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千载难逢: 8小时长史诗巨制登陆京沪舞台

留美学子 2020-09-13


【留美学子】 第1585期

 教育精华 篇篇出彩

净土与纯粹!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导语


去年从纽约到北京的第二天,时差还没倒回,我就去观看了友人钱程演出公司上演的5个小时剧目《酗酒者莫非》,其独特与穿越,令人震撼。


钱程是我2003年在位于北京大学朗润园的国发院(曾经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EMBA校友圈里认识的朋友。 十几年来,他的人生可谓跌宕起伏,风云变幻,而唯一不变的就是他对戏剧的热爱。不惜一切代价,钱程和夫人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把全世界最好的舞台剧目引进中国舞台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做到了,而且一做就执著了一生!


近日8小时史诗话剧《静静的顿河》就要与中国观众见面了, 本文授权转载于【驱动传媒文化】 请了解一下12位名家学者为何联袂推荐:“给你必须来看“顿河”的理由!”





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巨著的戏剧史诗,8小时时长的鸿篇巨制《静静的顿河》即将登陆京城舞台,于8月23日、25日在天桥剧场重磅上演。该剧由俄罗斯著名戏剧导演格里高利·科兹洛夫执导,圣彼得堡马斯特卡雅剧院演出。



话剧《静静的顿河》首演于2013年5月,此次受邀参加首届驱动戏剧邀请展,将于京沪两地展开巡演。该剧演出时长约8小时,共四幕,一经开票就引起广泛关注。该剧于今年4月28日成功在哈尔滨进行了中国首演,吸引了近千名从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甚至纽约等地不远万里来到哈尔滨的剧迷。首演之后,评论界也对该剧给予了高度评价:


写实主义戏剧有强大的生命力

钱世锦

国家大剧院特邀顾问、上海大剧院前任艺术总监  


这个戏遵循了俄罗斯传统的写实主义手法和风格。现在引进欧美的戏很多,但是写实主义的戏还是有强大的生命力。本剧文本那么复杂,却基本上把所有人物贯穿起来,把小说的情节反映出来了。这个戏为我们中国现在的戏剧界带来了启示:不要眼睛只看着现在前卫的艺术,更不要忘了写实主义艺术的强大生命力。


 


我没想到中国有哪个戏能和它媲美

 姚远

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剧作家,话剧《商鞅》编剧


40年前我走入编剧生涯,从样板戏时代跨入到改革开放时代,电影《静静的顿河》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教导我现实主义戏剧应该这样写。那个时代的作者可以从革命的对立面审视时代,完全用动人的故事写出来。


我自问将来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恐怕很难。现在用《静静的顿河》重新反思这40年创作过程。我没想到中国有哪个戏能和这部戏媲美。它带给我很多的思索:我们在创作当中,怎么就不能有这样一种震撼人心的史诗性巨作出现呢?看戏的时候我不断走神,每一个小情节、小故事,都能激发我对现实生活的回顾,甚至想起了我插队的亲身经历。《静静的顿河》在我心灵深处投下了巨大的波澜,我突然发现我那些普通的生活也可以波澜壮阔。

 


天下所有的水都是相通的

张敞

剧评家


《静静的顿河》可以被定义成伟大的史诗。我们中国作品往往是“史”,不是“诗”,捏造的“史”是没有情感的。


我很难想到中国从新文化运动“五四”以来,有没有一个作品能波澜壮阔地体现中国革命的场景,并且人物是有缺陷的。中国的文艺作品的人物一般是意志坚定、智慧过人、道德无缺。经典名著《水浒》的108将也都是超人性格。但是格里高利勾引别人的老婆,对自己的妻子始乱终弃,一会儿在白军,一会儿在红军,文化程度不高,是个大老粗,甚至靠本能而非责任感。这样的人物怎么能在中国作品里成为正面人物呢?



作者写了战马怎么累死,被打死,被杀掉。格里高利在某种程度上很像战马,他无法左右他的命运,只是被一种理念或者一种命运骑在他的背上。



小说最后,他拥抱他的儿子,全家人几乎一年当中死掉了。格里高利就像这个孩子,被红军开除了,战马送给了别人。家乡等待他的命运是非常残酷的——抓到可能被枪决。当他抱着孩子哭的时候,他和他的孩子是一样的孤立无援,束手无策。他又像战马,又像孩子,让我内心感同身受。


我看过一个资料说,在俄罗斯,从1923年出生的年轻人有80%的男性没有活到战后,有一句话说,战争没有考虑到你们是孩子,只能向你们残酷的索取。所以他们自己没有犯任何错误的时候,就为一种别人的理念、为国家牺牲掉了。

 


阿克西妮娅跟格里高利出轨。让我觉得阿克西妮娅和娜塔莉亚有点像张爱玲笔下的红玫瑰和白玫瑰,一个是奔放的、追求自己的爱情的,一个是比较内敛的。作者都写到了她们可怜和可爱的地方。



达利娅不止是放荡,还有悲剧性,所有的重活都是她干。女人们的丈夫全部战死或常年不回来。有生理要求也是真实人性的需求。她最后选择自杀,因为中了梅毒,在河里面自杀。我们并不会鄙视她,作者给了她很多的怜悯之心。


我觉得文学巨著改编成话剧,有不可改编性。越是好的巨著,改编成好话剧的认知度越低,正如你深爱的《红楼梦》,就不会认为任何改编《红楼梦》是最好的。《静静的顿河》也有这个特征。其二,经过巨著改编的戏剧作品,其实是两个功能:有没有受到感染,有没有兴趣看下这本书?如果起到了这个作用,我就认为这部话剧百分之百做到了这一点。



这版话剧把原著的精神展现出80%。


格里高利,他从出场的时候是一个毛头小伙,备受命运的摧残,最后走到人生的终点,他的精神面貌和形体可以不断蜕变。父亲在原著是一个小人物,在舞台上他变成了阳刚、完美的形象,那个演员像超模一样高大、帅气,导演给了他很多时间让他表达情感。这个在小说当中都是没有的。格里高利在战场上获得勋章之后,经过了非常多的痛苦,有时候回到家里来,他已经拿到了话语权,像家长一样的人物不再是父亲了。这是可以再微调的。



话剧当中的一些场景,格里高利和阿克西妮娅他们第一次见面的场景,首次偷情的场景、他们的死亡。也许导演是要统一在整体调度里面。如果再细致展现我认为很重要的、打动人感情的重点场景,会和舞台气质稍有不符?我担心没看过书的人,能不能看懂。


天下所有的水都是相通的,《静静的顿河》和哈尔滨的松花江、上海的黄埔江和北京颐和园北海的水也是相通的,天下人所有的血脉都是相通的,看《静静的顿河》其实是看我们自己。


                                           


沉思之后的幻觉秩序

张向阳

剧评家


《静静的顿河》从第一幕生命绚烂绽放,到逐渐被战争剥夺到荒芜败落,物是人非,展现了哥萨克半农半军的氏族社会的四条线:战争与革命、家庭与社会关系、爱情与两性、生态与农作。作品暗合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人类命运结构体系中的四条互为依存的生命线。心酸、苦楚、旺盛的原始生命力、对土地的眷恋、蛮性与善良相交织的质朴的本性,均在男主人公格里高利和女主人公阿克西妮娅、娜达莉娅身上体现出来。



本剧从头到尾不断回旋的哥萨克民歌,每每出现在死亡时刻,以出离悲伤的姿态表现人生不能承受的丧失。甚至在哥哥彼得罗被红军枪毙时,快速闪回了战前哥萨克大家庭其乐融融的场景。最深切的悲哀是无言的歌之舞之,以极致绚烂的方式表现悲苦,如同一把凛冽锋利的匕首,具有震撼激荡的能量。



舞台呈现的视象幻觉是只有哲学美学沉思才能给出的秩序。影像色调不断表现波光粼粼、绿影婆娑的顿河流域田园风光,一切自然的、人文的移情映照被细微动人。很多面部表情具有特写放大的电影镜头考验。舞美元素上白色衣衫、白色裹布,若隐若现的青春酮体、河畔洗衣的柔美群像,以及写实风格的麦草黍秸秆、木栅栏,构成了一幅幅浪漫又厚重的哥萨克风俗乡情和传统道德。



舞台后部光区成为人物内心视像的命运道场:普罗柯菲的妻子土耳其女人的死亡、阿克西尼亚的婴儿的死亡,生命的繁衍轮回生长成为不断闪回的寻根意识,构成和现实发展的并置关系。阿克西尼亚和叶铺盖涅、李斯特尼茨基、格里高利、彼得罗有一组构成菱形点位的舞台调度,暗示着错综复杂的关系:面临移情别恋错综复杂纠结忐忑的精神窘境。



这版演员以精雕细琢丰富细节的高超演技,去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细致入微的放大描述,去建构戏剧情景的变化。他们无疑经过了扎实的表演训练。连舞台上的停顿、内心戏的汹涌回旋都非常好看。如果不是经历了强烈的心理回合,是不可能产生这个停顿的。有如华彩乐章急速盘旋中陡然出现的深呼吸,舒服而饱满,带着撞击出的闪耀光芒,让表演可以自由地“飞”起来。



两个老年人、亲家之间、妯娌之间、兄弟之间、情敌之间,个性强烈,内心动作鲜明,所有对手戏都是力量型的心理较量。马车的出现也在不断强化男性的权利生态意识:哥萨克谈论马、马车上闲聊八卦、带着各自情感驾驶马车。格里高利不顾纳塔莉娅颠簸的抗议执意疯狂驾马车飞奔,格里高利在父亲的马车上闷闷不乐,这些节奏动态都具有特征性的性暗示和情感的表现。


                                              


诗意传神

胡开奇

戏剧翻译家、戏剧学博士


我很小就读过《静静的顿河》。哈尔滨大剧院这么一个民营剧院在中国林立的国家剧院当中,来担任这样一个角色,是有很深的意义的。


这个戏和当前的中国的戏剧舞台是有距离的,这个戏写的是1912年到1922年俄罗斯历史。当前的世界舞台必须具有现代性,必须和当下的社会、当下的人类有着一种心灵的连接。我认为这个戏在改编上是传神的,精神层面的表达是完全达到的,它的方式是新意的。所以我用四个字,“诗意传神”



给我的第二个感觉,就是它的舞美,当前中国的舞美几千万几千万砸下去富丽堂皇。我们可以《静静的顿河》这个舞台却是草垫子,草棍,木棍子。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为什么不花钱给民间戏剧做戏呢?我认为它的舞美颇有新意,质朴而隽永。他们的演员从一年级、两年级学生做起,表演是真切而且精湛的。这就是我们和人家的差距。


                            



看到历史、生活和人性

林宏鸣

上海大歌剧院运营筹备组组长、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系主任


在历史背景当中的人性,在具体的生活场景当中的人性,其实真正能够打动我们是对人性深刻的解剖。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我看了导演的阐述,他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思考。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我们在舞台作品当中可能对人物的塑造、对人性的刻画,更多的还是表面。我们讲正面人物、英雄人物不敢讲缺陷。第二点,我没有想到这么一部8小时的反应这么多人物的话剧,竟然是一景到底,而且古朴而简约。让我非常惊讶。因为我们看到太多豪华制作,大制作,有十几个集装箱的一台剧目。这体现了导演不同凡响的功力。运景的车凌晨2点55分到的,如果是多个集装箱就来不及抢装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我曾想,是不是这个剧院资金可能比较缺乏,不得已而为之。我们现在做戏,钱好像不是最大的问题。但就是有钱也应该走这条路。场景道具的运用也是非常巧妙,舞台两侧一会儿又是马车,一会儿又是船,一会儿又是休息的地方,字幕一打这是谁的家,非常巧妙。




第三点感受,我觉是非常没有想到,演员这么年轻,演得这么好,准确、真实。我想到这个剧院职业化程度非常高。带景的合成排练都没有时间,演员在这种情况下,全天能够这么成功的,我们一般还看不出什么破绽的表演,真是了不起。女演员在冰凉的水里泡了还在台上表演那么长时间。他们在台上这种用心、努力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它是我回家的理由

 张笑丁

上海大剧院总经理


我是哈尔滨人,家对我来说真的是又近又远。《静静的顿河》真是一个回家的理由。舞美好像没有那么贵,但是非常好用。舞台的后区有一个门,开关都有不同的意义,而且能够聚焦,让观众聚焦到门开启的时候,门后面的演出是我们要关注的,或者提示人物的命运的。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他最爱的演员是谁,我觉得一定是阿克西妮娅。从女演员整个的形象和这个角色高度的吻合,舞台形象丰满,那么有逻辑关系,交待地非常清楚。所有的演员好像是从生活中直接来到这个舞台上的,把那个时代的生活表现得那么充分和真实。中国的大多数演员真的是非常非常缺乏的。俄罗斯整个表演艺术、舞台艺术上面体现得非常充分的。这些演员的确是非常全面,能歌能舞,会表演,对于整个的剧目作品的理解,超出了中国演员的能力。我非常羡慕他们的演员,当然这是因为导演训练的基础。


 

那种痛苦的绝境和生命的意志

李静

评论家、编剧


感谢钱程院长请我来哈尔滨大剧院看这部《静静的顿河》,这是一个作为戏剧从业者和观众的体验。驱动传媒一直以个体营业者之力逆水行舟,做国有院团或者说公益机构应该做的事情。他做成了一个无论是在天津还是哈尔滨大剧院都具有极强的飓风效果和极强凝聚力的事业。在现有的戏剧环境和体制环境下做一部又一部不计成本的引进,不停地给从业者和观众提供积淀艺术修养和开阔视野。



钱先生他引进这个戏有很强的史诗情节,他喜欢引进大部头的演出,对史诗体量的野心实际上就是史诗本身具有的一个特质:精神的同一性。史诗要凝聚尽可能多的人类精神的共通性,要凝聚一个更深的视野和一个更漫长的精神旅程。


《静静的顿河》就是这样一部关于顿河哥萨克的社会性史诗,当它变成舞台剧的时候转换成了一个家庭的史诗:通过聚焦两个家庭的人物命运,集中地、尽可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向纵深掘进。它以非常强的连续性,把小说里非常重要的几乎全部精华都浓缩在舞台上,因此它具有电影所不具备的特质,就是不太讲理。电影是一定要有完整的叙事逻辑,但是在舞台上完全可以自备逻辑。这四幕最后形成的是一个交响曲的结构,像四个乐章一样。



从第一个乐章的生命的蓬勃,它用第一个乐章的音乐性,从头至尾的歌舞表现生命的欢愉和蓬勃。第二个乐章开始凋零。第三乐章就是生命进一步的摧残。到最后一直是生命的凋零。这个逻辑有很强的音乐性。我最满意的还是第一幕,很多同伴认为第一幕是最没有进入戏的,但是我最喜欢。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第一幕是最后诗性的逻辑,第一幕是一个片段又一个片段,这个片段不是叙事性的片段,而是诗的逻辑片段。他表现的是人物的生命状态,而不是事件过程,它是一个个状态。而二三四幕,它实际上感觉一个过程一个过程的某一个点,这个时候有一个障碍就是你会感觉这个叙事逻辑,从诗的逻辑变成了叙事缩写的逻辑。诗化的逻辑是一个剧场本身的一个魅力所在,因为剧场不是讲故事的地方。



第一幕特点还有民歌贯穿结构性的风俗化的表现特色,具有一种俄罗斯哥萨克人用歌欢笑、呼喊,甚至打架斗殴来表达痛苦、不平、苦闷等等的生命状态。整部巨著是苦难的史诗,但是所有角色从来不是声泪俱下的,永远都是在一种非常彪悍的生命状态中来用笑、用唱、用舞,用昂扬的生命意志来面对痛苦的绝境。



从小说里我感觉最迷人的两点,一个是对格里高利一家的爱恨情愁。另一个就是对于人性良知的挖掘。在舞台上,格里高利有一句话是“我内心充满黑暗”,因为他在战场上杀了一个奥地利人。他不断地在头脑中反复播放这个场景:年轻的奥地利人眼睛在看着自己,最后他被自己的良心摧跨了。


这个小说里有一个法院的人,他要不停地判一些人死刑,他要看一些人去执行死刑,他回去跟他的女朋友说,我觉得去喜欢执行死刑的人不是疯子就是恶棍,他还要自我斗争说这些人是该死的。肖洛霍夫在当时的政权下做这个两难的矛盾挖掘是令人非常惊艳的。这一点是中国人在五、六、七十年代,甚至是现在很难想象的。关于良知的主题,关于良知在人内心中激起的涟漪,我们中国戏剧特别缺少,这也是我从这个戏里感到震撼的。

                          

 


生猛可爱还不累

黄哲

媒体人、剧评人 


4月28日,东正教的复活节,来到远东莫斯科,接受一场感官和精神的洗礼和救赎。


我没打算这场跨越几千里的高纬度追剧,能彻底和现实主义体验无缘——更何况《静静的顿河》原著就是苏俄批判现实主义的封王之作。



俄罗斯人脱了那层熊皮就是蒙古人,从小坐科都是斯坦尼表演体系,任导演、艺术总监是欧洲当代剧场的怪杰。如果说导演和主创走的是新现实主义路线,首先就新在演员诠释上。



这个相当年轻的团队,年轻到让人怀疑是否和苏联都没有过任何交集,也不刻意往老了化妆,连格里沙卡爷爷都是满头黑发。苦难的历史对人生的改变塑造,就全见在演员的表演上——最典型的就是主人公格里高利,从第一幕的懵懂半大小子到后面历尽艰辛,声音和身形都极具辨识度;包括各种身心状态下的细微差别,很想问问:导演的演员训练可以请来国内做培训吗?



而追求内在真实而非形式真实,也让这出哥萨克风情画卷更加真金白银地好看。尺度趋于无穷大、却也无比干净美好的浴女群像就不用说了。婚礼上亲家公母如年轻人版活力爆棚载歌载舞(甚至连晚辈调戏亲家母看着也就不别扭了),以及伊莉尼奇娜临终脱下外衣“返老还童”、和不瘸了的潘捷列伊在另一个世界回到“新婚夫妇曾相爱”,从感官上一点都不突兀。而“新婚夫妇曾相爱”到了俄语过去式就成了“留别离”——不同语言的神合令人扼腕。



这样的现实主义当然也新在舞台。后有村庄前有顿河,舞台主区的村庄搭建,该有的全都有,说是现实主义舞美一点毛病没有。但保护色的村庄主体,战场、麦田等的无缝转场靠灯光投影即可实现,马槽、睡床、马车也同样一物多用,反正哥萨克农家,无论哪个都离不开厚厚麦草。



至于那条和观众加席一起分享乐池的顿河,故事的主要线索都在此展开、并且只有在这里才能展开。也就让“静静的顿河啊”从“你是我们的父亲”变成了主人,为导演以人的命运和人性为主线特色的这一版本提供了合法性。连格里高利三白两红的反水也是轻描淡写,之后的命运转换如顿河中流的鱼儿乱滚就够了。


原著、老版同名电影以决定哥萨克村及主要人物命运的几场战争为主线,线索清晰但处理有其粗暴和无趣之处,坚持读下去要靠毅力。相较之下,这版对外国观众/读者的既有认知和审美习惯都有巨大挑战,也不乏有些硬、躁、爆的新版本,起码是可爱和让人不累的八小时。



俄罗斯戏别管哪个流派都少不了象征大法。而这版顿河服装和配饰上大概很是动了心思:和其他哥萨克不同,格里高利大多数时候一袭红衫:虽然革命立场不坚定,对女人却比其他哥萨克更有火热爱心;生命力也如太阳一般光芒四射无法阻挡,也就难免灼伤靠近他的人。



而众女角只有叶夫多妮娅系红头绳,敢爱敢恨、气场惊人的她也正像二哥那样,比爹和大哥更像“蛮子”奶奶的种。娜塔莉娅则是蓝头绳,和她首富母亲在全村独一无二的蓝衣裙一脉相承,身上也自带凛然不可被犯的梦想和自由基因。



也许是过度解读,不过白头绳的阿克西尼娅和达利娅虽然人设迥异,却都毫无保留但勇敢地把自己交给了命运——最终都得到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和所有村民最后一次以魂灵身份出场时一样。


虽然除了施托克曼,其余所有主要登场的四梁八柱人物都在最经济的时间场合得到了有效立像,尤其是背景人设完全镜像、连昵称都是米什卡的二人,一个只截取虎头,一个出场就是豹尾,熟悉原著的人都不会有审美障碍。



“廉价”宝贵的舞美

柏昱

南京大学教授


干草、草墙和木栅栏、木桌椅、木门窗,还有木条拼成的“小路”,质朴而准确地营造出顿河边哥萨克的生活环境,暗喻着人物原本简单质朴的性格。与投影配合,台口放置了真的水池灌上真的水,让“顿河”如此真实而自然地入戏,并承载起哥萨克儿女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这是真实的,也是虚拟的,所有的的场景,随时随人物和情境,瞬间生成,丝毫没有违和感。这种诗性写实的“廉价”和“质朴”,比起我们那些动辄几十上百万的舞美,不知高明多少倍。





置身故事现场

邓康延

作家、资深策展人、《凤凰周刊》前主编


生平未看过这般时长、这般近距的戏,犹如置身故事现场,8小时同步经历一场波澜壮阔。《静静的顿河》虽是俄国演员的俄语对白配中文字幕,却让人观之不倦,几乎无人中途退场,剧终观众掌声更赢得剧组6次谢幕。引进者钱程称,全剧展现了人类的思想光芒和艺术之美。




活着

周小静

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朴素无华的舞台上,是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场景,那么真实,那么直截了当,那么生动亲切、粗犷热情。年轻演员们非常出色,是写实主义加斯坦尼表演风格。圣彼得堡马斯特卡雅剧院的话剧淡化了战争,淡化了政治,将个人命运凸显在大历史背景前。普通百姓的生活在社会风暴中支离破碎,家庭和个人的灭顶之灾在宏大政治理想面前微不足道。看到最后脑子里跳出一个中国电影的名字:《活着》。泪目!



《静静的顿河》分为上、下两部分,共四幕,演出时长8小时,共有三次幕间休息:


第一幕时长约1小时50分钟;第二幕时长约1小时40分钟;第三幕时长约1小时15分钟;第四幕约为1小时45分钟(实际时间以现场为准)









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斯特卡雅剧院来华导演格里高利·科兹洛夫执导 8小时史诗巨著一曲关于哥萨克的雄奇壮歌

首届驱动戏剧邀请展展演剧目

◆◆话剧《静静的顿河》◆◆

北京站

And Quiet Flows the Don



地点:

北京天桥剧场

(北京市西城区北纬路30号)


时间:

2019.8.23 18:00

2019.8.25 14:00 


票价:

VIP/1280/980/780/580/380元






◆◆话剧《静静的顿河》◆◆

上海站

And Quiet Flows the Don


地点:

上汽·上海文化广场


时间:

2019.8.30 18:00

2019.9.01 14:00 

票价:

1280/980/780/580/380/180元




【留美学子】已发1584期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篇篇精彩

前期发表

从硅谷到纽约 职场母亲的历练

当医生成为病人, 妻子美国求医路(感人至深)

喜欢就点个好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