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甲子歌|终生相伴的气象情怀

微信大助理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8-20
来自专辑
甲子歌



【编者按】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的春风拂遍神州大地,南信大迎来了一批批富有朝气的青年学子。学校培养了他们具有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坚韧不拔的钻研精神、严谨细致的科学素养,其中有不少人走向了气象科研的工作岗位。今天我们走近其中的于强、居为民两位校友,听听他们讲述当年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


小档案


于强,1984年从我校毕业,1987年获得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1994获得南京大学博士学位,1994-1996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做博士后。先后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和国家人才计划。现任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编著《农田生态过程与模型》,合著《Vegetation Dynamics》。


于强在进行科学实验


食堂旁边的13块报栏


八十年代那会儿,没有现在这样方便的网络。同学们主要是从报纸和收音机里获得外界的消息,校园里的黑板报也是大家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从食堂出来可以见到13块黑板,那是学生会主办的黑板报。我曾经做过两年黑板报主编,会在黑板报上选登一些同学们的稿件并及时更新。这是当时大家相互交流和相互了解的一个园地。我们作为编辑,也会收、受学生会委派,对学校的热点问题去做采访。比如采访校领导、食堂的管理人员等,然后把访谈内容登在黑板报上,供同学们浏览。


图书馆阅览室


这期间,有一件事情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当时美国的一位著名小气候专家Norman J. Rosenberg教授来校做报告,那时候见到国外专家的机会是很少的。后来我们在一个刊物上看到他关于这次访问的介绍,他建议把教学楼附近的农业气象实验站搬到开阔区域。我们把相关信息进行了整理,发表了“外国专家眼中的南气院”的报道。类似这样的课外活动,对学生来说是难得的锻炼机会,甚至对后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我们都大有帮助。



师恩不只三尺讲台


农业气象专业的主要创始人冯秀藻先生,设置了宽广的课程内容。其中《植物生理学》是颜景义老师教的。他讲课条理清晰,说话不紧不慢,举止大方。我现在的一个研究方向就是植物生理生态,大学时学习的植物生理学知识为进入这个领域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南气院,我遇见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受到良好的专业训练。很多课程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刘乃壮老师的《农学基础》、冯定原老师的《农业气象情报预报》、储长树老师的《小气候和农田小气候》等。我的大学有一点小小的遗憾,那就是不管我如何努力,也没能成为成绩突出的学生。教《农业气候学》的王雪娥老师给我的鼓励让我增强了信心。王老师口才流利、语速很快,讲话从不拖泥带水。期中考试题与往常不同,整张卷子上只有五道论述题,侧重考察对一个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自己的观点看法。在考试之后的几天,我偶然遇见王雪娥老师,她告诉我:你考得不错,你的概括能力很强!这句话对当时的我来说,真的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肯定。


农气系师生进行农田小气候实习


也许就是因为这次考试,后来大四要做毕业实习的时候,王老师选择带我去湖南雪峰山做考察。同去的还有颜景义等植物生理教研室的老师。我们先是跟当地的林业局、农业局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座谈,了解了雪峰山的一些基本情况,然后翻山越岭、到不同的站点去做实地考察。为了解山区垂直气候带上的情况,我们直接住在农民家里。这次实习让我深刻地了解到科研方法如何解决农业气象的实际问题,也给我未来的研究生生活奠定一定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感受到那里淳朴的民风。那真的是一次永远值得怀念的经历。


小档案


居为民,我校1984届农业气象专业毕业生,现任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73课题、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63重点项目子课题、973项目子课题和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等9项,5次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两次入选为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对象。


左为陈镜明院士,右为居为民


苦练英语


高考成绩出来之后,经过多次衡量、考虑,我选择把南京气象学院作为第一志愿,并将农业气象学填报为第一专业。选择农业气象不是因为我对这个专业有多了解,只是觉得和农民打交道挺好。而后我如愿以偿,顺利被录取到南京气象学院农业气象学,还担任了1980级农业气象学2班的班长。


当时我的数理基础还不错,但是英语比较差,英语分班考试的时候要写26个字母的音标,我因为考得不好被分到英语慢班,从字母开始学起。后来我就一直在英语上多下功夫,第一学期的英语期末考试就考了80多,就这样从英语“小白”一步步爬了上来。通过自己的长期不懈的努力,英语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最终以高分通过托福考试,进入多伦多大学学习,并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3年4月,气象系学生在上课


包罗万象的课程


那时候几位老先生为我们设计的课程体系很好,学习的知识很全面,从“天上”到“地下”都有涉及。基础课学习了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气象数学;“天上”学习了大气物理、天气学、气候学;“地下”学习了土壤学、作物栽培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学;农气专业课学习了农田小气候、农业气象统计预报、农业气象学;计算机学习了Fortran语言。在南京气象学院学到的比较宽的多学科知识,为我现在从事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优化计算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有力保障。


最后送上我所作的一曲词,表达对母校60周年庆的祝福。


《西江月·纪念南信大六十周年校庆》

感恩母校培育,追忆同窗情深。

展宏图气象万千,草木可辨当年。

南信今非昔比,竞秀指日新妆。

六秩跻身双一流,砥砺华章再续。


✨往期精彩:

  NUISTers,让我们一起点亮记忆中的故事
  校园天气雷达的前世今生
  刘叶:走过“灰暗时刻”,努力终将迎来“高光瞬间”


素材整理:王梓宁 梁瑞娜 丁昕怡

素材提供:“口述校史”实践团队(安澳华、史潮洋、葛姝玉、李尔晨、周童、董恒鑫、卢童、常泽婷)

图片:受访者 校史馆

编辑:盖雯

责编:杨昊

审核:方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