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智能车少年”王越峰的故事
启程——遇见智能车
蓄力——拿下“拦路虎”
要看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就不能让小车跑起来,小车运动时得到的屏幕显示图像会影响到小车的运算速率,于是王越峰便用手推着小车前进来采集数据,处理得出赛道的中线。代码写好了,而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小车跑起来会呈蛇形;不同赛道小车与地面的摩擦力不同;同一个赛道还可能出现“隔夜车”现象——前一天小车在赛道上能够很好的行驶,隔了一个晚上,小车跑起来完全变了样;当阳光打在赛道上时,小车摄像头反馈得到的图像是一片空白……要解决这些问题,他必须尝试很多控制算法,比如模糊控制,当前位置和目标位置会有一个误差,他要不断改写代码纠正它,使其达到目标,让小车具有普适性,“要让小车在任何地方都能跑,这是最难的”。解决这些问题后,他们最终获得了华东赛区信标组二等奖。
迸发——使出“杀手锏”
比赛一个接一个,考验着王越峰的耐力,也激发了他的更多潜力。今年4月份一开学,王越峰所在团队就正式进入备赛状态。7月份,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组委会公布了赛道。在智能车双车接力组中,花时间最多、失败最多的是让小车选择路线进入两个圆环。小车进入圆环失败,会被加时罚30秒,对于一场毫秒必争的比赛而言,这是致命的。所以在处理圆环问题的同时,他把直道元素做特殊处理,做到速度翻倍,节省了时间。“我们既然知道了赛道是怎样的,就可以多练习一下。”
8月26日,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双车接力组决赛现场,在交接机构的设计中,王越峰他们拿出了“杀手锏”。
发球装置使用电磁铁,接球装置使用粘鼠板,小球外面用海绵包裹——该方案具有快速交接、高稳定性、高接球率的优点。车库出发、直行进环,绕弯环岛、冲上坡道、停车入库,在50米长的赛道中,长25cm、宽24cm、高20cm的三轮车带着小球到达接力区,推动并把球传给长28cm、宽24cm、高20cm的四轮车,与此同时三轮车接收信号,电磁铁松掉,并且停车,一切都在电光火石之间!“总用时16.8秒!”他所在的团队击败40多支参赛队伍,拿到了第二名!
在今年的国家奖学金公开展示会答辩舞台上,王越峰说,“智能车成了我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元素,是我的知心伙伴,看着小车在赛场上奔跑的姿势,我仿佛寻找到了自己。”
人生如赛场,即使要熬到凌晨五点,他也依旧会乐此不疲;赛场如人生,不确定性永远都有,难的是跑完全程的心。 南信大学科3号楼80平米的智能车实验室里,王越峰还在不断测试电路板,处理摄影图像,编写控制算法,调试智能车。他和车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未来他将在更广阔的的天地开启新的逐梦之旅
往期精彩
校园秀|2020年“校庆杯”马拉松,你参加了吗?
最关注|李北群校长出席“拔尖计划2.0”基地建设工作推进会并作主题报告
最关注|中国气象服务协会2020年会暨第二届气象产业(中国气象谷)发展大会在我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