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00后”小伙,决定把自己“捐”出去!背后的原因……
家住蜀山区西园街道
邮电新村小区的张锐洋,
是安徽交通学院大二年级的一名学生。
在这个身份的背后,
他还是一名遗体捐献志愿者。
19岁的他,
已于今年6月8日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
安排好了自己的“身后事”。
19岁的张锐洋成为一名遗体捐献志愿者。全媒体记者 赵瑞瑞 摄
他为何做出这个决定?
我们来听听他的故事。
酝酿了三年的决定
将自己的遗体、器官捐献出去,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这个念头,年仅19岁的张锐洋已酝酿了三年。
“我大约在2019年的时候就有了这个想法。当时看到一则新闻,说一个6岁的小朋友因为车祸去世,父母把他的器官捐给了有需要的患者。当时我在上高中,看了新闻后,心里很难过,也下意识地问自己:如果换作是我,我会这样做吗?”张锐洋说。
这个“异想天开”的想法一提出,当即被家人们否决了。但这念头却如一粒种子,在他的心里扎根,等待破土而出的一天。
今年初,张锐洋的一位外地朋友加入了中国红十字会遗体捐献活动,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他。他先是在在中国红十字网站上开始登记个人信息,然后联系了小区里的红十字会爱心社负责人吴荣坤老人。老人听闻他的想法后,非常支持他的决定,但希望他一定要和家人沟通好。
今年5月份,因为疫情,学校封闭了,张锐洋回不了家。通过微信,很多当面说不出口的话也能说出来了,他就和母亲交流了遗体捐赠的事。母亲第一反应是不同意,觉得他太小了,不太合适。但张锐洋也很倔,在微信里向母亲介绍了遗体捐献是怎么回事,介绍了小区里的爱心社。僵持了三四天后,母亲终于同意了,并帮他做通了其他家人的工作。
6月8日下午,张锐洋在吴荣坤的陪同下来到安徽红十字会遗体( 器官) 捐献中心安徽医科大学接受站办理了手续,正式成为一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张锐洋和邮电新村红十字爱心社创始人之一马毅兴奶奶的合影。全媒体记者 赵瑞瑞 摄
身边有近90名爱心榜样
做出这个选择,离不开张锐洋一直热衷公益的信念。他甚至自备了从事志愿服务的草帽、工具等。他说:“这些都是做志愿者时要用的,我自己先备好了,给社区省点麻烦。”
走在小区里,社区里的老年人基本都认识张锐洋。他时而陪这位老人聊聊天,时而帮另一位老人下几个手机软件。一路走来,“洋洋”“洋洋”的呼喊声不绝于耳。
做出这个选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受到小区里一群爱心人士的影响。他说:“我有这个想法,一方面是受到新闻的影响,一方面是受小区里马毅兴奶奶、吴荣坤爷爷他们的影响。”马毅兴和吴荣坤,是邮电新村小区红十字会爱心社的负责人。该组织自2002年成立至今,已动员小区里近90人进行了遗体捐赠登记。
这个爱心社起源于2002年,马毅兴奶奶的老伴去世时。老伴当时对她说想做遗体捐献,她马上说:“那我就向你学习!”2003年,老伴去世后,家人为他办理了遗体捐献。2006年,马毅兴和吴荣坤等4人一起,成为了蜀山区邮电新村小区最早一批登记遗体捐献的人。
2009年,吴荣坤学医的爱人也加入小区遗体捐赠登记队伍后,事情就“刹不住了”。她的同学、同事纷纷加入,队伍一下子扩充到了十几个人。在此基础上,大家成立了红十字会爱心社。自2002年至今,邮电新村小区已有近90位遗体捐献志愿者,其中有15对夫妻,5位老人去世后已经实现了捐献。
此前,蜀山区邮电新村小区老人相约办理遗体器官捐献手续的故事受到多家媒体关注。
年轻人登记捐献已成主力
记者从市红十字会了解到,如今正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捐献队伍中来,他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看待生死,以这种特别的方式,体现着时代新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2022年上半年合肥市实施器官捐献34例,遗体捐献27例,角膜捐献38例。截至目前,合肥市累计登记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4万余名。其中,18到29岁的年轻人已成为“绝对主力”,达21000余人,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如何成为一名
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呢?
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有意愿者可以登陆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网站
直接登记成为志愿者
此外
工作人员也提醒
↓↓↓
1.人体器官捐献遵循“自愿、无偿”的原则。
2.捐献发生在逝世之后,不会影响对您的抢救和治疗。
3.最终能否实现捐献,需经医学评估并尊重亲属的意见。
4.请将捐献意愿告知家人,获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5.如果捐献意愿发生改变,可以随时变更或撤销。
6. 登记者需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禁止未满18周岁人登记。
7. 严禁虚假、恶意或冒用他人身份进行登记。
奉献延续生命 大爱温暖人间
向所有的遗体器官组织捐献者致敬文字 | 全媒体记者 朱震宇
摄影 | 全媒体记者 赵瑞瑞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周巧
出品 | “法眼”融媒体工作室、“看合肥”融媒体工作室、“姗姗不迟到”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