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追忆:我的朱和周老师
往期精彩
2022年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建校62周年,历经60多年改革发展,几代南信大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从而铸就了南信大今日之辉煌。在62周年校庆到来之际,我们收到不少校友,离退休、在职教职工投稿,或写彼时母校求学事,或忆师友同窗情,或谈学校办学成就,为南信大62年峥嵘岁月献礼。
今天,我们推出中国工程院院士、1960级校友许健民在今年中国气象局召开的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回忆朱和周老师》,共同追忆那段美好的时光。
朱和周简介:朱和周先生是著名气象学家,我校天气动力学系(先后改为气象学系,大气科学系,大气科学学院)的第一任系主任。他是我校建校之初从中央气象局调来建院的最有名的教授之一。
《回忆朱和周老师》
1960年高考,我被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录取。到学校报到那一天,气象系和气象学院的入学新生,分别在两个地方报到。原来,南京大学气象学院是中央气象局自己创办的另一所学校。因为早期办学条件不够,第一届学生由南京大学代培。晚上,气象系主任朱和周老师来学生宿舍看望我们,给我们讲气象事业的重要性和学校的背景。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朱和周老师,朱老师说话很温和,面容显得比他的实际年龄大。
三年级以前,我们在南京大学学习。有些重要的课程如动力气象,只上了前半部分。1963年秋季,南京气象学院浦口校区部分教学楼和宿舍完工,具备了基本的教学条件。因此从四年级开始,我们回浦口校区学习。动力气象课的下半部分,由朱和周老师亲自教,仍然使用南京大学的教材。他上的课,不仅概念清楚,而且有丰富的实际案件,使我们得益匪浅。在他的领导和感召下,南京气象学院的其他老师上课也非常认真。
在教到气旋的三度空间结构时,他拿出一些天气图让我们分析,要求我们写出图型的特征。我记得当时我只在练习本上写了不到三分之一个页面,几百个字,就交上去了。他把我找去,对我讲:对资料的观察一定要仔细。他说:“什么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就是探索和认知自然现象。对你所研究的自然现象,要观察清楚。不仅要认识自然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而且还要思考和理解它们之所以存在,并且遵循这样规律的原因和机理。所谓科学研究,就是要把你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以及它们存在、演变的规律和机理如实地记录下来。这些规律和机理,是客观存在的,并不因为你在研究它而有所改变。任何人做出的研究成果,别人应该可以重复。”朱老师的话,让我豁然开朗。
1950年12月,中央军委气象局中央气象台负责人和“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骨干人员合影。后排左三为朱和周
他组织我们进行课外学习。他对我们说:现在你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对于今后面临的研究和业务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你们一定要能够针对面临的工作任务,自己寻找并学习有关的知识。他拿出自己的藏书,让我们阅读。他自己长期收藏美国的《Journal of Meteorology Research》等杂志,告诉我们早期这些杂志上所登载的文章,质量非常高,当时探空资料刚刚出来。看到了那么多的资料,大家都在思考大气环流为什么是这样的物理道理,我们要学习挪威学派的学者们对资料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的精神。他把我们组织成若干个小组,让我们分别阅读中纬度天气尺度系统、中小尺度天气分析、台风等方面的经典论文。分配给我阅读的是Palmèn写的论文:西风带中大尺度扰动的形成和结构、最大西风带以南高空气旋的起源和结构、在近似西风条件下北美上空自由大气中风和温度分布的分析、大气中的扰动在环流中的作用、风发展成温带气旋时的垂直环流和动能释放等。
1963年3月,我校朱和周教授、冯秀藻教授参加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在我们上学的时候,高中一年级才开始学习外语,每星期只上两节课。所以当时我们的英语水平不好,觉得读懂英语论文非常困难。他告诉我们不要怕。他说,开始阅读的时候,你们可以把原文一字一句翻译过来。不要根据你掌握的科学知识去猜测文章写了什么,而要根据英文的词意和文法,把它的原意写成中文。是否写下来,是不一样的。没有写下来时,你觉得似乎懂了;落笔下去,你才知道自己还没有真正懂。你只要认真地翻译40页,你就可以自由阅读了。我按照他所指引的方法去做,果然还没有到40页,我就逐渐能够自己阅读英语文献了。
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我们遇到许多困难,有的内容看不懂,理解不深。朱老师让我们随时可以去找他问问题,也组织青年教师给我们辅导。我记得当时朱和周老师住在教师宿舍二楼的西南角,他的房间非常简朴,靠窗是一张床,靠门是书桌和书架,每次去找他,都看到他在读书看资料。在学习动力气象的初期,我看资料的时候不会想象系统的三度空间结构,他反复引导我们根据两维图像构想系统的三度空间结构,他告诉我们,看图时要想象大气的三度空间结构。在纬度高的地方,冷空气好像是一个很高的草堆。如果冷空气呈反气旋式旋转向南爆发,由于涡度守恒,冷堆塌落,冷区会迅速扩大,同时伴有下沉运动,受压缩增温作用,气团很快变性;而如果冷空气呈气旋式旋转向南移动,同样由于涡度守恒,冷堆不会很快塌落下来,冷空气变性也就没有那么快。朱老师的课,既讲理论,又联系实际,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答疑,让我们比较好地掌握了动力气象的基本概念。
除了优秀的课堂教育以外,他还让我们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和方法。当时在我们的同学之中,薛纪善和高坤功课最好。我记得薛纪善在交流学习经验时说,学习基本概念,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概念和概念之间,相似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是什么,要反复思考,想通了,理解就更深入一步。我用他的方法去思考,果然非常有效。
作者简介
许健民,1944年生,1960年8月毕业于无锡辅仁中学,1965年8月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曾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总工,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地面系统总师;从事气象卫星数据处理和应用的研究和业务工作。1997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2013年曾担任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环境和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
1987年东北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和1991年夏季江淮流域严重洪涝灾害期间,及时准确地为中央领导和公众提供信息。在风云二号地面系统建设中,他在组织方案设计、克服技术难题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他所领导的研究组从建立卫星观测的数学模型入手,解决了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的图像定位问题,使风云二号图像定位的精度达到像元级;在卫星风产品的计算中,提出了快速算法和区分薄卷云和低云的新算法。这些工作曾受到国际同行专业会议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