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是保障充足?有没有一劳永逸的保障方案?

2017-10-18 孙明展 孙明展

有朋友问,你总是说,购买保险的三原则是:保障充足,性价比高,重在当下。

到底什么叫“保障充足”呢?究竟买多少保障才够,你能告诉我一个标准吗?别老是卖关子,有没有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案?


公说公有理的困惑



难怪朋友们有困惑,关于保障充足的问题,大家往往听到很多的声音。

在方兴未艾的线上保险销售渠道,有一个普遍的特点——互联网定制保险单一性价比非常高,能以较便宜的价钱,购买到保额相对较高但保障单一的产品。线上客服会告诉你,只要保额高,保障就充足了。

但线下的保险代理人,会推荐一些看起来保险责任更丰富的产品,比如兼顾各种衍生的保障责任、比如健康险里的轻症豁免,重疾多重赔付等等。

代理人的解释是,保障充足,不仅仅要看保额,还要看有没有其他的保障责任。

听谁的才是对的呢?

今天,我想深入解析一下“保障充足”的现实含义,对这个争议问题来一个“了断”。

先告诉大家一个结论:想一劳永逸保终身?别做梦了,快醒醒!

然后请大家记住两个关键词:动态&个性


动态


有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保险行业的进化,每个人的保障需求不断变化,所谓“保障充足”,本身就是个动态变化的事物,主要变化的依据是你的钱包。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把它分出低中高三个段位来:

1

初级段位:

当下的充足

保障充足的最低层次,就是当下的充足。

就是说,如果购买重疾险,衡量的是此时此刻你需要购买多少重疾的保额;如果购买寿险,根据此时此刻你的家庭责任,设定寿险保额。这就叫当下的充足。

在这个层面上,互联网保险倡导的保额高、性价比更高的理念,可以满足当下充足的要求。

当下充足,毫无疑问是所有充足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尤其对于成长中家庭而言,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已经紧紧巴,不要在保险上耗费过多的资源。

2

中级段位:

时间层面的充足

是不是只满足当下就够了呢?要知道,当下是会不断变化的。

在当下充足的基础上,应该去追求第二层次的充足需求——时间层面的充足,或者叫期限上的充足。

很多盆友的人生焦虑,其实集中在时间维度上:

年轻时有保障,挺好;年老时,这个保障还在不在?保障还在但是不够怎么办?

时间层面的充足,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随着时间流转,如何能持续保持保障充足的状态。

如果你现在财力不错,在“当下充足”已经满足的基础上,还有余力,你就应该考虑满足第二层次的充足。

我提供两个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一个是把问题完全简化,从纯时间维度出发,在预算允许的情况下,直接她购置保障终身的各类产品,包括重疾和寿险。

但现实情况并不会那么单线条发展。

大家都知道,凡是涉及金额问题,就有可能受到通货膨胀等等这类“炫目”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我们的寿险保障,保障的是家庭财务责任。家庭财务责任中的负债,特别是供房欠债,是在持续走低的,通胀的影响不大,但家庭财务责任中的另一块大头——家庭生活基本支出,就有可能因通胀会突变;

在重大疾病的保障方面,重疾治疗的医疗费很大程度取决于治疗手段会不会有快速的发展,这也是一种通胀,叫医疗成本的通胀。从经验来看,医疗成本的通胀会比物价水平的通胀速度要快。

这么分析后,你就会明白,其实用第一种思路,通过购买终身型的产品,一次过解决时间层面的充足,是理想化的做法。没有任何产品可以在此时此刻就能确保时间维度上的充足。

第二个思路就是进行动态评估,设定一个期限,建议不要低于3年,要来重新检视一下你的保障规划,是否达到时间维度的充足。

3

高级段位:

安全余量的充足

更高层次的充足,也是保险行业的产品设计者不断发掘销售卖点的领域,就是我称之为“安全余量的充足”。

举个例子

过去在没有重疾险之前,多数是执行报销制,产生了多少医疗费,保险进行报销。后来有一位医生发现,治疗费准备充足的病人和欠缺治疗费的病人相比,同样的治疗方案,前者的疗效比后者要好,那么如果在人发现罹患重疾的时候,保险公司能先理赔一笔钱给客户,可能对治疗的效果都会有正面影响,于是保险公司根据这个建议,设计出了先行赔付的重疾险。

重疾险发展到最近十年又遇到了一个新问题:之前的重疾险,在理赔过一次以后就不能再购置了,因为这个产品设计的医学前提是,大多数重疾无法治愈,所以没有再购置第二次的需求。

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重疾的治愈率越来越高,比如心脏搭桥手术,它本身是个重疾,但不算绝症,现在搭桥成功率极高,如果理赔了这样的重疾,痊愈的消费者需要再次购买重疾险,来防范再次得重疾,尤其是其他种类重疾的风险。

市场上产生了这种需求,产品设计就要进行调整,于是重疾险的产品设计中就出现了多重赔付的保障条款。

这一类的保障,针对的是“安全余量”的问题。安全余量,来源于金融学上的一个名词——safe margin。

这就好比拖地,你用拖把基本上把整个地面都拖完了,可能还有一些犄角旮旯你的拖把拖不到,这些犄角旮旯就是安全余量。

现在市面上许多产品的区别,其实就在这些安全余量保障上,比如重疾险,在保额、年限等等基本条款上差别不大,但收费不同的基础就在于安全余量保障上的设计不同,比如说多重给付,就有双重、三重、五重等区别,还有覆盖的重症种类多少、早期重疾赔付、轻症豁免等等。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考虑安全余量的充足呢?

1.当下充足已经绝对保证;

2.时间层面的充足也一定程度保证了;

3.还有预算。

我身边很多朋友,保障观念是有的,很早就配置了保险。就购买的当下而言,他们家庭的保障是充足的。

但是,当家庭收入不断增加,各种需求不断变化,社会也在变化发展,他们往往就忘记了“时间维度的充足”,忘记了定时的评估。

有些家庭的经济状况早已到了要考量“安全余量”的时候,他们的保障却还停留在“当下充足”的层面。有的朋友由于没有考虑到多重赔付的问题,结果导致发生重疾理赔后,很难再购买保险。

这真是一个遗憾。


总结

还是举这个拖地的例子:


安全保障的覆盖就好像一位家庭主妇对地面干净程度的追求一样,当下的充足好比用水喉冲地,时间层面的充足就好比用拖把来拖地,那么安全余量的充足就好比趴在地上用抹布擦地


如果你时间来不及,就用水喉快速冲一下地面;有一定的时间,可以用拖把拖几遍地;有很多时间,就慢慢趴在地上一点一点擦地好了。


个性

说了这么多,到底保障充足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呢?

答案是没有

随着家庭收入的不断成长,一个家庭应该执行从低层面逐渐向高层面跃迁的保障规划过程。既然这个保障充足是动态变化的,对于不同家庭,衡量保障充足的标准也应该是不同的。

我既不热衷那种把各种安全余量全都扔进一个筐子、宣称一张保单搞定所有保障的产品,也不提倡一味只追求低保费高保额、其他安全因素全都不考虑的所谓单一性价比产品。

年收入5万元的三口之家


一个仅仅有5万元收入的三口之家,如果一味去追求期限上的充足,甚至去追求这个安全余量充足,绝对会挤占家庭大多数的预算,使整个家庭财务没有进一步上涨的动力。


因为透支财力后一分钱也存不下来了,没有办法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对这样的家庭,我们认为就应该先把当下充足给规划好。


年收入50万元的家庭


可是如果一个50万收入的家庭,明明在不影响其他家庭成员的保障,不影响家庭其他理财预算,不影响家庭其他开支的情况下,还可以追求到高段位的充足,但他仅仅做了当下充足的准备,这个家庭的保障很明显就属于不充足。

归根结底,保障是否充足,不同家庭在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充足”的标准。

还是应该回到综合保障规划中的一个环节去判断,先做家庭财务分析,再做配置规划和产品选择,最后出来的配置方案一定是个性化的,不可全盘复制到另一个家庭身上

坦白说,今天对“保障充足”做长篇大论的论述,我有一个背后的原因——我希望把分层充足的思想带入我们设计的智能保障系统,写进算法。用算法中止关于“保障充足”的无休止争论。

这么复杂的过程,靠人脑来进行运算,真的是太为难人类了。我们开发理财规划和保障规划配置,就是要针对每一个家庭,设计符合其实际人生阶段的规划模型,体现动态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我们现在试图建立一个不断进化的智能保障规划模型,未来人工智能会不断更新迭代。当产品数量越来越多,客户数据也越来越多,这个智能保障规划系统才能进行深度学习,真正完善。

这是我的野心,也希望能够帮到更多的家庭。

延伸阅读:


本文编辑:小猪

本公号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金融产品广告

◀︎特此声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