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雅希∙埃尔斯纳研讨班第二期|迈向一种描述意识

活动将于6月26日(周一)上午10点至下午5点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举行,预约方式:请发送“0626+姓名+电话”至OCAT北京微信平台,以正式回复为接受预约。


雅希∙埃尔斯纳研讨班系列


“雅希∙埃尔斯纳研讨班系列”是OCAT研究中心2017年度项目的第二阶段。研讨班分为三期,由OCAT研究中心主办并策划。在年初举办的启动讲座系列中,二位艺术史学史研究者的讲演为19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初期的学科方法论争提供了扎实的历史语境,正是此理论环境成就了维也纳学派的形式主义艺术史。接下来的雅希∙埃尔斯纳研讨班系列将以三场史学史工作坊的形式展开,企图反思法国史学理论家米歇尔∙德∙塞图(Michel de Certeau)所谓“史学操作”在艺术史中的体现。研讨将涉及艺术史书写中的三个核心操作——一个学科史瞬间(维也纳学派)、一项修辞实践(描述或艺格敷词)以及一种批判性模式(比较主义)。这三个史学史截面也同时对应雅希∙埃尔斯纳对艺术史的学科构想中三个相互串联的思维阶段——从学科历史和当下实践指向一种可能的未来。


第一期研讨班紧扣学科的过去,企图演练一次严谨的历史语境化书写;其中,对方法论争辩的梳理既微观定位于几份学科早期文献的片断,也同时以更广阔的文化、政治及意识形态背景为映衬。然而,对学科的历史语境化也同时促成了对任何单套学科方法的相对主义视角——明晰学科方法的历史与意识形态背景让我们不再受到单一方法轻易的捆绑,并从两极化争论中挣脱出来。因此,第二期研讨班不再拘泥于方法论层面的分裂,而是从当下的艺术史实践中抽取出所有书写共有的特性——艺术史描述行为的修辞结构。比前两期的相对化立场更进一步,第三期研讨班将探索艺术史中一种“稳健的比较主义”的可能。源自不同文化与语言体系的艺术创作如何在一种不再以任一文化体系的意识主导的对话平台中相互提出有效的议题与疑问,以激起一种具有交叉批判性的世界艺术叙事的可能?



雅希∙埃尔斯纳研讨班第二期


迈向一种描述意识


时间:2017年6月26日 10:00-17:00

地点: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甲59号文化大厦20层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

主办方:OCAT研究中心

协办: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

支持: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


活动将于6月26日(周一)上午10点至下午5点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举行,预约方式:请发送“0626+姓名+电话”至OCAT北京微信平台,以正式回复为接受预约。


研讨班流程


10:00 - 11:30

冼若冰  复旦大学历史系青年副研究员

古代文学与修辞传统中的“艺格敷词”


康翀  巴黎先贤祠—索邦大学艺术学博士候选人

“活人画”:论身体对图像的转译


13:30 - 15:30

徐志君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汉画总录》中的画面描述:问题与回应


何蒨  巴黎政治学院比较政治学博士候选人

阿拉斯:如何调和大众认知与艺术史描述


苏伟  策展人、艺术写作者

突变、颠覆和沉沦:个体与历史的修辞学


15:45 - 17:00

圆桌讨论

主持:郭伟其、钱文逸

列席学者:冼若冰、康翀、徐志君、何蒨、苏伟


描述是任何文字陈述中的一项基础行为,对视觉作品的描述也构成艺术史写作的基本实践和历史原点。正因为描述渗透于每时每刻的文字实践和认知过程,也因为描述行为的主体与描述对象及过程之间无法轻易离析的关系与纠葛,恰恰使得文字工作者(包括艺术史学者在内)难以与自己的描述全然拉开距离,进行更具体的反思。描述是愉悦甚至令人沉迷的,它于笔尖自然展开、仿佛出自一种本能的驱动。但描述的自动机制也让我们警惕任何描述语言中不被提及的预设及规则,以及学科的理念结构对描述语言的渗透及影响。因此,本次研讨班希望如此提议:认识到描述的基本与艰难是迈向一种描述意识的第一步。只有当剥离了描述表面上的日常与自然,描述机制的结构及对其的反思与超越才可能显现——这恰是当下艺术史书写亟待付诸努力的。


在具体的学科领域中,描述也构成一条艺术史的学科线索。现代意义上的艺格敷词自古希腊罗马的修辞术概念发展而来,逐渐从一种通过描述赋予某种现实或虚构的场景、情状或事物以生动的形象与可见性的技艺(ars/techne)蜕变为一种极具自反性、同时象征着某种文字与视觉艺术既对立且共同享有的自治性(也因此渗透着现代审美观念)的描述性文体(genre)——对视觉艺术作品的文字描述。艺格敷词在古典修辞和现代理念之间的演化和概念的张力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描述自身的学科历史。


描述也意味着某种永远的进行时:在每个具体的历史时刻,对视觉作品的描述都必须作为一种艺术史学科的实践行动与运用方法来反思——这或许构成艺术史中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现时主义。对这些转译过程、以及描述主体于描述行为中的核心位置更具自我意识的反思正是2017年度学者雅希∙埃尔斯纳在提出“艺术史之为艺格敷词”(art history as ekphrasis)的方法愿景时希望艺术史学子们能付诸实践的。


本次研讨班旨在追溯一种多向度的描述行为。研讨班上半部分将古代修辞理论中的艺格敷词与从浪漫主义时期理论延续至当代创作的“活人画”分别作为“文字艺格敷词”与“视觉艺格敷词”的两个案例。在两个西方艺术及文学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图像与文字、视觉文化与文学、修辞乃至戏剧实践之间展现出独特的张力。同时,这些论述和由此产生的种种视觉产物也构成了管窥不同时期与文化中暗含的图像观念的重要素材。下半部分则转向特定于艺术史作为现代学科内部的几种描述案例,在学科知识生产的范围内抽取出三个描述发生的具体语境——图录学术体例中的著录、介乎学院和大众之间的艺术史阐释、当代策展实践中的展览语言。我们企图以这些描述实践作为样本切入其所处的学科与社会体制,并发觉文本自身对学科认知与视觉体验极具能动性的塑造与介入,抑或视觉与材料作用或遗留于语言中的压力与残余。


同时,上世纪末的图像转向令我们不再满足于图像学长期以来的文本中心主义,更不能满足于将文本与图像作为能够辐射本学科的整体性概念或二元结构。研讨班企图突破视觉到文字的单向转化,将描述视为不同艺术媒介之间的转译,以及这一过程之中的种种摩擦、阻力与物质性转化。基于对具体物件观察与阐释所作的线描与绘图构成的是怎样一种对研究对象的视觉描述?视觉性的历史记录又如何激发历史叙述者对艺术实践或事件的重述?三维模型和身体性表演如何将绘画中的虚拟空间转译成真实空间?


倘若古典修辞中的实现(enargeia,指用语言让不在眼前或者过去的人、物、事生动地浮现在眼前)所带来的感官愉悦令作为修辞技艺的艺格敷词始终牵引着描述者与阅读者去投身于越发丰厚的描述与文字体验,那我们也坚信当下学科写作中的描述仍具有一种对认知、审美与历史叙述积极的塑造力和能动性。最终我们希望,描述在学科中的议题化——“艺术史之为艺格敷词”——能给予我们的恰是一种更具自我意识的投入描述行为的可能。



发言简介


古代文学与修辞传统中的“艺格敷词”

现代艺术评论中“艺格敷词”(Ekphrasis)一般指对艺术品(绘画或雕塑作品)的详细描述。古代(初级)修辞手册里,“艺格敷词”的对象则要宽泛的多:它指代一种栩栩如生的描写,涉及一切可能的事物,甚至消解描写与叙述的边界。学者们在强调古代“艺格敷词”概念包含对象多样性的同时,往往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艺术品描写对此一概念的塑造作用。本讲座以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第十八卷中盾牌描写和二次智者运动代表人物Philostratus的Imagines (“画像”)中所描写的第一幅画为例,探讨艺术品描写和“艺格敷词”概念在古代文学与修辞传统中的微妙关系。


“活人画”:论身体对图像的转译

“活人画”(Tableaux Vivants),这一起源于舞台的戏剧实践方式,在现当代已悄然延展至诸多艺术领域。它定格于某个特定的动作瞬间,并力图通过表演者的身体语言去复原静态画面,庞大的现有图像符号系统亦成为其借鉴与戏拟的对象。与此同时,“去现实化(déréalisation)”的身体相应凝化为某种文本,转换为图像的载体,而图像则在肉身化的一刻获得新生。在此次发言中,我们将尝试探讨,在“活人画”这一艺术实践里,身体如何参与到对图像的描述与转译之中。


《汉画总录》中的画面描述:问题与回应

《汉画总录》(计划出版150卷)旨在编辑汉画像石的图像志。在著录条目中,除了各项出土信息和研究文献信息外,对于图像的文字描述,与照片、拓片以及线描图一起共同构成了画面内容的数据群。上述两点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画面描述的目的与意义:《汉画总录》中的画面描述既不同于具体研究中的描述,同时又需要对未来的研究保持最大程度的开放性和提示性。

描述什么,描述的边界在何处,依据何种原则进行描述,是画面描述所面对的具体问题。理论上讲,我们需要明确上述问题的答案,才能开始画面描述。但实际上,汉代图像中的信息常常处于永久的缺损、含混和漫漶状态之中。因此,如何在种种不确定中建立自洽的描述规范,并且对这种规范的潜在缺陷保持自省,提示未来的研究,成为《汉画总录》画面描述追求的目标。


阿拉斯:如何调和大众认知与艺术史描述

法国艺术史学者达尼埃尔·阿拉斯擅长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寻找艺术作品阐释的突破口。作为其著作《我们什么都没看见——一部别样的绘画描述集》的译者,我对这位学者如何调和艺术史艰深的知识储备与大众阅读轻松体验的需要有着深切的体会。付诸直觉和共识的描述方法与修辞手段,以及大众化的口语和音调,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众认知与艺术史描述的知识结构与感官布局的冲突。我们尝试以本书最后一章为例,以曾经引起福柯深入解读的《宫娥》为例,探究阿拉斯如何将这幅引发众多哲学思考与大量历史阐释的作品带入大众阅读的语境,借助读者对艺术直觉共识的认知,将他对后现代哲学的思考及艺术史的阐释使命轻松置于读者的脑海。


突变、颠覆和沉沦:个体与历史的修辞学

193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艺术情境,由于政治话语逐渐形成了近乎规训的力量,并在1942年之后确立下来,这就导致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状况:艺术创作者被要求与时代精神和政治话语进行对话。值得深思的是,这一对话中糅杂了协商、抵抗、试探、并行等等多种互动的情况。在不断被给出政治底限的同时,艺术创作者在不同的时段里曲折地通过图像表达创作的思考以及对时代精神的回应。在这种曲折性和间接性的基础上,艺术既不与政治完全同构而保持虚构的底色,又实际上通过与政治多种层面的对话(包括拒绝)而容纳了政治的理念和现实的结构。无论是“微言大义”还是“托物言志”,艺术变成了这样一种隐喻的空间,包含在里面的既不直接指向政治,也不直接指向创作者的意愿和态度。

这个发言将尝试分析展览“永远的抽象:整体的消逝与一种现代形式的显现”(2016年)中的案例以及展览中文本扮演的角色,藉此分析这一隐喻的结构。发言以“突变”、“颠覆”和“沉沦”三个极端意象为引子,借助它们在描述1930年代末以来政治逻辑与艺术逻辑时产生的歧义,进入到隐喻的情境中。



学者简介


冼若冰,在柏林洪堡大学获得历史语言学和古典学本科学位(2011年),并在海德堡大学相继获得古典学硕士(2013年)和博士(2015年)。博士论文课题为《奥德赛中的空间描写》。在任职于上海复旦大学前,他在牛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的希腊罗马古典时期研究中心访学。他的研究领域是:荷马史诗、比较语文学、品达抒情诗歌、古希腊历史写作、二次智者运动和古希腊小说。


徐志君,1980年出生,江苏省南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国家公派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访问学者;2013年9月至今,在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学习和研究,国家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汉画总录》第11-30卷副主编;《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09年至今)编辑组成员。


康翀,巴黎索邦大学(巴黎第四大学)法国文学硕士,巴黎先贤祠—索邦大学(巴黎第一大学)艺术史硕士、电影与视听学硕士、艺术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西方现当代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绘画与电影的互文关系等。供稿于若干国内外文学艺术期刊。译有《宗教场的生成与结构》(皮埃尔·布尔迪厄著)、《萨宾娜·斯皮勒林:在弗洛伊德与荣格之间》(米歇尔·吉布尔著)等。


何蒨,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国文学本科(2000年)及硕士(2003年),曾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魁北克大学攻读艺术研究并获得艺术学硕士(2007年),后赴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攻读比较政治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体制转变与社会环境、艺术社会学及文化社会学。


苏伟,1982年生于北京,是生活在北京和香港的策展人、写作者,现任北京中间美术馆的高级策展人,最近几年的工作聚焦于对中国当代艺术历史的重绘和深描,探索其合法性和断裂性的根源。他参与策划的展览包括: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偶然的信息:艺术不是一个体系,也不是一个世界”(2012年,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我不在美学的进程里:再谈行为”(2013年,北京星空间);“让现代继续:沉浸、等待、理想主义”(2014年,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没有先例:一次重塑香港录像和新媒体艺术叙述的尝试”(2016年5月,录映太奇);“永远的抽象:消逝的整体与一种现代形式的显现”(2016年11月,红砖美术馆)。他的发表见诸海外当代艺术期刊,合著有《小运动: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实践》(2011年)、《艺术不是一个体系,也不是一个世界》(2012年)、《个体经验:1989-2000年中国当代艺术实践的对话与叙述》(2013年),译有《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汉斯·贝尔廷 著)。



学术主持简历


郭伟其,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史系系主任。200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1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赴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访学。2005年开始负责《中国艺术史学史》、《中国古代画论》等多门课程的讲授,并发表多篇相关学术论文。主要研究成果有专著《停云模楷:关于文徵明与十六世纪吴门风格规范的一种假设》和译著《自我的界限:1600—1900年的中国肖像画》(Boundaries of the Self: Chinese Portraits, 1600—1900)。目前正在进行的主要研究有《科罗曼多屏风上的地图与景观》、《何香凝与20世纪上半叶的猛兽图像》的写作以及《时间的形状:论物的历史》(The Shape of Time: Remarks on the History of Things)的翻译。


钱文逸,OCAT研究中心公共项目部副主任。



OCAT研究中心(OCAT Institute)是OCAT(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在北京设立的非盈利性、独立的民间学术研究机构,是OCAT馆群的有机部分。它以研究出版、图书文献和展览交流为主要功能,研究对象包括古代艺术和自上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主义的视觉艺术实践,研究范围包括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流派、艺术展览、艺术思潮、艺术机构、艺术著述及其它艺术生态,它还兼顾与这一研究相关的图书馆、档案库的建设和海外学术交流,它还是OCAT馆群在北京的展示平台。


OCAT研究中心旨在建立一种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历史研究”的价值模式、学术机制和独特方法,它的学术主旨是:知识、思想与研究,它提倡当代艺术史与人类精神史、观念史、思想史和视觉文化史整体结合的学术研究传统和开放的学术研究精神,关注经典艺术史著作的翻译出版与现当代艺术史与古典艺术史研究的学术贯通。

正在展出

大尾象:一小时,没空间,五回展

展期:2017年3月16日—7月16日

参展艺术家:陈劭雄(1962-2016)、梁钜辉(1959-2006)、林一林(1964-)、徐坦(1957-)

策展人:侯瀚如、蔡影茜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蝉西路OCAT研究中心(地铁7号线欢乐谷景区B出口向北100米)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10:00-17:00  (逢周一闭馆)

展览垂询:info@ocatinstitute.org.cn

媒体垂询:press_ocatinst@foxmail.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更方便的获取活动及学术资讯

欢迎转发我们的信息至您的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