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日常之物 —— 格伦德&尼苏南
“建筑特质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的作品中。不论是我们对空间的处理还是对声音的处理。比如和谐、韵律和感知等基本主题,总会在我们创作时展现。”
—— 汤米·格伦德
"感知日常之物
空间是这对艺术家创作时所考量的重要元素,甚至是其创作媒介的一部分。2001年,格伦德-尼苏南担任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 “北方保护项目”的策展人,他们与另外四名艺术家在6个月的时间里围绕北欧馆的建筑空间创作了一件共同的作品《North is Protected》。北欧馆是由玻璃幕墙和白色混凝土打造的现代主义建筑,内部空间中除了三棵梧桐树,眼之所及无任何其他遮挡。通透的屋顶和玻璃幕墙让光照自由进出,建筑内外的树木遥相呼应,打破了室内与室外的界限。在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空间内,格伦德-尼苏南以同样极具诗意的作品与其呼应。他们将300根钢丝水平拉伸布置于建筑内的长墙上,钢丝随着艺术家Von Hausswolff 和Elggren的无线电收发器所发出的信号无规律的移动,给观众制造了一种建筑的墙面在移动的视错觉。此时,固态的空间在人眼的错觉中崩塌,成为具有生命的动态空间,促使观众以新的视角看待整个建筑。
2006年,他们为芬兰波里美术馆(Pori Art Museum)创作的一件户外装置《Liner》也是一次唤醒空间感知力的游戏。格伦德-尼苏南通过贯用的动态装置作为创作媒介,让光影本无形的运动轨迹显形,带着观众静心感受户外更复杂的空间构成。一条长达21米的三角镜轴,放置于美术馆庭院的中央位置,小型发电机带动三角镜轴沿着顺时针方向缓慢地匀速旋转。太阳照射的光线通过镜面反射到周围的墙面、地面,随着镜轴的旋转而移动。由此,反射光线的运动轨迹便得以时时刻刻标记,而空间的轮廓也随着光线的移动而显现。此外,庭院周围的地形、植物以及建筑等形象映照于镜面之上,则让镜轴被弱化,变得透明,只留下光线和空间的相互运动和呼应。
Photo: © Grönlund-Nisunen Works Werke
“日常之物”这一概念之于我们似乎是一个悖论。日常之物既是日日陪伴之物,却也是常常被忽略之物。“习以为常”的惰性正不断削弱着我们的感知力,最终我们只能被裹挟进过量生产的物品与信息的漩涡之中。而唤醒感知力,甩掉这种“习以为常”的惰性,正是格伦德-尼苏南艺术实践的核心。
2000年,格伦德-尼苏南为芬兰赫尔辛基现代艺术博物馆创作的《Jumping Field》就是一次对“日常”的挑战和戏谑。这是一件户外装置,在一片草地上艺术家放置了一块由人工草皮覆盖的钢板,钢板底部用弹簧支撑,所以当观众踩上这块人工草坪时钢板便会随之摇晃。通过观众与作品的直接互动,他们让观众直面从“日常事物”到“新鲜事物”的突然转变所引发的不适应感和不安全感,从而唤醒感知力,推动观众对“传统”和“日常”的反思。毕竟,这样一块摇晃的“草地”上,你若是要进行足球、跑步这类传统运动是不可能的,或许,是时候尝试发明一些新的运动了。
Photo: © Grönlund-Nisunen Works Werke
Variations on a Theme
How to Live Together | 27th Bienal de São Paulo, Brazil | 2006
Photo: © Grönlund-Nisunen Works Werke
除了对日常之物的重新审视,他们的艺术实践也在不断地将那些我们不可感知却息息相关的科学概念与现象(如辐射、重力、磁力)通过简洁直观的机械装置转译为人类感官可捕捉的声音、光线和运动,为观众打开“神秘的实验室大门”,亲身感知它们的力量与潜在的危险。
在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件之后,核辐射成为世界性的现实问题。格伦德-尼苏南在其创作实践早期就开始关注辐射现象,并于1993年在赫尔辛基 Kluuvi 画廊创作了作品《Radiance》,将后切尔诺贝利世界所关注的辐射问题具象化并拉到台前。这件作品分为两个部分,放置着十二盏卤素灯管的矩形铝板和一个钢立方体。两个部分分别放置于两个房间,通过探测辐射粒子的盖革计数器和一个控制器相连。灯管的明暗随着检测到的辐射量高低而变化,安装在钢立方体内部的低音炮也随之发出低频正弦波音,使立方体产生明显的振动。同年,于图尔库 Titanik 画廊创作的《Currents》以同样的方式将辐射现象转化为震动和光亮。由此,辐射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科学概念,而是可以被人体感官所测量的一种粒子运动,随着灯管越发明亮,立方体震动愈发剧烈,它的力量与潜在的危险性便愈加无处躲藏。
Radiance
Kluuvi Gallery, Helsinki, Finland | 1993
Photo: © Grönlund-Nisunen Works Werke
无处不在却又无迹可寻,人类时时刻刻需要对抗它,却又时时刻刻不能没有它——这便是重力,是我们在这个星球上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力量。2005年,格伦德-尼苏南在柏林 Esther Schipper 画廊展出的作品《Antigravity Model》将四个直径超过3米的圆环相互连接,穿插成一个球体悬挂于展览空间的中心,两侧的钢丝连接动力装置带动最外层的圆环匀速转动,从而使穿插于其中的三个圆环一同旋转。在重力和惯性的双重作用下,圆环仿佛失去重量,轻盈地不停旋转,彼此交错、环绕。这一装置的原理来自于陀螺仪和罗盘,两者都是运用重力和惯性实现测量和保持方向,通过四个圆环的不停旋转、交错,这对艺术家上演了一出无重力的表演,却又恰恰强调了重力的存在。而回归到空间这个重要的元素上看,圆环的运动所描画的空间形态,也随着圆环的不断运动而永续变化着,由此空间的边界被打破,在有形与无形之间游离。
Esther Schipper, Berlin, Germany | 2005
格伦德-尼苏南在2012年创作的一件名为《Flux of Matter》的作品中,重力通过声音和运动的张力得以表现。
Video: ©Dept of Galerie Anhava Helsinki
一块镶边的方形金属板表面放满了无数的金属小球,动力装置带动金属板左右倾斜。金属球起初三三两两犹疑不定地沿着金属板倾斜方向滚动,当不平衡状态抵达某一临界点时则如开闸的龙头般倾泻而下,相互摩擦碰撞发出的声响仿佛一阵阵海浪拍打,金属质地反射出的银色光线随着运动产生形态变化,模拟了一种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潮汐景观。通过临界时刻爆发的运动,作品的运动张力被瞬间放大,仿佛时时提醒着观众不要忽视地球的力量。
他们的作品不是科学实验,而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发现的过程。简洁的线条、暴露的控制器、电线和金属管道,或者是粗糙的混凝土,所有元素仿佛都在对观众说:“瞧,这里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不过是一些电子元件。”
艺术家 Jyrki Siukonen 将格伦德-尼苏南的艺术创作形容为发生在“瞬时与静止”之间的实践。一个系统从平衡状态到不平衡状态的变化过程被称之为瞬态,如果将他们的每一件作品都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那么,其作品中的力量就产生于每一个瞬态中。正是这种力量,使你突然能够感受到辐射、重力、磁力等无形的自然现象,也正是这种力量让你重新看见了被遗忘的建筑与空间,以及那些被忽视的日常之物。格伦德-尼苏南的创作,启发着人们重新审视日常,审视这个亿万人所生活的世界,思考如何在万物与自我的博弈中,随物生心。
撰文:林可诗(Karen)
*部分内容参考以下艺术家画册
《Grönlund-Nisunen Works Werke》&《Grey Area》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预约系统,填写相关信息并选择预约时段。
🎫 因疫情原因,美术馆瞬时接待量将控制在100人以内,预约时请选择合适的入场时段,开幕式当天凭预约二维码及随申码,按所选时段入场。
关于艺术家
关于策展人
看展览累了?乏了?
来美术馆咖啡馆厅喝杯咖啡休息片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