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白爱喝的,究竟是什么酒

2017-03-27 译林出版社

李白爱喝酒,有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为证: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自己的诗作也充满了“酒仙”气质: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据统计,他诗作有16%都提到了酒。

喝这么多酒,究竟是他酒精耐受度超高,还是唐朝的酒度数太低?

根据美国历史学者米华健的说法,李白喝的酒确实有一段很长的故事。

对美酒的迷恋是全人类最古老的爱好

酒精饮料是文化趋同和扩散的范例。所有种植和储藏谷物的社会同样发现了谷物在水、 酵母和其他成分的混合物中如何发酵,变成啤酒的过程;很多地方还会把水果发酵变成果酒。

这些饮料除了富含营养成分外,还含有影响精神行为的复合乙醇。

可能是由于我们对酒精所共有的生理反应,因而尽管在习俗和社会意义上存在着很多明显的细微差别,欧亚大陆和全世界酒精饮料的消费都与某些相同的东西有关。例如,包括欧西里斯和哈索尔( “醉酒夫人”)在内的很多古埃及男女神灵都与酒精有着特别的联系。

古埃及人在公元前4千纪就已酿造了复杂的烤面包风味的啤酒和红葡萄酒,前者是大众喝的, 后者主要供精英阶层享用。埃及人的坟墓和神庙绘画常常会描绘饮酒的场面,酒精饮料也是葬礼上的主要物品。埃及人可能认为,酒醉可以促成与死者和神灵的交流。

表现古埃及人采摘葡萄酿酒的壁画

美索不达米亚人也喝啤酒和葡萄酒。《吉尔伽美什》是一部古老的史诗,其中已知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千纪初;在这部史诗中,妓女夏姆赫忒(Shamhat)用自己的身体和大量啤酒引诱野人恩奇杜(Enkidu)走出荒野,加入人类的阵营。后来,当吉尔伽美什寻找通往冥府的道路时,是一个酒馆的老板娘给他指明了方向。

古代中国也从大约公元前4000年就开始酿造酒精饮料,最初是用谷物酿制,因而是一种啤酒(汉字“酒”用于表示所有的酒精饮料, 但常被错误地英译成“wine”)。酒精是祭祀祖先的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国早期的好几种青铜器都是专门用于为亡人加热和供奉这些奠酒的。

葡萄酒的丝路之旅

最近的DNA研究有力地表明,葡萄首先是在新石器时代(大约公元前10000年)在高加索驯化的。有关驯化的葡萄——而不是野葡萄籽——的最早证据发现于如今的阿塞拜疆和达吉斯坦的新石器遗址。

从那里开始,葡萄酒的生产在青铜时代完全成形,遍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地中海。饮用葡萄酒的证据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前的埃及坟墓,以及公元前2500年的希腊,远早于荷马笔下的英雄在“暗酒海”中航行。

葡萄栽培传播到了伊朗的卡伦河高地平原和设拉子高地,饮用葡萄酒也让波斯文化活跃了起来。

公元前5世纪的希罗多德告诉我们, 波斯的社会名流在喝酒时思考他们最重要的事情,并在第二天早上决定是否实施他们的决定。如果他们碰巧在清醒的时候首先就某事做出了决定,就会在饮酒时重新考虑。希罗多德还提到,斯基泰人用敌人的头骨做成的杯子饮用混合了鲜血的葡萄酒(就像匈奴统治者用月氏对手的头颅做成酒杯一样)。

巴克特里亚某些神殿和寺院的雕刻场景和其他证据表明,佛教僧侣既会酿制也会享用美味的葡萄酒。无独有偶,在罗马帝国把葡萄栽培传遍了其整个西欧领土后,欧洲的早期基督教修道院也曾经是著名的葡萄酒商。

古希腊人稀释葡萄酒的器具巨爵(krater),“调酒缸”

西罗马帝国覆灭之后,罗马天主教会在中世纪期间保持了酿酒的传统和技术,为的是在弥撒仪式上使用葡萄酒, 他们认为这种暗红色的液体可以变成耶稣的血。

东正教和东方教派,或称“聂斯脱利教派”,同样也在圣餐中使用葡萄酒(英国圣公会也是如此)。这种宗教集会的本意并非在仪式上喝醉;显然,西方和东方的基督教像某些早期的佛教徒和古埃及人一样,认可葡萄酒的这种超自然特性,并用它来象征和强化崇拜者与上帝的联系,以及崇拜者彼此之间的联系。

中国位于这条传播链的东端。

李白品酒的口味很“西化”

一颗小小的中国葡萄在中国发酵的时间可能与新月沃土和埃及一样早, 但中国的葡萄栽培并非始于那时, 葡萄一直未能在中国人的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

张骞报道了费尔干纳的葡萄,并带回葡萄种子,种在汉朝的首都。但即便葡萄酒在中亚很常见,它在中国始终是舶来品。

在公元640年代——葡萄栽培技术来到了中国本土。叶护的继任者给唐朝宫廷送来一份适合酿酒的紫“马奶”葡萄作为礼物。

然而即使在唐朝征服了新疆的好几个绿洲城市、把酿酒的地区纳入中国版图之后,葡萄酒仍然是与“西域”(拜占庭、阿拉伯、波斯和中亚)有关的舶来品。高昌国给唐朝宫廷送来了葡萄、葡萄干和葡萄酒作为礼物。

高昌国“马奶”葡萄的剪枝被种植在唐朝的都城长安(今西安)和中国西部的甘肃。

饰有海怪和葡萄的铜镜,唐代,苏富比拍卖行


唐朝的工匠以希腊式的葡萄串来装饰铜镜和大马士革锦缎,或是制作陶瓷“来通”(地中海式的角形酒具)或葡萄酒罐来模仿萨珊的银箔执壶。一个唐朝的葡萄酒具上就画着一名肤色黝黑的粟特人,笑着环抱一只跟他一样大的罐子。

一个高鼻子的外国人手持葡萄酒囊,唐代雕像


唐朝还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期,很多诗篇都提到了丝绸之路和葡萄酒;像翩翩起舞的粟特人和喧闹的鲁特琴一样,在中国人的眼中,葡萄酒也与中亚密切相关。

例如,我们不会把红葡萄酒与酒醉的士兵联系在一起,但在8世纪的诗人王翰看来葡萄酒却营造了中国中亚边境上的出征氛围: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导致超然精神状态的任何酒精都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常见主题。前文提到写诗赞颂贵霜天马的那位出生于中亚的中国诗人李白也爱饮酒——他的诗歌有16%都提到了酒。


在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里,他吟诵了自己独自饮酒,只有月亮和自己的影子这两个同伴。他酩酊之后与它们分离,全诗结束时又在银河与它们重聚。

(彩蛋测试:请在不求助外在资源的情况下默写出这首诗,挑选合格者随机送出3本《丝绸之路》。全诗较长,不全部写完亦可,参与者请保持诚实。)

中国与舶来品的关系有时暧昧不明,同样,关于葡萄酒的异域联想也并不总是正面积极的。唐玄宗的妃子,骄奢淫逸的杨贵妃就是一个邪恶的饮酒者。因为导致皇帝不能专心国事,也因其与突厥—粟特裔将军安禄山古怪的轻浮行为,她备受指责(后又被勒死)。与她红颜祸水的名声相对应,在人们的记忆中,杨贵妃用镶嵌珠宝的罗马式玻璃杯喝葡萄酒。

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几乎推翻了唐朝。为了平息安禄山的叛乱,唐朝被迫从中亚撤军,最终变得排外恐外,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世界大同时代的结束。

21世纪初,仿佛是为了弥补中国人数个世纪以来对它的不感兴趣,葡萄酒在中国再次流行;它不像白酒那么易醉,因而更适合中式宴会上不停敬酒的风俗,更不用说中国人向来认为红色代表着喜庆吉祥。

如今,中国人每年要喝掉大约10亿瓶酒,其中大多数是红葡萄酒,过去10年,这个数字以每年15%—20%的幅度持续增长。中国每年生产数亿瓶酒,不足的部分大多从法国进口。中国购买的波尔多葡萄酒比美国或日本都要多。

以上内容引自

♫. ♪~♬..♩

《丝绸之路》

作者  米华健(James A. Millward)

美国乔治城大学埃德蒙·沃尔什外交服务学院历史学教授。1983年获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学士学位,1993年获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央欧亚以及广义的丝绸之路。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详情

古代世界的“全球化”,全球历史的一扇窗 

本书通过生物、技术、商业和文化的选择,为一般读者打开了世界历史的一扇窗。

对于渴望求知、思想开明的世界公民来说,这都是一本必读之书。

——古典音乐家、丝绸之路合奏团创立者  马友友

我们生活的时代就是始于数千年前的丝绸之路进程的必然结果。但音乐、旅行、游戏、美食、时尚、医药乃至政治中对丝绸之路的召唤还另有深意,它道出了我们对旧世界的怀念,那是一个相互联系却彼此不同的世界,那个世界依然能带给我们惊喜:下一个绿洲巴扎上的货品跟我们自己的还是不一样,那里的行程虽然艰苦,却能启迪崇高的精神境界。

丝绸之路或许是一个幻想,但我们依然渴望踏上那段征程。

——牛津通识读本《丝绸之路》

延伸材料

NHK拍摄的两部纪录片《丝绸之路》(1980年)与《新丝绸之路》(2005年),以及央视拍摄的《新丝绸之路》(2006),可作为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素材。

NHK两部纪录片的配乐分别为喜多郎和马友友的丝绸之路合奏团,点击下方可收听。


本期编辑:维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