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文化 | 年轻人,你的身体怎么了?

2018-03-13 罗熙临 清华大学清新时报

记者 | 罗熙临

责编 | 罗熙临

排版 | 徐亦鸣


自“亚健康”一词被世界卫生组织在1946年认证以来,时间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亚健康的状况在全球人民的身体和心灵中蔓延,医疗技术的进步赶不上人们对健康问题焦虑的程度,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亚健康问题也慢慢渗入青少年的生活。


当然,身体有政策、头脑有对策,跟“中老年”健康问题一起涌入的还有“中老年”养生技巧。那些曾经不屑一顾的枸杞姜汤热水泡脚,渐渐在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


以“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为目标的清华人,是年轻的“病人”,也是努力向着真正的健康生活奋斗的年轻人。

 

清华大学校庆中毕业五十年校友打出的横幅


脱发胃痛颈椎病,年轻人的健康困扰


2017年的网络热词被总结了一批又一批,大体都绕不过“脱发”“修仙”“佛系”“丧”之类的词汇。这些词语大都发源于年轻人的吐槽、通过年轻人传播扩散、构建当下年轻人的形象。


无数文章试图从中分析当下年轻人的心理状况,探究他们究竟是“丧”是“佛”,但鲜少有人询问,他们是不是真的脱发、胃痛,甚至有了高血压、颈椎病、关节炎等“老年病”。


2017年10月,中国青年报社对1983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20.1%的受访青年自认身体素质合格。在脱发问题最甚嚣尘上时,阿里健康根据淘宝交易信息总结,脱发群体正在“年轻化”。相关产品的购买者中有36.1%的90后,几乎追上占比38.5%的80后。更为直观的是,霸王官方旗舰店的育发产品月销售四万件以上,“双十一”期间更是过零点不久就一售而空,淘宝搜索“颈椎”出现的产品也纷纷给出了“开学优惠”。


图片来自网络


脱发的烦恼常常用调侃和自嘲的语气出现在朋友圈,另一些身体器官的疾病也渐渐成为了社交网络的话题。“有些人还活着,但他的颈椎脊椎腰间盘已经死了。”一条短短的微博,引发了5万多次“哈哈哈扎心了”的转发。另一条介绍颈椎前伸矫正颈托的微博,则在24小时内被转发2万条,三天后就有专职团购的博主发起团购,颈椎反弓、腰间盘突出的护具需求也不断出现。


除了社交媒体的自发式狂欢,更严谨的目光也投向了年轻人亚健康这一话题。如2015年的一份调查,13亿中国人中有1.2亿肠胃病患者,且低龄化趋势明显,近五年内19至35岁人群胃癌发病率比三十年前高了一倍,35岁以下的年轻病人则占病患总数的6%-11%。据统计,在中国平均每2-3分钟就有1人死于胃癌,喝着冰可乐吃着炸鸡的年轻人也不得不接受,总有一天我们都要过上清粥小菜热白开的生活。

 

图片来自阿里健康统计报告


养生的一百种方式和不甘寂寞的心


比起循序渐进爆发在社交网络上的亚健康议题,“养生”话题的兴起有一个明确的开始——中国摇滚乐三十年座谈会和一条叙述摇滚乐手的朋友圈。


摇滚乐在既有的印象里常是热血、青春的代名词,在三十年前,摇滚青年肩披长发、手拿乐器,怒吼着高喊着,在深夜的酒吧里喝着啤酒表达自我。但是在名为摇滚的座谈会上,主席台上拉着红底白字的横幅,桌上放着印有嘉宾姓名的红色台签和纸杯,手拿讲稿的发言者们身材发福、衣着正式、面容疲惫。


——这看起来非常不“摇滚”。


随后,一条朋友圈将青春逝去的画面推到了养生话题的讨论上:“一个中年谢顶的摄影师朋友,年轻时候玩过摇滚。前段时间他去给黑豹拍照,回来甚是感慨:‘不可想象啊!不可想象啊!当年铁汉一般的男人,如今端着保温杯向我走来。’”一时间,保温杯作为一个意象成了养生的代名词。


如同人们不可想象摇滚乐手变成手捧保温杯的中年人,年轻人实际上也很难想象,未来的某一天,自己会变成自家热爱转发微信公号文章的长辈那样沉迷于各种养生方式。


但年轻人到底是不甘寂寞的,“朋克养生”应运而生。“啤酒泡枸杞,可乐配钙片,敷面膜熬夜,努力赚钱叫最好的救护车”一类的形容,渐渐内化成年轻人的一种语境,想来居然有些“酒鬼”嵇康撰写《养生论》的味道。


作为一名“音乐人”的嵇康,也像穿越时间和众多摇滚乐手相遇一样,写下:“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把养生的理念留在了纸笔之间。


养生理念深入年轻人的心,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17年“双十一”凌晨1点,购物狂欢开始一个小时,仅天猫平台就售出了179吨枸杞,今年十九岁的李静(化名)为这个数字贡献了1斤的重量。


图片来自天猫平台“双十一”统计报告


李静是在上大学之后开始注意身体健康的,因为“高中透支了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但是,“当代网瘾少女不可能不‘修仙’”,于是她采取的行动都变成了“求个心安”,李静自己称其为“亚健康女孩的补偿型养生”。


养生的方法也千奇百怪,除了熬夜一定要敷面膜、贴眼贴以外,李静每天晚上还会贴排湿气的足贴,熬夜的第二天还会自己煮养生茶,配方来自她当营养师的妈妈:黄芪两把,当归6-7片,党参少半把,枸杞一把,加水煮。煮好的养生茶是深褐色,“看起来就不好喝”,但是有护肝的功效。


李静的养生汤


虽然知道熬夜伤肝,但李静最在意的问题其实是脱发。她的头发比大部分人都多,但是最近一年,她观察自己的发际线后退了不少,甚至有许久未见的老同学,见面就说:“你是不是脱发了?”十分受伤的李静认真研究如何拯救发际线,从风靡全网的霸王育发精油,到防脱按摩梳,到南方黑芝麻糊,最后,她在淘宝十元买了两个刘海假发片。她说:“太可惜了,最后还是借助了外力,没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的愿望。”


图片来自动漫《一拳超人》,其中著名台词“我秃了,也变强了”成了年轻人调侃脱发的语句


同样试图自力更生的还有在中医药大学读书的王惠(化名),上大学一年半,她学习《黄帝内经》、《本草纲目》,背送上百副药方,熟悉人体全部经络的“来龙去脉”,还尝了不少药、扎了不少艾灸。


虽然主攻针灸方向,但是基本的草药知识还是帮助她照顾自己的身体,日常的小病痛都能够自己抓药解决,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人手一个的煎药锅也成为他们训练自己的“实验器材”。大二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王惠要默画人体经络图,并记住402个医用穴位的名称、位置、适应症,连续一周每天熬夜背书,整个宿舍楼都充斥着药香。


图片来自网络


期末的时候大家都熬生脉饮,一边熬夜背书一边喝,念叨着‘保命要紧’。最有意思的是,每个人煮的生脉饮都是人参、麦冬、五味子,但基本药材之上,配方又有细微的不同,像我,就加了甘草,因为甜嘛。”


当然,也有不依靠中草药和养生产品、通过作息调整等方式拯救自己身体状况的年轻人。在清华新闻学院读书的赵若菡(化名)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并不好:“除了大家都在说的脱发,我偶尔会心悸,久坐站起来会头晕,平时容易感冒,有的时候会厌食。这算是比较严重的亚健康吧?”而她应对的方法是,努力吃早餐、避免空腹运动、四季喝热水。


赵若菡进入大学后,生活上最大的改变是作息整体延后,高中时每天十点睡觉、五点起床,到了大学变成十二点睡觉、八点起床,期末则是两点睡觉、七点起床。


赵若菡说:“本来以为上了大学可以休养生息,没想到熬夜变本加厉。咨询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得出的结论是工作之后还要更累,我觉得我的作息不会好了,身体也不会好了。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or“五到十年”?


1914年的清华足球队


1957年11月29日,今天的西阶梯教室内召开了清华全校体育工作干部会,时任校长蒋南翔在会上说:“你们看,马老(马约翰)今年已经76岁了,还是面红身健。我们每个同学要争取毕业后工作五十年。因为年纪越大,知识、经验也就越丰富。”这是“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提法第一次出现在清华的校园里,距今已有60年。


体育教育作为清华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一个清华学生身上留下了烙印。赵若菡从小就不擅长体育,进入清华之前从来没有完成过一千五百米跑。“高中体质测试最多八百米,我跑下来都会眼前发黑。上大学之后‘迫不得已’练长跑,两公里也能跑下来了。虽然,一千五百米还是及不了格。


赵若菡一方面感谢着清华在体育方面的严格要求,让她身体素质有所提升,一方面也因为体育成绩感到挫败。“有些事情并不是努力就能做到的。”她说。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在我看来是一个美好的期望和祝愿吧。给‘我想活得长一点’赋予了一个崇高的意义。” 说到这里,赵若菡大笑起来。


在建筑学院读大二的周荣(化名)则说,每到期中期末,学院的专业教室里就会流传一句改编:“努力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到十年。”在“刷夜”已成传统的建筑学院,每一个交图周都有许多人通宵达旦,建筑学院院馆也是清华校园里为数不多的不熄灯的建筑。


周荣还曾经在体育课上受到“特别关照”,体育老师特别提醒说:“建筑学院的几个同学,如果前一天熬夜了,一定量力而行,身体为重。”


“五道口体校”名声在外,学校在体育教育也颇费功夫,但身在大学,总有很多要“熬夜伤身”的时刻。中医药大学的王惠说:“对清华体育抓的特别紧有所耳闻,但也知道清华学生学业比较重、生活比较累。从我的专业角度出发,缺乏休息和高强度锻炼合在一起,对身体是有损害的。”在大学里,王惠的体育课项目通常是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操。

 

校园内的体育锻炼、校园外的养生风潮,二十左右的年轻人从吐槽父母朋友圈的养生文章,到发现身体的种种病症,于是自己也研究起中药配方,猝不及防地走进“中年生活”。是对身体健康的日益关注,还是对现实生活的无奈补偿?


——也许要留待他们真正走入中年时才能评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