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WE行动”系列始于2021年的春天,先后邀请城市空间中的听障群体和肢残群体参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联合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共同主办的形式丰富的艺术体验活动。“民生WE行动”系列旨在最大程度地为各类人群的生活注入艺术的养分,鼓励不同类型的群体与美术馆形成无障碍的交流与互动、主动走进美术馆,自发接受艺术美育。美术馆也将持续拓展自身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延展艺术教育和艺术服务的内涵,努力构建一个“平等”且“有温度”的公共文化空间。
导览过程中,志愿者导览员和专业的手语翻译老师共同配合引导观展手语是用手诠释内心的语言,也是听障群体特有的交流方式,但相较于国外较为完备的无障碍观展设置,国内的美术馆通常缺乏相应的配套服务,然而只要配备手语引导,该群体就可以实现和艺术的无障碍交流。“民生WE行动”系列活动第一场以“心与手的距离”为主题,特别邀请来自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特教系的师生和城市空间中的听障群体共同参与。
手语里的“牛”以及“你很棒”,也是我们日常表达这个含义所使用的手势
手语引导的参观现场安静而活跃,在导览过程中导览员会适当放慢语速,手语翻译老师则会时刻注意聋人群体对信息的接收状态并且及时调整行进节奏。我们观察到,手语翻译过程不仅使用手势动作,更是要调动情绪,并且翻译过程是无法百分百对应语音内容的,而是需要联系上下文结合手势来理解。手语是一种比较偏向口语的表达方式,所以会有多种变化,有时同一个词语可能都会对应不同的手势。志愿者在导览服务结束后和我们分享到:“在这短短的导览时间里,感受到生命真正的美好,和艺术可贵的价值……我尽力带给他们感受,希望是愉快,可以是无限的。”
参观结束后,艺术家周佳艺带领听障朋友们在版画工作坊中制作了藏书票。只有手语交流和动手创作的参与现场无声但有形有色,来自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同学像安迪·沃霍尔一样,用复制的形式制作了联排藏书票。活动结束后,艺术家周佳艺谈起她的感受:“美术馆提供了一次无障碍的艺术之旅,让残疾人零距离感受艺术,进一步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领事迈克·特纳先生(Michael Turner)在跟随整场活动后说:“美术馆打开大门欢迎残障人群,并开启你们的“WE”计划。每个人都重要,每个人都应该能够参观像民生这么美丽的美术馆并通过观赏艺术体验我们共通的人性。”
就展览 “波普图像——安迪·沃霍尔的1962-1987”和“2020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特别设置的手语导览,我们进行了全程直播录制,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现场直播回看,或者进入美术馆官网观看:http://www.minshengart.com/cn。
一条无障碍坡道,一组卫生间的无障碍扶手,一台升降电梯……这些我们平时不会特别注意到的基础设施,都是肢残群体在公共空间赖以行动的必要条件,公共设施的增设和完善都是平等意识的体现,也是支撑肢残群体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生活的巨大助推力,“民生WE行动”第二场“艺”路同行邀请肢体障碍人士走进美术馆参观正在展出的两场展览,本次活动也得到上海市肢残协会和知了公益的大力支持。
上海有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唐涛女士在和残障朋友们交流观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在活动结束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甘智漪感慨道:“在这场愉快的艺术之旅中,作为文化符号的安迪·沃霍尔也在上海这座城市成为了一个爱心符号。”上海有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唐涛女士谈到她的参与感受:“美是所有人的向往,我们渴望艺术文化可以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同时很多的障碍又常常让我们望洋兴叹。我们希望民生美术馆的活动能让我们更多的残障者能感受到艺术文化的熏陶,而我们和美好的事物终将没有距离。”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新闻文化处处长高葆玲(Pauline Kao)女士则谈道:“非常荣幸可以亲眼见证这个快乐群体的美术馆之旅,也很高兴看到他们彼此之间的欢快互动以及他们对展览表现出的浓厚兴趣……”。
左一: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新闻文化处处长高葆玲女士 (Pauline Kao) 左二: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刘佳先生
该系列活动的举办,拉近了残障群体与艺术的距离,也提供了与他们交流和加深了解的机会。美术馆和美领馆工作人员都坦言:大家一起商讨、设计和成功举办这两场为特殊群体参观者安排的导览和公教活动,从一开始小心翼翼到敢于主动上前,乐于分享和交流。这是艺术无障碍的一小步,也是所有人对于有温度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共识。作为城市公共艺术文化教育和服务空间,美术馆理应主动发现每一位公众的需求并积极做出回应,而艺术作为一种无障碍的沟通形式,也为每个人提供发现自我和表达自我的途径。“民生WE行动”系列活动将美术馆的服务概念进一步的深化和细化,简单的一步是每一个人认知的转变,是整个社会平等和包容度的提升,也是为特殊群体融入社会,真正享受无障碍城市生活的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