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为什么会失败?落寞公司的内部员工复盘

撰文 / 玖   零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师   超


看多了头部公司的辉煌,今天我们来讲讲落寞公司的悲伤。


近十年来,汽车行业的大变革有目共睹,涌现了蔚小理这样的明星新势力,也出现了Momenta、禾赛、地平线一类的独角兽。不过,站在舞台中央的毕竟是少数,聚光灯外还有许多公司在苦苦挣扎,或者已经出局。


成功的公司是相似的,落寞的企业则各有各的问题。最近笔者和行业内几位一线人士聊了聊,总结了一些企业日薄西山的原因。


这几位同行,都曾经在一些不断走下坡路的公司待过,包括主机厂和供应商,有的人是中层领导,有的是基层员工,相同的是,他们都见证了所在公司由盛转衰的历史,深知公司陷入困局的一些内幕。


被本文收录的并不都是外界眼里的落寞公司,也包含内部员工眼中的落寞公司,这类公司会走向成功还是失败,需要时间去验证。


H公司:有钱,不一定能造好车


员工:智能研究院钱总,整车研究院李工


H公司是一家房地产入局的新造车企业。


当年H公司老板的一句“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拉开了H公司造车的序幕,诞生了新的H汽车品牌。


从始至终,H公司造车就不被业内看好,毕竟房地产的玩法,完全不适合严谨的汽车行业。H公司用3年的时间,印证了这一点。


钱总曾经是H公司智能研究院的一位总监,也是H汽车的早期员工。李工是在整车研究院待过一年的工程师。


钱总:“一开始,我们觉得H公司投了这么多钱,不计成本,可能真的能成,但后来发生的一些事,让我们彻底失去信心。”


工:“H公司的路子太野了,完全没有对进入新行业的敬畏,也不尊重技术和客观规律。”曾经在整车研究院待过一年的李工愤愤而谈。


钱总:“完全同意,虽然智能院和整车院的研发方向不一样,但同属于研发部门,我们看到的事情应该差不多。H公司确实路子太野,记得2020年规划一个大型试验中心,这个实验中心是地产派过来的研发管理部门人员在主导,我们各部门提需求,配合完成。当时我这边的几位员工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试验设备,规划试验室布局,房间尺寸精确到了厘米级,结果提交上去的方案,在汇总当天直接被改掉了,也没通知我们,理由是数据不统一,领导不喜欢。但是这么一来,这套方案就完全成了摆设,毫无意义。”


李工:“钱总说的我深有体会,一群完全不懂技术的人在做决策,全凭自己的喜好,完全不听专业人士的意见,能做好才怪。我们当时做底盘设计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情况,居然让我们在没有确切参数和数据的情况下,随便更改底盘的硬点位置,甚至不做验证,我都担心量产以后底盘散架。线束布置方案和整车布置方案,也是比较随意地改来改去,就像过家家一样。”


钱总:“不敬畏技术就算了,凡事只为讨好老板,也是致命伤。所有项目汇报,高层首先想的都是怎么让老板开心,怎么去忽悠老板,初衷就不是为了推进项目,推进量产。”


李工:“是啊,让老板满意虽然重要,但是H公司确实过分了。我曾经在电梯里听到几位高管在讨论,下午的会议如何统一说辞,继续让老板投钱。其实那个项目我有参与,当时问题已经非常大了,H汽车业务的中高层领导都知道,但就是不让老板知道。”


钱总:“李工说的这些,其实也反映当时H公司整体是没有规划的,而且很多领导德不配位。说回那个大型试验中心的项目,一开始我去问项目牵头人预算多少,得到的答复居然是没有预算,想怎么弄怎么弄,我都惊呆了。”


李工:“领导德不配位,我也深有感触。2021年初有个非常着急的项目,基本上过年都在加班加点,我们找了几家业内的知名供应商,多方配合,想要赶时间完成交付。结果,主管的领导一直不决策,我们每天都在汇报,他完全不给任何指示,也不说方案哪里好或者不好,只会让我们继续找供应商,把行业所有的供应商都找过来,打合方案。于是我们找遍了行业50多家供应商,最后的结果就是直到项目deadline前一天,项目团队还在打合方案,因为那个领导从不对方案作决策,我们没法开工干活。”


钱总:“你们那个项目我听过,那个领导其实完全不懂这个项目,但是又想显得自己很懂,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结果。”


李工:“我觉得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用地产的那一套方法,来管理汽车业务。比如当时我们要建测试团队,地产出身的HR居然问我们为什么要招测试,供应商交付不就行了吗,最后甲方验收一下,签个字就可以。我都无语了。”


钱总:“是的,对员工的管理也像地产一样。比如当时我们员工出差是不让打车的,必须公共交通,要和地产售楼处的人保持一致。但是我们有时候会外地考察、开会,时间都很赶,怎么可能完全公交地铁,费时又费力。后来我们都不愿意出差了,能不去就不去,项目多多少少也受到影响了。”


李工:“说句公道话,当时老板的理念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比如把H公司建的小区的物业服务和H公司的汽车业务绑定,类似于买H汽车送车位之类,也有点生态的感觉了。可惜地产的人渗透太多,对汽车业务干预太大,后来H公司的资金暴雷了,汽车业务没有钱,当然也就解散了。”


从钱总和李工的对话中,不难发现,H公司最终失败,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用简单粗暴的房地产行业思路,来干涉存在技术壁垒和一般规律的汽车业务,而且中高层领导的问题很大。即使H公司资金不暴雷,估计汽车业务也难以久远。


A公司:新势力不能只是公司新


员工:市场部周经理,技术中心吴经理


A公司作为国内成立较早的造车新势力,拥有来自汽车产业内的多位资深高管,一度被认为是比较靠谱的造车新势力之一,可惜已成昨日黄花。


周经理是早期加入A公司的员工,在市场部带队负责市场推广的业务。


周经理:“其实A公司一开始还是不错的,从上到下都是车企出来的人在做,而且早期从稳定的合资车企跳出来的人,都是真正想做事的,大家合作的比较通畅,项目节奏也挺不错。”


吴经理:“我加入A公司比较晚,是2022年才去的,那时候公司刚经历一轮新的融资和团队重组,本以为能大干一场,没想到一年不到就黄了。谁能想到新进来的30个亿,居然是违法的呢?”


周经理:“老吴说的是2022年新董事长引入的投资。其实那会本来要引入另一个大的资方,双方都谈好价格了,但是一位原来的股东临时凭优先认购权,成为新董事长了。”


吴经理:“是啊,其实如果引入大资方,公司估计还能坚持下去,新董事长的融资一年不到就涉嫌违法,人都跑国外去了,公司当然就没钱了。”


周经理:“融资的事情只是导火索,你想想,A公司都成立好几年了,为什么一直没起色?我算是老员工了,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没想明白,车要做成什么样,特色亮点在哪里。”


吴经理:“同意老周的看法,公司的车型竞争力不强,没有吸引消费者的点。你看市面上卖得好的新势力车型,要么主打科技,要么主打体验,或者以低价作为优势也行啊,A公司的车就是什么都没有,让人没有购买欲望。”


周经理:“A公司的开局真的不错,早早就打开了欧洲市场,但车型本身没有优势,导致销量一直低迷。”


吴经理:“就是感觉什么都做了,从市场调研到量产交付,每个环节做得都挺完整,但最终结果并不理想。我觉得问题主要出在一开始的车型定位和定义,不是很符合市场和用户的喜好。”


周经理:“A公司的问题可能也是传统车企高管创业的通病,高层的思想太传统,不适应新市场的打法,不像蔚小理那样有自己的亮点和推广方案。”


吴经理:“其实A公司的员工福利和团队氛围还挺好的,太可惜了。”


周经理:“是啊,老板对员工还是挺不错的。薪资待遇高于平均水平,也不会让员工无效地加班内卷,允许员工下午茶。说真的,现在汽车行业这样的公司已经非常难得了。”


吴经理:“即使最后资金链紧张的时候,公司还坚持给员工缴纳补充公积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A公司对于加班,真的是完全按项目需要,并且给足了福利。在需要加班的时候,会征求员工意见,并且严格按劳动法执行节假日3倍工资,我记得前年的中秋和国庆前三天,有同事去公司加班,4天拿了12天的工资,真让人眼红。”


周经理“是的,在不需要加班的时候,从不会要求员工待在公司耗时间,工作日我们下班时间基本都在8点前,现在汽车行业有几家公司能做到呢?而且公司的团队氛围挺好的,基本没有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事情,起码我们部门,大家都关系融洽,经常一起周末聚会,现在想想还挺怀念的。”


看来造车新势力的新,不仅是成立时间晚,公司新,还要求创始人和高管有新理念、新思维,不然也只是披着新势力外衣的传统车企。另外,钱的来源也要弄清楚,融资也是有风险的。


不过,A公司是笔者听到过的,为数不多的,让员工对福利和公司氛围满意的公司,尤其是在行业内卷,打工人怨声载道的当下。希望这样的公司可以多一点,让行业不要继续卷下去,让员工满意度能整体提高一些。


D公司:昔日王者,也要顺应市场


员工:采购部经理赵经理,资深研发工程师孙工


D公司是一家业内知名的大型合资车企,如果在十年前,有人说D公司的车卖不出去,可能会被当作异类和笑柄。如今事实摆在眼前,让人叹息世事变化无常。


D公司曾经缔造了多款神车,每一款车都曾经叱咤风云,可惜后期乏力,D公司再也没能推出一款现象级的车型。


孙工作为产品研发部门的资深元老,经历了D公司从巅峰一路下坡。赵经理是采购部门的经理级员工,作为团队的leader,自然也承受了更多的压力。


孙工:“其实早在2015年我们就能看出一些征兆。作为合资车企,国内股东方一直希望能增强对公司的控制,尤其是对车型产品的控制力度,也作了很多努力,比如国产化,比如争取更多的技术方案话语权。”


赵经理:“可能技术部门的感受没那么深,我们采购部门是明显能感觉到。自从2015年以后,降本增效活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始了,以前很少有这么大力度的降本行为。采购作为公司花钱的直接部门,当然也承担更多降本的任务。以前D公司财大气粗,供应商对我们都毕恭毕敬,自从开始降本,压供应商价格,我们甲方的感觉越来越没有了。”


孙工:“不止你们,我们研发部门也是,供应商都使唤不动了,跟我说现在公司要他们年降5个点,连续降5年,甚至还垫资做项目,供应商都不想接公司的项目了。其实公司想要降低成本,增加国产化比例,初衷是好的,但方式不太对,大刀阔斧不一定适合这种老牌企业。”


赵经理:“其实很多问题一直存在,只是以前公司的效益好,问题都被掩盖了。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孙工:“我十几年前一毕业就进入公司了,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人浮于事。我发现在研发部门,挺多员工的专业能力其实一般,对基础知识一知半解,但每天就是看起来很忙,也不知道在忙什么,项目上的事情也解决不了。”


赵经理:“你这个情况在采购部也有,有些人连基本的供应商能力评比和议价能力都欠缺,他们全靠公司这块金字招牌吃红利,自己什么都不用做,供应商都帮你完成了。但是降本力度一大,供应商不伺候了,很多人就发现工作难做了。”


工:“其实还是旧的观念在作祟,躺在功劳簿上很多年,不思进取也正常,毕竟人的本性是懒惰的,我想这也是公司不能适应如今激烈市场竞争的原因。”


赵经理:“反正公司的员工很容易产生一种莫名的自信,包括高层领导也一样。记得在最早的电动车型项目刚启动的时候,我们团队参与了方案的评议,我看到了完整的车型规划定义,说实话并不觉得公司的电动车型会有多大优势。”


孙工:“我们研发很多人也不觉得自家的电动车会大卖,毕竟当时特斯拉、蔚来都已经火起来了,国内的其他电动车企也都有自己的车型产品,而公司当时的电动车型无论是续航还是体验,都没有什么亮点,凭什么认为它能成为畅销车型呢?”


赵经理:“据说当时公司有些高层领导是这么想的:国内这些所谓新势力造车也就是玩玩,等我们公司出电动车,肯定消费者抢着买,毕竟是D公司的车型。”


孙工:“其实还是旧观念导致的莫名自信,时代变了,市场已经从技术导向转成用户导向,我们公司没跟得上时代,所以落伍也是必然的。其实挺可惜的,毕竟公司车型的品质还是有保障的,别的不说,在D公司习以为常的新车型十万公里耐久测试,我看现在市面上的厂商,能严格完成的非常少。”


赵经理:“是啊,说白了还是没能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一直在吃老本,现在市场产品迭代这么快,行业这么卷,想靠一两款车通吃,已经不可能了。”


看来,D公司的问题由来已久,从赵经理和孙工的对话中不难发现,人浮于事,观念陈旧,脱离市场,导致车型产品缺乏亮点,丢掉了用户,是导致销量严重下滑的内在原因,是隐藏在冰山下的关键因素。


在D公司辉煌的时候,这些问题的影响可以被忽略,但面对如今市场上形形色色的竞争对手,这些问题是致命的。


对于D公司来说,如果一堆历史遗留的问题不解决,将很难再现昔日辉煌。


Z公司:对客户和员工都缺少尊重


员工:研发部陈工,人事部郑经理


Z公司是一家智能驾驶的算法公司,赶上了智能驾驶的风口,专注于低速的智驾算法,比如自动泊车。笔者关注到Z公司,源于去年业内一家媒体平台的一篇曝光文,以及知乎的一篇员工爆料贴。出于对其内容离谱程度的质疑,笔者请到了两位曾在Z公司工作过1年多的业内人。


“这家公司简直是奇葩,我到现在都佩服自己能在那里待1年多。”陈工,作为Z公司研发部的一员,似乎有很多话要说。


“我也待了1年多,我作为HR都看不下去了,真不知道你们研发的人怎么能待这么久。”郑经理是我们遇到的,罕见作为HR来吐槽公司的员工。


陈工:“先不说对员工的一堆事情,就说Z公司5年都没量产交付,拿了几个大车厂的项目,一个也没做完,就能说明很多问题了。”


郑经理:“是啊,我作为HR不太懂技术和具体项目,但是我看老板一直在办公室和会议室待着,几乎不出去谈客户,就很奇怪。”


陈工:“老板自视甚高,那些主机厂客户,他一个都看不上,天天在我们面前骂客户,怎么可能去见客户。”


郑经理:“也是,毕竟他认为自己是天生的老板。”


陈工:“其实Z公司开局挺好的,2019年那会国内对智能驾驶还没弄明白呢,Z公司已经靠着从老板前东家拿到的资源,开始做低速泊车,也确实吸引了一波关注。我记得到2021年底,Z公司已经拿了国内3家主机厂的量产订单,并且出货量都不低,现在看来简直是优质项目。”


郑经理:“这些项目应该需要不少人吧,你们研发那30多个人够吗?也没听说让我们大量招人啊。”


陈工:“所以最后没交付啊,做到一半人家不让我们做了。老板说主机厂又不懂,随便做做就行了,虽然投入了几乎所有资源,但也没想着完全交付,不然谁敢拍胸脯保证自己能3个月量产AVP啊。”


郑经理:“APA好像也没做好,我怎么经常听说测试车在哪哪哪撞了。”


陈工:“那是因为他们让没有驾照没开过车的去测试,不撞才怪了。这都不算什么,你知道早期Z公司号称自己SLAM做得很好,并且到处用DEMO去接项目吗?其实地图根本不是实时SLAM的,是提前一天去客户的场地把数据采集好,连夜标注,赶工出来的。反正一个停车场就那么大,一晚上足够了。”


郑经理:“那你们研发的人就愿意这样通宵干活吗?我记得Z公司是没有加班费的。”


陈工:“不愿意也不行啊,通宵算什么,我们每天都要被留到半夜。其实也没关系,真能做出来成绩也行,关键是Z公司的东西实在是没什么技术含量,关键代码都是不是原创的,又不懂得量产,我们在那加班完全是浪费时间。”


郑经理:“听说你们研发的人说老板天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自嗨,YY自己多么伟大,拿到了这么多的项目订单,又养活了这么多员工。”


陈工:“他还养活员工,他不是希望员工免费上班吗?我记得老板的名言就是,员工来公司得到了培养,所以不仅不应该拿工资,还应该交学费。”


郑经理:“哎,这种老板,我作为HR都看不下去,一开始其实都在暗示你们不要来Z公司,但你们很多人都没听懂我的暗示。”


陈工:“反正技术这边有能力的人都走了,记得有些行业大牛,一开始被忽悠过来了,半天不到就走了,劳动合同都没签。”


郑经理:“所以Z公司做不好项目,留不住人啊,毕竟有这么神奇的公司和奇葩的老板,哦还有COO也挺奇葩的,很多事情简直毁三观。”


陈工:“COO,我打交道不多,但听说她总说员工眼里没有光,所以不是好员工。”


郑经理:“以我多年HR的经验,对Z公司的总结就是,没有技术全靠忽悠,对员工没有关怀只有PUA,最终完不成项目留不住员工。”


陈工和郑经理的对话,着实让笔者开了眼界,没想到网上看到的段子,真实地发生着。Z公司算是抓住了风口,但对客户和员工都没有最基本的尊重,所以一把好牌打得稀烂,也在意料之中。


L公司:急功近利加缺少底线,难以长久


员工:研发部门冯总,王经理


L公司是一家从事传统车载业务的供应商,2年前开始布局智能座舱业务。


冯总和王经理都是在L公司刚开展智能座舱业务时加入的,算是公司智能座舱板块的元老了。


“我现在都羞于和行业内的朋友说自己在L公司,一般都说自己在一家Tier 1。”冯总作为研发部门的总监,已经开始打算离开L公司。


与冯总不同,王经理原本是L公司传统车载部门的员工,自己申请调到智能座舱部门。“我现在特别后悔过来,这边的新领导简直瞎搞。L公司原本有一套完善的流程体系,但智能座舱部门的新领导是社招过来的,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来,甚至和公司流程对着干,项目能做成才怪。”


冯总:“其实新来的领导不严格按流程办事也正常,但问题是这边的领导实在是毫无流程体系的概念,不知道之前是在哪个小作坊过来的,感觉是完全没在正规公司待过。”


王经理:“不按公司流程也就算了,还指示我们造假。今年年初有一家主机厂,不相信L公司能在刚布局的情况下,就已经完成量产项目,让我们提供佐证。那当然是提供不出来,因为实际上还没有量产项目,全是部门的高层领导和别人吹牛,结果牛吹大了。然后领导让我们想办法提供一些并不存在的文件和聊天记录,发给客户看,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冯总:“也让我们做过类似的事情,当时我就拒绝了,坚决不让团队的人干这种事,当然也被批了一顿,说我太呆板。”


王经理:“L公司太急功近利了。本身就是需要技术积淀的领域,公司居然想要两年就有大额利润,现在行业这么卷,怎么可能嘛。”


冯总:“目标定的高,说明公司高层对新业务抱有期望,只是难度太大,关键是投入也不多,都两年多了,研发团队才几十个人,对外号称自己什么都能做,想想也不可能。”


王经理:“冯总说出了另一个问题,对外忽悠的成分太大。实际上只有两三个量产订单,都还没有交付,在外宣称自己和国内多家大型主机厂都有量产合作;实际上团队就几十个人,对外说有200多人。”


冯总:“王经理说的还不是最离谱的,我知道公司最擅长的是从A公司去花钱借用一套设备,然后拿到B客户展示,说是自己做的。其实吧,如果你能做到80分,宣称自己是90分水平,属于正常营销;但如果只有40分的水平,到处说自己是100分,就太过分了。”


王经理:“而且L公司的一些中高层领导有点吹牛不打草稿,都没经过考虑,经常被客户一眼看穿漏洞。”


冯总:“如果能把吹的牛实现也算厉害,但领导只管吹牛,不管落地,既不决策,也不推动项目进展,项目的问题和风险全让员工承担,都已经逼走好几个有能力有激情的员工了。这样下去,迟早完蛋。”


冯总和王经理的对话,让旁听的笔者见识到了一些光鲜亮丽背后的实际情况,急功近利和满嘴跑火车,缺少的是商业信誉,习惯性造假,缺少的是做生意的底线。


S公司:高层内斗,止步不前


员工:研发部门韩经理,杨工


S公司是国内某大型汽车集团的子公司,属于国有企业,定位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已经成立超过5年。


可惜的是,背靠国有资金,在大笔投入的情况下,至今却少有订单,仅有的项目也都是集团内部主机厂在内部消化。


“S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其实行业内还是比较看好的,毕竟不缺钱,而且舍得投入,也高薪招聘了一批人。”韩经理是S公司的元老,早期从集团内部其他公司申请调入S公司。


“是啊,当时我们在其他公司,都挺想加入S公司,工资高、资源多,觉得前景很不错。”杨工是中途通过社招,进入到S公司的业内专家。


韩经理:“也就刚成立的时候风光了一阵,后来在行业内越来越没有存在感了。产品没有竞争力,一直没拿到集团以外的项目,再加上各种内耗,能够明显看出来,公司一直在走下坡路。”


杨工:“韩经理说的这些,是有因果关系的。因就是内耗,果就是没有好的产品,没有项目。”


韩经理:“是的,完全同意。感觉公司的重点不在于做好产品,推出好的解决方案,而是逐渐沦为高层内斗的战场。派系斗争太厉害了,从上到下,除了基层员工的心思在做事,高层和中层领导的心思,大多都在搞人事斗争,而不是把项目做好。”


杨工:“我其实加入S公司时间不是很久,3年不到吧,经常听说谁谁谁被搞走了,下面的团队都散了。人心惶惶,员工也很难集中精力干活,尤其是不敢在公司内部分享项目成果,不然可能就被摘了桃子。”


韩经理:“杨工说的是S公司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新项目成了领导争权夺利的工具,怎么可能做好呢?据我所知,每当一个领导上位成功,那原有的团队核心成员就全部换掉,自然,所有的研究内容都要推倒重来。所以,S公司虽然已经成立了超过5年,但是一直在原地踏步。”


杨工:“我还记得两年前,公司新上位一个总监,然后下面的算法负责人、地图负责人、产品负责人,全部换人了,之前的成果约等于没有,也要重新再来一遍。”


韩经理:“虽然说是员工主动辞职,但其实也是被迫无奈,待不下去了,新领导会各种恶心你。就算你心里素质强大,能待下去,新领导也会让人事辞退你。”


杨工:“是的,我已经目睹了很多同事的遭遇,其实我自己最近也有些担心,因为我的领导最近有些地位不保的趋势。算了,多想无益,走一步看一步吧。”


韩经理:“说起来,我能一直待下去,主要是因为在集团很多年了,相对来说认识的领导多一些,但也不好说,谁知道哪天某个领导上位了,会有什么操作呢?”


杨工:“做好自己的事情吧,基层员工也没办法,如果有好的机会就换个地方,毕竟S公司的派系斗争在行业内也算有名,一直这样没有项目成果,对自己以后的发展也不是好事。”


看来,即使是科技型的公司,也难免存在国有集团的派系斗争。但在竞争激烈的汽车智能化赛道,只顾争权夺利,不把心思放在做事上,S公司的领导层确实需要反思了。持续内耗,逼走人才,即使资金充足,又能坚持多久呢?


结语


上面6家公司的情况,其实也代表了如今行业内大部分落后公司的现状。公司高层的眼光、对人才的尊重、完善的制度、对汽车行业的敬畏、积极拥抱变化的决心……每一项都很重要,都是公司做大做强的必须因素。


最后,希望本文能够帮助业内的公司,吸取教训,避开一些坑,在内卷时代,站稳脚跟。(本文提到的公司、员工均为化名。)


红旗新能源 永远可以相信



揭秘小鹏汽车首次海外被诉



力争国企新能源行业第一,“深蓝速度”启示录



出海、反内卷、芯片……中国汽车的任务清单



点击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汽车商业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