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黑色,我们还可以谈论的苏拉热
|
皮埃尔·苏拉热(Pierre Soulages),1919年出生于法国南部小城罗德兹(Rodez)。18岁前,他在家乡学习绘画,为巴黎美院的入学考试作准备,并于1938年被顺利录取。很快,他因学院里因循守旧的教学理念而倍感沮丧和失望。同时,在巴黎的短暂停留期间经常出入卢浮宫,他看到了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和毕加索(Pabilo Picasso,1881-1973)的展览,从中受到了巨大的启发。最终,苏拉热选择回到家乡,专心致力于绘画。
工作室一角
巴黎工作室一角 by Michel Dieuzaide
之后的很多年,艺术家一直往返于巴黎与塞特的工作室。尽管,这两处工作室一南一北,有着不同的日照和光线,但对于苏拉热的创作来说几乎不受影响,因为他的工作总是在半夜才开始。在进入工作室之前,苏拉热对于作画的尺寸从不会有一个明确的构想,而是经常踱步转圈几个小时还是没有丝毫进展,然后直接离开。有时候,他也能很快进入状态,在数个小时内或者几天就有可能完成一幅创作。总之,艺术家在开始作画之前不会有任何的计划,也不存在工作上的思维惯性,唯一引导苏拉热后续的思考与探索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的摸索前行,所有的一切都出于不确定的状态。1965年在做客法国文化电台时,苏拉热就曾提到过:我们被自己的想法(目的)所限制,如同被禁锢在监狱。我们几乎很少听到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具体的描述,一幅画就是形状、线条和色彩之间的节奏关系,应该是具备一种完全开放的观看意义。
一般来讲,苏拉热对于那些刚刚完成的所谓“成功”或“几乎成功”的作品都保留谨慎态度,在他的工作室内存有大量从未展示过的作品,这些画作或者被搁置一段时间,或者等待被重新覆盖,也有可能被烧毁。当苏拉热站在自认为是一幅“成功”的作品或是自觉“享受”的画作前,他会自问是否创作这幅作品当天的感觉是对的,不仅仅只是沉浸在一种兴奋的情绪中,因为过度的自我沉浸会导致创作者丢失与绘画的某种关联。绘画创作是需要被反复地不经意地瞥见与推敲,之后会有不同次数的调整。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一气呵成,从未做过任何修改,这通常是苏拉热与自己达成和解的过程,也是自我对话与角色分裂的体现。如同第一位见到画作的观众,苏拉热需要尽可能地忘记作画当天发生的事情,以观者的身份换取对作品的体验,实现与画作的另一种关系。
绘画是一种体力工作,身体时刻处于一种竞技状态,作为一名画家的基本前提是具备建康的体魄,好的竞技状态就是忘掉身体的存在。苏拉热的专注投入会忘记在巨幅尺寸画布前的反复奔走,不觉疲倦,这的确是由工作的激情来支撑。一旦结束当天的工作,艺术家的身体开始回忆之前的劳作,平静劳累的肢体可以帮助艺术家来判断当天的工作状态。
工作中的苏拉热
每一位画家都会单独制作一些专属的创作工具,苏拉热也不例外。除了使用一些常见的普通画笔,他使用频率最多的就是建筑工地使用的粉刷,这会带给画面很多的意外收获。对于苏拉热来说,画布表面不但是重构空间的载体,更是需要用行动的身体去丈量的感知现场。
- ////////// -
皮埃尔·苏拉热《63-13》,纸本、布上水墨、水粉,108.5 x 76.3 cm,1962(右)《63-10》,石版画,65 x 51 cm, 1962(左)
作为法国抽象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苏拉热非常善于使用黑色,被誉为“将黑色从黑暗之中解放出来”的艺术家,其作品也拒绝被单纯地定义为抒情抽象主义。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展览中,策展人挑选了皮埃尔·苏拉热的两件作品《63-10》和《63-13》展出,本文试图在展览之外,展现一位在工作室中苏拉热。
- ////////// -
> 粉丝福利 <
为答谢各位小伙伴长期以来对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支持与关注,
美术馆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小福利。
文末留言分享
对美术馆活动的心得体会或改进建议,
本周五前留言获赞第一者即可获得
精美小礼品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