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人志|周显信:立身为学三十载,不忘初心育英才

于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8-22
来自专辑
学人志


  一头渐染的白发,一身朴素的穿着,他是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今年6月刚刚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7年度影响力人物提名的周显信教授


学生自励:思政教育要让学生有获得感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关注高校思政课的获得感,什么叫获得感?就是学生从你的课堂上能够拓展知识视野,寻找到情感的共鸣,形成价值的同频共振。”

 “要把有意义的事情讲得有意思,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获得感,让思政教育走进学生的内心。”

基于这样的思考,周显信教授不断摸索着思政课堂的教学模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两岸关系的阐述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周显信教授将这一知识点介绍给学生时,不是简单地传达概念,而是从“两岸命运共同体”与“一国两制”的关系入手,深究这一概念的发展源头与创新特色。

课堂授课形式有故事也有诗歌,可谓“文艺范儿”十足。他用余光中的《乡愁》、成龙的歌曲《国家》做导引,从中华民族传统“家国”一体的文化哲学阐释“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源。这样一堂课听下来,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鲜活的感性资料,纵横逻辑的对比讲解让学生不止是看了“热闹”,更让他们思考其中的“门道”。

思政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课后的无形课堂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面对以“95”后为主体的学生群体,了解他们的喜好、和他们有共同话题才能够做到情感共鸣。这方面,“65”后的周显信教授和这些“新新人类”可一点儿也没有代沟。不仅社交工具用得溜,用起最新的网络语言来也是驾轻就熟。“不是说我这么大年龄了还赶时髦,你只有了解这些才能把握学生的动态,才能在课堂教学上与他们更好地互动。”周显信教授风趣地说。

课堂教学讲究的是有益又有趣,指导学生讲究的就是认真与耐心。将学生的论文打印出来一张张铺在办公桌上,一遍遍修改是周显信教授为人熟知的工作习惯。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他指导的研究生先后在《光明日报》、《红旗文稿》等报刊发表高质量文章,并有多人考取985高校博士。


学科自信:每一位老师都要苦练真本领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十分宽泛,涵盖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思政课同时又是大学的公共课程,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不分文理。因此,广泛且有专业深度的教学内容加上不同学科的听课受众,对于授课老师来说,想要让课堂既有趣又有益,难度可想而知。

 周显信教授深知学科建设要从学科自信抓起,要让团队内的每一位成员对本学科都有一股发自内心的自豪与笃定。“老师只有把自己的一桶水做满,有精湛的学术研究能力,有独到的解决问题的视角,你才能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否则学生在网上学习到的知识都比课堂上的多,那你凭什么自信?”周显信教授的解读朴实而又令人信服。

 周显信教授带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团队一步步地实现着“有团队、有项目、有获奖”的学科建设规划。短短10年时间,我校相关学科建设已经跃居江苏省前列,一举拿下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基地、省重点建设学科、省示范马院、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我校本科生、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成果先后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3次,马克思主义学院95%的教师拥有省部级国家级的课题。


学术自强:理论研究永远要走在前列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问题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回答好这一问题,事关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导向。特别是对于年轻学子而言,知识面更宽、信息来源更多、思想更加活跃,也更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诱惑。

及时回应社会热点,彰显的是思政研究的导向作用;深入阐释重大理论创新,突出的则是科学研究的治世哲学。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周显信教授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中,目前他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共产党人‘初心论’研究”,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不忘初心’的逻辑建构”等文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最近他与研究生许双双撰写的《从“红船精神”到“不忘初心”的发展逻辑》一文,获得光明日报社、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等联合举办的首届“红船论坛”征文优秀论文三等奖。

总结自己30年的教学生涯,周显信教授给出的关键词是“守住初心,学术自强,学生成才”。他坦言,学生成才是衡量自己价值的第一标准。30年育人之路,含英咀华,周显信教授正是以不变的初心践行着对三尺讲台的承诺。


往期精彩

微关注|因为有你,一切安好

校园秀|在这里,有你最浪漫的记忆

小龙说|你的输入法里,是否也有这样的记忆?


文字:于 杰

编辑:刘倩倩

责编:王丽斐

  审核:林 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