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年说|气象学类女博士是啥样?

微信大助理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8-21
来自专辑
青年说

女博士,这个名词似乎常被贴上一些刻板的标签。但当小龙采访完滕诗文后,却获得了完全不一样的答案。这个答案是有力度的、有趣的、鲜活的、沉稳的,让人眼前一亮的。


有实力:本硕博连读的“奖项收割机”


获奖,对于滕诗文来说并不是新鲜事了,甚至算是一种常态。从“三好学生”到“三好研究生”,从“优秀新生”、“先进个人”到“优秀毕业生”,本科阶段连续四年的校长奖学金,研究生阶段的一等新生奖学金、一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博士阶段的一等新生奖学金……滕诗文可以称得上 是“奖项收割机”。“这些奖励是对我的肯定,让我觉得当初选择的‘挑战’是对的。”在滕诗文看来,走上科研这条道路,是她为自己选择的一个挑战。


滕诗文获得的部分荣誉证书


初入大学,气象领域对她而言是陌生而未知的,尽管迷茫,但她仍然努力汲取多方面的知识。随着专业课程的开展与学习,她渐渐打开了气象的大门,对气象建立起了浓厚的兴趣。在滕诗文看来,气象学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理论性强的学科,必须踏踏实实打好基础,让自己的理论知识更加全面与扎实。在四年的本科学习生活中,她为自己设定了明确的目标,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课上认真听课,积极思考,课后及时巩固学习内容,充分预习新知识,也因此保持着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



日常学习以外,滕诗文也充分利用一切业余时间,考取各类技能证书,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当同学们在为英语四级备考时,她已经顺利地通过了六级;当同学们在为计算机二级努力时,她已经考取了国家计算机三级,并相继拿到了江苏省计算机二级、三级证书。大一时,她就积极参加了江苏省高等数学竞赛,之后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虽然牺牲了与家人相聚的时间,但宝贵的数学建模经历,让滕诗文在后续的科研到道路上受益匪浅。 心中科研的种子也在不知不觉间萌芽了。



本科四年级的时候,专业学习成绩优秀的滕诗文在面对学校“4+2+3”直博机会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直博。“当时觉得对于一个还未真正接触科研的‘学术小白’来说,九年念完本硕博三个学位是一件特别有挑战的事情,我想去尝试。”滕诗文说。就这样,怀抱着满满的自信与对未来的憧憬,滕诗文进入了硕博阶段的学习。她师从大气物理学院刘超教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了不俗的学术成绩。



研究生期间,滕诗文在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SCI一区,影响因子5.668)和Journal of Quantitative Spectroscopy & Radiative Transfer (SCI二区,影响因子2.955)期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各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另以第二作者发表SCI二区论文两篇。她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在2018年8月和2019年8月她先后在PIERS和AOGS国际会议中就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了口头报告。


滕诗文为第一作者发表的两篇SCI论文封面图


有毅力:向未知前行,是科研的魅力


科研路注定不是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亦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虽未触及科研的真面目,但当时的她早已深知科研的艰辛。



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时候,滕诗文也经历过迷茫与彷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与本科大相径庭。大家常说,科研是从“群居”到“独居”的过程 。面对学习上的新要求她感到有些找不到方向。值得庆幸的是她在本科打下的扎实基础, 英文文献的查找阅读、程序的编程调试等不至于太过手足无措。但一些艰涩的专业知识、完全陌生的研究领域仍然让她倍感压力,从花费好几天读完一篇文献后的不明所以,到面对大量数理公式的困惑无奈,彷徨不定、忐忑不安。但是一想到自己的目标,她觉得不能放弃。文献看不懂就一遍一遍地精读,公式理不清就一个一个地推演,程序不正确就一次一次地调试。



滕诗文谈到,“做科研就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一定会摔跤了。当你最终站在高处,就会发现风景都不一样了。”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中,她开始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方法、合理规划工作、调整作息时间,把最充沛的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中。在科研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她积极主动地找导师沟通交流,及时请教师兄师姐,大大提高了学习、科研的效率。就这样,她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从一开始的困惑茫然到后来的得心应手,其中包含的心酸只有自己知道。她相信“水滴石穿”,在付出了汗水之后,也看到了雨后彩虹。



有耐力:从宿舍的“失踪人口”到气象“业内人”


谈及自己的科研经历,滕诗文说,这一路走来离不开导师刘超教授的指引与帮助。“刘超老师言传身教,教导我作为一名学者该有的科研态度和素养。”说起导师,滕诗文充满感激。


“刘超教授常常以自身的求学、科研经历鼓励引导着我们,也告诉我们做科研要能静下心来,有耐心,有恒心,不要因为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果就没有动力做下去,也不要因为遇到困难就对科研失去信心,只要认真做,一定会有收获”。在与刘超教授的交流中,她认识到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保持着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绝不可缺。


课题组合影(左五为刘超教授 左二为滕诗文)


研一学年,在刘超教授的指导下,滕诗文针对粒子散射以及多个数值模式开展了研究。当时的她似乎成了宿舍里的“失踪人口”,除了基础课程的学习,其余时间都在机房,晚上“踩”着宿舍门禁的点回去。很多人觉得第一年没有必要这么拼,她却认为时间宝贵,一步一步确保自己能做到最好。



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上百次的程序调试、结果模拟,研究有了确定的结果。接下来是图表的制作,大到图表的构造,小到图片中字体的大小、位置,都经过了反复的调整,终于慢慢有了科研论文的样子,之前对她来说遥不可及的SCI论文逐渐被提上日程。然而,SCI论文的撰写并没有她想象的简单,英文与中文的表述也截然不同,她便把以前读过的文献找出来,反复推敲琢磨,记下写作规律,积累常用句式和语言,经过反复的修改,完成了文章的初稿。但是,刘老师“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初稿存在的大量问题,大到论文架构、逻辑关系,小到字体格式、标点符号,滕诗文才明白,学术论文的写作是多么的严谨,每句话都应该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这句话为什么存在,讲述了什么,都值得细细推敲。她将修改后的文稿再一次发给刘老师,两三天后,老师又回复了一份几乎从头改到尾修改过的论文。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等她再回头看这篇文章,已经完全“改头换面”了,自己也不禁被刘老师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


滕诗文发表的另2篇SCI学术论文封面图


慢工出细活,这篇SCI论文经过十几次的易稿和校对,终于得以顺利投出。虽然之后的审核、返稿也“历经波折”,但是文章最终被SCI二区期刊接收。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让滕诗文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科研,“科研=恒心+细心+耐心,用理论去解决一个极小的问题。科研就是要对每一篇文章负责,尽量做得完美。”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滕诗文继续向着目标迈进。


“自从加入课题组以来,我开始真正接触科研。基于雨滴粒子不同形状的数值模型,利用不同散射算法分别模拟其散射特性,并结合我校C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进一步研究雨滴粒子散射特性的数值模拟对于雷达参数正演的影响。”目前,滕诗文的相关成果已经以第一作者发表于大气辐射领域权威期刊JQSRT上。


论文相关原理及模型图

(左图:雨滴粒子散射特性 右图:C-波段雷达参数模拟)



聊到自己的科研经验,滕诗文微微一笑,“姑且用‘动’‘静’结合来概括吧。科研需要动手动脑,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大量的实验求证,寻找合理的契合点,找到那个最完美的方案;科研还需要真正的静下心来,思考分析,实验结果是否合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反映了什么现象等等”。她觉得,正是自己安静的性格,使得自己在科研道路上可以走得更远。


2018年、2019年滕诗文

先后在PIERS、AOGS国际会议中做口头报告


读博士,并不是一个轻松的选择,而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在学术上攻坚克难。已经是一名博士生的她,将自己的研究方向 定位在卫星遥感领域。她说,“其实我在做的是整个云遥感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如果这个很小的研究对于我国气象卫星的发展有一丝帮助,那就是有意义的”。在今年的新一代风云气象卫星数据科学算法创新大赛中,她所在的团队荣获二等奖。谈及未来,她说,希望自己能够为促进我国气象卫星的自主创新贡献力量!



往期精彩:

最关注|在一千五百公里外,南信大人为澳门加油!

校园秀|如果我是一支笔……

小龙说|=͟͟͞͞冷=͟͟͞͞冷=͟͟͞͞冷=͟͟͞͞冷=͟͟͞͞冷=͟͟͞͞冷=͟͟͞͞冷=͟͟͞͞冷=͟͟͞͞!

最关注|诚邀海内外学者参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面对面”之新春论坛


文字:上官张帆

图片:曾雅俊 陈雨薇 本人提供

编辑:王丽斐

责编:于乐瑶

审核:方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