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冈博尼年度讲座 | 第二讲:无偶像论、物质性与神圣性

OCAT研究中心 OCAT研究中心 2021-01-14

第二讲:无偶像论、物质性与神圣性


主讲人:达瑞奥·冈博尼

对谈人:李四龙、朱青生、

        沈语冰、郑岩

*对谈人按发言顺序排序


时间:1月16日(周六)18:30-22:00

语言:中文、英文(同声传译)


主办:OCAT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

参与方式


1. Zoom会议(中英双语)

Zoom会议:688 5237 9781

密码:123456


2. 艺术头条直播(中文)


3. 在艺直播(英文)


4. Bilibili Live(中文)

直播间ID:22321615


...........................................................
第二讲:无偶像论、物质性与神圣性

正如米莱特·盖夫曼(Milette Gaifman)所说,“无偶像论”本身就是一个现代概念,这个概念由德国考古学家约翰内斯·阿道夫·奥贝克(Johannes Adolph Overbeck)于1864年提出,用以描述被他视作古希腊用符号表现神祇的最早形式特征。这种符号化表现涉及对于树木与石头等自然事物,以及对于矛和权杖这类非表现性人工制品的崇拜。早在十八世纪,让·弗雷德里克·伯纳德(Jean Frédéric Bernard)的《世界各民族宗教仪式和习俗版画集》(Cérémonies et coutumes religieuses de tous les peuples du monde, 1723-1737) 就开启了针对宗教的首次比较史学及人类学阐释,伯纳德在此记录了北欧拉普民族对于石头和树木的崇拜,而负责书中铜版画制作的伯纳德·皮卡特(Bernard Picart)则通过版画插图暗示这些事物之所以被选为崇拜对象,是由于它们恰巧与动物和人类的外形相似。在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dwatd Burnett Tylor)的人类学奠基之作中,作者将泛灵论——即主张所有物质现象皆有灵魂的观点——定义为宗教发展的第一阶段。保罗·高更(Paul Gauguin)和野口勇(Isamu Noguchi)等现代艺术家对西方社会所代表并加以推行的进步模型持批判态度,因而转向前现代文化遗产,从中寻找对立模型(counter-models)。他们从前人使用的木头与石块等原料,以及从这些物质原料中生发而来的神圣性(sacrality)中寻找灵感,这种神圣性在全球许多宗教传统中都能够见到。这些艺术家发挥对自身物质世界富于想象的洞察力,对基于自然写实主义、以“无偶像论”概念为前提所设定的对于“图像”的狭隘定义展开质疑。

野口勇,《内在的石头》,1982

玄武岩,高186.4厘米,

野口勇博物馆,达瑞奥·冈博尼摄。




        

达瑞奥·冈博尼,于1989年获得瑞士洛桑大学艺术史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里昂第二大学、凯斯西储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2004至2020年间任日内瓦大学艺术史教授。1993至1998年间任法兰西大学科学院院士,曾获邀在华盛顿特区国立美术馆视觉艺术高等研究中心(CASVA)、亨利·摩尔学院(Henry Moore Institute)、盖蒂研究中心等机构从事研究,兼任Res、Art History、Word&Image等刊物的编委。
他所涉猎的研究课题广泛,包括艺术与文学之间的关联、宗教艺术、现代偶像破坏、图像的含义及接受、博物馆与收藏史等,具有代表性的专著包括:《画笔与钢笔:奥迪隆·雷东与文学》《艺术破坏:法国大革命以来的偶像破坏与汪达尔主义》《潜在的图像:现代艺术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保罗·高更:思想的神秘内核》《作为经验的博物馆:穿越艺术家与收藏家博物馆的一部邮件奥德赛》。 此外,他还活跃于包含当代艺术在内的诸多策展领域,并于2006年荣获瑞士当代艺术领域最负盛名的梅拉·奥本海姆奖(Meret Oppenheim Prize)。他主导和参与策划过的展览包括:“路易·里维尔(1885-1963)与瑞士法语区的宗教画” (洛桑州立美术馆,1985)“图像之争:科学、宗教和艺术的图像战争之外”(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2002)“隐藏的图像:阿尔钦博托、达利和雷茨”(巴黎大皇宫国家美术馆,2009)。


与会学者


李四龙

李四龙,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大宗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人文宗教研究》主编,主要研究中国宗教史与佛教哲学。迄今出版《天台智者研究》《欧美佛教学术史》《宗教与人文价值》等论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朱青生

朱青生,1957年生于镇江。海德堡大学博士。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北京大学教授。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艺术家。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汉画研究所所长。《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主编,主持“中国现代艺术档案”。



沈语冰

沈语冰,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艺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著有《20世纪艺术批评》《图像与意义:英美现代艺术史论》,均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他亲自翻译或组织翻译的“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对现当代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即将出版一本关于马奈和塞尚的新著。


郑岩

郑岩,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历史学博士。1988年至2003年曾在山东省博物馆工作多年。现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兼任北京大学古代东方文明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先后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访问学者、华盛顿国家美术馆高级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哈佛大学美术与建筑史系访问学者、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美术史系课程教授。主要著作有《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从考古学到美术史——郑岩自选集》《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超越死亡——中国古代墓葬美术》《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等,合著有《山东佛教史迹——神通寺、龙虎塔与小龙虎塔》《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庵上坊——口述、文字和图像》《年方六千——文物的故事》《中国美术史》等。





关于OCAT研究中心


OCAT研究中心是OCAT在北京设立的非营利性、独立的民间学术研究机构,是OCAT馆群的有机部分。它以研究出版、图书文献和展览交流为主要功能,研究对象包括古代艺术和自上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主义的视觉艺术实践,研究范围包括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流派、艺术展览、艺术思潮、艺术机构、艺术著述及其它艺术生态,它还兼顾与这一研究相关的图书馆、档案库的建设和海外学术交流,它也是OCAT馆群在北京的展示平台。

OCAT研究中心旨在建立一种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历史研究”的价值模式、学术机制和独特方法,它的学术主旨是:知识、思想与研究,它提倡当代艺术史与人类精神史、观念史、思想史和视觉文化史整体结合的学术研究传统和开放的学术研究精神,关注经典艺术史著作的翻译出版与现当代艺术史与古典艺术史研究的学术贯通。



关于北京大学人文社会学研究院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直接隶属于北京大学,是以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为主、推动学科交叉研究并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实体学术机构。文研院的宗旨是:涵育学术,激活思想。文研院的目标定位是:依托北大综合优势,立足于人文社会学基础研究,探索学科之基本原理及前沿领域,推动跨学科交叉合作,为知识和思想创新提供学术支撑;凝聚多方学术精华,促进与海内外学界的深度交流,建设更有竞争的学术队伍;基于中国历史变迁的经验和理论,从世界诸文明的演进路径出发加以比较和审视,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文明振兴的道路;继承传统,弘扬人文与科学精神;引领风气,优化学术生态。





OCAT正在展出


参观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