,由部分沪江大学校友在重庆和东吴大学校友联办“东吴沪江联合法商学院”,凌宪扬任商学院院长。


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在上海的沪江大学校董会立即恢复活动,历时4年的沪江书院完成了保存沪江“火种”的历史使命。1946年2月,沪江大学迁回杨树浦军工路原址,凌宪扬正式出任最后一任校长。


私立沪江大学老师合影老照片


1952年秋季,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各科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相关院校;校址移归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械制造学校和上海工业管理学校,1958年两校合并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两年后升格为上海机械学院(即现上海理工大学)。




沪江传承


2006年,在原沪江大学校址办学的上海理工大学,得到国家教育部的认可,正式将沪江大学作为学校前身。


❖ 校名传承

 

现上海理工大学简写“USST”,即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校名开头用“University of Shanghai”也是为了传承前身沪江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的文脉底蕴。


确切来说,原沪江大学的校址指的是现上海理工大学的军工路北校区(上理工还有军工路南校区原水产大学,南汇校区、复兴路校区中英国际学院等其他5个校区),军工路516号的校门至今还镌刻着“沪江大学”四个字以示留念。


今昔校门对比


沪江大学原有1906年至1948年间建造的50余幢各类建筑,其中大部分建于1937年前。解放后因学校基建的需要,陆续拆除了一些,但仍保留了沪江大学主要的建筑36幢,其中30幢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算是上海高校规模最大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群。


凭良心讲,上理工面靠海安路那侧,说是上海最脏的马路都不为过,当年小编就住在二公寓朝北,正是面向海安路,几乎一年四季都别想开窗,偶尔通个气,去上两节课回来书桌上的灰尘就能积到按下去就是个手印子。但是,上理工也拥有高校最长的林荫道,全上海绿化率最高的学校不是吹出来的,漫长的林荫道两侧的晚间霓虹是专属上理工学子的夜景,映衬着这批具有西洋建筑风格的沪江大学历史建筑,熠熠生辉。





沪江建筑


要把原沪江大学的建筑一幢幢都讲过来估计你们是没耐心看下去了,就简单介绍几幢小编在校时候比较印象深刻的吧。


先说校长室所在的学校办公楼吧,也称“思晏堂”。思晏堂始建于1908年1月21日,1909年2月10日大学开学时落成即投入使用,是沪江大学第一座大建筑,耗资2.13万美元。使以晏马太博士(Dr.MatthewT.Yates,一位19世纪上海南浸会传教士)的姓氏命名,并在楼内竖一块刻上所有捐献者名字的碑。


思晏堂(今上海理工大学校长办公室)


楼高原为4层,内设正副校长室、图书馆、邮务处、庶务处、教务处及可容300人的礼堂,其他为课室,集教学与行政办公于一体。后来思晏堂二楼东面的礼堂也改建为课室。


1956年9月的一天突遭龙卷风袭击,此楼西端半幢楼顿时倒塌,上课师生被埋,伤亡惨重。1957年5月15日完成重建,建筑上部已非原貌,楼高也变为3层。原楼立面上的双联尖券、山墙玫瑰窗、凸出屋面的尖塔以及外墙的扶壁均带有明显的哥特特征的构图元素,而南立面组合柱式形成的门廊及露台、立面上的圆弧拱门窗具有古典主义韵味,表现出折衷主义的倾向。


一到晚上,学校办公楼门前的绿化带也会打开荧荧夜灯,但与林荫道的霓虹比起来,每每路过,总是吓出我一身冷汗。


大礼堂现貌


大礼堂东北侧的思魏堂


思晏堂几步之遥,便是学校的大礼堂,一般校级大型活动都在这里举办。大礼堂与思魏堂为联体建筑,大礼堂整体为二层砖混结构房屋,建筑平面呈“L”形,立面上简化的哥特式十字花窗、尖券窗,窗洞由细柱分成竖向长窗,增强了垂直感,入口厚墙线脚、扁平拱及室内装饰体现出后罗马风格。大礼堂东西向,思魏堂位于大礼堂东北侧。整座建筑于1937年5月全部竣工。1994年,此楼与原图书馆一起列入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


1937年竣工的大礼堂与思魏堂


这座大礼堂当时是为庆祝沪江大学建校30周年而建的。1936年,为纪念沪江大学第二任校长魏馥兰博士募建思魏堂,上层为礼拜堂,下层设教会办公室、教员休息室,并在此举行30周年校庆活动。


思裴堂(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三宿舍)


思裴堂由校长魏馥兰向美国墨疏利浸会募捐0.94万美元建造。1915年落成,楼高4层,为学生宿舍。取名思裴,是为纪念美国墨疏利浸会第一任书记裴理克博士(Dr. Manley J. Breaker)。1967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


思伊堂(今上海理工大学第四宿舍)


思伊堂临江而立,边上就是学校的涂鸦墙,夜晚多是一对对学生情侣。美国芝加哥伊文斯顿的哈里斯先生捐资4.35万美元建造,于1919年落成,楼高4层,为学生宿舍。因其临江而立,浦江美景尽收眼底,曾有文这样描述:


“每值暮潮初敛,夜阑人静,月光如水,波平如镜,风景绝胜。”



科学馆暨格致堂(今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


1918年,美国加州的特里特夫妇第一次捐款建造了这幢科学馆,耗资13.67万美元,1921年落成,全用钢筋水泥筑成,楼高4层并建有地下室,是当时沪江大学最有价值的建筑物之一。


1936年30周年校庆活动,背景即为当年科学馆


因配备的理科实验设备为当时国内最完善者,被誉为“国内仅见之建筑物”,使得在文科基础上发展理科的沪江大学,得以跻身于一流大学行列。1965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现为理学院楼。红色清水砖墙,白色锯齿形窗框线脚,尖券门洞形成建筑主入口,体现出哥特建筑风格。


怀德堂(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五宿舍)


1921年,科学馆落成后,特里特夫妇第二次捐款建造了怀德堂,为女生宿舍,耗资5.02万美元,1923年落成,楼高5层。1963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以后大修时又拆除了楼台。曾有文描述此楼:


“建筑精美,华丽堂皇,幽雅宜人,背球场而面黄浦,红照挂林,白练横江,每值星期六晚上,夜光灯影,歌声悠扬,裙履联翩,笑语杂闻,沪大男女学生之社交生活,咸以是为集中焉。”



馥赉堂(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二教师公寓)


馥赉堂是1948年美国南、北浸礼会拨款建造的,耗资16.95万美元,当年为沪江大学第二女生宿舍,现为上海理工大学第二教师公寓。这是沪江大学最晚建造的建筑。三层假四层坡屋面,砖混结构,哥特式风格。屋面陡峭,设老虎窗。山墙门廊入口,直棂分割尖券窗。入口门洞及底层窗洞为扁平尖券拱。


还有图书馆、音乐室、思孟堂、思雷堂等等……


不论是当年的沪江大学,还是后来的机械学院,或是如今的上海理工,历经一百多年的历史沉淀,校名的更替,培养出的一届又一届人才,而最应该留下来的,该是和这些历史建筑一般,在黄浦江畔留存百年的沪江精神。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长按二维码订阅更多


点击“阅读原文”还可下载看看新闻AP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