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昭昭前事 惕惕后人丨此刻,我们与南京九校同祭大屠杀遇难同胞

2016-12-13 微信大助理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新街口,南京的市中心,肇造于1929年。


在它的广场中央有一座高达6米的孙中山铜像,

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而重新铸造。

其前身是因1937年8月15日日寇轰炸南京,

国民政府以作警示而竖立的大炸弹模型。


新街口中心的地标性建筑留下了战争的印记,见证了南京这座古城的变迁。



1937年12月,中华门外一队日本兵鬼鬼祟祟地在城外徘徊,窥测半天并放狗进城测探后,他们壮起胆子破门而入,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便始于此。


中华门见证了中华民族被外族肆意屠戮凌辱的历史。如今,中华门不但是南京城南重要的交通节点,更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


日军进入南京后,在新街口广场上建造了一个巨型瞭望塔,此塔高于新街口周边所有建筑,塔顶四方各有一个窗户,可以看清楚新街口四面八方的情形。彼时,日寇侵华,山河破碎,瞭望塔象征着日军对南京的侵占。


如今,矗立在鼓楼广场的紫峰大厦取代瞭望塔,成为南京市的标志性超高建筑,高达450米的紫峰大厦见证了南京的强大与繁华。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的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大礼堂举行,在中央军校的大门上,塔楼上代表着胜利的巨幅“V”字格外醒目。


如今的它已是军史馆,这座庄严的建筑散发着历史的厚重感,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




八十年前,古城南京遭遇了一群穷凶极恶的侵略者,留下了至今尚未弥合的伤痕。昭昭前事,惕惕后人。今昔对比,那些不堪回首的历史时刻如若重现。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今天,来自10所南京高校的同学们与你一同追忆抗战历史,放飞和平祈愿。你的大学如何与南京结缘?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为它留下了怎样的痕迹?它的生命里又有怎样为国为民不懈奋斗的故事?




196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陷。40多天的时间里生灵涂炭,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害。涅槃重生,巨大的悲痛与屈辱让国人将这场战争铭刻在不息的记忆里。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灾害频繁,其中70%以上的自然灾害是气象灾害。新中国国家领导人意识到:落后的气象研究事业,是导致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损失增加的重要原因。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力不张,各地气象事业虽有所发展,但气象系统急需大量中高级技术人员。中国第一所气象类本科院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就应气象事业的需求而诞生。

 

1960年1月,教育部批复中央气象局关于创建气象高等院校的申请报告,“同意以南京大学气象系为基础成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中国气象局抽调大批领导干部和高级专家,引进多名名牌大学优秀毕业生共同参与学院创建工作。


1963年5月14日,教育部和中央气象局联合发文,同意南京大学气象学院改名为南京气象学院。




1964年6月5日,国务院发布任命书(周恩来亲自签发)第8067、8068号,任命罗漠、武士魁为南京气象学院副院长。



周恩来签署的第8067、8068号任命书

 

1993年,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培训中心(WMO RTC Nanjing, China)经世界气象组织批准在南京气象学院建立。

 

2004年11月18日,学校举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揭牌庆典,江苏省王湛副省长、中国气象局许小峰副局长为新校名揭牌。




2007年7月14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举行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签字仪式。梁保华、郑国光出席并讲话,何权、余如聪在协议上签字。


2010年5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五十周年校庆,半个世纪的风雨兼程,旌功记绩,鼎力互助,代代气象人矢志不渝、砥砺前行。




2012年,教育部、中国气象局、江苏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4年9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签署协议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作为大气科学全国排名第一的高校,在全面发展各门学科的同时,每一代南信人都不负“中国气象人才摇篮”之美誉,肩负使命、不忘初心,为国家乃至世界气象事业添砖加瓦。半个多世纪以来,众多南信大校友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学者和高级管理者,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部委领导以及世界气象组织高级官员等。灰烬中重生,我们始终铭记着那段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铭记着为国之奋斗的信念。

 

12月13日,警钟长鸣,俯首默哀。悠悠国殇,永志不忘。我们在铭记中警醒奋发,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向先烈致敬。



组织横幅签名 弘扬爱国精神


用宿舍灯光拼成“12.13”  缅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手绘紫金草 传递和平愿望



1902

南京大学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南京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被迫于当年10-11月西迁,历经千辛万苦在大后方保住了这所全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时任中大校长罗家伦曾有言:“中央大学的抗战对象,就是敌人的东京帝国大学!”掷地有声,壮志凌云。




1938年深秋,中大王酉亭等数人带领完成了让世人几乎难以想象的“动物西迁”。

 

1944年底,中央大学潘菽、梁希、金善宝等一批知名教授发起组织“自然科学座谈会”,它就是“九三学社”的前身。




西迁时期,中央大学教授编纂出版的学术专著据不完全统计高达35部之多,内容实现全学科覆盖,其中部订教材4部;国民政府部聘教授1941、1943年两批共计45名,中大有13名教授位列其中。




1937年11月,南京大学的前身之一金陵大学西迁。时任金大校长陈裕光曾有“永远不用日货”誓词如下:“我校师生以复我之青天为誓,以照我之白日为誓,以祖国山河为誓,以祖国丘坟为誓,誓以热血,誓以至诚,终我一生,永不使用日货。如有悔心,或生二志,人天共戮。此誓。”南国雄风,巍然长存。




1937年日军屠戮南京前夕,由时任金大董事会董事长的杭立武提议,成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公推拉贝为主席。国际委员会划定的南京安全区在大屠杀中保护了约25万中国难民的生命。


在“东京审判”中,作为大屠杀的目击者,金陵大学贝德士、史迈士教授和威尔逊医生先后出庭提交铁证,使元凶依罪伏法。



1902

东南大学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8月15日和19日,日军两次空袭南京,中央大学遭日机轰炸,损失惨重。10月中旬,面对侵略者的进犯和血腥屠杀,国立中央大学举校西迁重庆。11月初,中央大学在重庆沙坪坝正式开学复课。


重庆沙坪坝校舍


在全校西迁之时,校方吩咐牧场职工,对牧场所余禽畜,能保则保之,不能保也只得弃之不顾。1932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之前,牧场职工王酉亭等,将那些荷兰牛、澳洲羊、英国猪,以及用笼子装着、骑在它们背上的美国鸡、北京鸭等,渡江赶到浦口,撤向河南信阳。8月信阳、武汉又吃紧,乃越平汉路西行,向襄樊、老河口方向进发。10月25日武汉沦陷时,这支家畜大军正行进在桐柏山地区,并就地休整过冬,开春后由桐柏山沿鄂西丘陵地带行进,10月抵宜昌,转船赴渝。到重庆时,只剩下了荷兰牛20头和少数家禽。这支家畜大军,日行十几里,辗转一年多,终于到达了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


四千里路霜晨月,战乱逆境西征行。这支“动物大军”炮火中艰难长征的悲壮故事,演绎了抗日爱国的民族气节和攻坚克难的坚毅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忘国耻,继续前行……



西迁入川的农学院牧场的乳牛


实验是工科教育的重要环节,工学院历来重视实验室建设。工艺实习厂建于1918年,含锻工场、木工场、金工场和铸工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的工艺实习场所,我国最早的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工艺实习厂

 

1952年院系调整,以中央大学工学院为基础,在南京四牌楼中央大学原校址,建立起南京工学院。1988年,南京工学院复更名为东南大学。复更名后的东南大学,基本形成了以工学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朝着国内第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迈进。


南京工学院复更名为东南大学庆典



2002年5月31日,东南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

 

2015年12月13日,第二个国家公祭日。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周琦教授设计的鱼雷营遇难同胞纪念碑,接受来自全世界的俯视、默哀和对死难者的纪念。承载悲愤,祈愿和平。




1902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后历经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时期;其另一源头为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后发展为私立金陵大学,1951年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在原南京大学、金陵大学等有关院系基础上组建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改办成南京师范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

 

在被誉为“东方最美丽的校园”里有这样一尊塑像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明妮·魏特琳(中文名华群)。她1912年来华从事教育事业,1919年到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担任教育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37年侵华日军进犯南京,学校师生奉命西撤,但魏特琳女士却毅然留守校园,并将其变为一处庇护所,专门保护受难的妇女儿童。



她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和“西方人的面孔”与日本人周旋,收容和保护了1.3万余名妇女儿童。随园校区面对正门的大草坪,现在的100号楼、300号楼就是庇护所。和远在美国密西根州的魏特琳墓地一样,随园校区的这座魏特琳塑像碑身上也刻有“金陵永生”四个字。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还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南师大人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献出了智慧和力量。



新时代,南京师范大学的学子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在第三个国家公祭日,南京师范大学与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解放军73917部队等联合举办了“抗战老兵进校园”活动。今年91岁的李剑锋爷爷风趣幽默,自我介绍说自己是个勤务兵,工作是“端茶倒水叠被子”;在落座时倔强地说“只要我能走,绝不坐轮椅”;他的精神仿佛从未衰老,血雨腥风的岁月让他充满乐观与感恩。“我退休三十年了,国家待遇好。”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诗歌朗诵会暨“记忆之盒”展示活动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举行,学生朗诵《山河永固》和《紫金花》。通过“记忆之盒”、巨型二维码、虚拟全景、实景诗歌朗读等表达形式,以“记忆长存、照亮未来”为主题,表达牢记历史、追求和平的夙愿。



目前,学校正着力建设“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并将秉承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的校训精神,在和平之路继续前行!



1902

南京工业大学




时钧(1912.12.13—2005.9.1),出生于江苏常熟,我国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他在化工热力学、分离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在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中,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科学技术人才,为我国化工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1年2月16日下午,在90岁高龄时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在美国麻省理工留学的时钧教授,毅然拒绝导师怀特曼教授的挽留,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用自己的专业报效祖国。




60多年来,他在化工高等教育辛勤耕耘,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有不少是蜚声中外的科学家,两院院士就有16位。


时钧先生是我国水泥专业、化学工程专业的创导者和开拓者,对吸收、干燥技术、膜分离技术和化工热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贡献,先后获得了“全国化工有重大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98年,他又主持完成了《化学工程手册》新版以及《大百科全书》化工卷的编撰工作。



他曾是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第一届成员,中国石化总公司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化工学报》副主编。


原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宿舍(1915年)


原国立东南大学校门(1923年)


原南京建筑工程学校校门(1953年)


原化工学院大门(1958年)


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校门(1980年)


原南京化工大学校门(1995年)



1902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前身为中央大学(创建于1902年)森林系和金陵大学(创建于1910年)森林系,1952年合并组建的南京林学院,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高等林业院校之一



独立建校初期的临时校门


20世纪60年代,校园建设初具规模


今日,钟山脚下,玄武湖畔,郁郁葱葱的南林校园

 

战火纷纷中林业教育弦歌不辍

中央大学1929年正式成立森林系(设置在农学院下)。金陵大学于1915年创办林科,开中国四年制大学林科教育之先河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央大学农学院迁往重庆沙坪坝松林坡。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入南京,制造了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惨案。金陵大学被迫西迁成都华西坝继续办学。金陵大学西迁后,原金大校园成为当时的南京市民避难所。金陵大学南京校产留守处由森林系教授陈嵘等人负责维护,为日后复校提供了条件。



入川后中央大学重庆沙坪坝校址


在沙坪坝,中央大学森林系与森林化学实验室重整旗鼓,弦歌不辍。1941年,中央大学农科研究所增设森林学部,梁希任学部主任,首次招收研究生,成为我国培养林科研究生的开端。到1948年,已有本科毕业生113人、研究生7人。中大森林系也是解放前全国唯一招收森林学研究生的系。



1938年中央大学西迁后,森林系师生在重庆歌乐山林区考察


在松林坡,中央大学森林系师生创立了《林钟》。当时是一种壁报,张贴在森林系门口,发行数期后停办。抗战结束后,于1946年1月复刊。梁希特为此写了复刊词,其中“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宏愿,成为了鼓舞和激励一代代南林人潜心树木树人,为祖国林业建设事业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林钟》复刊号

 

“红色系”师生自发组织爱国进步活动

1941年6月,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央大学森林系进步师生坚持订阅《新华日报》,组织义卖《新华日报》。梁希、金善宝等教授也一起参加《新华日报》组织的活动,还为延安提供农业技术资料和作物优良品种,成为中共的知心朋友,影响和带动了一批进步师生,当时中大森林系被称为“红色系”。



1946年初,中大森林系学生参加“一二五”爱国民主大游行


1945年2月,梁希、潘菽、金善宝等教授,在重庆文化界人士公开发表的《对时局的进言》书上签名,反投降、反内战、反独裁,要民主,要求成立包括中共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

 

八载抗倭,中华儿女众志成城,驱逐顽敌,赢得百年来抗击外来入侵的第一次彻底胜利。在这场战争中,多少南林先辈用青春与热血守护了中华民族。后来,他们又默默耕耘于南京林业大学,用知识与汗水培育莘莘学子。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我们,从未忘记过他们。



1936

中国药科大学


1936年,中国第一所由国家独立设置的药学高等学府——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四年制)在南京成立。



1936年9月,国立药学专科学校第一届开学典礼合影


1937年,因抗战爆发,同年9月2日,校长孟目的呈文教育部,鉴于“前方救护工作端赖医药,方今抗战伊始,而此项人才已大感缺乏即医药用品来源杜绝罗掘已空,不敷尚巨,故目前造就药学人才较之平时更为重要,制造急需药物尤为当今迫切事业。”,全校师生开始西迁,首迁武汉汉口。


师生在汉口四维路86号为临时校舍前合影


1937年12月,学校迁武汉仅历时3月,武汉告急,被迫迁往重庆。1939年7月7日,沙坪文化区“七•七”抗战建国两周年纪念大会在重庆大学体育场举行。重大师生邀约南开中学、中央工校、省教院、药专的师生一道,办墙报、贴标语、演出话剧、放映电影,使社会各界的民众受到热烈的鼓舞。时值重庆连遭日军轰炸,学校于1940年春在距磁器口七八里的歌乐山购地40余亩用以自建校舍。


歌乐山时期校园全景


1946年,全校师生开启抗战胜利回迁工作,于7月重返南京丁家桥原址。抗战八年里,位于沙磁区的国立药专师生依然坚持创办药厂、生产药品,以尽救助百姓、支援国家之绵力。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子,如著名的药物化学家沈家祥院士和彭司勋院士、著名生药学家徐国钧院士、两弹一星功臣袁承业院士、本草文献学家尚志钧等。



原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陈立夫为毕业纪念册题词


1949年,全校师生拒迁台湾告捷。次年,国立药专改名为华东药学专科学校。1952年,齐鲁大学药学系和东吴大学药学专修科并入,成立华东药学院。1956年,更名为南京药学院。1986年,南京药学院与筹建中的南京中药学院合并,成立中国药科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



2006年10月9日,学校隆重举行江宁校区启用揭牌仪式



1942

南京邮电大学


诞生于烽火硝烟,响应我党我军号召,源于中国革命的需要,从战时邮务总局战时邮务干训班开始,一路走来,南京邮电大学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同呼吸共命运。




南邮发轫于1942年山东抗日根据地战时邮务总局战时邮务干训班,1945年改称战邮干校,是我党我军早期系统培养通信人才的学校。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先辈们以国家安危、民族需要为己任,不怕形势险恶、不怕流血牺牲,学校数易其名,数迁其址、随战局屡经变迁,为革命战争培养了一批急需的邮电通信中坚人才,涌现了一大批邮电管理和业务骨干,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学校于1949年6月随军南下,来到南京,195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建为南京邮电学院。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原邮电部开办的第一所部属学校、第一个面向全国的邮电教育基地,学校对后继开办的各个部属邮电院校(如北京邮电学院、武汉邮电学校、重庆邮电学校、西安邮电学校、石家庄邮电学校等)的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曾给予大力支援,为新中国邮电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烽火南邮,情系国脉,南京邮电大学因邮电而生,依通信而长,为信息而强。为祖国的通信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为通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005年4月,南京邮电学院更名为南京邮电大学


历史不容篡改,真相不容亵渎。溯及过往才能铭记历史,铭记历史才能警示未来。信达天下,自强不息,南邮永不忘却。

 

南邮学子阅读“墨哀”书法作品


学校工作人员积极参与“众指成城”活动


国防生参与签名活动缅怀先烈

 


195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37年日寇侵华,12月南京沦陷,日军在这片土地上进行了长达40多天的大屠杀。

鲜血带来的悲痛和屈辱怎能忘却!痛彻心扉的教训也让后来的一代代领导们人意识到,只有拥有强大的军事国防力量才能给国民安稳和尊严。


于是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序幕,以此为背景,周恩来总理奉毛泽东主席指示,讨论我国航空工业的建设和发展问题。


1951年9月,中央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召开会议决定在南京、北京、哈尔滨、汉口等地创办航空学校。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在南京筹建,这便是南航的前身。



还是专科学院时的南航校门


学校建在紫金山西南麓的明故宫遗址上,昔日皇城如今成为了酝酿航空梦的摇篮,自此南航人在这里开启了为我国国防建设献力的征程。

 

1956年 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决定将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改为南京航空学院,南航自此由专科改为本科。




1975年,南航研发的“延安2号”直升机试飞成功,这是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直升机,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具备设计直升机的能力。



1975年9月4日“延安二号”在南京东山机场首飞


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80年 南航自行研发的长空一号无人机参与核试验取样成功,首次实现由无人机代替有人机取样,结束了我国采用有人机采样的悲壮历史!

 

1993年 南京航空学院正式更名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96年 我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项目建设的院校,进入了21世纪国家重点建设的100所高校行列

……

从建立至今,无数南航人献身国防事业,奋斗拼搏。因为我们从未忘却鲜血淋漓的历史。

每年12.13,警钟长鸣,低首默哀。我们铭记着也警醒着。



南航师生在花神庙丛葬地祭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南航学子举行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烛光祭”活动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向远松老人向我航学子讲述自己经历过的杀戮


“大屠杀的悲痛不应该随着幸存者的离去而消失,那段历史应该铭记!”老人激动地说。

 

铭记是必然的,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在铭记中奋发,将昔日遭受的惨痛化作拼搏向上的动力。这也是作为国防院校的南航学子一直所坚持的事。所以如今看到祖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任人欺凌的弱国,而是有着强大国防军事力量、有国际话语权的强国时,作为国防七子的我们也感到深深自豪。


铭记历史,献身国防,智周万物,道济天下,南航一直都在。


1953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


南京理工大学由创建于1953年的新中国军工科技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分建而成,1962年落脚在南京孝陵卫。在这之前,这片紫金山南麓的校园一直是兵家重地。明清时期,这里是孝陵卫兵营;民国时期,这里成为蒋介石演武成军、发展嫡系的基地。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陷,孝陵卫区域为侵华日军营房。卅万同胞惨遭屠戮,累累罪行,罄竹难书。

 

1945年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同年,国民政府自渝还都,孝陵卫营房成为国民党中央训练团驻地。次年,训练团为纪念抗战胜利,兴建营房大门,又称“凯旋门”,1947年建成,保存至今。



原国民党中央训练团时期的大营门



今南京理工大学二道门

 

1962年,炮兵工程学院从武汉迁至孝陵卫,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成为今天的南京理工大学。南理工人在这片校园里,牢记着强大国防的使命,矢志不渝为报效国家而奋斗,在枪械、火炮、弹药、坦克、航空航天等领域为共和国国防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09年国庆大阅兵30个地面方阵中,有24个方阵的武器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由南理工人担任。



老院长祝榆生与他主持设计的99式坦克合影



南理工校友主持设计的自行加榴炮在国庆阅兵现场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回望那些不幸罹难的同胞的面庞,触摸纪念碑上或清晰或模糊的遇难者的名字。历史的钟声与今天的警报一同鸣响,未来的中国和此刻的我们互相凝望。



南京理工大学止戈园



南京理工大学和平园




每个高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每个高校也都在书写着共同的故事。


一群怀着救国、强国梦想,

艰苦创业的名儒大家;


一群沉心静气、刻苦钻研,

勇攀科学高峰的教授学者;


一群爱国向上、满腔热血、

心怀敬畏的青年学子。


纵使我们的母校各不相同,

但我们有着共同的名字——

“中国人”。

热爱和平是我们的传统,

报效国家是我们的使命,

复兴民族是我们的梦想。


在这防空警报鸣响的时刻,

让我们面对卅万遇难同胞,

面对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许下自己的誓言。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
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
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
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
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策划 南京邮电大学融媒体中心 南京理工大学新媒体研究会

供稿(按建校时间先后排列)

南京大学新媒体工作室

东南大学新媒体工作室

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团

南京工业大学新媒体工作室

南京林业大学新闻中心新媒体工作室

中国药科大学新媒体中心

南京邮电大学融媒体中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微工作室

南京理工大学新媒体研究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微信大助理团

编辑 王杰瑞(南京理工大学)

首尾部分

可视化制图 黄小丹(南京邮电大学)

撰稿 王杰瑞(南京理工大学)、龙旋(南京邮电大学)、孙洁(南京邮电大学)

摄影 罗超、赵璇、高坤伦、田鑫(南京邮电大学)

南信大部分

文字:郑灵燕 朱 勤 朱致远

图片来自微信大助理团图库

编辑:朱致远

审核:张锦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