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园贷的现实逻辑及其引导

“校园贷”是指网贷机构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作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产物,网贷机构自产生后,纷纷在高校跑马圈地。近几年,不良网贷机构采取非法手段,诱导学生超前、过度消费,引发高利贷、骗贷等一系列恶性事件,给当事人及其家庭带来严重伤害,造成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非理性消费理念产生的原因

校园贷折射出“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非理性的消费观念和行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消费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种崇尚消费至上的社会思潮,其核心是“毫不犹豫地追求自身幸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现代文化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消费主义使人们为满足享乐并非基本需求而无节制地消费各种商品和服务,沦为“物的奴隶”,陷于一种“欲购情结”之中,消解人们对理性、终极价值和生命本质的追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开始在我国传播、蔓延,通过感性化的存在和传播方式,渗入日常生活消费场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及行为逐渐产生偏差、扭曲甚至异化,出现超前、透支、符号、奢侈、炫耀、攀比、冲动等非理性消费行为。

二是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大众传媒在传递各种生活、商品等信息的同时,潜移默化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消费方式。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大众传媒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通过生产大量的文化产品,创造“模拟环境”,建构消费意识形态,使商品具有更多的符号意义,激发大学生的消费欲望。例如,影视剧、广告中明星们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及其使用的商品,被大众传媒赋予一种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代表着品位、财富、美丽、成功、浪漫等。这对大学生形成较强的心理暗示,于是影视剧、广告中的商品就成了大学生期待购买的对象。此外,大众传媒还通过“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方式,宣传“情侣旅游”“毕业旅游”等,提出新的消费概念和消费模式,鼓励大学生“顺其自然”地消费。

三是大学生特点与偏好的天然契合。“95后”大学生一出生面对的就是充满丰富多样商品的物质社会和无限消费可能的网络空间,缺乏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传统美德的体验。他们好奇心强,追求时尚,喜欢标新立异,尝试新鲜事物,消费欲望强烈,热衷使用移动支付消费,希望被别人关注和认可。但他们独立却不自立,早熟却不成熟,缺乏社会阅历,容易受大众传媒、同辈群体以及不良社会思潮等影响。消费是大学生“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现实中,家庭为主的经济来源大都只能维持大学生基本的生活需求,无法满足大学生被不断刺激起来的消费欲望。这时,高额、便捷的校园贷,使大学生透支消费成为可能。

近几年,校园贷“野蛮生长”造成的不良后果,引起国家和省市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2016年4月开始,银监会、教育部等部门先后联合出台多项关于校园贷的政策,不断加大校园贷监管整治力度。2017年6月,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逐步消化存量业务。但目前部分非法网贷机构依然存在,甚至出现“求职贷”“培训贷”“创业贷”等新的形式。要彻底根治不良校园贷乱象,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高校、家庭等多方共同努力,防范、化解不良校园贷风险,发挥正规校园贷的作用,为大学生消费、创业、培训等合理需求提供信贷服务,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防范校园贷的风险

政府层面:要念好校园贷的“紧箍咒”。政府应建立高效的联动机制,加强银监会、教育、公安、工商、工信等部门之间的协作,联合开展校园贷监管、整治工作。坚持疏堵结合,加大立法力度,明确网络借贷的经营主体、准入条件、业务范围等,严惩不良网贷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督促未经批准的网贷机构下线面向大学生的贷款产品,做好已发放校园贷的清退工作。加强对网贷机构涉及的欺诈、不实宣传等行为的监管和处罚。鼓励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开发适合大学生的校园贷产品,满足大学生合理的消费需求。完善征信系统建设,将大学生网络借贷纳入征信体系,培养对网贷机构从业人员、大学生的信用、法律意识。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把好消费报道的“舆论场”,营造风清气正的消费环境。

高校层面:筑牢校园贷的“防火墙”。高校应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补足大学生精神之钙,引导大学生抵制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辩证看待消费与幸福、消费与成才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消费知识、消费信用、消费法律、投资理财、网络消费安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中,提高大学生的理性消费、信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专题讲座、道德讲堂、主题班会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养成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培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秀大学生典型,支持成立金融理财类大学生社团组织,发挥同伴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认清校园贷可能隐含的“陷阱”,自觉与不良校园贷划清界限。严格校园活动管理,及时清理校内网贷宣传广告,防止网贷机构通过招聘兼职、赞助活动等方式收集学生信息。开发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漫画、微视频、微电影等消费相关网络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同步宣传,倡导理性、绿色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营造健康的校园消费文化。

家庭层面:打好校园贷的“预防针”。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的价值理念、行为养成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应言传身教、当好榜样,不能过度溺爱孩子,引导大学生合理、适度消费,适当控制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消费情况,让大学生参与家庭收入与消费分配,体验获得收入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诚信意识、理财意识、责任意识,远离不良校园贷。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能源学院团委书记  辅导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林明惠)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官网

责任编辑:孔晨然


近期热门文章:

♪ 《“不忘初心 薪火相传”——福建师大辅导员说》征稿进行时~

♪ 校友情 领先楼落成侧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