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业荟|大气科学(大气物理方向)

微信大助理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8-21


专业概况


本专业方向源于1960年创建的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 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主要研究大气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及其演变规律,涉及大气物理化学机制、空气污染预报、大气环境监测和预警、气象卫星雷达观测和资料的综合应用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等大气科学领域的关键问题。


本学科拥有国际先进的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平台,包括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江苏省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协同创新中心等。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领域基本知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能够在天气预报、气象观测、空气质量预报、大气环境监测等相关领域工作的研究型与应用型相结合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

大气科学


主要课程

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动力气象学、数值天气预报、大气化学、云降水物理学、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空气污染气象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践

大气探测实习、边界层气象实习、云降水物理实验、大气环境探测实习。


学生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进入气象局、环保局、民航空管部门、清洁能源技术相关领域工作,40%左右的毕业生进入国内著名研究所和高校攻读硕/博士研究生,10%左右获得欧美知名高校的奖学金继续深造。


专业建设平台


本专业拥有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平台,主要包括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培训实习基地(南京)、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和实验室。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十五”重点学科,2005年评为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2006、2011年连续被评为江苏省“十一五”和“十二五”重点学科,2011年入选“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2005年开始招收留学生。


多年来本专业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乔治梅森大学、马里兰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师资介绍


大气科学(大气物理方向)共36人,其中教授9人,加拿大等外籍研究员3人,副教授14人,高级实验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100%,具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超过80%。


本专业拥有双聘院士1名,江苏省特聘教授 1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政府津贴获得者1名,江苏省劳动模范1名,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1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7人、六大高峰人才6人、江苏省“青蓝工程”6人。先后获批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大气物理学科梯队"、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大气成分变化及其环境和气候效应团队"、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云雾降水与气溶胶团队"。


杰出教师代表


银燕


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2004年英国利兹大学环境学院研究院,2004-2005年在英国威尔士大学从事大气环境化学研究,2007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科技领军人才,2008年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2011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  2014年全国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5年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教学名师,2018年入选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目前主持科技部“973”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灰霾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项。主持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2011年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指导的研究生连续三年(2013-2015年)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赵天良


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空气质量预报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83年和1990年分别获南京气象学院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2002年完成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化学博士后。2003年到2011年在加拿大环境部空气质量研究工作。长期从事空气质量数值预报系统及气溶胶和大气化学模型研发,大气成分与环境气候变化研究。承担大气环境胶与气候变化以及大气扩散理论与模拟和云降水物理等课程教学。


陆春松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云雾物理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 气象行业专项子课题1项。共发表/录用论文39篇,其中SCI论文26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14篇,第二作者5篇),权威刊物论文3篇。获得 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霍尔顿青年科学家奖、 美国美华海洋大气学会的宇翔青年学者奖、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突出贡献奖。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于兴娜


1979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大气化学与大气环境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基金1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22篇(第一作者12篇)、EI论文8篇(第一及通讯作者5篇)。 


教师科研与教学成果


近年来获得了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科技成果二等奖、涂长望青年科技二等奖、河北科技成果三等奖等教学和科研成果十余项。




人才培养的特色


通过“科研育人”,培养学生对气象事业的理想和追求


制订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在学院全面实施导师制帮助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拓宽知识面和掌握专业基本技能。使有兴趣的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课题,在科学研究和科学实践中培养人才。近3年,该专业本科生主持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10项,校级项目15项,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和多项国家专利。


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证书


学生发表专利证书


构建“实践育人”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积极推动包括校内实验室实习和企业实习在内的实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气象探测技能竞赛和其他学科竞赛搭建学生创新和学术能力锻炼平台;近年来,大气物理专业学生在国家级或省级比赛中屡获佳绩,2016年有5人在各类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017年有8人获得国家级奖项。


大气物理学院举办的气象观测竞赛现场


志存高远,步履不停,推进考研深造工作


不断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推动考学留学工作,连续三年毕业生深造率达到50%,高质量就业率多年来保持在100%。



往期精彩

专业荟|法学专业

专业荟|环境工程专业

专业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内容由大气物理学院提供

编辑:陈武阳

审核:方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