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出海吗?科考的那种

融媒体中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3-04-09

往期推荐

盲盒、锦鲤嗨不停,请收下2022南信大专属见面礼!

定了!南信大2022年部分节假日放假安排

新年祝词|使命在肩,奋楫者先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美好的字眼描绘海洋的雄伟气魄、有容乃大,多少先驱勇士为探索海洋的奥妙劈波斩浪、呕心沥血。


近期,海洋科学学院邀请了曾经参加出海科考的三位南信大学子,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海洋强国梦”,进一步激发大家探索海洋的热情。本次活动也是海洋科学学院十周年院庆系列活动之一。




首先和小龙一起来了解下

这三位乘风破浪的蓝色战士吧!


刘凌霄


人物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在读,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优秀新生奖学金等,发表多篇论文。2019年7月25日至8月5日跟随科考船在渤黄海考察。


项目经历

高分辨率海洋模式关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的研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粤港澳大湾区风暴潮智能检测预警评估与辅助决策系统

海洋领域军民融合应用示范项目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

日本海环流系统特征分析和保障应用研究等项目

2019年7月至8月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渤黄海共享航次项目

2020年8月起在南京信大海洋大数据研究院有限公司担任科研助理



谢文鸿


人物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在物理海洋学方面的应用,包括涡旋识别、风暴潮和波浪预报等。已参与发表SCI论文4篇。2021年8月参加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南海夏季综合航次的南海科考任务。


项目经历

2017 年暑期:南信大风浪流水槽实验室助理

2017 年8月~2018年4月:参与海科院与自动化学院学科交叉交流学习,主题为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实现涡旋识别

2018年12月~2019年3月:周同科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海洋联合研究院学习人工智能

2019 年4月:北京周同科技有限公司实习

2019年7月~2020年8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值模拟与观测实验室助理

2021年7月:参加南海西部和东北部多尺度动力过程及其生态响应观测实验调查航次



嵇宇翔


人物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气象学硕士毕业生,参加过西太平洋海山区生态系统监测与保护、海上风力发电预报模式等项目,曾参加为期2个月的大洋56航次西北太平洋科考任务。


项目经历

参加过西太平洋海山区生态系统监测与保护项目,研究潮汐对海山区深层物理环境的影响作用。在江苏省浒苔预报项目中构建模式自动运行平台,每天上午10点自动发布未来72小时浒苔漂移路径预报信息。也参加了海上风力发电预报模式项目,负责9km分辨率的全中国海以及1km分辨率的重点海区的海洋模式预报模块开发。



>>>

健身、美食、看发光水母

做一个“精致”的科考人


“车马未动,粮草要先行”,参与了2019年“蓝海101”号渔业科考船首航的刘凌霄表示,自己提前准备了很多晕船药、防晒、零食等生活用品。“到了船上才知道健身房、洗衣房、会议室应有尽有”,实验室内设备齐全,条件先进,“工作生活环境都很舒适安全”。即使远离陆地,刘凌霄在船上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继续做一个“精致的猪猪女孩”。



出海前与刘凌霄有同样顾虑的谢文鸿也很快改变了这个想法,因为一上科考船,迎接他的是各种饮料、美食、晕船药等,各项科研设施也很齐全,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艰苦,“就和在陆地上一样!”


“不过,还是要记得提前和组织者沟通好情况,同时做好心理建设。”谢文鸿说,“一开始可能很兴奋,后来可能会出现晕船、孤独等不适症状,这时候就要学会自我调节。”比如看电影、读书、玩桌游等,都是大家在工作之余放松和愉悦的小妙招。


大海不仅馈赠了我们无穷无尽的财富,也将它的美丽毫不吝啬地与人类分享。刘凌霄回忆道,“夜晚,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看着一群群发光的水母,场面特别震撼,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一刻。”与科研为伴,和自然相拥,做着自己热爱的事业,他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

“惊喜与惊吓并存”

感受自然和科学的磅礴力量


在三位学子看来,出海科考最大的收获是让书本上的知识不再遥不可及。在船上,可以近在咫尺地看到书本上描述的自然现象和生物,感受到来自自然和科学的磅礴力量。


“出海科考前,我觉得科研创新真的不容易,许多问题已经得到了研究和展示。”刘凌霄说,出海后,见识到更广阔的天地,认识到来自各地各界的学者,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她才发现原来自己的格局还太小。世界浩渺,还有太多的东西没有被发现,值得我们去研究。


在这里,为了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数据、产出更多的成果,大家分工协作,海水取样、操作仪器、处理数据……团队智慧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将每个微小的个体联结在一起。当不同团队间互相交流时,他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研究所处的位置,更能了解其他科学家的关注焦点,启迪了科学眼界。



海上的科研活动并非一帆风顺,“惊喜与惊吓并存”。因为条件受限,没有专业工程师帮忙,仪器的检查、维修、调试都需要自己进行。当频繁调试却仍不理想时,每个人的神经都高度绷紧,压力剧增,“我们队员间就互相鼓励,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共克难关。大洋都出了,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呢!”嵇宇翔说。


>>>
做中国科考人,真的很幸福!


除了与科学家们交流外,大家还能结识到各行各业的人。谢文鸿说,在与渔民交流的过程中,自己收获颇丰。一方面,渔民提供的数据可以帮助科研,他们根据多年经验提供的天气情况预测也为大家规避了海上风险,保障了安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发现自己的工作并非闭门造车,“与他们聊天的过程中,我体会到自己的研究会对渔民实际生产生活带来帮助,我们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



嵇宇翔在科考船上进行实验时,总会不禁感叹道:“海洋科学研究真是个‘土豪’活动!”无论是船的配备、物资的准备还是团队的组建,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所用到都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高精尖仪器。所以当这些仪器在海上工作时,大家会戏称:“好像把大笔的钱扔进海里。”但这更从侧面反映了祖国的繁荣与富强,只有国家的强大才能支撑这种高投资、高水平的科研活动。“近年来,中国科考船的软硬装备水平一直在不断提高,做中国科考人真的蛮幸福的!



“出海吧!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山川湖海上。”一次出海,受益终身。三位“战士”不约而同地表示,出海科考对他们未来的帮助很大,在学业上,这是一段难忘和难得的科研经历;在工作中,同船的很多人也因为此次经历而确定了人生目标,并从事相关工作。


文字:周宏怡 赵雨霏

部分素材来自海洋科学学院

指导:林雯

编辑:李依娜

责编:王星彭

审核:林雯


 点亮“赞”和“在看”

领略出海科考的魅力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