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甲子歌|邢文革:为国铸盾,做中国海疆的守护者

党委宣传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8-20
来自专辑
甲子歌


从听雷达相关专业术语像在“听天书”,到建立起雷达专业的知识体系;从在甲板上通宵达旦科研,到几个月攻克“海杂波”难题……邢文革从一名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生逐渐成长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的首席专家,我国舰载雷达事业领军人物,为我国舰载雷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十年苦读自知情,一朝破茧终成蝶;理想信念铸永恒,忠诚担当炼真金。”这是我校82级大气物理专业校友邢文革对理想信念的完美诠释。理想信念指引前行方向,科学之美令他沉醉着迷,邢文革投身国防事业、不负家国使命的经历与故事,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奋楫前行的精神力量。


校友邢文革在我校毕业典礼上发言


自主创新 攻克“海杂波”难题


“国防科技工业的研究工作事关国家安全,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走在世界前列。”


2000年,邢文革临危受命,毅然承担下具有开创意义的某舰载雷达项目,担任副总设计师。“先进T/R(无线收发系统)组件的实现,天线阵面的减重等等,都是摆在课题组面前的拦路虎,而最大的难题是海杂波。”


所谓海杂波,就是每一朵浪花都会反射回波形成假目标,不计其数的杂波,让锁定真实目标变成“大海捞针”。国内的一些专家曾做出“困难巨大,难以解决”的结论。邢文革认为,“不解决‘海杂波’难题,就等于放弃了该项目的研制”。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难题,邢文革带领团队轮番上船搜集杂波数据。


“我们背着百十个‘防吐袋’登上舰艇,晕船了出来吐,吐完接着埋头科研。”刚上船试验时,邢文革和团队成员常因晕船呕吐,痛苦难耐。“每次交船,要凌晨3点起床出发,7点在船舱吃饭,晚上10点才能睡下。在风高浪急的黑夜登船,驳船和岸边仅有一条窄窄的木板,让人心惊肉跳。”邢文革硬着头皮坚持下来,逐渐适应了海上生活。 


“我们团队中很多人就是躺在甲板上搞科研,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情,外围的这些干扰因素带来的影响就会降低”,无论是海上的大风大浪、船舱的闷热潮湿,还是数不尽的通宵达旦、赶不走的晕船反应,都丝毫没有动摇邢文革及其团队攻坚克难的决心。


邢文革一直鼓励大家创新,他说,创新两个字好写不好做。创新不是凭空从零来的,要有扎实的积累,创新是解决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多的那一份就是创新。最终,邢文革带领团队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终于逐步摸清了杂波的特性和规律,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




家国使命 凝聚“海之星”精神

几经寒暑,雷达顺利完成研制,被命名为“海之星”。它凝聚了几代人的艰辛和奉献,“我感到,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始终都怀有一种深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深知,作为军工人最有效、最直接的报国方式就是为国家提供先进的装备”,邢文革说。正是这种把守卫海疆的紧迫感化为奋斗的动力,把家国使命转化为对项目负责的高度责任心,淬炼出了“使命高于一切、团队坚不可摧,创新永无止境,荣誉催人奋进”的“海之星”精神


“研制雷达本身不是目的,更好地服务于军队才是目的。要把‘千里眼’的作用发挥好,始终围绕怎么让舰载雷达发现更远的目标,向着比对手看得更远、更广、更清晰的方向前进。因为清晰地看透战场是打胜仗的前提。”邢文革字字千钧。


“迈入新世纪,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正在加速推进,雷达将在新世纪国防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邢文革说,必须通过深入、系统地学习,全面掌握当前世界最前沿的雷达发展动态;必须结合我国国防军工的发展现状,争取主动,自主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站在世界前沿,才能切实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身戎装 是年少时的理想

 邢文革成长在农村,看电影是他从小接受教育的一种主要途径。银幕上那些英勇作战、不惧生死的英雄形象成了他心中的偶像,那一身戎装是他少年理想的寄托


1986年,邢文革面临大学毕业,服从组织安排的他,被分配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跨专业、跨行业、跨领域,他的工作和大气物理专业相去甚远,但当他知道十四所是国内军工电子翘楚时,自小的军人情结被唤起,投身国防的使命感由然而生。


刚刚工作的邢文革有些迷茫,他读的是大气物理专业,只管“对流层以下的事”,可说是雷达的外行,听雷达相关专业术语像在“听天书”。尽管专业并不对口,但是在南气院的学习为他打下了扎实的数理化基础。在刚进十四所的一次基础性考试中,邢文革在140人中拿下第一名。“有差距就有追赶的动力,跨行业或跨专业的门槛肯定是可以突破的。”邢文革说。


“我们那一代学生,被学校‘艰苦朴素、勤奋好学’的校风所感染和激励着,养成了刻苦勤学的习惯与作风。”邢文革下决心开始学习雷达领域的基础知识,废寝忘食成为了常态,日子过得比上大学还辛苦。工作时,他利用参与产品研制的机会,学习工程设计知识;利用对外交流的机会,学习、了解国外先进技术。工作之余,他经常骑着一辆叮当作响的自行车穿梭于图书馆、资料室,补充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抓住一切机会虚心向老同志请教。“产品研制需要什么,我就学习什么,在‘干中学、学中干’。”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冲劲、扎实的数理基础和极强的学习能力,邢文革很快建立起了雷达专业的知识体系


几十年来,邢文革一直记得张光义院士语重心长的教导:“学生时代的学习更多的是被动地学,而从事科研工作必须要主动地学,不论事情大小、工作难易,对于你们都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希望大家能充分把握机会,不断从学习中提高自己……”


“我的耳畔经常回响起张院士一生献给国防事业的深刻感悟”。当初,邢文革怀着年少的军人梦想,成为国防军工战线上的一名士兵,他时刻不忘那些为革命献身的英雄形象,也亲眼目睹无数国防战线的同志们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从事军工的很多人都有钻石一般的品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无私奉献。”工作几十年来,他始终不忘初心,刻苦钻研、勇于攀登 ,与万千国防事业科技工作者一起,铸造国防事业的钢铁长城。




科学之美 令人沉醉着迷

 “你在茫茫戈壁、无边大海上做试验,数月如一日,觉得苦吗,值吗?” 


肩负国防科技工作神圣使命的邢文革,在生活中常常面临抉择。但被问及此类问题时,他却没有丝毫犹豫和怀疑,坚定地回答:“是科学之美,吸引我为她献身”


2001年,邢文革带队到外场试靶,户外零下20多度,滴水成冰,条件很是艰苦。这是“海之星”第一次系统联调、磨合,全系统考核时要连续多次成功才算通过。


考核当日,当试验项目全部通过,准备关机庆祝前的最后一分钟,五个月以来从没出现过的故障发生了——雷达突然死机。有人说:“这只是个意外,重启雷达就没事了。”还有人说:“试验已经成功,反正雷达也要关闭了。”但邢文革坚定地说:“不行,必须找出原因!我们要像公安破案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


故障怎样找?必须复现故障。他们专门编程序,反复加密,反复试。最后故障复现了,每15分钟复现一次,大家像发现金矿一样兴奋。他们揪出了一个比正常焊接点大一倍的点,因为入场时是隆冬,问题一直没暴露,到了4月底,天暖了,这个小焊点遇热膨胀,让雷达停止了扫描……


问题终于解决了,在总结会上,邢文革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科研的很多错,是细小的错,一定要格外注重细节,一个小错产生的蝴蝶效应是巨大的。任何一项科研,投机一时的结果就是‘平时绕不过,关键时跑出来’,制造的麻烦是无法弥补的。有些错,不在技术,在内心。


有同事仍能清晰地记得邢文革在敦煌游玩时开心的笑声,“他从高处滑着沙子下来,笑得像个孩子”。邢文革说,沉浸在科学研究之中,想象着与科学巨匠们并肩同行,感受着科学的奥秘和魅力,他的内心总是充盈着幸福和激情。



邢文革不负众望带领团队一次次的突破与成功,为国防事业解决了一个个难题,荣誉同样接踵而至:他曾荣获江苏首届青年工程师奖、江苏省青年科技奖、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第二届“央企楷模”个人楷模等荣誉称号;获得国家级特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1项;获201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荣誉催人奋进”,尽管在科研工作中要付出大量心血,但创新的乐趣让献身国防事业的邢文革乐此不彼、从不懈怠。“什么是收获,什么是幸福?”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让邢文革有着自己的独到理解:付出就是收获,忘我就是幸福;成为国防军工战线的有用人才就是 我的幸福!


往期精彩


  青年说|徐文豪:用双创力量诠释“担当”
  甲子歌|NUISTers,一甲子的记忆都在这些专属明信片里
  甲子歌|中国工程院院士、1960级校友许健民:气象卫星让风云变幻尽收眼底


文字:杨硕

图片:本人提供、网络

编辑:王星彭

责编:梁瑞娜

审核:方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