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飞鸟集 | 这些生活在潮州的珍稀鸟类,90%的人没见过!

2018-03-21 长光伯 长光里


阿伯在潮州这么多年,古城的环境变化也算是看在眼里了。总体来说还是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年,我们潮州除了在道路桥梁这些交通环境在改善之外,自然环境方面也在发生着喜人的变化。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是需要与自然互动的。近年来,随着潮州自然环境的改善,鸟类的数量呈现增加态势。目前,潮州市共有鸟类140多种,分属17目54科,占全国已知并呈现总鸟种的10%以上。





3月20日~26日,潮州市林业局、潮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潮州市摄影家协会联合开展了以“保护鸟类资源 守护绿水青山”为主题的第37届“爱鸟周”宣传活动。 


鼓励社会各行各界都能参与到爱鸟护鸟的行动中来,增强保护意识,让鸟儿自由自在地翱翔在蓝天里。


下边这篇合集,是摄像爱好者于潮汕地区拍摄到的一些珍稀鸟类图片合集,大家看看认识几种,给自己打个分。

/ 鸡形目:雉科 /  


鸡形目在生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一个目。这一目的鸟有鸡、鹌鹑、孔雀等。人们通常把这一目的鸟中体形较大种的统称为“鸡”,体形较小的一些种类称为“鹑”。由于这一目的鸟腿脚强健,擅长在地面奔跑,按生态习性,被称为陆禽。这一目中的鸟有些体态雄健优美,色彩艳丽,其中不少是珍稀物种和经济物种,家鸡还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



雉 鸡

学名:Phasianus colchicus

摄影:洪辉  拍摄地:潮州、汕头

雉鸡共有31个亚种。体形较家鸡略小,但尾巴却长得多。雄鸟羽色华丽,分布在中国东部的几个亚种,颈部都有白色颈圈,与金属绿色的颈部,形成显著的对比;尾羽长而有横斑。雌鸟的羽色暗淡,大都为褐和棕黄色,而杂以黑斑;尾羽也较短。



石 鸡

学名:Alectoris chukar

摄影:丘东

拍摄地:潮州


石鸡是中型雉类,共有14个亚种,体长27-37厘米,体重440-580克,比山鹑稍大一些。两胁具显著的黑色和栗色斑。第1枚初级飞羽介于第5和第6枚飞羽之间,或于第6枚初级飞羽等长;第3枚初级飞羽常是最长的。尾圆;尾长约为翅长的2/3;尾羽14枚。雄者具微小的瘤状距,嘴和足红色。雌雄在羽色上一样,仅在大小上有些不同。嘴、脚珊瑚红色。虹膜栗褐色。眼的上方有一条宽宽的白纹。围绕头侧和黄棕色的喉部有完整的黑色环带。上体紫棕褐色,胸部灰色,腹部棕黄色,两胁各具十余条黑、栗色并列的横斑。



中华鹧鸪

学名Francolinus pintadeanus

摄影:洪辉、杨宏镇

拍摄地:潮安、饶平


中华鹧鸪,又称中国鹧鸪、越雉、怀南。属鸡形目、雉科。枕、上背、下体及两翼有醒目的白点,背和尾具白色横斑。头黑带栗色眉纹,一宽阔的白色条带由眼下至耳羽,颏及喉白色。雌鸟似雄鸟,但下体皮黄色带黑斑,上体多棕褐色。虹膜-红褐色;嘴-近黑;脚-黄色。多在矮小山岗的灌木林中活动,有时候3~5只结群寻找食物。遇惊时很怏地匿藏在灌木丛深处,很难发现。脚爪强健,善于在地上行走,虽不常飞行,但飞行速度很快。主要以蚱蜢、蚂蚁等昆虫为食物。


灰胸竹鸡

学名:Bambusicola thoracica

摄影:谢礼进、杨宏镇

拍摄地:潮安、饶平


灰胸竹鸡为雉科竹鸡属的鸟类,俗名华南竹鹧鸪、泥滑滑、山菌子、竹鹧鸪、普通竹鸡。灰胸竹鸡喙黑色或近褐色,额与眉纹为灰色,头顶与后颈呈嫩橄榄褐色,并有较小的白斑,胸部灰色,呈半环状,下体前部为栗棕色,渐后转为棕黄色,肋具黑褐色斑,跗跖和趾呈黄褐色。上体黄橄榄褐色。眼淡褐色;嘴褐色。雄鸟脚上有距。

白 鹇

学名:Lophura nycthemera

摄影:章维贞

拍摄地:潮安


白鹇属于大型鸡类。雄鸟全长100-119厘米,雌鸟58-67厘米。头顶具冠。嘴粗短而强壮,上嘴先端微向下曲,但不具钩;鼻孔不为羽毛所掩盖着。翅稍短圆。尾长。跗蹠裸出,雄性具距,但有时雌雄均有;趾完全裸出,后趾位置较高于他趾。雌雄异色;雄鸟上体白色而密布以黑纹,头上具长而厚密、状如发丝的蓝黑色羽冠披于头后;脸裸露,赤红色;尾长、白色,两翅亦为白色。下体蓝黑色,脚红色。雌鸟通体橄榄褐色,羽冠近黑色。/ 雁形目:鸭科 /  


雁形目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今鸟亚纲中的一个目。雁形目的鸟在中文种通常被称为“鸭”或“雁”,包括了人们通常所说的鸭、潜鸭、天鹅、鹅以及各种雁类等鸭雁类(或雁鸭类)的鸟。雁形目的鸟都是游禽,在世界分布广泛。



斑嘴鸭

学名:Anas poecilorhyncha

摄影:徐元坤

拍摄地:潮安、饶平


斑嘴鸭属大型鸭类,体型大小和绿头鸭相似,体长50-64厘米,体重1千克左右。雌雄羽色相似。上嘴黑色,先端黄色,脚橙黄色,脸至上颈侧、眼先、眉纹、颏和喉均为淡黄白色,远处看起来呈白色,与深的体色呈明显反差。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

鸳 鸯

学名:Aix galericulata

摄影:杨宏镇、池潮逢

拍摄地:潮安


鸳指雄鸟,鸯指雌鸟,故鸳鸯属合成词。属雁形目的中型鸭类,大小介于绿头鸭和绿翅鸭之间,体长38-45厘米,体重0.5千克左右。雌雄异色,雄鸟嘴红色,脚橙黄色,羽色鲜艳而华丽,头具艳丽的冠羽,眼后有宽阔的白色眉纹,翅上有一对栗黄色扇状直立羽,像帆一样立于后背,非常奇特和醒目,野外极易辨认。雌鸟嘴黑色,脚橙黄色,头和整个上体灰褐色,眼周白色,其后连一细的白色眉纹,亦极为醒目和独特。



䴙䴘目:䴙䴘科 /  


䴙䴘目在生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一个目。在传统的分类系统中,䴙䴘目只包括一个科,䴙䴘科。科下有6属20种。

䴙䴘分布在我国主要繁殖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和自治区,越冬时则经过河北、河南、陕西等省,迁往西藏南部、云南、四川、安徽,以及长江以南、东南沿海和台湾岛等广大地区。



小䴙䴘

学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

摄影:杨宏镇

拍摄地:潮安


小䴙䴘是䴙䴘目䴙䴘科小䴙䴘属的一种。因体形短圆,在水上浮沉宛如葫芦,故又名水葫芦。主要分布于古北界和东洋界。平时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湖泊。食物以小鱼、虾、昆虫等为主。

凤头鸊鷉

学名:Podiceps cristatus

摄影:张伟雄

拍摄地:饶平


凤头鸊鷉体长为50厘米以上,体重为0.5-1千克。前额和头顶部黑褐色,枕部两侧的羽毛往后延伸,分别形成束羽冠。脚的位置几乎处于身体末端,尾羽短而不显,趾侧有瓣蹼。瓣蹼十分发达,除了适于游水之外,在陆地上几乎是寸步难移的。 


/ 鹈形目:鹭科 /  


鹈形目是鸟纲的1目大型游禽。外部特征主要有嘴常强大具钩,下有喉囊。四趾均向前,趾间均具蹼。主要分布于热带和温带。鹈形目一共有6科,我国都有纪录。鹲具有长长的中央尾羽,飞行的姿势非常优美,多栖息于远洋,主要食鱿鱼,俯冲潜水捕食,游泳时尾向上翘。鹈鹕在各大陆温暖水域都有分布,有1属6种,如将斑嘴鹈鹕的亚种卷羽鹈鹕与褐鹈鹕的亚种秘鲁鹈鹕视为独立的种则为8种,我国有白鹈鹕,班嘴鹈鹕和卷羽鹈鹕。我国的鲣鸟均属于鲣鸟属,包括红脚鲣鸟、褐鲣鸟和黑脸鲣鸟(蓝脸鲣鸟),其中红脚鲣鸟是西沙群岛最主要的海鸟。


黄苇鳽

学名:Ixobrychus sinensis

摄影:谢德南、池潮逢

拍摄地:潮州市区


黄苇鳽是一种中型涉禽。雄鸟额、头顶、枕部和冠羽铅黑色,微杂以灰白色纵纹,头侧、后颈和颈侧棕黄白色;雌鸟似雄鸟,但头顶为栗褐色,具黑色纵纹。主要以小鱼、虾、蛙、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浅水处芦苇丛和蒲草丛中。每窝产卵通常为5-6枚,卵白色稍沾淡绿,卵圆形。育雏期14-15天。

栗苇鳽

学名:Ixobrychus cinnamomeus

摄影:谢木鑫、张敏华

拍摄地:潮州市区


栗苇鳽是一种中型涉禽。体长30-38厘米。外形和紫背苇鳽相似。雄鸟上体从头顶至尾包括两翅飞羽和覆羽全为同一的栗红色,下体淡红褐色,喉至胸有一褐色纵线,胸侧缀有黑白两色斑点,野外特征极为明显,容易辨认。雌鸟头顶暗栗红色,背面暗红褐色,杂有白色斑点,腹面土黄色,从颈至胸有数条黑褐色纵纹。栖息于芦苇沼泽、水塘、溪流和水稻田中。夜行性,多在晨昏和夜间活动,白天也常活动和觅食,但在隐蔽阴暗的地方,食性主要为小鱼、蛙、泥鳅和水生昆虫。

池 鹭

学名:Ardeola bacchus

摄影:郑家明、池潮逢、黄礼祥

拍摄地:潮安

池鹭系典型涉禽类,体长约47厘米,翼白色、身体具褐色纵纹的鹭。繁殖羽:头及颈深栗色,胸紫酱色。冬季:站立时具褐色纵纹,飞行时体白而背部深褐。虹膜褐色;嘴黄色(冬季);腿及脚绿灰色。通常无声,争吵时发出低沉的呱呱叫声。栖息于稻田、池塘、沼泽、喜单只或3-5只结小群在水田或沼泽地中觅食,性不甚畏人。食性以鱼类、蛙、昆虫为主,幼雏与成鸟的食物成分相类似。繁殖期营巢于树上或竹林间,巢呈浅圆盘状,由树枝、杉木枯枝、竹枝、茶树枝及菝葜藤等组成,巢内无其他铺垫物。5月上、中旬产卵,每窝产卵3-6枚。

牛背鹭

学名:Bubulcus ibis

摄影:温亿中

拍摄地:潮安


牛背鹭体较肥胖,喙和颈较短粗。夏羽大都白色;头和颈橙黄色,前颈基部和背中央具羽枝分散成发状的橙黄色长形饰羽;前颈饰羽长达胸部,背部饰羽向后长达尾部,尾和其余体羽白色。冬羽通体全白色,个别头顶缀有黄色,无发丝状饰羽。  

是唯一不食鱼而以昆虫为主食的鹭类,也捕食蜘蛛、黄鳝、蚂蟥和蛙等其他小动物。其与家畜,尤其是水牛形成了依附关系,常跟随在家畜后捕食被家畜从水草中惊飞的昆虫,也常在牛背上歇息,故名。繁殖期4-7月,营巢于树上或竹林上。常成群营群巢,也常与白鹭和夜鹭在一起营巢。每窝产卵4-9枚,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1-24天。  

夜 鹭

名:Nycticorax nycticorax

摄影:黄奕英

拍摄地:潮州市区


夜鹭是中型涉禽,体长46-60厘米。体较粗胖,颈较短;嘴尖细,微向下曲,黑色;胫裸出部分较少,脚和趾黄色;头顶至背黑绿色而具金属光泽;上体余部灰色;下体白色;枕部披有2-3枚长带状白色饰羽,下垂至背上,极为醒目。栖息和活动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区的溪流、水塘、江河、沼泽和水田地上。夜出性。喜结群。主要以鱼、蛙、虾、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苍  鹭

学名:Ardea cinerea

摄影:黄庆明

拍摄地:饶平


苍鹭为鹭科鹭属的一种涉禽,也是鹭属的模式种。是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的湿地中极为常见的水鸟。大型水边鸟类,头、颈、脚和嘴均甚长,因而身体显得细瘦。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苍灰色;尾羽暗灰色;两肩有长尖而下垂的苍灰色羽毛,羽端分散,呈白色或近白色;初级飞羽、初级覆羽、外侧次级飞羽黑灰色,内侧次级飞羽灰色;大覆羽外翈浅灰色,内翈灰色;中覆羽、小覆羽浅灰色;三级飞羽暗灰色,亦具长尖而下垂的羽毛。

草 鹭

学名:Ardea purpurea

摄影:杨宏镇

拍摄地:潮安


草鹭是大、中型涉禽,体形呈纺锤形,草鹭的额和头顶蓝黑色,枕部有两枚灰黑色长形羽毛形成的冠羽,悬垂于头后,状如辫子,胸前有饰羽。具有“三长”的特点,即喙长、颈长、腿长。腿部被羽,胫部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没有明显的嗉囊,食道中部膨大,整个食道都能储存食物。飞时头颈弯曲。选择固定的地点筑巢,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的湖泊、河流、沼泽、水库和水塘岸边及其浅水处,特别是生长有大片芦苇和水生植物的水域最为喜欢。常成小群栖息于稠密的芦苇沼泽地上或水域附近灌丛中,主要以小鱼、蛙、甲壳类、蜥蜴、蝗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寿命25年。

白 鹭

学名:Egretta garzetta

摄影:佘利兴、张伟雄

拍摄地:潮安


又名小白鹭,是白鹭属的一种鸟类。白鹭和雪鹭体型小,羽冠及胸的羽全有。中型涉禽。与其它白鹭的区别在于体小,嘴黑色,腿脚黑色但趾黄色。栖息于沼泽、稻田、湖泊或滩涂地。寻食时不结群,而以分散形式或单独在河滩、湖边窥视食物。以各种小鱼、黄鳝、泥鳅、蛙、虾、水蛭、蜻蜓幼虫、蝼蛄、蟋蟀、蚂蚁、蛴螬、鞘翅目及鳞翅目幼虫、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谷物等植物性食物。

大白鹭

学名Ardea alba

摄影:邢仪英

拍摄地:潮安


大白鹭是大中型涉禽,成鸟的夏羽全身乳白色;鸟喙黑色;头有短小羽冠;肩及肩间着生成丛的长蓑羽,一直向后伸展,通常超过尾羽尖端10多厘米,有时不超过;蓑羽羽干基部强硬,至羽端渐小,羽支纤细分散;冬羽的成鸟背无蓑羽,头无羽冠,虹膜淡黄色。此鹭栖息于海滨、水田、湖泊、红树林及其他湿地。常见与其他鹭类及鸬鹚等混在一起。大白鹭只在白天活动,步行时颈劲收缩成 S形;飞时颈亦如此,脚向后伸直,超过尾部。以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以及小鱼、蛙、蝌蚪和蜥蜴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主要在水边浅水处涉水觅食,也常在水域附近草地上慢慢行走,边走边啄食。

黑脸琶鹭

学名:Platalea minor

摄影:杨宏镇

拍摄地:饶平沿海


黑脸琶鹭又名小琵鹭、黑面鹭、黑琵鹭、琵琶嘴鹭,俗称饭匙鸟、黑面勺嘴,台湾赏鸟人士则俗称为“黑琵”。因其扁平如汤匙状的长嘴,与中国乐器中的琵琶极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态优雅,又被称为“黑面天使”或“黑面舞者”;属于鹳形目、鹮科、琵鹭亚科,琵鹭亚科的鸟类全世界共六种,其中以黑面琵鹭数量最为稀少(已知六种琵鹭当中唯黑面琵鹭属濒危物种),属全球濒危物种类别之一。其特征是全身羽毛大体上为白色,有黑嘴和黑色腿、脚,前额、眼线、眼周至嘴基的裸皮黑色,形成鲜明的“黑脸”。

绿 鹭

学名Butorides striatus

摄影:杨宏镇、邢家明

拍摄地:饶平、潮安


为鹭科绿鹭属的鸟类,共有26个亚种。体长48厘米,翼展52-60厘米,体重200-250克。的深灰色鹭。体型小,头顶黑,枕冠亦黑色;上体蝉灰绿色;下体两侧银灰色。常见于山间溪流、湖泊,栖息于灌木草丛中、滩涂及红树林中。单独活动,它们通常会静立于水中,伏击猎物,以小鱼、青蛙和水生昆虫为食。此鸟除繁殖期外,多单独生活。6月在中国东北及山东一带繁殖。结小群营巢。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印度、中国、东北亚及东南亚、马来诸岛、菲律宾、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原来属于该物种的4个美洲亚种,已经独立归类为美洲绿鹭。

鲣鸟目:鸬鹚科 /  


鲣鸟目:包含4个科、8个属、60个种、58个亚种。



普通鸬鹚

学名:Phalacrocorax carbo


摄影:张伟雄

拍摄地:潮州


普通鸬鹚是大型水鸟。体长72-87厘米,体重大于2千克。通体黑色,头颈具紫绿色光泽,两肩和翅具青铜色光彩,嘴角和喉囊黄绿色,眼后下方白色,繁殖期间脸部有红色斑,头颈有白色丝状羽,下胁具白斑。常成群栖息于水边岩石上或水中,呈垂直站立姿势。在水中游泳时身体下沉较多,颈向上伸直,头微向上仰。栖息于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河口及其沼泽地带。常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颈向上伸得很直、头微向上倾斜,潜水时首先半跃出水面、再翻身潜入水下。以各种鱼类为食。主要通过潜水捕食。


/  鹰形目:鹗科 /  


鹰形目:根据世界鸟类学家联合会在2013年发布的的世界鸟类名录3.4版,隼形目中隼和鹫之外的归入鹰形目(Accipitriformes)(约有220多种)。有鹰科、蛇鹫科、鹗科与美洲鹫科四科。



学名:Pandion haliaetus


摄影:池潮逢

拍摄地:潮安



鹗是隼形目鹗科鹗属鸟类动物,仅有1种。又名鱼鹰。鹗是食鱼的猛禽,只有一种,广布于世界各地。鹗的外趾可向后反转,形成对趾,趾上布满刺状鳞,适合捕捉光滑的鱼类。鹗捕鱼时从高空俯冲入水,只留翼尖在水面。鹗可能就是《诗经》上说的雎鸠。鹗科有时被看作是鹰科的亚科。俗名鱼鹰。


  / 鹰形目:鹰科 /  



黑翅鸢

学名:Elanus caeruleus


摄影:杨宏镇

拍摄地:潮安


黑翅鸢,小型猛禽,体长约33cm。上体蓝灰色,下体白色。眼先和眼周具黑斑,肩部亦有黑斑,飞翔时初级飞羽下面黑色,和白色的下体形成鲜明对照。尾较短,平尾,中间稍凹,呈浅叉状。脚黄色,嘴黑色。常在空中翱翔,间或进行滑翔。白天常见停息在大树树梢或电线杆上,当有小鸟和昆虫飞过时,才突然猛冲过去扑食。飞翔的高度较低,采用盘旋、翱翔等方式。一般单独活动,活动在白天,多在早晨和黄昏进行。主要以田间的鼠类、昆虫、小鸟、野兔、昆虫和爬行动物等为食。

松雀鹰

学名Accipiter virgatus

摄影:池潮逢

拍摄地:潮州


松雀鹰是小型猛禽,体长28~38厘米。雄鸟上体黑灰色,喉白色,喉中央有一条宽阔而粗著的黑色中央纹,其余下体白色或灰白色,具褐色或棕红色斑,尾具4道暗色横斑。雌鸟个体较大,上体暗褐色,下体白色具暗褐色或赤棕褐色横斑。

白腹鹞

学名Circus spilonotus

摄影:池潮逢

拍摄地:潮州


白腹鹞是中型猛禽,体长50~60厘米。雄鸟头顶至上背白色,具宽阔的黑褐色纵纹。上体黑褐色,具污灰白色斑点,外侧覆羽和飞羽银灰色,初级飞羽黑色,尾上覆羽白色,尾银灰色,外侧尾羽内哃白色。下体近白色,微缀皮黄色,喉和胸具黑褐色纵纹。雌鸟暗褐色,头顶至后颈皮黄白色,具锈色纵纹;飞羽暗褐色,尾羽黑褐色,外侧尾羽内哃肉桂色。幼鸟暗褐色,头顶和喉皮黄白色。

/ 隼形目:隼科 /  


隼形目:包括鸮形目以外的所有猛禽,是白天活动的猛禽。隼形目多为单独活动,飞翔能力极强,也是视力最好的动物之一。隼形目与其它鸟类不同,雌鸟往往比雄鸟体型更大。隼形目有5科,中国有2科。这一目中的鸟包括了汉语中常说的鹰、隼、鵟、雕、鹫、鸢等。隼形目都是肉食性,体态雄健,在各国的文化中具有神话色彩,受到人们的爱戴。



红 隼

学名Falco tinnunculus


摄影:杨宏镇、池潮逢

拍摄地:饶平、澄海


红隼是隼科的小型猛禽之一。喙较短,先端两侧有齿突,基部不被蜡膜或须状羽;鼻孔圆形,自鼻孔向内可见一柱状骨棍;翅长而狭尖,扇翅节奏较快;尾较细长。飞行快速,善于在空中振翅悬停观察并伺机捕捉猎物。常见栖息于山地和旷野中,多单个或成对活动,飞行较高。以猎食时有翱翔习性而著名。吃大型昆虫、小型鸟类、青蛙、蜥蜴以及小哺乳动物。呈现两性色型差异,雄鸟的颜色更鲜艳。

/ 鹤形目:秧鸡科 /  


鹤形目:鸟类体型大小差别很大,有最大型的飞禽,也有很小型的种类。鹤形目有12科,其中有些科分布非常广泛,多数科则局限于狭小的地区,有些种类分布限于一些偏僻的海岛,甚至失去了飞翔能力。鹤形目中不少成员都是濒危物种,特别是那些分布于海岛的种类。



红脚苦恶鸟

学名Amaurornis akool


摄影:杨宏镇、谢木鑫

拍摄地:潮安


红脚苦恶鸟是鹤科秧鸡属的中等体型的鸟类,共有2个亚种。体长约28厘米,体形大小似秧鸡。嘴短,其长度约为跗蹠的2/3,嘴形多样。嘴基稍隆起,但不形成额甲。翅较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短,第3枚初级飞羽最长,第2枚与第5枚或第6枚等长。跗蹠细长,其长度短于中趾连爪。色暗而腿红。上体全橄榄褐色,脸及胸青灰色,腹部及尾下褐色。幼鸟灰色较少。体羽无横斑。飞行无力,腿下悬。

黑水鸡

学名Gallinula chloropus

摄影:杨宏镇

拍摄地:潮安


黑水鸡是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共有12个亚种。中型涉禽,体长24-35厘米。嘴长度适中,鼻孔狭长;头具额甲,后缘圆钝;嘴和额甲色彩鲜艳。翅圆形,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或第2枚和第3枚初级飞羽等长,第1枚约与第5枚或第6枚等长。尾下覆羽白色。趾很长,中趾不连爪约与跗蹠等长。趾具狭窄的直缘膜或蹼。通体黑褐色,嘴黄色,嘴基与额甲红色,两胁具宽阔的白色纵纹,尾下覆羽两侧亦为白色,中间黑色,黑白分明,甚为醒目。脚黄绿色,脚上部有一鲜红色环带,亦甚醒目。游泳时身体露出水面较高,尾向上翘,露出尾后两团白斑很远即能看见。栖息于灌木丛,蒲草,苇丛,善潜水,多成对活动,以水草,小鱼虾,水生昆虫等为食。

蓝胸秧鸡

学名Gallirallus striatus

摄影:池潮逢

拍摄地:潮安


蓝胸秧鸡全长约26cm,嘴长直而侧扁稍弯曲,鼻孔呈缝状,位于鼻沟内。翅短,向后不超过尾长,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第1枚初级飞羽的长度介于第6枚和第8枚之间。尾羽短而圆。跗蹠长短于中趾或中趾连爪的长度;趾细长。上体暗褐色,腹及两胁暗褐色,缀以较背部为宽的白色横斑,尾下覆羽沾棕色。上嘴角褐色,嘴基和下嘴淡黄红色,跗跖及趾橄榄褐色。  蓝胸秧鸡常见于水稻田,也在水边草丛中活动,性隐匿,善奔跑,以小型水生动物如虾、蟹、螺以及昆虫如金龟子、蚂蚁等为食。


形目:科 /  


鸻形目:在生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一个目。包括比较繁杂的类群,包括鸻鹬类、鸥类和海雀类三个大类群,分别是涉禽类,擅长游泳和飞翔的海洋鸟类和适应潜水生活的海洋鸟类,这三个类群有时也被分成三个独立的目。鸻形目有16~17科,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的水域,从两极到热带都有其代表,其中有不少种类有极强的飞翔能力,可以飞很远的距离,中国有9~10科。鸻鹬类以中小型涉禽为主,是涉禽中最大的一类,是世界各地湿地的重要组成,具有很重要的生态意义。



黑翅长脚鹬

学名Himantopus himantopus


摄影:黄超英

拍摄地:饶平


黑翅长脚鹬是反嘴鹬科长脚鹬属的一种鸟类,共有4个亚种。是一种修长的黑白色涉禽。体长约37厘米。特征为细长的嘴黑色,两翼黑,长长的腿红色,体羽白。颈背具黑色斑块。幼鸟褐色较浓,头顶及颈背沾灰。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中的湖泊、浅水塘和沼泽地带。非繁殖期也出现于河流浅滩、水稻田、鱼塘和海岸附近之淡水或盐水水塘和沼泽地带。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在浅水中或沼泽地上活动,主要以软体动物、虾、甲壳类、环节动物、昆虫、昆虫幼虫,以及小鱼和蝌蚪等动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为5-7月,每窝产卵4枚。


反嘴鹬

学名Recurvirostra avosetta

摄影:黄超英

拍摄地:饶平


是一种腿特别长的涉水鸟。东西两半球都有分布。它生活在湿地和靠近海湾碱性的湖里。背部有醒目的黑色和白色标志,腹部灰白色,体长约38~45厘米。它在沼泽中行走,嘴晃动镰刀一样向上弯曲,主要吃水里的昆虫、小鱼、贝类和两栖动物。一般在聚集地繁育。幼鸟和成鸟相似,但黑色部分变为暗褐色或灰褐色,上体白色部分大多缀有暗褐色、灰褐色或皮黄色斑点和羽缘。虹膜褐色或红褐色,嘴黑色,细长,显著地向上翘。脚蓝灰色,少数个体呈粉红色或橙色。飞翔时脚远远超出尾外。

/ 形目:科 /  


鸻形目:在生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一个目。包括比较繁杂的类群,包括鸻鹬类、鸥类和海雀类三个大类群,分别是涉禽类,擅长游泳和飞翔的海洋鸟类和适应潜水生活的海洋鸟类,这三个类群有时也被分成三个独立的目。鸻形目有16~17科,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的水域,从两极到热带都有其代表,其中有不少种类有极强的飞翔能力,可以飞很远的距离,中国有9~10科。鸻鹬类以中小型涉禽为主,是涉禽中最大的一类,是世界各地湿地的重要组成,具有很重要的生态意义。



金眶鸻

学名Charadrius dubius


摄影:洪辉、徐元坤

拍摄地:汕头、饶平


金眶鸻是一种小型鸻科鸟,全长约16厘米,上体沙褐色,下体白色。有明显的白色领圈,其下有明显的黑色领圈,眼后白斑向后延伸至头顶相连。单个或成对活动,活动时行走速度甚快,常边走边觅食,并伴随着一种单调而细弱的叫声。通常急速奔走一段距离后稍微停停,然后再向前走。常栖息于湖泊沿岸、河滩或水稻田边。以昆虫为主食,兼食植物种子、蠕虫等。


凤头麦鸡

学名Vanellus vanellus

摄影:杨宏镇

拍摄地:饶平


凤头麦鸡中型涉禽,体长29-34厘米。头顶具细长而稍向前弯的黑色冠羽,像突出于头顶的角,甚为醒目。鼻孔线形,位于鼻沟里。鼻沟的长度超过嘴长的一半。翅形圆。跗蹠修长,胫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长,趾间具蹼或不具蹼,后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长,第1枚初级飞羽退化,形狭窄,甚短小;第2枚初级飞羽较第3枚长或者等长。三级飞羽特长。尾形短圆,尾羽12枚。  栖息地通常在湿地、水塘、水渠,沼泽等,有时也远离水域,如农田、旱草地和高原地区。食蝗虫、蛙类、小型无脊椎动物、植物种子等。

/  鸻形目:彩鹬科 /  


鸻形目:在生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一个目。包括比较繁杂的类群,包括鸻鹬类、鸥类和海雀类三个大类群,分别是涉禽类,擅长游泳和飞翔的海洋鸟类和适应潜水生活的海洋鸟类,这三个类群有时也被分成三个独立的目。鸻形目有16~17科,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的水域,从两极到热带都有其代表,其中有不少种类有极强的飞翔能力,可以飞很远的距离,中国有910科。鸻鹬类以中小型涉禽为主,是涉禽中最大的一类,是世界各地湿地的重要组成,具有很重要的生态意义。



彩 鹬

学名Rostratula benghalensis


摄影:郑家明

拍摄地:潮州


彩鹬飞羽灰褐色,具黑色细纹和白色端斑。外侧中部黑色,具圆形棕色斑,内侧缀白色横斑。翅上覆羽金属铜绿色。颏、喉和上胸棕栗红色,下胸具一栗黑色横带,其后有一白色环带向两侧延伸至上背;两胁白色,腹淡棕白色,尾下覆羽白色,羽端沾棕。


泽 鹬

学名Tringa stagnatilis


摄影:章维贞

拍摄地:潮州


彩鹬飞羽灰褐色,具黑色细纹和白色端斑。外侧中部黑色,具圆形棕色斑,内侧缀白色横斑。翅上覆羽金属铜绿色。颏、喉和上胸棕栗红色,下胸具一栗黑色横带,其后有一白色环带向两侧延伸至上背;两胁白色,腹淡棕白色,尾下覆羽白色,羽端沾棕。

/  鸻形目:水雉科 /  


鸻形目:在生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一个目。包括比较繁杂的类群,包括鸻鹬类、鸥类和海雀类三个大类群,分别是涉禽类,擅长游泳和飞翔的海洋鸟类和适应潜水生活的海洋鸟类,这三个类群有时也被分成三个独立的目。鸻形目有16~17科,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的水域,从两极到热带都有其代表,其中有不少种类有极强的飞翔能力,可以飞很远的距离,中国有910科。鸻鹬类以中小型涉禽为主,是涉禽中最大的一类,是世界各地湿地的重要组成,具有很重要的生态意义。



水 雉

学名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摄影:张伟雄、池潮逢

拍摄地:潮州、潮安


水雉是鸻形目水雉科的一种中小型鸟类,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的开放性湿地中,主要为淡水湖沼。因其有细长的脚爪,能轻步行走于睡莲、荷花、菱角、芡实等浮叶植物上,且体态优美,羽色艳丽,被美称为“凌波仙子”。

/ 鹃形目:杜鹃科 /  


鹃形目:有2科34属159种,中小型攀禽。头骨的跗盖型为索腭。嘴形稍粗厚,微向下曲,但不具钩。翅有第5枚次级飞羽。尾8~10枚。具适于攀缘的对趾型足,脚小而弱,足呈对趾型,即第2、3趾向前,第1、4趾向後。雏鸟为晚成性。尾脂腺裸出。羽无副羽。雌雄大都相似。大多不自营巢,营卵寄生(或称巢寄生)繁殖,自己不筑巢、不孵卵,而是将卵产于其它鸟巢中,由义亲代孵代养。雏鸟为晚成性。



小鸦鹃

学名Centropus bengalensis


摄影:池潮逢

拍摄地:潮州


小鸦鹃是杜鹃科、鸦鹃属的中型鸟类,体长30-40cm,外形似褐翅鸦鹃,通体黑色,肩和翅栗色,但体型较褐翅鸦鹃小,且翼下覆羽为红褐色或栗色。通常栖息于草地、灌木丛和矮树丛地带,喜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昆虫和小型动物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

褐翅鸦鹃

学名Centropus sinensis


摄影:徐元坤

拍摄地:潮安


褐翅鸦鹃是中型鸟类,体长40-52cm,嘴粗厚、黑色,尾长而宽,凸尾,通体除两翅、肩和肩内侧为栗色外全为黑色。栖息于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林缘灌丛、稀树草坡、河谷灌丛、草丛和芦苇丛中,单个或成对活动,善于隐蔽,飞行时急扑双翅,尾羽张开,上下摆动,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食,有时还吃一些杂草种子和果实等植物性食物。

鸮形目:鸱鸮科 /  

鸮形目:是鸟纲下的一目,为夜行猛禽。喙坚强而钩曲,嘴基蜡膜为硬须掩盖。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级羽缺。尾短圆 ,尾羽12枚,有时仅10枚。脚强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后反转,以利攀缘。爪大而锐。雏鸟为晚成性。尾脂腺裸出。无副羽,间或留存。耳孔周缘具耳羽,有助于夜间分辨声响与夜间定位。营巢于树洞或岩隙中。

鸮形目中的鸟被叫做猫头鹰,总数超过130余种。大部分的种为夜行性肉食性动物。该目鸟类头宽大,嘴短而粗壮前端成钩状,头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盘,部分种类具有耳状羽毛。双目的分布,面盘和耳羽使本目鸟类的头部与猫极其相似,故俗称猫头鹰。别名神猫鹰。



斑头鸺鹠

学名Glaucidium cuculoides


摄影:池潮逢

拍摄地:潮州


斑头鸺鹠是鸱鸮科、鸺鹠属的鸟类。斑头鸺鹠为小型鸮类,体长20-26cm,是鸺鹠中个体最大者,面盘不明显,无耳羽簇。体羽褐色,头和上下体羽均具细的白色横斑;腹白色,下腹和肛周具宽阔的褐色纵纹,喉具一显著的白色斑。斑头鸺鹠大多在白天活动和觅食,能像鹰一样在空中捕捉小鸟和大型昆虫,主要以各种昆虫和幼虫为食,也吃鼠类、小鸟、蚯蚓、蛙和蜥蜴等动物。

佛法僧目:翠鸟科 /  


佛法僧目:佛法僧目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一个目。这一目的鸟分布广泛,形态结构多样,各科特化程度高。成员体型大小不一,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多数种类以昆虫和小动物为食,有些种类食鱼,还有些种类食果实。佛法僧目有9科,很多科分布局限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其它科则分布比较广泛,中国有5科。佛法僧目中的一些鸟类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很多鸟类嗜食昆虫,有益于农林;不少种类的羽色鲜艳可供观赏,但也因有些嗜食鱼类,对养鱼业有一定危害。


白胸翡翠

学名Halcyon smyrnensis


摄影:郑龙

拍摄地:潮安


白胸翡翠体型中等,成鸟体长26-30cm,头、后颈、上背棕赤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尾羽亮蓝色。翼也亮蓝色,但初级飞羽端部黑褐色,中部内羽片为白色,飞时形成一大白斑;中覆羽黑色;小覆羽棕赤色。颏、喉、前胸和胸部中央白色。通常沿河流、稻田中的沟渠、稀疏丛林、城市花园、鱼塘和海滩狩猎。在平原和海拔1500米的高度均有分布。完全是肉食性,以鱼、蟹、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

普通翠鸟

学名Alcedo atthis


摄影:洪辉

拍摄地:潮安


小型鸟类,体长16-17厘米,翼展24-26厘米,体重40-45克,寿命15年。外形和斑头大翠鸟相似。但体型较小,体色较淡,耳覆羽棕色,翅和尾较蓝,下体较红褐,耳后有一白斑。雌鸟上体羽色较雄鸟稍淡,多蓝色,少绿色。头顶不为绿黑色而呈灰蓝色。胸、腹棕红色,但较雄鸟为淡,且胸无灰色。幼鸟羽色较苍淡,上体较少蓝色光泽,下体羽色较淡,沾较多褐色,腹中央污白色。单独或成对活动。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翠鸟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它的眼睛进入水中后,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捕鱼本领很强。


斑鱼狗

学名Ceryle rudis


摄影:杨宏镇、池潮逢

拍摄地:潮州


斑鱼狗是翠鸟科、鱼狗属的中型鸟类,体长27-31厘米。外形和冠鱼狗非常相似,通体呈黑白斑杂状,但体型较小,头顶冠羽较短。尾白色,具宽阔的黑色亚端斑,翅上有宽阔的白色翅带,飞翔时极明显。下体白色,雄鸟有两条黑色胸带,前面一条较宽,后面一条较窄,雌鸟仅一条胸带。白色颈环不完整,在后颈中断。具白色眉纹。  斑鱼狗主要栖息于低山和平原溪流、河流、湖泊、运河等开阔水域岸边,成对或结群活动于较大水体及红树林,喜嘈杂,是惟一常盘桓水面寻食的鱼狗,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


佛法僧目:蜂虎科 /  


佛法僧目:佛法僧目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一个目。这一目的鸟分布广泛,形态结构多样,各科特化程度高。成员体型大小不一,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多数种类以昆虫和小动物为食,有些种类食鱼,还有些种类食果实。佛法僧目有9科,很多科分布局限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其它科则分布比较广泛,中国有5科。佛法僧目中的一些鸟类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很多鸟类嗜食昆虫,有益于农林;不少种类的羽色鲜艳可供观赏,但也因有些嗜食鱼类,对养鱼业有一定危害。


栗喉蜂虎

学名Merops philippinus


摄影:张伟雄、徐元坤

拍摄地:饶平、澄海


栗喉蜂虎是蜂虎科蜂虎属的鸟类。有热带鸟类羽毛艳丽的特征:喉部是栗红色的,黑色的过眼纹,翅膀和背部是绿色的,尾翼是蓝色的,飞行时翅膀下面的羽毛是橙黄色的,在阳光的照射下,它们全身闪烁着金属般的艳丽光泽,有人将它称之为中国最美丽的鸟之一。飞行技术高超,能在空中做出急速飞行、滑翔、悬停、急速回转和仰俯等高难度动作。以蜻蜓、蝴蝶、蜜蜂、甲虫、苍蝇等为主要食物。

/ 犀鸟目:戴胜科 /  


犀鸟目:由过去的犀鸟科、戴胜科和林戴胜科合并而成,是一个分布于旧大陆的类群,尤以非洲最为丰富,共66种。犀鸟目(Bucerotiformes)由过去的犀鸟科升级而成,犀鸟是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最有特色的鸟类,长着引人注目的大嘴,与新大陆的鵎鵼相似,有些种类的嘴和鵎鵼一样是空心的,虽大但并不重,有些种类的嘴是实心的,东南亚的盔犀鸟(Rhinoplax vigil)嘴的重量占身体的11%。犀鸟为中到大型鸟类,最小体重仅150克,最重大到4公斤。犀鸟既食果实也食动物,森林中的犀鸟更多食用果实,草原上的犀鸟较多食用动物。 



戴 胜

学名Upupa epops


摄影:张应霖、邢仪英

拍摄地:潮州




共有9个亚种。头顶具凤冠状羽冠;嘴形细长,栖息于山地、平原、森林、林缘、路边、河谷、农田、草地、村屯和果园等开阔地方,尤其以林缘耕地生境较为常见。以虫类为食,在树上的洞内做窝。性活泼,喜开阔潮湿地面,长长的嘴在地面翻动寻找食物。有警情时冠羽立起,起飞后松懈下来。每年5、6月份繁殖,选择天然树洞和啄木鸟凿空的蛀树孔里营巢产卵,有时也建窝在岩石缝隙、堤岸洼坑、断墙残垣的窟窿中。每窝产卵7-9枚。


/ 鴷形目:啄木鸟科 /  


鴷形目:鸟纲的1目。中型攀禽。此目可分为鹟鴷亚目和鴷亚目。鹟鴷亚目包括须鴷科、响蜜鴷科、鵎鵼科等;鴷亚目只有啄木鸟科。此目约有400种;除大洋洲及南极外,分布于全世界。中国只有须鴷科8种和啄木鸟科29种。在自己凿成的树洞中营巢。雏鸟为晚成性。



蚁 鴷

学名Jynx torquilla


摄影:谢礼进

拍摄地:潮州


蚁鴷又名欧亚蚁鴷,属鸟纲,鴷形目,啄木鸟科,蚁鴷属,有7亚种。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亚、北非和欧洲东南部等地区。在中国繁殖于北方地区;在西藏中国南部越冬,迁徙时经过中国西北。全长约17厘米。全身体羽黑褐色,斑驳杂乱,上体及尾棕褐色,自后枕至下背有一暗黑色菱形斑块;下体具有细小横斑,就啄木鸟而言,尾较长,有数条黑褐色横斑。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的阔叶林或混交林的树木上。喜欢单独活动。受惊时颈部像蛇一样扭转,俗称“歪脖”。取食蚂蚁,舌长,具钩端及黏液,可伸入树洞或蚁巢中取食。在旧的啄木鸟洞穴中营巢,每窝产卵5-14枚,约12-14天出雏。蚁鴷保护等级为无危。


/ 雀形目:伯劳科 /  


雀形目:为中、小型鸣禽,喙形多样,适于多种类型的生活习性;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大多善于鸣啭,叫声多变悦耳;筑巢大多精巧,雏鸟晚成性。雀形目种类及数量众多,适应辐射到各种生态环境内。有100科5400种以上,是鸟类中最为庞杂的一目,占鸟类全部种类的一半以上。中国有34科。




红尾伯劳

学名Lanius cristatus


摄影:张应霖

拍摄地:潮州


红尾伯劳为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名褐伯劳。体长18-21cm。上体棕褐或灰褐色,两翅黑褐色,头顶灰色或红棕色、具白色眉纹和粗著的黑色贯眼纹。尾上覆羽红棕色,尾羽棕褐色,尾呈楔形。颏、喉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一般生活于温湿地带森林鸟类、常见于平原、丘陵至低山区以及多筑巢于林缘、开阔地附近。所吃食物主要有直翅目蝗科、螽斯科、鞘翅目步甲科、叩头虫科、金龟子科、瓢虫科、半翅目蝽科和鳞翅目昆虫。偶尔吃少量草子。

黑化伯劳


摄影:谢木霖

拍摄地:潮州


黑化伯劳,伯劳科鸟种变异(变种)。体长23-28厘米。喙粗壮而侧扁,先端具利钩和齿突,嘴须发达;翅短圆;尾长,圆形或楔形;跗跖强健,趾具钩爪。头大,背黑色。尾长、黑色,下体灰白色。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或中山次生阔叶林和混交林的林缘地带。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 雀形目:王鹟科 /  


雀形目:为中、小型鸣禽,喙形多样,适于多种类型的生活习性;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大多善于鸣啭,叫声多变悦耳;筑巢大多精巧,雏鸟晚成性。雀形目种类及数量众多,适应辐射到各种生态环境内。有100科5400种以上,是鸟类中最为庞杂的一目,占鸟类全部种类的一半以上。中国有34科。




寿带鸟

学名Terpsiphone paradisi


摄影:池潮逢、杨宏镇

拍摄地:潮州


寿带鸟共有14个亚种,又名绶带鸟、练鹊﹑长尾鹟﹑一枝花等异名。雄鸟有两种色形,体长连尾羽约30厘米,头﹑颈和羽冠均具深蓝辉光,身体其馀部分白色而具黑色羽干纹。中央两根尾羽长达身体的四﹑五倍,形似绶带,故名。雌鸟较雄鸟短小。它的体态美丽,体型似麻雀大小,最主要特征是雄性有着非常长的两条中央尾羽,像绶带一样。它体色带有金属闪光的蓝黑色,头顶伸出一簇冠羽;鸣叫时可耸起,体羽为背栗腹白,翅亦为栗色。到了老年,鸟的全身羽毛成为白色,拖着白色的长尾,飞翔于林间,因而又称之为一枝花。巢筑于树杈间,以树皮和禾本科草叶为巢材,巢形为杯状。食物中几乎全为昆虫,而且以鳞翅目为最多,例如天蛾、松毛虫及其幼虫和卵等,是森林中非常好的消灭害虫的能手。

/ 雀形目:鸦科 /  


雀形目:为中、小型鸣禽,喙形多样,适于多种类型的生活习性;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大多善于鸣啭,叫声多变悦耳;筑巢大多精巧,雏鸟晚成性。雀形目种类及数量众多,适应辐射到各种生态环境内。有100科5400种以上,是鸟类中最为庞杂的一目,占鸟类全部种类的一半以上。中国有34科。




红嘴蓝鹊

学名Urocissa erythroryncha


摄影:丘东、杨宏镇

拍摄地:潮州


红嘴蓝鹊是大型鸦类,体长54-65厘米。嘴、脚红色,头、颈、喉和胸黑色,头顶至后颈有一块白色至淡蓝白色或紫灰色块斑,其余上体紫蓝灰色或淡蓝灰褐色。尾长呈凸状具黑色亚端斑和白色端斑。下体白色。 黄嘴蓝鹊外形和羽色和该种非常相似,但黄嘴蓝鹊嘴为黄色,头部仅枕有白色块斑。区别仍很明显,野外不难识别。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嘈吵叫声和哨声。常见并广泛分布于林缘地带、灌丛甚至村庄。性喧闹,结小群活动。以果实、小型鸟类及卵、昆虫为食,常在地面取食。主动围攻猛禽。

/ 雀形目:山雀科 /  


雀形目:为中、小型鸣禽,喙形多样,适于多种类型的生活习性;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大多善于鸣啭,叫声多变悦耳;筑巢大多精巧,雏鸟晚成性。雀形目种类及数量众多,适应辐射到各种生态环境内。有100科5400种以上,是鸟类中最为庞杂的一目,占鸟类全部种类的一半以上。中国有34科。




黄腹山雀

学名Parus venustulus


摄影:丘东、杨宏镇

拍摄地:潮州


黄腹山雀是小型鸟类,体长9~11厘米。雄鸟头和上背黑色,脸颊和后颈各具一白色块斑,在暗色的头部极为醒目。下背、腰亮蓝灰色,翅上覆羽黑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具黄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两道翅斑,飞羽暗褐色,羽缘灰绿色;尾黑色,外侧一对尾羽大部白色;颏至上胸黑色,下胸至尾下覆羽黄色。雌鸟上体灰绿色,颏、喉、颊和耳羽灰白色,其余下体淡黄色绿色。相似种绿背山雀体型较大,腹有宽的黑色纵带,野外容易识别。单独、成对或成小群,有时与其他种类混群。叫声似灰蓝山雀。高音的嘁嘁喳喳声及似责骂声。复杂鸣声包括高调颤音。

远东山雀

学名Parus minor


摄影:池潮逢、杨宏镇

拍摄地:潮州

远东山雀属山雀科山雀属,英文直译为日本山雀,也被称为东方的山雀是从大山雀的亚种分化出来的。远东山雀仅有上背部黄绿色,下体灰白色或浅黄色,比较缺少黄色色调。

/ 雀形目:噪鹛科 /  


雀形目:为中、小型鸣禽,喙形多样,适于多种类型的生活习性;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大多善于鸣啭,叫声多变悦耳;筑巢大多精巧,雏鸟晚成性。雀形目种类及数量众多,适应辐射到各种生态环境内。有100科5400种以上,是鸟类中最为庞杂的一目,占鸟类全部种类的一半以上。中国有34科。




红嘴相思鸟

学名Leiothrix lutea


摄影:张伟雄

拍摄地:潮州

红嘴相思鸟小型鸟类,体长13-16cm。嘴赤红色,上体暗灰绿色、眼先、眼周淡黄色,耳羽浅灰色或橄榄灰色。两翅具黄色和红色翅斑,尾叉状、黑色,颏、喉黄色,胸橙黄色。栖息于海拔1200-2800m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竹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带。除繁殖期间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有时亦与其他小鸟混群活动。主要以毛虫、甲虫、蚂蚁等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偶尔也吃少量玉米等农作物。红嘴相思鸟在中国分布较广,种群数量较丰富。该鸟羽色艳丽、鸣声婉转动听,是世界各地著名的笼养观赏鸟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的外贸出口鸟类。每年除大量捕捉供各动物园和个人饲养观赏外,还出口境外,致使种群数量显著减少,应控制捕猎,注意保护资源。 

画 眉

学名Garrulax canorus


摄影:张伟雄

拍摄地:潮州


画眉是雀形目画眉科的鸟类。全长约23厘米。全身大部棕褐色。头顶至上背具黑褐色的纵纹,眼圈白色并向后延伸成狭窄的眉纹。栖息于山丘的灌丛和村落附近的灌丛或竹林中,机敏而胆怯,常在林下的草丛中觅食,不善作远距离飞翔。雄鸟在繁殖期常单独藏匿在杂草及树枝间极善鸣啭,声音十分洪亮,歌声悠扬婉转,非常动听,是有名的笼鸟。杂食性,主要取食昆虫,特别在繁殖季节嗜食昆虫;兼食草籽、野果。


远东山雀属山雀科山雀属,英文直译为日本山雀,也被称为东方的山雀是从大山雀的亚种分化出来的。远东山雀仅有上背部黄绿色,下体灰白色或浅黄色,比较缺少黄色色调。


/ 雀形目:绣眼鸟科 /  


雀形目:为中、小型鸣禽,喙形多样,适于多种类型的生活习性;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大多善于鸣啭,叫声多变悦耳;筑巢大多精巧,雏鸟晚成性。雀形目种类及数量众多,适应辐射到各种生态环境内。有100科5400种以上,是鸟类中最为庞杂的一目,占鸟类全部种类的一半以上。中国有34科。




暗绿绣眼鸟

学名Leiothrix lutea


摄影:郑坤汉

拍摄地:潮州


共有9个亚种,小型鸟类,体长9-11cm。上体绿色,眼周有一白色眼圈极为醒目。下体白色,颏、喉和尾下覆羽淡黄色。此鸟性活泼,在林间的树枝间敏捷地穿飞跳跃。鸣叫声似“滑儿,滑-儿,滑-儿”,婉转动听。非繁殖季节亦有集群之习性,冬季能达50-60只。多在南方,主要在阔叶林营巢,巢小而精致,为吊篮式,隐藏在浓密的枝叶间,不易发现。主要以昆虫和一些植物为食物。

/ 雀形目:鹟科 /  


雀形目:为中、小型鸣禽,喙形多样,适于多种类型的生活习性;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大多善于鸣啭,叫声多变悦耳;筑巢大多精巧,雏鸟晚成性。雀形目种类及数量众多,适应辐射到各种生态环境内。有100科5400种以上,是鸟类中最为庞杂的一目,占鸟类全部种类的一半以上。中国有34科。




北红尾鸲

学名Phoenicurus auroreus


摄影:洪辉

拍摄地:潮州

北红尾鸲是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雄鸟头顶至直背石板灰色,下背和两翅黑色具明显的白色翅斑,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中央一对尾羽和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翈黑色。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概为黑色,其余下体橙棕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两翅黑褐色具白斑,眼圈微白,下体暗黄褐色。 相似种红腹红尾鸲头顶至枕羽色较淡,多为灰白色,尾全为橙棕色,中央尾羽和外侧一对尾羽外翈不为黑色。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缘和居民点附近的灌丛与低矮树丛中。主要以昆虫为食,多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成虫和幼虫为食,种数达50多种,其中约80%为农作物和树木害虫。



铜蓝鹟

学名Eumyias thalassinus


摄影:陈绪明

拍摄地:潮州


铜蓝鹟是小型鸟类,体长13~16厘米。雄鸟通体为鲜艳的铜蓝色,眼先黑色,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不如雄鸟羽色鲜艳,下体灰蓝色,颏近灰白色。

同在蓝天下 人鸟共家园. 


希望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能跟我们一样看到这么种类繁多,可爱有趣的鸟儿。

专注原创,独家视频

          直播时事,关注潮州



想跟长光伯做朋友的添加微信号:

changguang-bo





爆料合作请联系微信号:

xiao51858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