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人志|曾维和与他的本科生创新团队

微信大助理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8-21
来自专辑
学人志


下午5点20分,下课铃声准时响起,食堂开始飘香,人声开始鼎沸,夜晚进入倒计时。但曾维和教授的下班时间还远远未到。“最忙的时候,我看过凌晨5点的南信大”,曾维和说。


8年前,曾维和来到南信大公共管理学院(现法政学院)任教,2017年11月调至马克思主义学院担任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2018年4月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这期间,他担任过系党支部书记、系主任、科研副院长、MPA中心常务副主任、智库办主任(主持工作)等行政工作,尽管事务缠身,但他却始终活跃在教学第一线,“既然做了老师,就要对得起这个称谓,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带学生团队,曾维和都始终践行着“以生为本”的理念。




深耕教学,用心上好每一堂课



“社会热点问题分析”是曾维和给学生开设的选修课,课程内容根据每年新的政策文本和社会热点进行动态调整。与单一的精神宣讲、政策解读不同,曾维和的这门课更讲究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第一步是研读十九大报告,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同时找寻社会热点问题,将二者一一对应起来。”这是今年曾老师给学生布置的“社会热点问题分析作业。2015级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王瑞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后,与室友讨论列出了“有事好商量”、“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全民共治、源头防治”等二十几个关键词,从网络、报纸上搜集了这两年的社会热点问题,如流域治理、垃圾分类、食品安全等,把同类的热点问题和关键词写在了一起。“这一步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精准把握社会热点问题,并学习用合适的政策工具来解读它们”,曾维和解释说。



第二步是调研实践,这是课程的核心内容。每个小组将针对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或与政府领导、社会组织、高校专家和普通市民等开展深度访谈。作为指导教师,曾维和要指导各个小组设计问卷、联系走访单位、阅读政策文件和专业文献,“这是一个艰苦却充满机遇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转化为‘真知’”,曾维和说。在学期末的汇报课上,曾维和根据学生们的调研主题,如社会治理智能化、城市雾霾治理问题等,邀请相关学院的专家老师共同聆听指导,从多个角度给予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



 “社会热点问题分析”凭借极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和趣味性已经俘获了不少粉丝。“上这门理论课,感觉很幸福”,王瑞说。目前,“社会热点问题分析”获得《光明日报》、人民网等报道,曾维和也被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遴选为青年教师课堂观摩示范教师,获评校“教学十佳教师”,由他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两次获得“省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一等奖”。



追求卓越,让学生成为那片最绚烂的云彩



2017年11月18日,第十五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落下帷幕。经过项目展示、封闭答辩等环节,我校云团队作品《中心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基于南京市的纵向案例调研》斩获全国特等奖,这也是我校参加“挑战杯”赛事以来的首个特等奖。“作品咬准了社会热点,创新度、社会价值、写作水平都达到了较高水准!”决赛评委如是评价。


第十五届“挑战杯”特等奖证书


云团队诞生于2014年3月,前身为2010年曾维和创建的“云趣创新队”。这个团队的成员文理兼有,来自各个年级、各个专业,都是凭借对气象的热爱而相聚,自愿组成了这个团体。“我们学校的优势学科是大气科学,‘云’团队的宗旨就是与学校的国家一流学科大气科学相结合,推动学生热爱气象事业,在各项竞赛中激发兴趣、释放潜能、培育人才”,曾维和介绍。


在云团队,“让追求卓越成为一种习惯”是核心理念。“大挑历时两年,团队成员几乎没有假期,熬夜到凌晨更是常态。”团队成员陈曦说。两年间,用“吃饭时迟到,睡觉时早退”形容云团队一点儿也不为过,而作为指导老师的曾维和,更是放弃了很多自己的科研项目,挪出时间悉心指导挑战杯比赛;也放弃了节假日,带领团队成员们在沉心静气打磨作品;而每周的集体讨论也是占用了晚上时间,常常讨论至深夜才得以休息。“他是这一路我最感谢的人,也是最应受到嘉奖的人,更是我们团队的精神支柱”, 团队成员孙诗雅说。


与学生探讨课题


“挑战杯的成功,对我来说同样意义非凡。一方面,看着学生能梦想成真,我为他们感动也为他们骄傲;另一方面,刷新挑战杯的成绩,也实现了学院上下一直以来的心愿”,曾维和说。


经历了挑战杯洗礼的云团队成绩斐然。团队中推免或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双一流”大学的有近20人,在CSSCI、SCD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学生主持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7项;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特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创青春”省赛金奖1项、国赛铜奖1项。获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获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10余人,多人获江苏省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


曾维和与云团队


目前,云团队的成员来自法政学院、长望学院、商学院、管工院、大气院、计软院、环科院、自动化学院等多个学院,形成了一支规模达到约30人的跨院系、跨专业的创新团队。“我们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同学支持我们,加入我们,一起让云团队更上一层楼”,曾维和说。



平等关爱,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在平时,除非有要事,曾维和都会“秒回”学生的邮件和消息,他还要求学生外出时注意安全,及时告知动向。陈曦今年毕业了,收拾好行李回到家中后,她依然向往常一样发消息给曾老师:“老师,我安全到家了”。“看到这条消息我愣了几秒,不知道回她什么好。这几年看似漫长,其实也只是他们人生的一小段,他们终究要飞向更广阔的天地。作为老师,在为他们欣喜之余,总会有几分怅然若失”,曾维和说。最终,他轻轻地敲出了几个字:“常回母校看看”。“她马上要去复旦读研了,我为她感到骄傲,希望她能走得更远。”


在“挑战杯”决赛现场,与参赛选手合影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这句话一直是曾维和作为教师的座右铭,他说:“习总书记说要做青年‘友’,不要做青年‘官’,我认为当老师也是一样,要做‘学生友’,只有在平等关爱中才能触摸学生的进取心。”在全校教师大会上的发言中,曾维和提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天使,我们要爱护、欣赏、信任他们,使他们用现在的努力创造未来的美好。”


第十五届“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奖


无论在教学还是团队训练中,曾维和都始终和学生平等相处,真诚相待,并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在课堂上,他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在团队中,他既是学生的导师,又是他们的战友。“调研遇到困难时,曾老师陪着我们和对方交涉……在‘挑战杯’攻坚阶段,他陪我们在逸夫楼小小的办公室里熬夜,吃外卖,还不忘说说有意思的事儿来缓解我们的压力。”今年毕业、就职于今日头条的云团队成员朱佳慧说。


是什么让他如此坚持和痴迷?获省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一等奖、推免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考取北京公务员的陈岩同学在毕业论文后记中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跟着曾老师学习的四年最大的收获就是成长,在成长的道路上,我懂得了责任、坚持与担当,相信这会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往期精彩

最关注|第二届“马克思主义·青年说”之“信仰的味道”高校思辨PK赛在我校举行

微关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助力江苏生产力发展

微关注|QS发布亚洲大学排名,南信大又进步了!


文字:马慧

图片由本人提供

编辑:包家玲

责编:王丽斐

审核:方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