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业荟|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明德格物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8-21




专业概况


随着生态文明写入十九大报告,成为五位一体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成为影响国家前途和人类命运的时代课题。以地理类专业为代表的相关学科专业在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智力和人才支撑作用。


我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培养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3S技术、防灾减灾,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为宗旨,经过近二十年办学,形成了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大气科学为依托,以全球变化与防灾减灾、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为特色的专业优势。


历史沿革本专业前身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1999年开始招生。以其为主的地理类专业2011年获评江苏省重点专业类,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调整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2013年正式以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本科专业招生。2005年获批自然地理学硕士点,2010年获批地理学一级硕士学位点。


自今年起,本专业列入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进行本-硕-博一体化联合培养的项目中,从联合培养学生里择优选拔推荐免试攻读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学生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择优采取硕博连读方式。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运用现代地理知识、“3S”技术和现代管理学理论,从事有关自然资源开发与管理、自然灾害影响、评估与应急管理等方面研究与实践工作、具有一定专长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自然资源学、水资源管理、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土地经济学、灾害学原理、自然灾害学、自然灾害影响与评估、管理学、遥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全球定位系统、地图学、计算机制图等。


主要专业实践: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地质学与地貌学综合实习、GIS软件应用实习、遥感软件操作综合实习、AutoCAD应用实习、全球定位系统应用实习、GIS二次开发实习、土地资源利用综合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毕业论文等。


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进行土壤实习


学生就业状况:培养包括土地、气候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保护、管理与环境保护及城乡规划类及气象灾害应对管理方面专门人才,就业的主要领域有:防灾减灾、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城乡建设规划企事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环境保护部门与规划、气象部门、民政部门等单位,从事科研、教学、规划、管理等工作。本科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率97%以上,近一半毕业生考上研究生或留学。






专业建设平台


本专业所依托的地理学科是省部级重点学科,是江苏省省重点序列学科——雾霾监测预警与防控的依托学科,学院共建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拥有“3S集成与气象应用”博士学位授权点、“地理学”和“3S集成与气象应用”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专业支撑平台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遥感应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地理信息系统实验中心、3s集成与气象应用实验室、GIS技术与气象应用实验室三个中央地方共建平台以及资源分析与规划实验室,以及与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合作建设的“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南京研究中心” 和“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南京真实性检验站”等教学科研平台,近年来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投入经费超过3000万元。





师资介绍


专业所在的地理与资源环境系目前有教师30名,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9人;拥有外籍院士、青年千人、洪堡学者、玛丽居里学者、江苏特聘教授、江苏双创人才等高级专家,还有海外非全时教授多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90%,具有海外经历教师比例超过60%。具有多位地理科学领域国内领军水平的专家学者,教师今年共承担国家级课题30多项,科研经费超过3000万。


海外专家

全球水文气象灾害研究领域杰出科学家、波兰科学院、欧亚科学院院士Zbigniew W Kundzewicz教授2018年已受聘我校海外院士工作站,成为地理科学学院教授。他将推进科研团队及学科建设、教师与学生培养、国际合作、人才项目申报等工作,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组建防灾减灾等高水平国际化科研团队、推动地理学等相关学科发展等提供支持,并将与我校教师联合指导研究生。




杰出教师

薛滨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地理科学学院院长,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呼伦湖湿地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站长,江苏省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曾在德国马普研究所、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等6个世界知名研究机构和大学进行高级访学,承担包括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在内的国家级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获得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高级别科技奖励十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35篇,完成科技咨询报告6件,其中3件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并受表彰




刘毅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个人。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期刊编委,长期从事陆地生态水文遥感的研究。重点在于利用多源卫星遥感资料,揭示土壤湿度和植被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自然和人为驱动因素,同时还研究植被在极端气候灾害事件中的变化及其机理,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其开发的成果被欧洲空间局列为官方数据产品




王国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与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双博士。它主要研究陆面反馈机制在陆-气界面水循环及其极端事件中的作用,并从事暴雨洪涝(城市内涝和山洪)灾害的数值仿真和预警系统研制工作。最近5年来,主持国家基金委和科技部项目5项,总经费600余万元。承担地方气象局等业务单位委托研究课题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1部获长江水利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并获2016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项目评审专家




缪丽娟博士,洪堡学者,玛丽居里学者。作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前身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生,既是本专业的优秀教师也是优秀毕业生的代表。担任Nature、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Journal of Climate等国际期刊审稿人,任IPCC Special Report on 1.5 ℃ Global Warming (SR15)评审专家、美国地球物理协会会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等。主要科研方向为生态环境评估与地理信息科学,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注重自然地理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有效结合。




赏刚副教授蒲阳副教授作为特邀地质专家参与央视科教频道《地理·中国》栏目录制





主要科技成果


本专业教师近年来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技奖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十余项。







人才培养特色


理念:培养“脚踏大地、胸怀世界”的地理人


大力推进考研深造工作,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为了给中国地理事业的发展输送更优质的科学工作者和管理者,不断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推动考学留学工作,在前些年持续保持高深造率基础上,2018届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超过45%,为学生未来发展拓展空间。

每年该专业学生有十余人次获得省级以上荣誉以及竞赛奖励。许多毕业生已逐步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中坚骨干力量,尤其在气象、航天、生态保护、资源环境、地理信息产业应用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和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


学生荣誉证书



通过生涯规划辅导确立学生对地理事业的理想和追求


已初步建立“北辰地理大讲堂”这一高端地理文化讲坛,已邀请南京大学地理学大家杨达源教授,中科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规划专家陈雯教授、央视青山绿水看中国主讲嘉宾南京大学张捷教授等专家为学生开展报告讲座,开阔视野,确立理想,培养献身地理事业的使命担当精神。



搭建“我与校友面对面”交流平台,不定期组织在地理相关行业的优秀校友与学生交流,确立职业目标。

开展“行业专家进校园”活动,邀请位于一线的企事业单位业务和人力资源专家进校和学生交流沟通,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高,职业意识培育。



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积极推动包括野外考察实习和企业考察实习在内的实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地理知识能力素养;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和全国大学生地理科学展示大赛,搭建学生创新和学术能力锻炼平台;

打造学生特色科技文化活动平台——金色地理文化节,培育学生的专业认同和学科兴趣,寓学于乐


地质标本室

金色地理节


往期精彩

最关注|“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20+20联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研途上|朱亚萍:学无止境,做最好的自己

名师汇|波兰科学院、欧亚科学院Zbigniew W. Kundzewicz院士加盟我校


内容由地理科学学院提供

编辑:纪孟轩

责编:王丽斐

审核:方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