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关注|疫情防控下的科研故事

党委宣传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8-21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

学生们停课不停学

老师们除了“做主播”之外

“云科研”也始终不停歇

一根网线就“登陆”了科学的世界

跟着小龙,来“解锁”老师们的

居家科研新模式





共克时艰,聚焦疫情防控展开研究


 “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疫情防控科研攻关需要综合多学科力量协同推进。”管理工程学院巩在武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灾害风险分析的研究工作,在灾害风险分析建模、风险评估以及专家决策支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寒假期间,巩在武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将研究特长与疫情灾害风险应急管理的实践需求相结合,带领学院部分老师、硕博士及本科研究团队十余人,通过视频会议、邮件等线上交流方式,开展多次的专题研讨,并形成了科研成果,已发表或撰写风险分析、决策支持等相关论文4篇。


“希望团队的研究成果,能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快速、智能化的风险评估推荐方案与辅助决策。”巩在武说。目前他正在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治理专项项目及我校协同创新中心发布的专项课题“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风险防控、治理与公共危机应对”。

 

巩在武在家办公

 

寒假中,和巩在武一样,法政学院的许娟教授聚焦疫情疾控风险的法律规制问题开展相关研究。


“希望我的研究可以为疫情得以控制之后的法律规制制定提供学术依据。”许娟说。围绕疾控,她结合大数据监测、预警、应对之环境法、信息法、行政法等相关学科的疾控应用场景,撰写了包括风险行政、公共警告、电子监管码疫苗全流程监管、比特币、法定数字货币、智能合约的法律属性及其经济法规制等数篇论文。


“为了尽快出成果,白天上网课、开组会,晚上则组织材料作精细化论证。”受访时许娟说:逢时疫揪扰,内中忧伤,唯有困中发奋,期尽绵薄。“宅在家中外出活动减少,大大增加了科研时间,自然而然地成果就比以往产出多了2倍。”在此期间,完成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专著初稿、结项了一项最高检的项目,发表一篇C刊论文。

 

许娟在家办公

 

求知欲是科研的最大动力


在大气物理学院赵天良教授眼中,做科研需要一种对未知领域孜孜不倦去追寻的求知精神。赵天良这些年一直在研究大气环境、大气物理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问题。


“大气复合污染是当前困扰我国诸多地区的重要环境挑战,该问题存在着非常鲜明的区域特点。”赵天良说,此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以来比较集中在传统的经济发达地区,如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对于一些中西部的新兴“污染”区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他一直围绕长江流域中游两湖盆地发生大气气溶胶异常“凸增”现象而形成的区域性“霾污染核心区”问题开展研究,这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且具挑战性的新课题。


“要琢磨别人不太涉及的工作,才有机会做出创新的东西。”这个寒假,赵天良除了指导30多个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其他时间都是在忙着科研项目。赵天良说,他希望自己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两湖盆地重污染形成的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的“汇聚”效应及其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明晰气候变化对该区域霾污染过程的影响程度及机理。“这样就能够为该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帮助政府做出一些重要决策,还百姓青山绿水。”

 

赵天良工作日常

 

华西秋雨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秋季出现的一种高影响气候现象,严重威胁着社会经济和生命财产安全。然而,以往关于华西秋雨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个例分析和年际尺度上,对其长期变化与机理鲜有涉及。


因此,深入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华西秋雨的变化规律和机理等相关问题,是大气科学学院周波涛教授近年来的新目标,“做好科研其实没有什么秘诀,只要永葆对未知的好奇心,全心全力地投入,早晚都会有收获。”


“寒假期间,我除了正常指导研究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华西秋雨变化的奥秘。”周波涛说,其实这也是我主持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得抓紧时间进行攻关。


周波涛指导的博士生谢文欣提起老师满是钦佩:“周老师见多识广,每天都会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他对于真理的求知欲和对新现象的好奇心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周波涛近期工作日常

 


一年当作两年用,让自己离名师更近


“1月21日,我返回山东老家过春节,但由于疫情原因,27日就提前返回南京,之后一直在校人才公寓居家工作。”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盖鑫磊教授说。


“疫情整体上对工作影响最大的还是无法到实验室开展实验。” 盖鑫磊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大气环境监测、环境与分析化学、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等,这阶段他主要集中精力进行了2019年冬季青岛、南京等大气环境观测实验数据分析。“之前和研究生们每天忙于实验工作,这次刚好可以让大家静下心来更好地思考和沉淀。”盖鑫磊说,这段时间,自己和学生在家里深入阅读一些文献和挖掘数据,并撰写着相关论文。


“近期成果还不错,进行了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初稿的撰写,学生们在我指导下完成了原定计划,发表了7篇论文,自己也与哈佛大学合作者完成了一篇论文的修改并提交。”盖鑫磊表示,他目前指导15名研究生中将有5名硕士和至少2名博士今年毕业,为了使大家按时毕业,他还一直与学生在网上沟通,进行数据分析、论文修改以及新一轮学习计划制定等。“盖老师对科研非常热爱、执着,把一年当作两年用,在深夜和周末,总是可以看到他在办公室忙碌的身影。”博士生申付振说,师门学习氛围浓厚,即使盖老师不在,也没人偷懒。

  

盖鑫磊在家办公

 

 “过年您不多休息几天?”“习惯了,假期基本上都是在家看文献、写论文,对我们高校老师来讲,寒暑假其实是个伪概念,有时候假期会更忙。”每天早上5点多起来工作,下午5点多休息,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徐海红教授在家的工作常态。


文献阅读、论文撰写、项目结题、学生指导……徐海红列举了她寒假主要的几项工作,“最近我还完成了一份关于农村垃圾分类资金困境及对策的调研报告。”徐海红说,这份报告是她的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报告中她分析了发达国家农村垃圾分类的资金来源模式,希望对我国农村垃圾分类的资金困境提供借鉴。“这样就能花小钱办大事,实现垃圾分类工作效率的最大化。”


尽管科研很忙,但徐海红这个假期还是花了很多时间修炼教学内功。“之前学校一直鼓励我们开展混合式教学,平时事务多,所以一直没有充分准备。”徐海红笑着说,抗疫期间开展线上教学,刚好可以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制作成在线课程,算是对平时教学的沉淀反思,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徐海红在家查阅相关资料


往期精彩

最关注|健康打卡“新时尚”,数据流程“可视化”——校园信息化助力织密防控网
最关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关于学生返校的预通知
气象日|南信大专家预警:全球变暖或致我国“骤旱”风险增加

文字:严常坤
图片由本人提供
编辑:韩小蝶
责编:王丽斐
审核:方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