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Chat ID kankanews_sh Intro 在这里,看懂上海。 澳门路东起西苏州路 澳门路位于普陀区东南部。东起西苏州路,西至常德路,全长1233米。澳门路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辟筑于1900年(清光绪26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澳门路沿路兴建了众多工厂。包括150号申新九厂、477号中华书局印刷厂(今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660弄澳门小区则是保留下来的日式住宅。 申新九厂 澳门路150号——曾是上海申新纺织第九厂的所在地,如今这里是上海纺织博物馆。 说到申新九厂,其前身可追溯到1878年李鸿章派郑观应等人开设的上海机器织布制造局,它是中国第一家官商督办的机器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最初设在杨树浦,其后屡经变迁、几度更名,直到1913年定名“三新纱厂”,成为盛宣怀家族企业。 后来,由荣氏家族控制的申新纺织公司在1931年收购了三新纱厂,并将其改名为“申新纺织第九厂”。1933年,申新九厂迁到了澳门路这里。申新九厂成立后,进口部分新机,生产提高了,又将三新纱厂原“金马”商标改为“金双马”(以后又有红、黄、蓝等诸色“双马”作为分品种商标)。 解放前全国最大的私营棉纺织厂申新九厂 上世纪五十年代 申新九厂织布车间内忙碌的情景 建于1931—1933年的纺部厂房建筑面积约5.4万平米、织部厂房建筑面积2.8万平米,主立面外观均有较大改变。 女工宿舍,旧称二、三区,分别为“单身女工友宿舍”和“家庭工宿舍”,是南北走向、连成一体的两幢英式“密柱密梁”小框架结构的四层楼房(局部五层),东西宽18米,南北长95米,南楼竣工于1935年,北楼竣工于1946年,总建筑面积约7300平方米,现外立面有改建。 上海解放后,申新九厂实行公私合营。1956年初,毛泽东在上海市市长陈毅等陪同下到厂视察;一年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也陪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来厂参观。 1956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公私合营申新第九棉纺织厂 上世纪60年代,安乐第二纺织厂并入,在1966年10月,申新九厂更名为“上海第二十二棉纺织厂”。 70年代起,上海第二十二棉纺织厂历经了前纺老机改造,纺织品种创新、生产线优化等等……后来也获得了不少荣誉和称号。 1986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荣毅仁视察上海第二十二棉纺织厂 (1993年10月恢复申新纺织第九厂原名) 2009年1月7日,上海纺织博物馆在其原址上正式开馆,申新九厂承载的百年中国棉纺业兴衰史在新时代得到了新的延续。 顾正红纪念馆 澳门路300号是为了缅怀顾正红烈士所创建的一所纪念馆。顾正红纪念馆于2008年5月30日“五卅”运动83周年纪念日建成开馆,供人们瞻仰纪念。纪念馆总面积1300平米,由顾正红纪念广场、馆内陈列、烈士殉难纪念地三部分组成。 顾正红 1925年5月15日,日商关闭内外棉十二厂和七厂,贴出布告停工2天,当时年仅20岁的顾正红组织工友与日本资本家展开斗争。他带领工人们,撞开厂门,涌进厂区。几个“包打听”和“拿摩温”拿着铅灌的巡捕棒扑上来,当场有几个工人被打得头破血流。最后顾正红计中弹四处,刀伤十余处,两日后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壮烈牺牲了。 五卅运动爆发时上海总工会的游行队伍 1959年,上海国棉二厂在顾正红烈士殉难处以北的广场西侧,树起其雕像,此后常有市民来此缅怀。2006年,由于原国棉二厂厂址所在地要进行商业开发,雕像从原址迁出,雕塑旁边原有的、带魏文伯题字的石牌和五卅运动浮雕的墙则被拆除。当时,这一举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论,还曾有市民自发前去寻找题字和浮雕。 塑像迁出后,原本打算安放到上海纺织博物馆,但由于博物馆尚在筹建当中,便暂时存放在了普陀区中远实验学校。后来,为保护顾正红殉难地遗址,开发商在规划中留出了一块空地。2008年开馆,顾正红雕像终于回到了家。 顾正红烈士殉难处 澳门路477号原为中华书局印刷厂。中华书局成立于1912年1月1日,1935年迁址此地,钢筋混凝土结构,1935年竣工。共有车间、仓库、办公楼十幢。现代派风格,立方体造型,立面简洁,车间和仓库由横向钢窗与墙水平线条进行构图;办公室竖向构图,有简洁几何形装饰。 1912年中华书局开业后,提出“教科书革命”和“完全华商自办”的口号,与商务印书馆竞争。成立之初于福州路东首租三间店面,又在福州路惠福里设立印刷所,不久迁河南路。 而后中华书局又先后迁至东百老汇路(现东大名路)、棋盘街(现福州路河南路转角)新建的五层楼大厦,直至1916年在静安寺路(现南京西路)哈同路(现铜仁路)口建成总厂,总厂占地面积40余亩,居当时上海各印刷厂之首。 中华书局原上海静安寺路办公场所 中华书局上海澳门路总厂 随着书局的颠簸成长后,1933年在香港九龙建立印刷分厂,设备之新,号称远东第一。1935年在上海澳门路建成印刷总厂,总办事处和编辑所也设于此。 澳门路477号现为中华1912创意园 澳门路660弄原为由日资内外棉株式会社财团为日侨管理人员建造的花园里弄,建于1920年(民国9年)。在西康路、陕西北路之间,澳门路以北,是上海最早的住宅小区之一,目前居民以中老年人为主。 该住宅区总占地面积4.9万平米,有砖木结构二层房屋32幢。建筑为典型的和洋折衷日本近代集合式住宅,外观主要表现形式为英国式,内部平面布局和装饰具有明显的日本传统风格。 房屋建筑平面基本呈矩形,砖墙承重。房屋南侧为二层主楼,房屋北侧为一层附房,墙体均采用石灰砂浆砌筑,墙下均为砖砌大方脚基础。 尽管曾经是公共租界地界,但普陀区留存的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却不多,这里算是是该区仅有的几处上海优秀历史建筑了。 近年来周围高楼过度开发,使其深陷“水泥盆地”之中,居民居住条件堪忧,在如何更好地保护优秀历史遗存这一点上,也希望普陀区向徐汇、静安这些优秀历史建筑的“富裕”区好好学学。 Author requires users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before leaving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Loading Most upvoted comments above Learn about writing a valuable comment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