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龙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中的南信大人!

微信大助理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8-21


10月1日10时,北京天安门花团锦簇,旌旗飘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


广场上,方阵意气风发地走过;晴空里,空中梯队飞出完美弧线;礼炮鸣响,群众中欢呼声与掌声不断。


距广场数百米远,一辆带着蓝色标志的气象应急指挥车静静停靠在劳动人民文化宫附近。在那里,气象保障组正在紧张地工作着,广大气象工作者怀着使命与责任,全力以赴、精诚协作,以优质气象保障服务为活动的成功举办保驾护航。在这其中,就有我校1981级天气动力学专业何立富、1984级天气动力学专业张迎新、2001级博士姚学祥、1983级天气动力学专业乔林等校友的身影。


1981级天气动力学专业 何立富校友


9月30日7时30分,中央气象台座无虚席,视频会商连接起各地预报服务首席专家。虽身处“大后方”,但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同一处:天安门。


“明天上午天气会比今天好,尤其在11时之后,能见度可到10公里以上。”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我校1981级天气动力学专业校友)的观点,得到一致认同。


何立富校友在工作中


何立富,现任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天气预报室副总工程师;国家级强对流天气学科带头人。2007年被评为“中国气象局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获北京奥组委颁发“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特别荣誉奖”以及获科技部颁发的“科技奥运先进个人”;2009年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12年当选为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何立富接受新华网专访


“在80年代初上大学填报志愿时,其实也不太了解所学的专业将来要从事天气预报。我当时报的是南京气象学院天气动力学专业,那时我还不太了解天气和天文方面有何区别。”何立富说自己进入天气预报员这个行业纯属偶然。


上大学后,何立富对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渐渐清晰起来。他围绕天气预报这个特定的课题来完成自己的人生规划,并将工作领域聚焦到对大气层变化规律方面的科研和业务工作。


何立富熟悉各种业务数值预报模式的预报性能,对多种实时气象观测资料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他总是对经历过的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和预报难点问题细细研究,特别是对预报失败个例进行深入分析。


参加重大活动天气保障对于何立富来说不是第一次,早在十年前,何立富就参与了国庆60周年阅兵活动的气象预报工作。在气象保障服务进入最后的决战时刻,他每天的睡眠时间仅有4个多小时,最终他和同事们圆满完成了气象保障任务。



与何立富一样,我校1984级天气动力学专业校友、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迎新也参加到此次气象保障工作中作。8月26日,来自国家级业务科研单位和京津冀气象部门的24名优秀首席专家组成超强预报阵容,集结于北京市气象局,全员参加各类会商和保障服务。


“大家各显其长,相互学习,共享经验。”已有28年工作经验的张迎新依旧十分谨慎。为了更准确了解天安门周边的观测环境,她几次去现场察看。


张迎新接受中国气象报专访


张迎新曾被中国气象局授予全国优秀预报员,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百名首席预报员”等称号。


1987年,高中毕业时在中学老师的推荐下,张迎新报考了南京气象学院。1991年5月,她分配到河北省气象台工作从事天气预报工作,跟班、值班、领班,一干就是近30年。每次在业务上遇到问题,她都努力想把它弄明白。“比如这次天气没报好,就想要弄清楚原因出在哪,总结经验应用到下次预报中。”张迎新说,自从开始干天气预报工作,做的时间越长越觉得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问题中找原因,在原因中不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预报准确性,天气报准了,成就感也随之增加了。



现在,做天气预报已经成为张迎新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天上班后她都会先看天气图,只有这样心里才踏实。工作20多年来,张迎新从没离开过这个岗位,预报虽然枯燥的,但凭着一种热爱和责任始终坚守在预报一线。




北京市气象局局长姚学祥是我校2001级博士,作为气象保障组副指挥,他曾全程参与2015 年9·3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式的气象服务工作,在大型活动的气象保障方面经验丰富。此次70周年庆典的气象保障,除了需要预报降雨、雾霾,考虑到现场观礼或群众游行方阵中有年迈者和少年儿童,同样需要防止出现高温直晒。为了将这份人性化的工作做好,他愣是狠下心,直接将预报员“推到”太阳底下亲身感受“烤验”,反复揣摩气温与体感温度的差异。对自己“严苛”,对群众“体贴”,最终换来了专业且极富人情味的预报。



1983级天气动力学专业校友、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主任乔林,是一名老预报员,几乎每一次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都有他的身影。今年,他的儿子在方阵里,他则守在气象服务指挥部,父子俩台前幕后,用各自的方式向祖国送上祝福。


乔林说,1983年的高考结束他进入了南京气象学院天气动力学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央气象台,工作中他被身边的气象前辈废寝忘食的工作精神深深感动, 他在预报岗位上刻苦专研,旁人看来枯燥无比的卫星云图、雷达图,在他的眼里竟“跟电视差不了多少,因为6分钟就动一次”。


“干一行,爱一行”,乔林还在自己的微博中开设“气象讲堂”为网友们答疑解惑。微博于乔林而言,也成为工作的延伸。在微博这个平台上,乔林卖力传播着他所挚爱的气象事业。


70年前的这一天,新中国第一批气象预报员守护开国大典的精彩呈现。70年后,当代气象人面对更加精细的服务需求,凭借“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同样交出了无愧于使命的答卷。我校参与阅兵气象保障的校友,以及全体参与服务工作的气象工作者们,在天气会商中、在现场应急指挥车中、在数据大屏前、在设备保障一线,用特殊的方式守护着新中国这片美丽的天空。



 

往期精彩

最关注|我和我的祖国
同欢庆|我校师生集中收看并热议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周年大会直播盛况
最关注|我校举行研究生升旗仪式,为祖国点赞
最关注|2019华为江苏ICT人才联盟双选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专场


来源:中国气象局官微、中国气象报、新华网、百度百科等
整理:王梓宁
编辑:金玥
责编:于乐瑶
审核:方向
和小龙一起点亮星标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