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电,你是光~你是逆袭的神话!
“技术水平先进、产品良品率高,让通威始终保持在高效晶硅电池产业的领先地位,为合肥的光伏新能源产业持续助力。”通威太阳能合肥基地总经理谢泰宏说。
在肥东县东红社区,
不少村民屋顶上
都整齐排列着太阳能光伏面板,
一片片泛着乌光的太阳能板
熠熠生辉。
“这不起眼的板子装上后,家里用电成本下降了,卖电也增加了收入。”该村村民王长福感慨道。
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情,
是我市在光伏产业发展上
坚持“制造+应用”两端发力的
产业发展模式的生动实践。
2019年,全市光伏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速16.7%,电池片、组件、逆变器总出货量34GW,同比增长20%。今年1-10月,光伏及新能源产能实现增加值增速15.1%,产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产业链布局完善 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市坚持完善产业生态,打造垂直化产业链,构建以通威太阳能(电池片、组件)、晶澳太阳能(组件)、阳光电源(逆变器)为龙头,光伏玻璃、储能、光伏电站系统工程等配套企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呈现配套专业、上下游联动、产供销一体的良好态势。全市产业链企业90余户,其中规上企业24户,2019年销售超亿元企业17家,从业人员达1.3万人。
如今,加大创新力度,占领技术制高点,已成为我市光伏企业的共识。
作为国际一流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制造商,阳光电源一直坚持并重视自主创新,其产品多次填补国内空白。“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我们不断增加研发投入,每年保持在6%左右的增幅,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研发投入也会继续加大。”该公司副总裁张友权介绍说。
位于新站高新区的彩虹(合肥)光伏有限公司今年玻璃产能有望突破5600万平方米,比去年上涨近10%,其产品综合良率已提高到82%,“这在行业里已经非常高了,这主要得益于产品技术的更新。”该公司副总经理方忠喜说。
除了企业自身的创新努力,我市还不断发挥“有形之手”作用,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推动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产业链发展韧性。
目前,我市已组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1个,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建成国家级、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各1家。全市重点光伏企业拥有各类专利2036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地方及以上标准16项(其中4项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及7项地方标准)。
肥东县新河社区陷湖陂水库上的金阳渔光互补光伏电站。记者 张大岗 摄
政策持续助力 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
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策的扶持。据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在全国较早实施光伏产业发展支持政策,2013年开始陆续出台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系列文件,引导产业加速发展。
“特别是2018年‘531’新政后,我们及时修订出台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政策体系,加大对技术改造、储能产品应用等技术和模式创新的支持力度。”该负责人说,近三年来,我市累计兑现市级光伏专项政策项目230余个,扶持资金8800余万元(不含市级度电补贴),有效发挥了政策的引导促进作用。
今年6月,我市创新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由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同志担任产业链“链长”,从市级层面建立统筹调度机制,合力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背后是合肥让企业串珠成链,形成“链条”规模,做足、做好产业“链”文章的精准发力。
在方忠喜看来,“链长制”实行后,上下游企业“抱团抱得更紧了”。他形象地描述,“比如我们公司的产品,从凤阳运来石英砂,在公司周围拿到包装材料,我们加工生产出成品,卖给在合肥的晶澳、通威、中南光电等大客户,一整个‘链条’下来,成本降低了、利润增加了,‘链’的效果显而易见。”
“合肥要做好产业链建设,更重要的是引进更多的‘强者’‘强链’,针对薄弱环节‘补链’。”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吴秀龙在谈到“链长制”时如此建议。
围绕产业链缺失的中下游环节,重点招引浆料、背板、封装胶膜等组件配套及设备制造;推进IGBT等逆变器关键元器件国产化替代,招引培育MOSFET、GTO等半导体器件研发生产企业。
积极引进相关检验检测及认证机构,提升产业配套、完善产业生态。
同时,继续招大引强,重点支持通威、晶澳加大在肥投资力度,壮大产业规模;
支持技术创新,推动新型储能电池、高效组件规模化量产,抢占产业制高点。
《合肥日报》2020年12月24日7版
文字:记者 赵俊松图片出品:合肥日报“镜界”融媒体工作室
编辑:周巧
欢迎加入
合肥日报粉丝交流群
我们准备了大量精美礼品
每天免费领,手慢无!
点分享
点收藏
点个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