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来到美术馆No.79 零雨|诗是城市最内在的灵魂
点击海报预约视频直播
No.79
第七十九期:零雨诗歌朗读交流会
诗人:零雨
策划:王寅
主持:秦三澍
时间:2024年07月20号
14:30-16:30
地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5F多媒体教室
(威海路48号)
交通:地铁1/2/8/14人民广场、一大会址黄陂南路
扫码免费预约活动现场
01 对您来说诗歌意味着什么呢,您如何看待诗歌写作在今天的价值?
答:诗歌意味着什么?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发现,随着体悟的不同,每天的答案也可能不一样。翻查随身笔记,最近写下了这样的句子:「诗,就是在生活的夹缝中,把你的心智放宽、放深、放高的一种文字表现。」
诗歌写作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它的价值是内在的、精神的、文化的,同时也是孤独的,它远离世俗,又高于世俗。
一个人但凡认识到诗歌的价值,并愿意从事诗歌创作,不间断钻研与思索,他便得以在纷乱的人世寻得安身立命之所。乃因我深知诗是人类文化的源头,诗歌写作是向人类文化源头的追索与前进。吊诡的是,在追索的过程中,你的创作之路反而不知不觉向四方拓展了。
02 您是基于什么机缘开始写作诗歌的,过往经历对您的诗歌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答:我之开始诗创作,是既意外又偶然的。年轻时在报纸副刊工作,主编梅新先生是诗人。当时他正着手为中断多年的《现代诗》复刊而努力,并商请我帮忙校对。我原本一心一意想写小说,可写起来又十分吃力,力不从心,极为苦恼。现在看到诗稿,发现诗可以那么短,那么随兴挥洒,于是就试写了一首。没想到梅新先生立刻刊登在复刊号第二期上。我受到莫大的鼓励,竟启动了我一生写诗的契机,从此我的诗作源源不断诞生。
因为有写小说的经历,以及在报社当副刊编辑,常常须要写采访稿、写专栏、写补白文字、做会议纪录,无形中磨练了我的文字书写能力,可以说,这些经历奠定了我诗歌写作的基本条件。
03 您的诗歌将日常扩大到最极致,您如何看待诗歌写作与当下生活的关系?
答:我对日常生活的迷恋,很难向人诉说。日常生活的琐碎、平凡、重复,多数人会觉得无聊。但对我而言,琐碎、平凡、重复,是幸福的。它们让我的世俗生活,变得简单、规律、而可预测。这使我有余裕关注内在,开发精神的世界。
许多人总以为诗歌是务虚的,然而我一向不乐见诗歌过于空灵。我以为日常生活的描述十分可贵,但是诗歌需要虚实相生,在实际的日常描述中见出哲思,这才是诗人的考验。我喜欢由生活出发,把很难入诗的琐碎生活,也尝试入诗,可能想藉此纪录生活,不想被大历史淹没的心气。或许,我私心想藉诗作为史笔,为人类的生活史,留下纪录吧。
04 每一首诗在书写的过程都令您情感澎湃,但是将情感压缩、冷凝,您如何看待这种反差?
答:我写诗有两个阶段。一个是作为创作者,一个是作为读者。
第一次下笔的时候,往往六亲不认,如酒神一般,将胸中彭湃的情感,倾泻而出,狂草一番。此时可能辞溢乎情,或情溢乎辞,不得而知。
我有一个习惯,写完的诗,没有马上发表,往往放个半年、五年,甚至七、八年都不嫌多。等到我几乎已经忘了这首诗,有一天翻阅旧稿,重新看到,我的角色此时转换为读者,就有能力来欣赏并修改这首诗。如果情感过盛,就做一些修辞的调整。大多时候,我喜爱文辞的压缩、冷凝,可能是个人的偏爱吧,总觉得这样的诗,比较耐读,经得起推敲。
05 您长于探索运用新的词语与风格变调,有哪些经验可以和年轻创作者分享?
答:这可以分两方面来谈。一是外在方面:语言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变迁,而有机生成的。愈是活力充沛的社会,所诞生的语言愈新、愈活泼。诗人一向对语言十分敏感,他必须与时俱进,运用新的语言,甚至自铸新辞,开创新的风格,来刷新阅读的惯性。
另一方面是心理层面:社会在剧烈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各类专家,例如心理专家、社会专家来挖掘、解析、安顿社会人心,重整社会新秩序。我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中,了解了人心与社会的复杂性,以及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也因此获得了许多诗歌写作的新灵感。
06 您如何看待诗歌等艺术形式与人类世界的关系?在今天,诗人如何在古典艺术中注入当代感和现代精神?
答:古老的典籍,已经一针见血提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诗由人心出发,而世界由人造出,诗与世界互为表里。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也往往通过诗,孔子也教人以诗来对应世界。然而,往往是,诗比世界更真实。今天,我们可以从最古老的《诗经》里,看到二三千年前的人活跃在社会各阶层。即使那些人早已尸骨无存,但在诗中他们依然不死。
总结来说,诗歌等艺术形式,延续了人类世界的生命,超越物质、超越表象。因而作为诗人的使命是,不为物象所迷,永不间断追索人类的精神内核,在人类的生命史中留下不可抹灭的印记。
至于,诗人如何在古典艺术中注入当代感和现代精神,首先,你必须成为现代人,浸润在现代生活中,关注当代各种议题。同时,广泛阅读各种人文书籍,尤其西方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培养现代人的心灵与精神,也有助于掌握当代感和现代精神。
其次,要懂得解构古典。所谓的现代精神,有很大一部分是「解构」。庄子浑沌式的乐园,被南海之帝、北海之帝解构,就是一个现代性的隐喻。这和西方的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是一样的。人类总在「解构」中取得现代性。然而,有人说了,古典是火种,不是灰烬。因此,先是「解构与取代」,再来是「重构与连结」,我认为这是值得当代诗人努力的方向。
顺带一提,我写〈殷浩〉,似乎演绎了「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也暗指了当代诗人的使命。
07 您与外界保持着最低限度的连结,您的诗也充满对童年、对田园的向往,在您看来,诗歌对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
答:是的,我的诗总是充满对童年、对田园的向往,这或许来自对人类源头的深情呼唤。人类早早定居在乡野之中,这已经成为我灵魂的记忆,虽然明知这是徒劳——我还是想用诗,把这份记忆刻画下来,成为永恒。同时,与外界保持保持着最低限度的连结,也来自于向田园生活的致敬与自我体悟。
诗,对城市来说,是保留并提醒那一份对人类源头的呼唤,是一种精神文明的象征。
一般来说,城市由各类纷呈的物质构成。一座城市若有了诗人,若有了阅读诗歌的人口,这座城市就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与提升。诗,也就是城市最内在的灵魂。
若没有诗,一座城市将只是一座大型的工厂,一座大型的购物中心。人人在其中为生活、为物欲而忙碌,而迷失自己。诗,作为灵魂的解压剂、安慰剂,让你暂停,让你与自己的灵魂密谈,与人类的源头连接。一座城市,需要这样人性化的时刻。
08 您怎么看待“诗歌来到美术馆”这种尝试 参加一场美术馆里的读诗会,您有什么感想或期待?
答:诗和美术馆能够结合起来,我十分乐见,并且十分佩服民生现代美术馆的这一项诗歌交流活动,已经行之有年。
据我所知,诗人多半喜爱视觉艺术。我从小就梦想当画家,对颜色、线条特别敏感。后来写诗也写了许多和美术相关的题材,并藉此向艺术家致敬。因此,此次受邀“诗歌来到美术馆”的活动,特别感到荣幸。也期待参加的朋友们凭着对诗歌与艺术的双重喜爱,能享受一场诗歌的心灵盛宴。并盼望这个活动能一直持续下去,发挥它最大的影响力,成为上海这座繁华之城的内在灵魂。
· 投稿时间
即日起至2024年7月19日 12:00前
· 朗读文本
零雨的相关诗歌作品(“诗歌来到美术馆”第七十九期诗人)
· 参与方式
- 发送你的音频文件邮件 mspe@minshengart.com(可配背景音乐)
- 备注您的姓名、联系方式以及是否可参加本次诗歌朗读交流会现场。
三位优秀朗读者将获赠零雨签名诗集《女儿》
“
诗歌来到美术馆”第79期活动征集
欢迎您在文末评论区留下
您对诗人的提问问题
或对诗歌创作中的思考
……
我们将甄选留言与诗人现场对话
诗人
零雨
零雨,台湾省台北人,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亚语文研究所硕士。1991年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曾任《国文天地副总编辑、《现代诗》主编,并为《现在诗》创社发起人之一。1992年-2021年任教于宜兰大学。1993年以〈特技家族〉一诗,获得年度诗奖及年度诗人。其后,并获得吴浊流文学奖、太平洋国际诗歌奖等。2022年,以《女儿》一书获得台湾文学金典奖。着有诗集:《城的连作》、《消失在地图上的名字》、《特技家族》、《木冬咏歌集》、《关于故乡的一些计算》、《我正前往你》、《田园/下午五点四十九分》、《肤色的时光》等。最新诗集《女儿》2022 年由印刻出版。
主持人
秦三澍
1991年生,诗人,译者,青年学者。巴黎高师“知识共和国”实验室文学博士。出版诗集《四分之一浪》以及近十部文学译著。曾获柔刚诗歌奖、大江南北新青年诗人奖、未名诗歌奖、全球华语大学生年度诗人奖、人民文学·紫金之星奖、北京诗歌节青年诗人奖、扬子江年度青年诗人奖、阿尔勒CITL国际翻译家驻留奖助等。现执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策划人
王寅
诗人、作家、摄影师。出版诗集《王寅诗选》、《灰光灯》、《低温下的美》等著作多种,先后获得江南诗歌奖、东荡子诗歌奖等多个诗歌奖。作品被译成十余种文字并在海外出版。
更多阅读
关于诗歌来到美术馆
诗歌来到美术馆往期诗人
当前展览
New Exhibition民生美术文献中心
ART'sMALL & Cafe
我们崇尚以艺术为媒,来到这里,与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实现艺术和生活的对话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