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合肥这份“成绩单”,不一般!

合肥日报 2022-06-28
五月合肥,风光正好,这座城市繁忙而有序,热闹中洋溢着浓浓的烟火气。


  工厂里,机器轰鸣;码头上,集装箱整装待发;大街小巷,熙熙攘攘……


  经受住了疫情大考,2022年的春天对于合肥来说,非同一般。


  昨日,合肥经济“首季报”出炉:全市生产总值实现2521.19亿元,同比增长5.3%,增速在长三角8个万亿城市中与宁波并列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3%,增速在全国24个万亿城市中与杭州并列第一,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之下,迎难而上的合肥,如何跑出这一亮眼成绩?


  数字无言,背后才是答案——


  
合肥坚持统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稳中求进、难中求成、险中求胜,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助企纾困力度,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经济开局总体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看全局——



稳中求进“开门红”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发展,合肥信心满满,奋勇争先。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这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导向。针对疫情这一影响经济发展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从年初开始,合肥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就在多个场合强调两大关键词:事不避难、难中求成。


在联宝科技笔记本整机组装车间,技术人员在检查笔记本电脑产品。全媒体记者 宋炎骏 摄


  变局复杂,开局不易。对于合肥来说,2022年开年“第一步”,既要抓住当前经济基本盘之“稳”,也要抓住着眼于长远的新动能之“进”。


  从支撑经济的主要指标来看,经济“稳”的底盘依然坚实:一季度,生产总值实现2521.19亿元,同比增长5.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6%;进出口总额859.74亿元,增长27.3%,连续15个月保持20%以上增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2.46亿元,增长19.2%……


  从涌动新动能的新经济指标看,“进”的特征极为鲜明: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3%,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规上工业贡献率达70.2%;百亿以上重大项目的投资额增长71.5%;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了2.9倍;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5万件,占全省35.3%……


  “在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的背景下,面对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合肥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实属不易。”省经济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李红梅分析认为。


必欧瀚公司工作人员在新冠抗原试剂生产线上作业。全媒体记者 苏玲 摄


  这个不易,从合肥的超常努力中可见一斑:3月13日以来,市疫防指挥部会商43次、发布通告31期,部署具体措施100余条……超常规的举措,正是为了实现“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守护市民如常生活。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合肥始终以放心不下的尽责状态,巩固好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一季度,全市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52元,增长7.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46元,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23元,增长8.1%。城镇新增就业4.23万人。


看优势——



工业增速领跑万亿城市


  “五一”小长假期间,此前受疫情影响的地铁站点和公交线路陆续恢复。当城市的脉搏如常跳动,复苏的活力开始奔涌。


  这份活力来源于哪里?危中寻机锻造出的强韧性,支撑起经济稳增长。


  3月以来,因为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全国供应链受到了巨大影响。对于生产红火的晶合集成来说,原料进不来、运输跟不上,成为头疼的发展难题。


  “在省市区各级的支持下,层层关卡被打通,18张通行证为我们解决了大难题!”晶合集成储运部副经理黄皓皓说,有了原材料,就能稳住生产。晶合集成的产能没有掉下来,反而逆势上扬屡创新高!“现在,全球每100片12英寸晶圆中,就有一片‘晶合造’!”


晶合集成生产车间。(晶合集成供图)


  一季度,合肥工业继续提速发展。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3%,较前2个月加快0.2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万亿城市中与杭州并列第一;37个行业大类中有24个保持增长,增长面达64.9%,较前2个月提高5.4个百分点。


  其中,先进制造业成为工业发展的最大亮点之一。一季度,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3%,较前2个月加快0.9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90.7%。


  自2月开始,“稳企增效九条”“批零住餐和旅游业九条”“物流行业纾困”等政策陆续出台,一揽子政策开始有效应对疫情冲击,以超常规举措为企业减负,提振企业信心。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市各类要素供给稳定有序。值得一提的是,合肥兑现市本级惠企资金54.1亿元,增长3.3倍,惠及企业超1.4万户次。


看动能——



“三驾马车”稳健奔跑


  在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内,安徽晶科能源有限公司年产16GW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基地生产繁忙。这个总投资100亿元的大项目,一期项目已经竣工投产,二期项目于3月15日开工建设,预计于7月下旬试投产。


安徽晶科能源一期8GW新型高效电池片项目生产线。全媒体记者 宋炎骏 摄


  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更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在重大项目的牵引下,今年以来,合肥的投资支撑稳固。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前2个月加快1.7个百分点。在建项目(不含房地产)1949个,同比增加231个,投资额增长19.9%。分析表明,我市投资结构明显优化,技改投资增长70%,占工业投资比重66.1%,同比提升12.4个百分点;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增长1.9倍。


  “合肥精准施策,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有效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李红梅表示,工业经济表现亮眼,制造业有力支撑了经济增长,非常符合合肥的特质。


  4月初,看到免税进口的光刻胶顺利投入生产线,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物流关务经理苏峰放下心来:海关启用了免税办理“快速通道”,免表审核时限由原来的3-4个工作日缩短至半天,保障了企业生产如常进行。


  一边是企业原材料得以顺利进口,另一边,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从合肥发往全球,释放外贸新动能。一季度,合肥进出口总额增长27.3%,连续15个月保持20%以上增速,其中,出口额增长29.1%,进口额增长24.7%。


合肥国际陆港


  在合肥,尽管消费受到疫情冲击,但政府及时出台纾困政策,帮助更多商户逐步走出困境。


  “批零住餐和旅游业的扶持政策解决了我们很大的困难,真是雪中送炭!”安徽半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运营总经理代青钰向员工们分享喜悦:融资的钱将用于支付员工工资、商铺租赁以及食材采购,保证企业正常运转。


  疫情之下,升级消费亮点纷呈,新业态拉动力明显。一季度,全市智能家电和音像器材、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分别增长4.1倍、2.9倍、1.5倍和1.4倍。另外,限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02.53亿元,增长19.6%,拉动全市限上零售额增长3.2个百分点。


在京东电器超级体验店,各类新潮的电器产品吸引线下消费者前来体验、选购。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摄


看潜力——



新动能不断汇聚


   柔软可弯折的屏幕,能屈亦能伸的画面……这样的“未来科技”就出自合肥的神奇工厂。尽管疫情形势严峻,维信诺的“智造”产线依然正常运转:OLED产品调试工作有条不紊,片片屏幕被点亮下线。


   柔性屏龙头,深耕的不止于此。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伟齐说:“前段时间,维信诺主导的第五项国际标准成功立项,这是我国在该电子显示环境共通领域内的首次立项标准。”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外景。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摄


   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了话语权和主动权。掌握主动权的关键,就是创新,为未来积蓄潜能。今年以来,合肥沃土之上,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一季度,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110.55亿元,同比增长17.6%。发明专利授权量2297件,增长10%;截至3月末,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5万件,占全省35.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7.8件,增长12.5%。


   4月1日,蔚来公布2022年3月交付量,共交付智能电动汽车9985台,同比增长37.6%。一季度,蔚来累计交付智能电动汽车25768台,同比增长28.5%,连续8个季度正增长。这样的成绩,在新能源汽车的新赛道上耀眼夺目。


蔚来汽车生产线。全媒体记者 苏玲 摄


   疫情之下,合肥重点培育发展的“芯屏汽合”“急终生智”产业体系,表现出了较强的抗压能力和发展韧性,为继续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数据表明,一季度,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5.9%,占全市工业比重53.9%,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贡献率达70.2%。


  “受疫情冲击,合肥战新产业的成绩非常不易,这也能看到合肥工业结构优化的成效开始显现。”合肥工业大学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傅为忠表示,对于产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发挥各方协同作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5月3日晚,比亚迪超级工厂挑灯夜战,“五一”期间基建不停工。周啸勤 摄


  各方扶持政策之下,新企业新项目明显增多。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7.39万户,同比增长22.3%;实有市场主体140.13万户,增长18.6%。新签约重点项目316个,协议投资2177.73亿元。


  当“合肥速度”全面返场,城市活力扑面而来。回望这份开年“成绩单”,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激活内需巨大潜力,发挥创新优势……不同维度的成绩,共同支撑起经济的强大韧性,构筑起这座城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底气!



文字 | 曲伟 全媒体记者 苏晓琼

图片 | 本报资料图

视频 | 全媒体编辑 程晓丹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吴青培

出品 | “政在进行”融媒体工作室、“湖畔点经”融媒体工作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