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上“两匹马”
熟悉人民广场一带的老上海,一定会注意到,成都路、重庆路、威海路这里,过去有很多带“马”字的弄堂,比如马吉里、马德里,还有一处著名的菜场“马立斯菜场”……为什么那么多地名都带一个“马”字呢?
八十年代初的人民广场,远处的电信大楼还没有造完
马德里、马安里、马吉里、马乐里……这些弄堂的名字,可能只有老上海才知道了,因为其中很多地名,已经代表了一段消失的历史。
“马德里”和“新马德里”,是在1981年被全部拆除的,原址上建造起了24层的电信大楼——小辰光没有电话,更别提长途电话,每逢春节前夕,在电信大楼门口,站在冷风里厢排长队,给海外亲戚打电话的场景记忆犹新。
“马立斯新村”,由4层增高至7层,改称“重庆新村”(现在的重新小区);5座大型花园住宅拆除2座,建起了18层的振兴大楼和23层的振华大楼,其余归学校、剧团等单位使用——随之而来的,是“马立斯”三个字,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如今,大概只有重庆北路上的“八仙马立斯菜场”,还保持着这三个字。
过去,我一直好奇,为什么这些地方都有一个“马”字?威海路、武胜路一带,过去是跑马场的马厩所在地,尤其是威海路的头上,现在那里的民宅风格,依然能找到马厩的痕迹。这些个“马”会不会和跑马厅有关?
其实,翻开上海滩开埠后的历史,你就会发现,威海路、重庆路这一带的房产,都跟着一个家族姓“马”,这个家族就是英国人,亨利·马立斯。
网友拍到,在大沽路上一家自行车修理行,还用着“马立斯”的名字,一看就能估计是老上海开的。
武胜路、大沽路、重庆北路、黄陂北路所围成的街坊及周围一带,在上海开埠前,是郊外农村地带。1862,今天的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位置,辟建第三跑马场后,西方冒险家、《字林西报》专事报道跑马消息的跑马总会股东马立斯,醉心于跑马赌博,屡屡得手,以致暴发,继而勾结洋行买办、地痞流氓,向农民强行低价购买大量土地,建造了大批石库门里弄房屋和花园洋房,并都用“马”字命名,高价出租,牟取暴利。
马立斯置办地产之广,所造“马”字头房之多,获利之巨,使其成为沪上闻人,上海人称其置地造房的地区为,“马立斯”。因为地近第三跑马场和“八仙桥”、大世界,且有成批住房出租,这一带人口迅速增长,并形成了商业氛围,有“马立斯小菜场”、“杜六房”熟食店等。
亨利·马立斯,1850年出生在北爱尔兰。1867年,乘坐火轮、踏着万丈怒涛一路颠簸地来到上海。到上海后,马立斯在汇丰银行找到了他的第一份工作,不久后,又去跑马总会公干,在多少次的奋力搏杀之后,终于功德圆满地,成为了跑马总会的董事和总董。
亨利·马立斯一生中最为成功的一件事,是娶了上海滩鼎鼎大名的《字林西报》老板的女儿为妻,他的人生由此进入了一个快速道。1881年,当《字林西报》老板决定引退,乘龙快婿的马立斯,便理所当然地摇身变作《字林西报》董事长,老丈人的大好江山,现在由女婿来控制经营,这个女婿不久前还一文不名。
到19世纪末,亨利·马立斯已经在上海滩扬名立万,于威海路、大沽路这一带的“马家”地盘上,造了一个占地四万平方米的花园别墅,别墅墙面全为精制青砖,他的五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在第一个马立斯花园里与时光共同成长。
相比这个已经消失的“马立斯花园”,另一座花园更为知名,而且保留至今,这就是现在的瑞金宾馆内。建造这座花园别墅的是亨利·马立斯的儿子戈登·马立斯。1906年,在上海滩打拼而积劳成疾的亨利·马立斯,决定引退回国,临走前,他将“马家江山”交由儿子戈登·马立斯掌管,回到英国的他于1919年11月6日黯然去世。
戈登·马立斯,1883年4月出生于上海,幼年就读于西童公学。13岁那年起,在父亲亨利·马立斯的授意下,离开上海,在全世界作着漫游。23岁时,戈登·马立斯回到上海,成为马立斯帝国的合法继承人。
戈登·马立斯在上海继续地好勇斗狠,其中一个大手笔,便是将东至茂名南路、西至陕西南路、北至复兴中路、南至永嘉路的77212平方米地皮,租给了法国商人邵禄、斯比门等一干人,兴建了闻名上海滩的“逸园跑狗场”,就是现在的文化广场。
要让上海记住他,戈登·马立斯做了一件更大的事,就是为自己建造的行宫:马立斯花园。当年的它占地4.8万平方米,其中花园面积为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800平方米。由三个独立相连的花园和四幢欧式别墅组成,这些别墅分别叫作卧茵楼、环楼、绮思楼,园内又遍布亭台、喷水池、葡萄架长廊,遍植名贵花卉、参天古树。
法租界时期,出入马立斯花园的非富即贵,进去谈的都是要事,甚至国事。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始终是高墙耸立,门卫森严,墙头上拉着电网,大门几乎终日紧闭,偶尔有漂亮的轿车进出,只见大门“呼啦”一开,车子一过随即“咣当”一声,大门又迅即关上,花园别墅式的建筑群,于是又恢复了往日的冷寂。
蒋介石和宋美龄的订婚仪式,就在马立斯花园的一幢别墅内,也就是今天的瑞金宾馆玫瑰厅举办。后来,当蒋介石大权在握时,宋美龄如愿当上中国“第一夫人”,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蒋宋两人把马立斯花园当作自己在上海的寓所。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进入上海各大租界,租界内许多英美人士都纷纷被关入集中营,马立斯家族亦厄运难逃,最终被赶出了自家的花园,遣返回国。当时,日本人在上海推行毒化政策,设立了一个名为慈善机构的“宏济善堂”宣扬所谓的“善堂卖土”,声称将以贩卖鸦片筹集的资金来救济居民,而实际上时为日本军方筹集军费。
侵华日军曾在上海贩毒筹饷老照片
很快,具体操办“宏济善堂”的任务,落到了日本人选定的大汉奸盛文颐身上,俗称“盛老三”,清末著名“红顶商人”盛宣怀的侄子。盛老三依仗日本人做后台,大发烟毒之财。而“宏济善堂”的大本营,正设在马立斯花园的一号楼,并一直延续到1944年。
上海解放后的第二天,华东局、华东军区的首长及机关各部,先后到达马立斯花园,邓小平、陈毅、张鼎丞等,都入住在瑞金宾馆的一号楼。新中国成立后,陈毅也曾将瑞金宾馆一号楼作为其办公地点。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在上海期间,就下榻在瑞金宾馆三号楼。之后,这里长期作为代表中央政府礼遇,在上海的一个国宾馆。
一直到1979年,这座曾经的“马立斯花园”,才开始真正向普通老百姓掀开其神秘面纱。有意思的是,得益于其自身的建筑特色,加上在市中心罕见,且保存完好的英式花园草坪,这里屡屡成为上海和香港电影人的作品创作地——曾经在上海滩顶尖的“马立斯花园”,如此戏剧性的收场,恐怕是原来的主人做梦都不会想到的吧。
但这就是典型的上海近代历史的缩影:一对冒险家父子、一段起起伏伏的人生经历、以及一个“大上海”。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长按二维码订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