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甲子歌|朱乾根:千帆过尽风云淡,最是卷上一师翁

党委宣传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8-21
来自专辑
甲子歌





朱乾根,江苏姜堰溱潼镇人。全国优秀教师(1989),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88),我校第一位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组成员,中国气象局气候评议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顾问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教学、教学管理和科学研究,曾任南京气象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在任期间带领学校成功申请到第一个博士生招生点(1993),实现了学校博士培养“零的突破”;开创了我校的国际教育与合作,建立了WMO亚洲培训中心,与爱丁堡大学签订教学科研合作协议。主持编著的教材《天气学原理和方法》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翻开厚厚的《朱乾根纪念文集》,隔着岁月,仿佛和朱先生进行了一次深谈。从青丝到白发,从谦和儒雅的帅小伙,到德高望重的“掌门人”……被无数“光环”环绕的他,仿佛在谦逊地说:“我只是一名教师!”



“毗卢寺东厢房,是大气科学系的起点”



“深深小巷,满目青色,琅琅书声,代代相传”,1934年5月,朱乾根出生于江苏溱潼。溱潼自古民风淳厚崇文重教,聪慧勤奋的朱乾根在悠悠溱湖水的滋养下,一步一步走出小巷。他1951年就读于浙江大学地理系气象专业,1952年院系调整进入南京大学气象系学习。毕业后,朱乾根在中央气象台担任过5年的气象预报员。得益于良好的专业训练,年轻的朱乾根既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又积累了丰富的天气预报实践经验。


光阴回溯到1960年的国庆,26岁的朱乾根正坐在由北京至南京飞驰的火车上,按照组织安排,朱乾根赶往南京参与组建新中国第一所专门的气象院校——南京气象学院。一下火车,他就雇了一辆三轮车,带着简单的行装,一捆被褥和一只藤箱来到气象系所在地——毗卢寺报到。“气象系宿舍就在寺的东厢房,由于离西侧的大殿很近,天井很狭小,光线暗淡。”朱乾根回忆道。当时系主任是朱和周先生,副系主任是王鹏飞先生。1960年招收的第一届新生在南大听课,气象专业课开课时间较晚,朱乾根和教研室的老师们就在毗卢寺备课,夜晚窗前的灯光是大家奋斗的见证。每到周末,教研室同仁们就聚集在一起交流自己学习的新知识和新体会。


建校初期,南京市佛教协会为学校借到毗卢寺禅房23间,天气与动力气象学系、农业气象学系和气候学教职工就在这里办公、住宿。


回忆起这段建校岁月,朱乾根曾感慨地说:“毗卢寺东厢房,是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科学系的起点。”后来,学校从毗卢寺搬到了龙王山下,几座简易的平房,在茅草工棚里举行开学典礼,朱乾根和开拓者们继续耕耘于斯,将自己的一生扎根于此。


1961年9月18日,在工地大草棚召开1961级新生开学典礼


当时,学校对新教师的管理非常严格,所有教师开课前都必须经过试讲,直到教研室同事全体认可才能上讲台。如经过试讲仍不能开课的教师,则另行安排工作。这让新入职的教师们压力倍增。“哪个手势好,哪个地方有毛病,系主任一定都会指出。”彼时,南京农学院农业气象系办了一个老预报员进修班,无人教气象学。因为朱乾根有过做中央台领班预报员的经历,所以他被聘请去上课。“这是我第一次上气象专业课。”为了上好课,朱乾根每晚备课到深夜,力争做好“唱功”和“做功”。“结果,教学反应很好,同学们都很满意!”朱乾根感到非常欣慰,不无自豪地提起他成为新教师中开课免于试讲的“特例”。


建校初期天气教研组部分教师合影(后排右二:朱乾根)


天气学是一门重要又需深入理解的专业课,刚走上讲台,不少学生对文弱书生模样的他,还心存怀疑,“这么年轻能胜任如此重要的专业课教学吗?”朱乾根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地讲解原理、推导公式,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行云流水般的讲述,如同一块磁石,牢牢地把学生吸引在身边。大家都感慨,难懂的天气学,经过朱先生的讲授,似乎听得并不太费力,可往往在课后复习时,又进一步体会到其中的深度。在学生们眼中,朱乾根既是引领大家走向大气科学殿堂的良师,更是一位和善宽厚的益友。“在天气学的教学中,朱先生理论与实际结合游刃有余,加上他谦逊的品格、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把热爱气象专业的我们引入一片新天地,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扎实的天气学理论基础。”62级校友蒋伯仁深有感触地说。




“再忙也要搞好教材建设,

科研教学需要并进”



朱乾根刚来到学校时才20多岁,看上去和一般大学生无异。多年以后,他 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担任了院长、院党委书记,但他一直未脱离三尺讲坛。他一再对学生说,“称我为老师最好,其他都是暂时的,只有老师是长久的。”


朱乾根始终认为,教学是大学的“第一使命”。他注重知识更新,以新的预报经验充实教学内容,成为教材建设的领跑者。创校初期,气象学方面的书籍和教学设备非常缺少,朱乾根和夏平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把预报实践工作经验融入备课教案中,经常工作至深夜。“我们应该把描述性的天气学改造成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天气学!”大家达成了一致共识。


南京气象学院教案专用纸上,条理清晰的表格、形象美观的示意图,一个个静心伏案的晚上,朱乾根和同事们一起,字斟句酌地推敲、校验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表,每一个公式……和他共事过的老师,无不对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佩服有加。经过无数个日夜奋斗,一卷与南气院同龄的手稿、一段时光背后的谆谆教诲、一份历久弥新的气象经典,凝聚他们心血的《天气学原理和方法》手稿,就这样诞生了。



1978年,《天气学原理和方法》正式出版,1997年该教材荣获普通高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此书一出,不仅立即成为当时高等院校的重要天气学教材,同时也受到广大基层气象工作者欢迎。当时基层气象台站缺少系统、全面的教科书,朱乾根挂念着在基层工作的毕业学子,第一时间将此书寄赠给他们,并题写赠言鼓励。时至今日,随着天气动力学、数值模拟等发展,不断有新的天气学原理被揭示出来,《天气学原理和方法》也一直在与时俱进、补充更新概念和方法,目前已更新到第四版。这本历经多次印刷,被誉为气象学的“红宝书”,多年来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代气象人……


我校朱乾根教授等所著的《天气学原理和方法》(修订本)获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11月26日,朱乾根教授(前排右二)在颁奖主席台上。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获奖证书


朱乾根精于专业,严谨求实,立论常新,在科学研究上得心应手。何金海教授回忆称:朱先生深入课堂,同时也根据时代和学校发展而率身科研,提出科研需服务于教学,科研可以推动教学、引领教学。在他和同仁们践行教学科研并举的发展思路下,我校教育体制实现了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复合型”的历史性转变。他带领科研团队合力攻关重大难题并取得重要成果。1972年,他主持的暴雨中尺度系统研究,首次发现中国的低空急流与暴雨的联系。1975年发表《低空急流与暴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在美国旧金山第二次中美季风学术讨论会上,与何金海、王盘兴教授首次提出东亚夏季风可以划分为南海西太平洋热带季风和中国东部大陆——日本副热带季风的新观点,为我国旱涝预测提供了新思路,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言传身教:亦师亦友的师生情



在学生眼里,朱乾根既是师长,又是父辈。“朱老师以学术研究为生活,以教书育人为乐趣,他的儒雅博学和大家风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们回忆道。


朱乾根在人才培养上有独特的理念,特别重视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他所带的第一届博士生不但均以优良的成绩毕业,其中一些已经成为知名的教授、专家和杰出的科技工作者。他经常向年轻教师强调,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培养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习惯;做研究就要做一些国际上没有做过的内容、没有解决的问题。


在大家眼中,朱乾根不仅是敢为人先的真学者,更是引领研究的真导师。“科学无止境,发表第一篇论文只是科学道路上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后要踏踏实实潜心做学问,争取做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智协飞至今还记得和朱先生合作发表第一篇论文时的场景。1986年,智协飞被推荐为朱乾根教授的免试研究生。在办公室里,朱乾根从书橱里拿出厚厚的一沓程序和一本硕士论文交给智协飞,鼓励他用最新的ECMWF格点资料计算热带大气波数域能量方程,并叮嘱他多读国外最新的文献。只要有进展,师徒两人就为得到新的结果而兴奋,也曾为一些难以解释的结果反复讨论、苦苦思索。最终,师徒合作的第一篇论文刊登在《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第五卷第二期。


1984年2月,院长朱乾根教授、气象系主任翁笃鸣教授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传治学之道,授为人之方,解成长之惑”,朱乾根对学生非常关爱,对学生总要扶上马、送一程,给予学生成长极大的帮助。他的宽厚仁爱让学生心中装着浓浓的亲情,大家有事没事总往老师那里串串门、聊聊天。如1978级校友、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常务副校长、欧亚科学院院士张明华,当年遇到不解的问题,就经常直接到老师家里讨论。已经毕业的学生,与老师书信往来也不断,向老师汇报业务工作和科研课题进展情况,请教遇到的疑难问题,朱乾根在百忙中都是亲笔回信。“他记挂着远在边疆工作的我们,真诚地关注着我们的每一步成长,询问各方面有什么困难,并为我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进步而由衷地高兴。我寄给他一篇论文初稿,他认真地提出修改意见,使论文得以顺利发表。”62级校友蒋伯仁说,非常庆幸自己的人生历程中,能遇到对自己如此厚爱有加的良师益友。有时候,蒋伯仁、杨秀真等校友顺道看望老师,师母忙里忙外张罗可口的饭菜。众多弟子对恩师的栽培之情与人格魅力念念不忘,每到南京都会特意看望拜访恩师,朱乾根每每特别高兴,嘘寒问暖,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对待学生,他春风化雨温泽如玉,为气象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才;在科研道路上,他始终不忘发展气象事业的初心,不知疲倦地耕耘着。夏夜星空璀璨,年幼的朱彤、朱彬跟随父亲仰望星空,认识了勺子型的北斗七星、银河两端的牛郎织女星……在父亲的影响下,兄弟俩都投身了气象事业,朱彬继承父亲的衣钵,教书育人,2018年获评首届全国气象教学名师。“让最好的教师培养学生”,先生的理想之树将让气象事业更加枝繁叶茂……






往期精彩




青年说|石梦荧:“感兴趣”那就试试,“试试”那就别放弃

甲子歌|章基嘉:甘为孺子育英才,克勤尽力细心裁

甲子歌|王鹏飞:孜孜不倦学者路 矢志不渝气象人


文字:吴琪琼

部分素材来自《朱乾根纪念文集》

编辑:姜洁

责编:于乐瑶

审核:方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