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甲子歌|塑像 · 铸魂:你们的精神引领我们前行

微信大助理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8-20
来自专辑
甲子歌



雕塑是凝固的艺术、无声的历史。名师系列塑像是南信大校园里一张崭新的名片,烘托出气象名家严谨的治学态度与赤诚的家国情怀,蕴藏着南信大一甲子的历史传承。


瞻仰塑像,勾起一代人对前辈们的集体记忆:章基嘉先生每每细细地叮咛青年学子,即便学生已经毕业,也经常通过写信或捎口信的方式,叮嘱学生努力工作,甚至经常检查毕业生的“作业”;王鹏飞先生奋战在学校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三十余载,先后编写了十余部几百万字的教材,讲授了三门基础课和六门专业课;冯秀藻先生制定出第一个适合气象系统培养农业气象人才的教学计划,治学严谨,因材施教,深受学生敬仰……


历史场景还原


罗漠先生长子罗三胜在塑像揭幕仪式上动情回忆了父亲为筹建学院奔波的场景。他说,那时不能理解父亲手书的“艰苦朴素、勤奋好学”校风的真正含义。随着岁月的积累,自己逐渐感悟出这八个字的内涵深意,体会到艰苦让人坚毅,践行朴素使人节约,专注勤奋叫人进步,保持好学令人睿智。


在章基嘉院士塑像揭幕仪式上,女儿章琳博士说,父亲的一生都献给了气象事业,父亲的塑像坐落在这片他为之奋斗过的美丽土地上,将陪伴着一代又一代“气象新人”茁壮成长。



坐落于校园繁花碧草中的名师塑像,成为南信大砥砺奋进60年的重要精神象征,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具象,滋养着一代代莘莘学子。龙山书院18级气象学专业的张可然同学说:“正是这些前辈曾经的筚路蓝缕,砥砺前行,才成就了60年间南信大的快速发展,我们才得以在这里自由汲取知识,成长成才”。18级法学专业的刘芸畅告诉小龙,瞻仰罗漠先生塑像时不禁感怀创校艰难,“艰苦岁月里,气象名校平地起,艰苦朴素至今日,离不开先生奠基。”



今天,小龙带你去

探寻“信大名师”系列塑像背后的故事


01

精雕细琢,还原名师形象


“人物塑像首先追求的是一个‘像’字,‘形’的相似与否,决定着塑像的成败。”名师系列塑像的创作者、我校艺术学院李鹏老师介绍说。由于时间间隔较远,名师塑像的创作只能从照片入手,这给形象还原带来了困难。


在为朱乾根先生制作塑像时,李鹏手头的参考照片只有四张。这四张照片分属不同年龄段,并且以侧面照为主,再加上资料的像素不高,很多细节都十分模糊。“人物的脸型、五官在不同年龄时期都有很大不同,在创作时要合理地利用不同年龄段的照片。”李鹏采取“拼接”的方式还原人物形象,选取每张照片外形最清晰的部分,“比如说,这张照片眼睛拍得比较清楚,那么眼睛就参考这张照片来制作;另一张照片里的发型比较合适,发型就参考另一张照片。”



塑像还原哪个年龄段的形象,也是创作时需要考量的问题。朱乾根先生的塑像初步成型时,李鹏邀请朱老师留校任教的学生们来看,他们都觉得塑像反映的形象太年轻,“我们都不认识朱老师了。”考虑到接受度,李鹏将年龄段主要定位为中老年,重现师生心目中最经典的名师形象。现在位于南气园的罗漠院长塑像,还原的就是1960年建院初期时罗漠院长意气风发的样子。



把平面的照片转换为立体的塑像,许多面部的细节难以把握,这时就需要请名师们的家属来现场观看,不断作出调整。创作罗漠先生塑像的过程中,李鹏多次邀请他的家属来到创作现场。罗漠先生的夫人、儿子、女儿相继提出修改意见。“因为照片都是平面的,不是三维立体的,有的照片没有正面,有的照片没有侧面,只能根据正面形象来想象侧面。家属是最熟悉他们的人,根据他们的修改意见,比如耳朵长什么样子,鼻子有什么特点,多看几次,多改几次,才会越来越像。”李鹏说。



朱乾根先生的儿子朱彬教授来工作室看了多次,后来还陪着母亲带了一张尺寸很小的老照片前来比对。“发际线、额头要大一点,鼻子稍微短一些,嘴角要稍微翘一点,有点笑意,不要太严肃……”名师们的塑像就是在一遍遍征求意见、一遍遍修改中逐渐生动起来的。


02

近五十版效果图,再现名师风范


与自主创作雕塑相比,名人塑像不仅难在形象还原度要求高,更难的是将人物的特质与精神表现出来。气象名师们的人物气质、学者风范如何揣摩、如何展现,是创作过程中的又一大难点


“拿着照片天天看,日复一日‘钻研’照片,才能琢磨出表现人物灵魂的点。”为了琢磨塑像细节,李鹏经常在工作室呆到凌晨一两点。通过突出人物面部的眼神、纹路等细节,人物的整体形象才得以逐渐饱满起来。


李鹏老师的工具墙


人物塑像面部的刻画固然重要,但塑像姿势、背景、底座的设计是整个塑像设计不可或缺的部分。巧妙设计的前提是对人物足够熟悉,在创作前要搜集众多资料——名师们的生平、研究方向、经典著作、重要成就等,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鲜明特征的塑像。以名师塑像姿势的选取为例,李鹏说:“有的站着好一点,有的采用半身像;手里拿什么物品比较合适、站姿如何?半身像的底座上要设计什么元素?在正式制作塑像前,名师塑像系列的整体效果图就设计了四、五十版。”



朱和周先生是南京气象学院天气动力学系的第一位系主任,他曾经亲自给学生们讲授动力气象学课程,他上课内容生动、条理清晰,这些情景深深地烙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中。为了表现朱和周先生在讲台上的名师风范,塑像的底座由书籍构成。他的手中还握着一支老式钢笔,这支笔是他当年留洋时最喜欢用的笔,朱和周先生学贯中西的大家气质,可从中窥探一二。



朱乾根先生塑像则是手中捧着一本《天气学原理和方法》,这是凝聚了他多年教学经验的经典教材,不仅成为当时高等院校的重要天气学教材,也受到广大基层气象工作者的欢迎。1997年,《天气学原理和方法》荣获普通高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把这本书融入塑像中,能够体现朱乾根先生为气象教育所做的重要贡献。



甲子风云,名师垂范

艰苦朴素、勤奋好学的精神薪火相传

目前,罗漠院长、章基嘉院士塑像已经揭幕

竺可桢、朱和周、冯秀藻、王鹏飞、朱乾根

等名家的塑像也将与大家见面

在前辈的注视下

我们将书写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往期精



  最关注|我校与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举行就业创业“一帮一”云签约仪式
  最关注|廖宏:科学让生态环境更“精致”
  青年说|“本色女孩”姜芙蓉:跑工地,帮老人,社会意义重于国奖


撰稿:张世誉 王梓宁

采访:方向 梁瑞娜

摄影:张峰 黄清晨 李思源

编辑:黄红洁

责编:盖雯

审核:方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