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6亿公路偷工减料!媒体不曝光,问题不暴露?

舆情观察 2019-05-23


4月1日,甘肃的一条公路在被央视报道后火了。不过,这条路能火并不是因为它两旁的风景有多美,而是因为这条路被曝出施工中存在偷工减料行为。


火起来的公路名叫折达公路,是国家投资近16亿元修建的一条扶贫公路。它在完工后一度被群众举报工程质量不合格,偷工减料严重。特别是这条公路上的考勒隧道,工程质量严重不达标。


在相关部门督促其进行整改后,考勒隧道按照计划本应在去年11月底完成整改。那么整改结果怎样呢?在央视记者实地探访这条隧道后,却发现隧道根本没有整改的迹象,路基、墙壁上的裂缝依然随处可见。


而按照原整改计划,考勒隧道本应该进行钢筋再加固。



在记者询问当地公路局后,工作人员表示“并没有听说过加固的事”。而公路局的一位站长则表示去年隧道有“刷过一次涂料”。显然,最终结果与整改报告上的要求相去甚远。说好的加钢筋,回头却偷偷刷涂料?




而当地村民也表示,并没有听说过隧道整改的事,甚至隧道都没有封过。至于隧道里的路面,一位受访村民用了“坑坑洼洼”这个词来形容。




于是,记者从这条隧道的施工单位开始,一层一层梳理出了相关的责任单位,希望能得到这些单位的答复。


一个一个 顺藤摸瓜,总能得到一个说法吧。我们先来看看施工方是怎么解释的。




根据施工单位负责人的说法,考勒隧道的项目负责人现在还在隧道里加固隧道呢,甚至表示已经加固半年了。而记者明明刚刚从隧道实地探访回来,并没有见到任何施工单位。


为了获取进一步的情况,记者来到了施工督促单位-甘肃远大路业集团。这里的负责人对此事解释的倒比较坦诚,直言考勒隧道还没有处理好。根据这位负责人的说法,之前的方案专家评审后觉得不行,要打回重做。



不过这就奇怪了,因为隧道的整改报告里明明写着整改方案已经通过验收了。空口无凭,当记者把整改报告材料拿给这位负责人阅读后,我们看到了如下的匪夷所思的解释:



原来,施工还可以这样操作……


公司不靠谱,那么官方的解释总可以令人信服吧。于是,记者来到了甘肃省公路管理局,也就是处理报告的印发单位。处理报告是你盖的章,具体是怎么回事你总应该知道吧。而根据公管局的一位副处长介绍,这个事情已经在他们这儿“画上了句号”。



至于到底有没有整改,这位处长表示“他们说整改好了,我又没顾得上去看”。除此以外,这位处长还表达了公路局的无能为力,称“现在形势就是这个形势”。



面对同一件事,施工督促方面对公管局和记者却是两套完全不同的说辞。看来唯一的解释就是,督促方忽悠了公管局,而公管局则信了它的忽悠。


无奈之下,记者最终来到了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在百般辗转等待后,终于拨通了交通厅信访办一位工作人员的电话。于是,查叔见到了此次事件中最离奇的一种解释:



忽然觉得这么多年的书都白读了,原来工程质量出了问题要找交警。


最终记者在交通厅经过一天的等待后,被保安告知上面的领导说此事已经在上周五接待完了。最后保安还代表交通厅信访办给了记者这样的回复:“想待就在这待着,不想待可以走……”而在全程中,并没有任何交通厅的工作人员出来与记者见面……


事件被曝光后迅速引发了网友的注意,通过沃德社会气象台的实时监测,事件曝光后网上与“甘肃折达公路、考勒隧道”相关的信息5951条,平均每天175条,微博作为该事件发声量最大的平台,信息占比达到93.65%,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事件的发展态势,影响人数更是高达达50993.76万人次



其中网上关注最高峰出现在4月1日18时,当日数据累计达到399条。主要是对央视在微博上发布的该事件信息进行转发和评论。



值得注意的是,央视发布这条微博的时间是4月1日的12时35分。在一天的时间里,这条微博就经过了99602次转发,有69466条评论,点赞数更是达到10万+。


从网友评论来看:


对甘肃省表达不满的:



支持央视和记者:



还有人对交通厅表达不满



修路架桥一直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这种关乎民生的工程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最容易引发民众的感情共鸣。相比与其他事件,这种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工程一旦处理不好就更容易引发负面情绪,从而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对整个扶贫工程的影响等。网友的观点就是有力证明。



在所有监测到的网络数据中,剔除一般性报道,沃德社会气象台也对网友发表的倾向性言论进行了智能分析。从上图中的五种情绪(高兴、愤怒、悲伤、厌恶和恐惧)走势来看,对于此次事件,网民情绪整体由愤怒情绪主导。


愤怒情绪的第一次峰值出现在4月1日15时,原因是央视对该事件的报道在网上得到了一定范围的传播。而图中愤怒情绪的最高值出现在4月2日11时,此次峰值出现的原因是甘肃省发布了针对此次事件的处理通告,引发网民情绪波动。


事件的曝光也引发了网友们对全国扶贫工作的一些吐槽,沃德社会气象台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通过对44万多条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此次事件曝光前后网民对全国扶贫工程的满意度变化对比图。



对比网民的前后满意度变化可知,在该事件被曝光前,网民对全国扶贫工程的满意度为81.26%,而曝光后满意度降至77.48%,整体满意度下降了3.78%。虽然下降幅度不大,但是类似事件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必将会对我国扶贫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网民对甘肃省扶贫工程的满意度也在事件曝光前后出现了极大地变化。在该事件被曝光前,网民满意度占比为60.86%,而在事件曝光后,网民的满意度骤降至27.88%下降32.98%,可以说此次事件对甘肃省扶贫工作产生巨大且长远的影响。


如今,甘肃省虽然已经作出回应和问责,但此事到此只是开始,而不能轻易画上句号。


正如新华社评论所言:

一条问题重重的公路,竟然能畅通无阻地躲过重重监管、完成验收;拖延半年的整修工程,刷了刷漆就草草收场……正是因为很多责任都失守了,很多规矩都被突破了,偷工减料才会得逞;正是因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盘桓不去,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荒诞戏码才会上演。


此事表面看是豆腐渣工程问题,病根却出在当地一些官员的豆腐渣作风上。在全党上下狠抓作风建设的背景下,一些地方和单位仍然在工作中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着实令人瞠目。背后的懒惰懈怠、消极涣散、权力傲慢,将懒政怠政恶劣的一面暴露无遗。


豆腐渣作风比豆腐渣工程更可怕。涂涂抹抹遮不住豆腐渣工程的脆弱,豆腐渣作风也没法用轻描淡写的涂抹来整改。对甘肃“扶贫公路偷工减料”的问题,不但要查质量,更要“重点查处违纪”,严肃整治“以涂抹代整改”背后的作风黑洞,用一查到底的追责重塑干部作风。


MORE | 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