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条“走得快”又“走得远”的路

2016-09-12 陈屹视线 留美学子

如果你想走得快,请你自己走;

如果你想走得远,我们大家一起走。


如何把一条路走得又快又远?
幸运的是,

20位妈妈一起见证了这个“奇迹”



 
缘起:始于分享   无心插柳

2014年冬季,张连英、昀螮和陈屹,三位妈妈在美国东海岸见面了,在座聚会上有十几位妈妈,而我们仨一见如故,不知不觉间,聊的都是育儿经。因为人总会跟价值理念、趣味相投的人聚集,久而久之,身边上美国名校的孩子妈妈愈来愈多,而且大家活力四射、充满爱心、才华横溢,感染着彼此。


特别是在连英和昀螮的努力下,在短暂的几周之内,仨人一起创建了十几个500人的藤妈分享群。随后,在此平台上,做了八次分享,主题为:名校妈妈在育儿路上的真知灼见,听者反应强烈。如何把这些宝贵的内容留下,分享给更多的人受益? 这就是张连英、昀螮和陈屹写书的初衷。

今天,《送孩子去常春藤:20位常春藤妈妈的教育手记》已经出版。我们筹备的战线拉得很长,今天回顾起来,有许多值得今后借鉴的地方。

 

-         一开始,我们这本书就有清晰的定位和所要传达的清晰的价值理念。


-         爱心分享,公益奉献。


-         作者没有水平高低之分、一视同仁,大家一起努力,如同一场盛宴。


-         出版前,彼此作品不交叉参照(这一点,让后来同样都是作者的妈妈们,也怀着巨大的好奇心、迫不及待的去读书)


-         相信出版社的实力、专业的人做的就是专业的事情。

 


其实这本书之所以兼具品质与实力,同为我们作者之一的出版社总编郭力女士从头至尾的统筹与协调,起到了极大作用。




(左起: 杜梅、苗娟、陈屹、张连英、亓宏博、迟昀螮)


2016年3月,作者中的6位藤妈:张连英、迟昀螮、苗娟、亓宏博、杜梅和陈屹,在美国《侨报》国际教育中心成立时集体出场,交叉互动的方式,呈现的是一股强烈的实力与气场。



(左起: 杜梅、郭力、亓宏博、石卫、张晨晖、张连英)


2016年8月,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20位作者中的郭力、张连英、杜梅、亓宏博、张晨晖、石卫6位妈妈,在一个更大规模的舞台——我们的新书发布会上,分享了各自的育儿感悟。

当初20位作者的初心就是只管耕耘,一起牵手走一条又快又远的路。


下面按照《送孩子去常春藤:20位常春藤妈妈的教育手记》这本书目录的顺序,分享20位作者的写书感言。




陈屹         

 美国名校不是梦


20位母亲,37个孩子,书中展示了20个家庭的育儿秘籍,相信故事读完后,大家的思索还会继续。


(我们的孩子来自: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大、宾大、康奈尔、布朗、达特茅斯 8所美国常春藤、还有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杜克大学,其中还包括从安多佛、艾赛特、迪尔菲尔德著名高中毕业生)


本书的20位作者,她们在此分享,与她们是否教子成功没有直接联系。这本书通过20位母亲的分享,为大家展开了她们在教子路上的一幅幅多纬度的画面,让人们感悟到:没有一个家庭的故事完全相同,没有一个孩子的路完全相似,即使来自同一个家庭,甚至同一位母亲在不同阶段的自我修养和心态也在变化中,所以对同类事件的处理方式,也会不同。

 陈苑生      

 做最好的自己,让哈佛去挑吧

“跟着藤校的指挥棒走,结果上没上藤校真的没那么重要”。这话从孩子上了藤校的家长嘴里说出来,人家会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在孩子没上之前我也是这么说的,只是不容易被人听进去;要是孩子没爬上藤我还是这样说,那有可能会被认为是“酸葡萄”心理。总之,不管站在什么位置,说这句话都会招来非议。所以孩子上了大学很多年,我没想说啥。

直到微信盛行后,有一天在群里讨论孩子教育,我说我家孩子不是学霸,一个家长马上问,“华裔的孩子不是学霸怎么上哈佛的?”我才感到应该把我们自己和在孩子成长中的感受告诉更多的人。社会需要天才和精英,但更需要的是大多数自己快乐予人快乐的身心健康的公民。只要有哪怕几个读者因此而受益,我也就不枉此文了。


(左起: 迟昀螮、郭力、本书编辑侯静。)


迟昀螮       

培养孩子全面发展,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分享自己的育儿经历是对自己养儿育女18年的一个回顾。既要写出自己当初做对的又要写出做错的,可以说是把自己放在“手术台”上,让大家来当医生的过程。这更是一个一生难得的机缘,“再一次”跟自己肚子里的宝宝聊天,经历生产的痛与快乐,看着宝宝一天天长大,回想与他的每一个接触、每一次欢笑、每一个眼神、每一回拥抱……在我的心中,这一切能够给后来的家长以借鉴,就是最简单最直接也最具体的“公益”,我想每一个“过来人”都可以帮一下“未来人”。这就是我当初和张连英、陈屹一起倡导并发起这次集体出书的初衷。我们借此来展示一个所谓在“人生第一次选择中成功”的孩子的成长历程,更是一个妈妈在付出时间、物质与精力之后的一个汇报。希望此书为更多的妈妈打开一扇门,来到一个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而崭新世界。

杜梅       

跟随女儿写作的过程和我得到的启示

因为女儿Karen的书,我结识了连英、陈屹、昀螮、郭力等聪颖智慧又幽默风趣的妈妈。我被邀写一下跟随女儿写作的经历。因为高中毕业后,我就再也没有写过专业以外的东西,所以一直不知如何动笔,是她们的“连拉带拽“,让我完成了这篇如同大白话的文章。这个过程中,真是觉得自己时常像个小学生被老师拎起来提问。不过,完成了这个小文后,我自己收获很大,对女儿从事写作的“意外”之举,也从惊讶、担忧、阻止,到今天的努力支持。


也是因为Karen的书,我收到了许多家长的分享。知道了有许多才华横溢爱好写作的孩子,也知道了家长们和我们一样的担心。也许,我们更多的家长可以一同分享,互相支持,学习着支持我们的下一代去追梦。 真心希望会看到更多我们华人的孩子,拿起笔来,表达他们的声音, 写出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生活。


(作者相聚美国亚特兰大:左起 龚晓红、陈苑生、陈屹)

龚晓红     

伴随孩子一起拓展视野 - 从女儿参加危地马拉援外项目谈起

我很高兴有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陪伴子女成长过程的体验。实际上,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是有限的,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我的孩子的成长当然也受益于美国的教育氛围,并与美国的文化传统分不开。我觉得,最明智的教育理念还是王阳明早就提出的:受教育者“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而教育的真谛就在于“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感谢大家关注我们这本书,也感谢美国社会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宽松的、充满生机的环境。

 郭力           

陪伴的艺术

教育是一个终身学习和修行的过程,2013年我出版了家庭教育图书《最好的教育是陪伴》之后,随着孩子的成年,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感悟,同时,在强大的微信朋友圈里,结识了众多优秀的父母,大家经常分享、交流,我从中学习、收获了很多,这是一个自我提升和成长的过程,我希望能继续给家长朋友们分享,恰逢好友陈屹动议和策划这本书,于是就有了这篇《陪伴的艺术》。

刘葳葳       

儿子心中的常春藤


自小就觉得摆弄文字很神奇,将字、词、句、段落拼拼串串,码得漂亮就是一篇美文。平日闲暇时我喜欢以这种心态写一两篇小文,大都记录着孩子们成长中的小乐趣。

当连英姐邀请我写写儿子的成长和母亲教育的感受时,我即时感到自己的贫穷。平日闲暇时我喜欢以这种心态写一两篇小文,大都是记录孩子们成长中的小乐趣的。当连英姐邀请我写写儿子的成长和母亲教育的感受时,我却感到自己的贫穷。平日留下可以参考的文字太少,太淡,尤其是孩子经历极其重要的学习阶段时,我们一直在忙着家里的装修和改建。我犹豫着要不要写,因为作家的才华多是天生的,而我没有。最终我决定试试。一是觉得亏欠孩子的太多,儿子经过多年努力得到了大学的认可,作为妈妈,我应该通过文章传递出我对他的肯定。二是想给我自己一个机会开始,即便开始的很晚,也要写一写自己人生的经历和对梦想的追逐,留下点字迹给自己和后人。最后一点,我从一开始真的没想过出书,但我心中有一种渴望,就是无论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居住的妈妈,当她读到我的文字,希望她能感受到与我一样的对孩子的爱,作为妈妈的骄傲和幸福。



(作者左起: 任立红、卢菁、杨丽华上海聚会时)


卢菁        

斯坦福妈妈畅谈教育和升学

我的这篇文章文章起源于2015年4月,那是,我在“娃要上大学”微信群做了一个育儿语音讲座,针对当时群友提出的近30个问题进行解答互动。事后,承蒙群友义工将语音讲座整理成文字形式,做成帖子,在网上传播,题名《斯坦福妈妈卢菁博士畅谈教育和升学》。

2016年1月,我的母校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创刊校友杂志,问我索要育儿文章。在他们的建议下,我把上面这个微信问答帖子缩减精炼成文章形式。创刊号上发表的题目为《卢菁:斯坦福高材生是怎样炼成的》。

今年初,多谢陈屹邀请我加入《送孩子去常春藤》的写作,我就将我现成的文章寄给编辑,没需要我再修改,就成了;题目也是基本沿用了过去的名字。所以整个过程对我来说,就是easy breezy啦!


苗娟         

我与我的四个女儿

我在美国的公立学校学校作老师10年,作副校长15年。在家里带四个女儿成长,今年最小的一个女儿也上大学了。从2010年到2015年,我积累了60篇自己写的小文章,记述家里家外教书育人的故事和感概。我也以文会友,在陈屹的鼓励下有幸成为这本书的20名藤妈中的一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在书中分享的只是伴随孩子成长的一小段。我经历和能力有限,文章中提到的是一己之见。真诚想向大家学习,不断进步。

 亓宏博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期待已久的新书发布会终于圆满结束了,就像我们二十个妈妈合力孕育的baby呱呱落地了。我们写书的初衷,不是为了名利,只是为了把这些妈妈们的教子理念、智慧和经验,与大家分享。之所以我们的孩子在他们人生的第一步小有成就,是与妈妈们的爱护、支持、引导和鼓励分不开的,最终上常春藤学校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不是刻意追求的目标。教育不可复制,但可以借鉴。希望我们的书能给更多的父母有所启发和帮助,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让我们的孩子有一个健康向上的身心,有一个美好幸福的人生。

任立红        

孩子赐予我们一生的修行机缘

记得应该是今年三月份,在读书群中结识了曾给我带来非常大帮助的《美国素质教育大参考》一书的作者陈屹老师。当时,陈老师问我平时可有写些文字,我说有的。陈老师让我给她发一篇看看,我便传去一篇早前的“与儿子共同成长”。几天之后,陈老师电话过来直接告诉我:“你上贼船吧,由我们18位国外国内的藤妈组成的写作团队基本完成了一本有关藤妈教育培养孩子的书籍的初稿,你就成为第19位妈妈作家吧,我们努力共同打造20人的妈妈团队,用我们的经验分享让更多的妈妈受益。你接下来就按着编辑的要求去完成7000字左右的文稿,只要按要求去做就好,其他都别说了。”

写作过程尽管辛苦但充满乐趣,我也有机会静下来仔细重新回顾了自己陪着儿子共同成长的点点滴滴,非常幸福。现在,我们的书《送孩子去常春藤》终于顺利出版发行,完美呈现在我们面前。特别谢谢陈老师、郭老师带我上这艘豪华游轮,也有幸和这么多大牛的姐妹们一起出版书,向大家学习,太荣幸了。

正如陈屹老师所言:20位妈妈尽管各自在天涯海角,却能一起把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我们要给我们自己鼓掌!


(2016年部分作者相聚在美国普林斯顿,后排左起: 杨明蓉、亓宏博、迟昀螮、张连英、赵燕春; 前排左起: 苗娟、陈屹、沈永泳、杜梅。)


沈永泳        

破茧:常春藤医学生的成长之路


随着微信的普及,关于孩子教育的讨论在华人社区非常活跃。家长们相互分享孩子成长的经验是好事,但是铺天盖地的名校故事也不可避免地给大家带来无形的压力。毕竟天才是少数,大部分孩子都是普通孩子。我的老大就是这样一个还算聪明的普通孩子,但是通过孩子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他最终有幸被布朗大学八年制本医连读项目录取。我希望通过我的分享,告诉大家教育是一个漫长的需要细心的过程。进名校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我们更应该注重孩子品德的培养,让他们从小养成努力进取的好习惯,使他们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人。只要我们认真地做了,孩子进名校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即使进不了梦想名校,这样的孩子也会出类拔萃。

在所有的妈妈作家中,我最先认识了迟昀螮,是昀螮的坚持和鼓励,我今天我才得以和这么多妈妈由书而结缘。我力求真实诚恳地分享我和儿子一起成长的感受。我把这篇文章看成是我的纪念册。

石卫        

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孩子上大学后,不经意间总是会想和孩子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难得有这样的机会把一切记述下来。与素昧平生的妈妈们走到一起,从简单交流到彼此信任,再到相互支撑,只是因为这份对孩子们的爱。

严志红       

利用课外活动来培养孩子


女儿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周围年轻的妈妈们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孩子应该学习什么,哪种课外活动好,等等。特别是女儿被普林斯顿大学提前录取以后,更多妈妈会问我类似的问题,以及为什么我女儿会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问我她有没有什么大奖之类的。我本来就在不断地回答一些年轻妈妈的问题,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经验和反思。


所以当书的组织者陈屹,连英和迟昀螮告诉我她们准备组织一些妈妈一起出书的想法,问我是否愿意加入,我就答应了。从我自己育儿的经历和经验讲,我自己就读过许多育儿经验的书籍,觉得很受启发。所以相信我们的育儿手记,经历,经验,心得和反思肯定能帮助走在育儿路上困惑的年轻家长们。使他们得到一些启发。并不是怎么样帮助孩子升藤校的经验,而是怎么样帮助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自己,同时服务社会和世界。


(作者左起:任立红、杨丽华、严志红等上海喜相逢)


杨丽华        

逆袭人生,从母亲陪伴开始

为什么参与写书?这个问题已经在文章中做了回答,应陈屹老师的邀请,希望自己的育儿历程,走过的弯路,取得的经验,能给其他家长带来思考。既然分享,我希望我能做到最大限度的真诚。说句实话,对于分享儿子小时的故事,我还是有所顾虑的,因为这是他的隐私,我不能贸然碰触。还好,在询问小家伙意见时,他说“如果你觉得会对别人有帮助,那是我真实的过去,没有什么好遮掩的。只是妈妈别写得太骄傲就好,我就是一个与别人一样的男生。入藤校算不了什么,那只是我的一个新起点。”所以我写了,很坦然。


陈屹老师曾经问我,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我最后悔的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在文章中我没有特别点明,其实我给陈老师的回答是很明确的,就是幼儿园送他去全托。我很后悔在他还未做好准备时,就让他经历一段爸妈总是不在身边的日子,让他在无助中选择用封闭来保护自己。所以我想说,母亲的爱与陪伴,对孩子的成长太重要了,希望现在的父母能认真考虑这件事,是送全托,请父母带,还是自己亲自带。

杨明蓉    

润物细无声:女儿成长手记

作为《送孩子去常春藤》的作者之一,能够把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以及孩子们的成长故事与大家分享,感到由衷的高兴,希望对年轻的妈妈们有所帮助!

当初有妈妈提议写书时,我并没有打算写什么。我认为孩子进藤校并不能算是成功,也不见得比没有进的孩子优秀多少,后来被大家的热情和真诚所打动,才决定加入这个大家庭。同时,仔细想想孩子的成长过程,的确有一些小故事和心得体会,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以及在培养孩子中对一些事情的感悟可以与大家分享和探讨。把它写下来也是自己对孩子教育的总结,同时也许对后来人有所帮助。

众所皆知进藤校的条件:智商+自身努力程度+运气。这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只有三分之一我们自己可以撑控,如何把握住这三分之一是关键。

虽然说进不进藤校,并不完全决定孩子以后能否成功,但如果孩子能够进入,也是对孩子的实力和家庭教育的肯定。况且顶着藤校的光环,也给孩子的未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今后的道路会走得顺利些。



(北京书展会上的作者张晨晖 右二)


张晨晖        

女儿与书相伴的故事


对于我们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来说,为人父母只有一次,没有经验,也没有重来,所以,我们愿意将孩子的成长故事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就如当年我们初为人母时也读着别人的育儿故事一样。因为,教育虽然不可复制,但是可以借鉴。撷取女儿与书的故事,一者是因为读书、写书、捐书一直伴随女儿的成长之路,再者是因为职业的原因,我深知读书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一直热衷于儿童阅读的推广。

记得当时陈屹老师和连英姐邀请我参与编写此书时,我是拒绝的,忐忑的,因为其他妈妈,或是名校毕业,或是留美精英,唯独我来自三线城市,我担心自己的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当年女儿申校时,也是因为地域的原因,可借鉴的信息量很少,女儿的留学之路走得更加艰辛一些。如今,这也成为我愿意分享故事的又一动因。但愿我们的故事,能给年轻的父母一些启发与思考。此刻,回忆参与写书的这段美妙的经历,我想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本书,更是在这过程中认识的这些优秀的妈妈们,从她们身上,我将会学到很多很多……



张连英         

好习惯的培养是成就孩子一生的关键

当老二上哈佛以后,很多父母都来问他是怎样上的哈佛,我们父母做了什么。一时我还真回答不上来。后来想想,我认为我应该好好回答这些问题,给大家以借鉴,就开始动笔总结,写一些小文章。那时,就有一些人在鼓励我出书。后来因微信分享结识了这么多妈妈,尤其是作家陈屹,她以敏锐的媒体人的眼光意识到让妈妈们集体写书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而且一再强调是以公益的形式。正像陈屹说的那样,这本书是盛宴,是20位妈妈用心血烹制的大餐。书中的每一篇都能感受到妈妈们的大爱大智慧。我真心希望更多的妈妈们从中得到启迪。

书中的每个妈妈都在传递一个信息:用心陪伴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大胆放手让孩子独立!

赵燕春         

静待花开:“不听话”也是优点


说起来,我本来是不想写的,觉得育儿是个总有遗憾的事,也有避嫌的意思,不想让人觉得在炫耀什么似的。但先生鼓励我写,觉得我们的经历,会帮助到很多人,有助于减轻家长们的焦虑感。不完美的经历,也可以造就出很棒的孩子,希望我们的经验教训,能启发更多的家长,成就更多身心健康朝气蓬勃的孩子。更重要的一点,亲情高于功利,家人之间的爱,可以让我们走很远的路。培养出爱你的孩子,是一种幸福。祝福大家。

郑莉敏        

热情能干的女儿们

当初自己与一群欢乐的妈妈聚在一起,彼此谈天说地、交流育儿经验,很有共同语言。我们共同的理念是要理解、鼓励、信任、尊重孩子,让孩子做自信、自尊、自强、自律的人,让他们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到极致,而进入藤校只是这个过程的副产品。当时有藤妈提议写书,与各位家长分享我们的理念,我就“义不容辞、天经地义”地加入分享大军,与大家一起“做一个没有资本的公益,将自己的‘内参'奉献给需要的麻麻们”(迟昀䗖妈妈语)。书名《送孩子去常春藤》只是代表了我们这群妈妈的共同点,因为作者都是藤妈。常春藤是孩子们自己走进去的,实在不是妈妈们能想送就送得进去的。我们是想借此告诉年轻的妈妈,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信任孩子,给孩子更大空间,鼓励孩子自由发展个性,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结语                            

母亲的高度,决定了儿女们的起点;

相伴儿女成长,是母亲一生的修行。



育子没有一个绝对的对与错的定式,

而是这个过程中,

一家人不断成长、不断共勉、不断发现、

走过心路历程中的跌宕起伏,

也许这才是

每一个人,培养“全人教育”的精髓与真谛。

谨此祝福天下所有为自己梦想

而奋斗的每一个家庭,

每一位世界的“未来”,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我们一起同行!

我们一起鼓掌!

我们一起加油!

我们一起痛苦且快乐!

拥抱挫折、反思失败、感恩成功!

将成为每一个最好的我、你、他、我们大家!



往期精彩分享的文字与音频/请点击标题查阅


【假如重来一次,父母的教训与箴言】

【陈屹视线 - 世界名校之路】(之二):在美国,是这样“拼爹”的!

【陈屹视线 - 世界名校之路】(之三 文字版):挑战“权威”,走自己的教育路。




更多精彩文章链接

美国名校之路的“道与术”(精彩演讲万字笔录)

西点给我一座桥 (图文68张)

12小时6部电影之精华,浓缩在此8分钟的视频里!(经典收藏)

假如“拼妈”可以这样:母子为师

读名校有三个好处

出身世家却不奢华的“哈佛”富二代



【留美学子】公益平台|原创/精选·天天读


【留美学子】已发表数百篇关于美国教育的精彩好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