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红绿灯简史
1868年12月10日,英国伦敦议会大厦的广场上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座煤气交通信号灯,是后来广泛使用的红绿灯的雏形。随着各种交通工具的发展和交通指挥的需要,第一座名副其实的电气红绿灯,于1918年被安装在美国纽约市五号街的一座高塔上,由于它的诞生,使纽约道路交通状况大为改善,随后被世界各国所引进和利用。
上海马路上的红绿始于1919年8月。实际上,上海在红绿灯应用之前,已经采取一种土办法,1924年出版的陈伯熙《上海轶事大观》记载,当时由工部局雇佣人员在马路中间举一木牌,木牌一面涂白漆,一面涂红漆,站在马路十字路口,遇两车同至,视情举白面牌表示放行,举红面牌表示暂停,依次放行,绝无碰撞事故发生。即为近代上海红绿灯的雏形,其目的在于保证行车安全。当然这一办法到了晚上就失灵了。
据《民国日报》1919年8月26日报道,上海法租界的霞飞路、圣母院路、金神父路交叉口出现了上海第一座红绿灯,白天黑夜均可使用,避免了许多交通事故的发生。不过早期红绿灯仅有红绿二色,没有中间过渡的黄灯,车子在马路上开行,横马路没有其他车辆,则一路绿灯,“红灯则惟横街可见”,“然若有电汽车经过大路,则值差及启红灯,以示危险”。
1920年的霞飞路,四个轮子的汽车已很常见,
路口若无红绿灯,对行人极易造成危险。
“红灯停,绿灯行”,是人们必须遵守的交通规则,但早期的红绿灯缺乏黄灯一色。后来黄灯的发明,这说起来还与一个中国人有关。
胡汝鼎(1905-1985)
胡汝鼎,字彝芬,杭州人。早年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后进入爱迪生任董事长的通用电气公司工作。一天,他站在繁华的十字路口等待绿灯信号,当他看到红灯而正要过去时,一辆转弯的汽车呼地一声擦身而过,吓了他一身冷汗。回到宿舍,他反复琢磨,终于想到在红、绿灯中间再加上一个黄色信号灯,提醒人们注意危险。他的建议立即得到有关方面的肯定。于是红、黄、绿三色信号灯即以一个完整的交通设施出现在世界上。
1927年,胡汝鼎因发明变速电机和红绿灯转换时中间所出现的黄色而获得奖励。
上海街头究竟何时出现三色红绿灯,目前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估计是在胡汝鼎发明黄灯之后,但相距时间不会太长。
1917年,上海街头的红头阿三
到20年代初,上海主要街头陆续出现了人工控制的交通岗亭和红绿灯,在英租界,由指挥交通的红头阿三爬上岗亭手工操控。在法租界和华界,也分由别安南巡捕和中国警察负责操纵。
20世纪30年代的霞飞路
约在1936年,福州路与江西路最先装上自动转换的电气红绿灯,稍后,南京路与四川路交叉点,也改用这样自动的红绿灯,不再需要巡捕指挥,当时许多吃巡捕饭的人,都担心以后失业。因为上海电话公司改用自动电话之后,也减少了不少接线员。
如果说电车是上海一道流动的风景线,那么红绿灯就是上海的眼睛,它日夜俯视着这个城市与市民的匆匆脚步。
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
透过红绿灯下的景象,刻画了上海的绝世浮华
“电车当当地驶进布满了大减价的广告旗和招牌的危险地带去,脚踏车挤在电车的旁边瞧着也可怜。坐在黄包车上的水兵箍着醉眼,瞧准了拉车的屁股踹了一脚便哈哈地笑了,红的交通灯,绿的交通灯,交通灯的柱子和印度巡捕一同地垂直在地上。交通灯一闪,便涌着人的潮,车的潮。”
上海马路车水马龙,显得十分繁荣,但交通事故也长期居高不下。虽然普遍安设了红绿灯,并有巡捕在十字路口指挥车辆、行人通行,为何作用不大?主要原因还是交通意识淡薄,对红绿灯几乎视而不见。
当年的新闻报纸常有这样的抱怨:“各马路上两边水门汀路为人行道,专为人们步行而设。穿过马路,既有红绿灯示众,又有警捕指挥,如人们能依此而徐行慢步,自少意外横祸。奈有不经意人常常喜欢在马路当中踱方步,穿过马路也不依照红绿灯之变换和警捕的指挥,急剧急地冲过去。逢到汽车疾驶而过,不及刹车,往往肇事,其原因都属于此。”
城市化的生活需要法律和法规的约束,这是上海市民经过长期观察和亲身体验后得出的结论。红绿灯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城市街头的无序,大大减少了交通事故。更重要的是,当红绿灯以既定的时间有规律地转换,以一方的禁止来对应一方的前行,司机便有了一种可以遵循的规则,这种规则不仅予己方便,更要与人方便。而行人在被赋予了一种可以安全地行走的状态之际,也被要求充分地注意他人的需求。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看懂上海粉丝群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员”申请入群(申请时请注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样)。
等侬来喫一杯老上海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