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建筑两三说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国父孙中山。校名“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1946年迁回上海江湾原址;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复旦大学成为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1959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原复旦大学与原上海医科大学合并成新的复旦大学。学校现占地面积244.9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20万平方米。
相辉堂
相辉堂位于复旦校园邯郸路以北校区的中西部,建于1905年,是复旦大学校园内最具历史意义的建筑,见证了复旦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
相辉楼房屋主体结构为为二层砖混结构,由马相伯等爱国师生脱离震旦学院建办复旦大学,1917年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1922年迁现址,校园中现存三幢当年老建筑,其中相辉楼就是其一。1946年复旦大学各地校友会发起母校募捐扩建活动。该建筑1947年初兴建,6月落成,由吴稚晖题额。1984年大修后,改名为相辉楼,以纪念马相伯、李登辉两位前校长,堂额为周谷成题写。该建筑为二层平瓦坡屋面,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为6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200平方米,现为大礼堂。
图书馆
前身为1918年由学生集资购置图书建立的戊午阅览室,1922年始建图书馆楼。现由分布在四个校区的文科馆、理科馆、医科馆、张江馆和江湾馆等组成。馆舍总面积66137平方米。
藏书内容丰富,出入需要办证,不对外开放。一般是早8点到晚9点结束,是复旦学子的独家福利吧。
寒冰馆
寒冰馆建于1924年,位于相辉堂东侧。原本是复旦大学第四宿舍,被誉为当时全国高等学校中“设备最新之寝所”。
抗日战争爆发后,复旦大学迁至重庆北碚,孙寒冰教授时任复旦大学教务长兼法学院院长。民国二十九年(1940)5月27日,日机轰炸重庆时,孙寒冰教授和复旦大学其他六名师生不幸罹难。抗战胜利后,复旦大学迁回上海原址,第四宿舍被改作教室。为纪念孙寒冰教授,该楼被命名为寒冰馆。
孙寒冰曾创办《文摘》杂志,并任黎明书局总编辑。郭沫若为其写挽诗云:“战时文摘传,大笔信如椽;磊落余肝胆,鼓吹动地天,成仁何所怨,遗志正无边,黄桷春风至,桃花正灿然。”
子彬院
走在校园西部的绿树浓阴中,掩映着一座淡灰色的四层楼宇,雍容典雅,仪态万端。这里就是有名的数学楼,复旦人戏称为“小白宫”,意即其门庭的造型风格可与美国白宫相媲美。
复旦大学从1905年创立后,校址曾几经变迁。1922年,在江湾现址建成复旦大学新校舍。1923年,复旦学生郭任远留美获博士学位归国。他本打算去北京大学,在母校师生盛情邀请之下,决定回母校执教。次年郭先生向其堂叔父郭子彬等人募捐三千元,用以购置了仪器、动物和书籍,创办了心理学系。郭任远先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追随者,回国以后颇有一番抱负。他想把心理学系扩充为心理学院,但是苦于没有房舍。1925年,他向郭子彬募捐五万元,亲自督工建造,造成了这座四层的楼房,供教学、科研之用,命名为子彬院。
当年《申报》称:该心理学院大楼规模,在世界上数第三位。仅次于苏俄巴甫洛夫心理学院和美国普林斯顿心理学院。
佩琳院
复旦大学校医院所在的建筑名“佩琳院”,位于登辉环路的最西南角,这个温柔的名字是不是听上去就很治愈?!取名“佩琳”,意在纪念李登辉校长的夫人汤佩琳女士。1930年,学校拨款1.2万元在走马塘平荫桥北侧兴建,1931年落成。
登辉环路与佩琳院紧紧相邻,这个秀恩爱要给101分。
燕园
“燕园”的“燕”正确读音是yān还是yàn?上世纪初期的燕园原为私人别墅,但它横插在复旦校园和排球场之间,让师生深感不便。1934年12月,复旦校董会决定向业主购买该园。
这片私产的业主姓谢,而在谢姓业主之前则为王氏富商所有,故此园历王、谢二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就是“燕(yàn)园”名字的由来了。
假山石下方刻着“燕园”名字由来
校史馆
校史馆位于复旦校内的校史馆面积达70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300人参观。这是复旦大学首次立馆讲述其成长的百年历史。
校史馆面积为700多平米,分十一个部分展示了复旦百年的沧桑历史和历年来的发展成就。其间很多文物十分有价值,有中国最“老”的毕业文凭,有孙中山先后题下的“天下为公”的条幅等等。每次有新生报到都会开馆。而且是对外开放的。
逸夫楼&逸夫科技楼
很多新生都很喜欢在逸夫楼前合影,久了这里也就默默的出名了。
由香港电影大王、邵氏影业、香港TVB的创始人邵逸夫捐款建造的“逸夫楼”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高校中,复旦校园内分别有“逸夫楼”和“逸夫科技楼”两栋。
自1985年开始,他在中国大陆地区捐资办学。据不完全统计,他捐助内地科教文卫事业的资金达25亿元,捐助项目6013个,受惠学校超过千所。在高校基础设施落后的上世纪90年代,逸夫楼往往是一座学校里最现代化的建筑。
遍布全国的逸夫楼
李达三楼&叶耀珍楼
李达三楼和叶耀珍楼是对日日隔路相望的“伉俪楼”。
李达三先生于194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会计学系,复旦大学校董、声宝—乐声(香港)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110周年校庆时那笔1.1亿元的巨额捐款就是来自于他。
1993年,李达三提议复旦大学恢复设立会计系时,捐款500万元支持兴建“李达三楼”,并于1995年4月落成投入使用。此后,1998年,李达三先生的夫人叶耀珍女士捐资300万元建造了复旦大学学生文化活动中心——叶耀珍楼。
君住国顺路头,我住国顺路尾,日日思君也见君,共建和谐社会……看看位于邯郸路两侧、被国顺路连通的“李达三楼”与“叶耀珍楼”,这样秀恩爱的方式也很是大手笔。
史带楼
管理学院的楼宇中,除了刚提到的李达三楼是冠名建筑,其实“史带楼”冠的也是个人名。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史带楼
听上去不太像人名的“史带”是外国人的名字。美国国际集团(AIG)的创始人、在旧上海滩17号桂林大楼创业发家的美国人史带(C.V.Starr)以史带基金会的名义为复旦大学建造管理学院的新大楼捐助183万美元。
史带的奋斗史听上去有种“美版许文强”的既视感。史带早年因在一桩敲诈案中得罪了人,无法在美国立足,只好在1914年远涉重洋来到亚洲,先在《字林西报》做记者,后又到美丰银行做保险。
1921年,史带创立了友邦人寿保险公司(1951年更名为美国人寿保险公司) ,首次向中国人提供寿险产品及服务。1927年,羽翼渐丰的史带需要一处体面的办公大楼,于是搬到了上海滩17号,成为旧上海一个闻名世界的保险窗口。
史带楼内的多功能厅 友邦堂
光华楼
复旦大学的光华楼,也称双子楼,现已成为复旦的标志性建筑。光华楼选址非常讲究,极富特点。座落于邯郸校区的东北隅,朝南座北,与校园西部的数学楼(子彬院)、中部的物理楼、连成一片,各成标志,分别体现着复旦百年发展的历史和轨迹。
光华楼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地面30层、地下2层。整楼高达140.5米,因周遭少有能与其比肩的高楼,故映衬着天际,有凌空出世之奇。再加上双子塔楼相依,两厢裙楼相辅,越发显得傲然挺拔,神采翩扬。光华楼是作为复旦跨入新世纪的标志,其意义相当深远。
2002年岁末,奠基、开建,拉开建楼的序幕。寒来暑往,冬去春至。2004年5月,复旦百年校庆之际,光华楼完成了结构封顶。按照时间节点,2005年5月完成主要部位的内外装饰,8月交付使用。
如今,光华楼以其伟岸雄姿,屹立在复旦园中。无论是晨曦初现,还是夕阳西下,均平添起一处“光华旭阳”或“双楼望月”的校园胜境。
蔡冠深人文馆
2005年,蔡冠深教育发展基金会有限公司捐资,用于支持复旦大学重新修建复旦大学博物馆建筑一栋,并命名为“蔡冠深人文馆”。人文馆一层设以蔡冠深夫人之名命名的“颖琴厅”。
人文馆走的是古风路线,砖瓦白墙建筑。不甚起眼的两层小楼。来往人群很少知道,主要特色是有高山族民俗文物展览和文物教学标本展览以及书法展览等。
有人开玩笑说,蔡冠深人文馆属于“百年校庆时土豪不想和你说话,并向你投喂一栋楼”系列,该系列还有两幢楼上榜——泛海楼、屠海鸣图书馆。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泛海楼
复旦校园美的就像动画片里的场景,华丽而挺立。宁静隽永,生机盎然,既蕴含新古典浪漫主义的优雅,又散发着现代气息。置身其间,不仅能品味到百年复旦的深厚积淀和文化底蕴,也能感触到新世纪复旦的强烈脉动。
小编收集了复旦的一些标志性建筑,但复旦校园里建筑的历史是说不完的,也欢迎各位朋友来分享其中的故事和传说。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长按识别二维码
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员”申请入群
(申请时请注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样)
等侬来喫一杯老上海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