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朋友相互推荐的一本百万畅销书 (附视频)

刘以栋 留美学子 2020-09-14

【留美学子】 第1549期

 教育精华 篇篇出彩

净土与纯粹!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留美学子】前第1547期里发表了题目为《为什么医生的子女许多不再学医》的文章,分享了一位医生写给要从医孩子的一封信,字里行间写尽医生治病救人事业过程中的艰难、大爱与奉献。 


本期是一本在美国持续攀登在畅销榜、翻译成数种文字、朋友之间相互推荐的好书。书的作者已经去世,而他在从事人生之旅的最后尽头,对人生的反思,深深的留给世人,长久的警醒和怀念。




 

朋友推荐了《当呼吸变成了空气》一书,我匆匆读完,深受感动。写下此篇读书报告,算是对作者一个纪念。有兴趣的读者,建议去读原著(When Breath Becomes Air, byPaul Kalanithi)。书写得有深度,也很流畅,但是读起来令人伤感。

 

书的作者,保罗-卡兰尼斯1977年出生在一个印度裔医生家庭。他高中毕业以后,考入斯坦福大学,1999年取得英文和生物双学士学位,2000年取得英文硕士学位。然后他去英国剑桥大学取得历史和医学硕士学位。接着他进入耶鲁大学医学院学习。2007年医学院毕业以后,他回到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做神经外科住院医生和神经科博士后研究。2013年,也就是在他做住院医的最后一年,他被诊断为四期肺癌。2015年 保罗去世,留下这本没有完成的故事。



保罗有很好的文学修养,读过很多书,又做神经外科医生,所以对人生和死亡有深刻认识。他本来的计划是,先做20年医生,然后再做20年作家。按照美国的人口普查寿命,这个计划是合理的。

 

不幸的是,保罗35岁时被诊断为癌症晚期,上帝只给他留下了22个月时间。在这22个月时间里,他接受癌症治疗,和老婆重归于好,生了女儿,完成住院医培训,并写下了这本《当呼吸变成了空气》的书。

 

严格地说,保罗没有写完这本书,病魔过早地夺走了他的年轻生命。但是,他的书里已经蕴含了深刻的思考和哲理。就像曹雪芹的《红楼梦》没有完结一样,保罗的书也是他用生命写成。




 

保罗出生在传统印度医生家庭。他父亲是心脏科医生,他伯父也是医生。他母亲原计划做生理科医生,但是最后做家庭主妇。他哥哥后来也当了医生,他弟弟做了电脑工程师。

 

保罗出生时,他家住在纽约市的一个富裕郊区。在保罗10岁时,他们全家搬到亚利桑那州的一个小城金曼(Kingman)。金曼是一个贫瘠的小城,其高中缀学率在30%以上,高中毕业去读大学的毕业生一年也没有几个,更没有去哈佛大学这样名校的毕业生。而保罗的爸爸却期望把自己的几个孩子都送到哈佛大学这样的名校。




 

保罗的妈妈在了解当地的教育情况后,夜里自己在床上垂泪。她把自己了解的情况跟亲戚朋友讲了以后,换来了一些同情和暗喜。有的亲朋心里松了一口气,以后自己的孩子再也不用担心卡兰尼斯家孩子的竞争了。

 

当然,在条件落后时,人们容易忽略了个人奋斗的作用。保罗的妈妈,为了保持自己孩子的教育质量,搞来了一个读书单,让几个孩子在家里大量阅读。她自己也加入学校的董事会,推动学校引入AP课程,开车送孩子到100英里以外的 拉斯维加斯去参加PSAT, SAT和 ACT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三个孩子都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两个当了医生,一个做了电脑工程师。




 

这里我们感到,印度家庭也是蛮拼的。从纽约来到亚利桑那是一个很大的决定。在贫瘠的小城,把三个孩子都送到斯坦福大学,进一步当医生和电脑工程师(他后来在MIT又拿了一个硕士学位),说明学区并不是上名校的必要条件,关键还是学生本人的努力程度。

 

保罗在斯坦福的四年,如饥似渴的学习,根本没有考虑过以后的就业问题。他读了英文和生物双学位以后,感到文学可以帮助他理解人生的意义,所以又读了一个文学硕士。

 

在斯坦福的时候,有两件事给保罗留下深刻印象。一次是夏天实习选择,他可以选择去一个科研中心去搞研究,或者去一个野营风景区去做厨师。用保罗的话说,是选择去研究生命的意义还是去体验生命的意义。当他最后告诉他的指导老师,他决定去做厨师时,他的教授暴跳如雷,说,你长大以后,是去做科学家还是去做厨师?!

 

在野营风景区,保罗体验了自然的美妙,感觉正像圣经上所说:让世界拥有光。野营的助理经理是一位休学的斯坦福大学英文文学博士研究生,他后来回来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后,并给保罗写到:有时候积累人生经验并没有生活的细节本身有意义,我们要活在当下


There is a moment, a cusp,when the sum of gathered experience is worn down by the details of living. Weare never so wise as when we live in this moment。

 

另一次给保罗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是,斯坦福大学脑神经科学课老师带他课上的同学们去参观严重脑损伤病人疗养中心。在那里的人,基本都是被遗弃的残疾孩子。除了保罗他们这些学生被组织来看这些孩子,没有其他孩子的亲人来看孩子。保罗感到那些孩子很可怜,但是工作人员解释道,刚开始,孩子父母会经常来看他们的孩子,慢慢地,他们来的频率少了,最后远远搬离,越远越好。




 

那次参观,让保罗进一步感悟人生。在回来的路上,保罗跟他的老师讨论人生的意义。他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其实死了可能更好。多年以后,保罗认识到,人的大脑给人形成亲密关系的能力,从而使得生命有意义。但是,大脑有时也会失去功能。我认为,这也是保罗最后选择做神经外科医生的原因。

 

保罗本来不想学医,因为他小时候,他做医生的爸爸经常没有时间跟他们一起共进晚餐。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他决定去学医,并进入耶鲁医学院。

 

美国医学院前两年是课堂教育,它跟大学本科学习差不多。大家听课,阅读和讨论。两年以后,大家进入科室去学习。

 

在医学院,保罗没有停止对生命,死亡和人生的意义的思考。尸体解剖和医学院教授的授课,则加深了保罗对死亡的理解。尸体解剖,让保罗思考尊贵的人和一堆器官之间的关系。意味深长的是,医生从来不会同意捐赠自己死后的尸体做解剖用。




 

“我们如何死亡”一书的作者给耶鲁医学生讲死亡哲学。世界上的铁的事实是,所有的生物都要面临死亡,从金鱼到我们的孙子辈。教授引用了17 世纪的一句名言,“我们在痛苦和挣扎中来到这个未知世界,但是离开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With what strife and pains we come into the world we knownot, but 'tis commonly no easy matter to get out of it.)。

 

保罗在妇产科学习时,第一个病例就是一对早产儿。他们被剖腹产提前来到了世界,但24 小时内,他们相继去世。医院,有太多的死亡故事。

 

临近医学院毕业时,许多医学生变得很现实。他们选择申请去工作强度比较小的科,譬如皮肤科、放射科等做住院医生。




 

保罗则选择更有挑战性的神经外科去做住院医。他新婚老婆则选择去做内科。保罗去斯坦福大学医院,他老婆,露斯(Lucy)去加州旧金山大学医院。

 

保罗选择神经外科因为人的头脑对人至关重要。是否做脑外科手术常常是人生的重大决策,有时是在治病和身体部分功能消失之间的选择。如果大脑不能正常工作,那么一个人被救活可能并没有意义。

 

住院医的生活繁忙而辛苦。保罗说,虽然规定一个人一星期工作不许超过88小时,他一般一星期工作100个小时以上。他早起晚归,每天有做不完的事。住院医们描述时间:每天很长,但每年很短(The days are long, but the years are short)。

 

在做住院医期间,保罗学会了怎样有效的跟病人交谈,判断是否对病人施行手术和怎样把手术做好。脑手术是大手术,需要做得又快又好。做不好,病人会成为植物人;做得慢,病人会因为手术时间过长而导致其它器官衰竭。

 

保罗用乌龟和兔子来描述手术进度。兔子动作快,但可能精度不够,要经常返工;乌龟每一步都精打细算,但可能耗时太长。手术科医生就要在做乌龟和做兔子之间做平衡。指导医生骂新手时会说,你伤口缝得这么慢,等你缝到一半时,另一半伤口已经愈合了,这倒是事半功倍的办法。

 

在做住院医生第四年时,保罗还跟一个第二代印度裔V教授做研究工作。这种印度裔之间的合作,也应该是我们华裔借鉴之处。

 

V 教授当时正接受胰腺癌治疗,也一度跟保罗讨论他的人生的意义。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位跟保罗合作教授的网站,但为了个人隐私,不做猜测。V教授的治疗比较成功,所以他认为他的人生选择是对的。

 

保罗在斯坦福医院的艰苦奋斗给他带来了光辉的未来:他的研究工作取得业内最高奖,全美国许多地方愿意聘他去工作,斯坦福医院自己就有意招聘保罗做教授......

 

保罗自己也觉得人生的意义这一问题终于在他身上找到了答案:脑神经外科医生掌管着病人的生命和人生的价值观,所以医生要有高度责任感去做这样的决策。




 

不幸的是,保罗为他的成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的住院医期间的好朋友杰夫自杀身亡,他的婚姻亮起了红灯,他被诊断为四期肺癌......

 

虽然谁也不知道保罗患癌症的真正原因,但我认为长时间的高负荷工作肯定是不良因素之一。


作为一个癌症病人,保罗跟其他癌症病人一样,经历了精神和身体的折磨。一般的癌症病人对癌症的反应包括5个阶段:否认(不可能是癌症)--- 生气(为什么是我)---谈判--压抑---接受。


保罗说, 他对癌症诊断结果的反应是反顺序的:接受---死了拉倒,我的生活太苦了;压抑---死亡虽然很快会降临,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我无法规划余生;谈判---上帝啊,我很软弱,请不要一下子把我整死;生气---我一生这么努力,你却给我癌症;否认---或许我的癌症没事,我能活很久。

 

保罗被诊断是癌症以后,本来已经打算离开他的老婆决定留下来照顾他,并且在他化疗以前,冷冻了他的精子。他们经过认真思考以后,通过人工授精怀孕,并且在保罗去世前几个月,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女儿。

 




保罗在癌症治疗期间,也曾表现出迷茫,不知道人生何处是归路,以后应该做什么。但他在癌症治疗稳定以后,决定回去工作,完成他的住院医培训。在他回去工作七个月以后,他的癌症又复发。这次他知道他的时间到了,他收拾好自己的物品,把专业书本留在手术室,永远地离开了他的梦想......

 

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而保罗则是出师前就趴下了。他遗憾不能用他掌握的宝贵技能去实现他的梦想,他不能给女儿留下父亲的记忆,他不能跟爱他的老婆共度余生......

 

虔诚的基督徒有清楚的人生目的,但大部分人有软弱的时候。保罗生长在基督家庭,但他后来却变成了无神论者,认为上帝不能被证明。保罗生病以后,重新思考上帝和人生,感觉科学可以证明物质的世界,却不能解释精神的世界。精神的世界包括希望,害怕,爱,恨,美丽,羡慕,尊严,软弱,努力,痛苦,美德等(Hope, fear, love, hate,beauty, envy, honor, weakness, striving, suffering, virtue )。

 

保罗非常推崇新约的基本教义:牺牲(Sacrifice),救赎(Redemption)和 宽恕 (Forgiveness)。在正义和怜悯( Justiceand Mercy)之间,基督徒更倾向于怜悯,而这正是基督教的伟大之处。

 



 

这是一个伤感的故事,它让我们感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未来是美好的,但是活在当下也很重要;人生不是完美的,谁都会留下缺憾;有人比我们幸运,但也有人比我们不幸,最好做一个知足的自己......


 


 


这是作者妻子在签名售书上, 此时,本书的作者已经去世。



作者生前讲解此书的视频




毕淑敏推荐

《当呼吸变成了空气》的视频




人生不是为了如何避免痛苦,而是如何造就生命的意义


作者  刘以栋

美国资深金融职业人士、在银行资产管理、市场风险、交易风险等从业二十余年。业余爱好是写作,许多文章发表在国内外媒体,深受读者欢迎。



【留美学子】已发 1548 期精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篇篇精彩

前期发表

最会赚钱爱捅乱子的美国总统候选人“走了”

精神科医生的北大观察:虽是学霸, 请救救他们吧

为什么医生的子女许多不再学医



喜欢就点个好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